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1 07:13
鄌郚总编

杨杰丨换洋针

  换洋针
  
  近日和同事老仲闲聊,不觉聊起七、八十年代的旧事,非常感慨。其中就聊起“换洋针”,那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似时光隧道,瞬间就把我拉回童年的岁月。
  “换洋针”是原来对货郎的一种俗称。“洋针”是原来对缝衣针的一种习惯称呼,那是在特定岁月中特定的叫法。对于这,现在的孩子已经是没有了印象。那时很多东西都要加上一个“洋”字,洋火、洋油、洋线、洋画等等,这样的叫法从侧面折射出,当时我们国家经济的落后和物资的匮乏。
  记得童年时期,每每街头响起“嘣啷啷——当啷啷——”的声音,以及“拿头发换洋火——”和“拿旧鞋换洋针——”的吆喝声,我都会飞奔而出,紧紧围在货郎的挑子或独轮车前。
  货郎的拨浪鼓上面加了一个小锣,从正面看像一个葫芦,摇起来同时发出“嘣啷啷——”和“当啷啷——”两种声音,像是锣鼓齐奏,独特而悦耳。因为小锣是铜做的,所以这种货郎又被称为铜货郎。
  在我儿时的感觉中,货郎似乎是最受村人欢迎的人,“嘣啷啷——当啷啷——”的声音则好像是最美的音乐,顿时能让宁静的村庄热闹起来。货郎无论走到哪里,周围总是围满了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货郎的挑子或推车箱子里好像什么东西都有,包括妇女们喜欢的缝衣针、缝衣线、顶针,老人们喜欢的老花镜、烟袋锅,小女孩喜欢的发卡、红头绳,小男孩喜欢的玻璃球、泥哨等,当然还有男女孩子都喜欢的糖球、滑石棍儿,就像一个万能的百宝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推独轮车六十多岁的老货郎,他身穿棉布大腰裤,棉布大衿袄,腰里扎着粗布腰带,头戴瓜皮毡帽,黝黑的脸上满是灿烂的微笑,那道道皱纹似盛开的菊花。每次停下车后,他都是一边做着买卖,一边摇鼓,有时还会吆喝几声。记得吆喝最多的是:“拿头发换洋火——”和“拿旧鞋换洋针——”。因为火柴和缝衣针是各家各户都少不了的物件,梳下的乱头发和穿破的旧鞋子也是各家常有的,所以这些生意最经常。记得每次货郎接过乱头发后,都要用手捏来捏去,弄清确切数量,然后确定给几根缝衣针。由于能换生活用品,当年各家女人梳完头后,梳下的头发都像宝贝一样塞到墙缝里攒着。
  每次我们小孩都喜欢跟着货郎的在村里转,直到看着货郎出了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时光如梭。岁月渐行渐远,“换洋针”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童年的记忆却愈来愈浓,那是一种心灵的铭记,那是一种乡情的永恒……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