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6 14:02
鄌郚总编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作者: 李 沣
  提要:
  在讨论"高宗肜日"是高宗祭还是祭高宗时,祖己这个人物的身份是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有祖己"乃训于王"之语,若祖己是武丁子孝己,子能训弟而不能训父,那无疑是孝己弟祖庚或祖甲祭高宗;若祖己是武丁重臣,就能得出武丁祭成汤的结论。本文认为祖己是武丁臣,而且祖己与己国族有关。
  《尚书·高宗肜日》原文为: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史记·殷本纪》曰: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先不论祖己这个人物的细节问题,从《尚书》和《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中,祖己是个关键性人物。联系殷商的兴衰史,一个一一贯之的铁律就是:每个复兴王的左右,必有一贤臣辅佐,汤时有伊尹,太戊有伊陟,祖乙有巫贤,因此祖己和伊尹、伊陟、巫贤同类。
  一、训王之祖己是武丁子还是武丁臣?
  祖己为何须人?《书序》、《尚书大传》、《史记》都未明确。孔安国曰:祖己"贤臣也";《汉书·古今人表》把祖己、孝己并列为二人;《汉书·五行志》云:"武丁恐骇,谋于忠贤",视祖己为忠贤;《白虎通义?姓名》曰:"以《尚书》道殷臣有巫咸,有祖己也。"东汉班固非常明确,祖己为殷臣。
  东汉王充《论衡?异虚篇》中提到汉武帝时,获白麟戴两角而共抵,博谋群臣,深得武帝赏识的谏大夫、谒者给事中终军曰:"兽为吉";晋文公与楚成王战时,慧星出,问大臣咎犯,咎犯曰"战必胜";同篇也引用高宗祭成汤雉登鼎而问诸祖己,并曰"殷无咎犯之异知,而有祖己信常之占。"意祖己与终军、咎犯都是深得王信任的重臣。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对"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疏》云:"贤臣祖己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也从孔安国祖己贤臣说。
  南朝任昉四子北叟所撰《乐安宗系考原》中载:
  "奚仲生吉光,夏禹时掌车正,建侯于薛,继迁于邳。又十二世生仲虺,亦曰莱朱,为商汤左相,作诰,备言五常之德,为见知之圣。配亨历代帝王庙。臣扈、祖巳,皆仲胄裔。"这里明确,祖己是汤相仲虺之后。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薛氏、任氏与北叟《考原》大同小异。关于薛氏,欧书载:"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复居薛。为汤左相,臣扈、祖己皆其胄裔";关于任氏,欧书载: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更封于薛。又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太戊时有臣扈,武丁时有祖己。"
  在欧阳修100年后,(宋)邓名世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述的任姓、薛姓,与《新唐书》同,因此宋时也是把祖己放到殷臣的行列中。
  清儒对祖己有何说法?
  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没有直接定义,但在引用《大传》云:"武丁问诸祖己"后,引用了《五行志》云:"武丁恐骇,谋于忠贤。"也就是说他同意了班固之说,武丁问的祖己,是忠贤。
  清儒皮锡瑞在《今文尚书考证》中,对祖己之人曾详细辩证曰:"《古今人表》虽列孝己之名,不详其事。高宗废孝己,汉人称引皆未之及,惟见於《家语》、《帝王世纪》二书。《家语》王肃增加,《世纪》皇甫谧撰,二人皆作伪乱经之人,其说岂可为据?且如二书之说,则孝己已废矣,魏乃云以祖己之谏不废,已与二书不符。又云殷世惟天子得以干支名子,《尚书》道殷臣有巫咸、有祖己也。是臣民皆得以干支名,祖己是臣,并非世子。魏(魏源曰:"盖高宗信后妻之言,将废世子孝己。")以祖己为王世子,更不知出何书。"皮锡瑞明确不同意祖己为世子说。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一文中说:"而卜辞中更有祖丙、祖戊、祖卯。人臣之名有祖伊、祖己。"(1)(《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郭沫若卷》第278、27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国维在早期撰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认为卜辞中的祖己"或即雍己、孝己","非《书》高宗肜日之祖己。"也就是认为"高宗肜日"中的祖己,非卜辞中的雍己或孝己。但他强调"商时祖某者皆先王之名,非臣子可袭用",因此他说"疑《尚书》误".因此在《高宗肜日说》中,他的《高宗肜日》中的祖己即卜辞中的孝己,就明确无误了。(2)
  王在该文中曰:"卜辞又有一条云:‘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考殷诸帝中,凡丁之子无名己与庚者,惟武丁之子有孝己,有祖庚。则此辞乃祖甲所卜,父丁为武丁,兄己、兄庚谓孝己、祖庚也。兄庚后称祖庚,则兄己后亦必称祖己。殷人祀其先祖,无论兄弟嫡庶与已立未立,名礼皆同。是孝己得称祖己无疑。"又云:"《商书》中以日名者皆商之帝王,更无臣子称祖之理。┄┄故《书》之祖己实非孝己不能有此称也。"又云:"《世说新语?言语篇》:‘陈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注引《帝王世纪》云:‘殷高宗武丁有贤子孝己,其母蚤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家语?弟子解》亦云:‘高宗以后妻之言杀孝己。’其言必有所本。又古训‘杀’为‘放’,非必诛死之谓。则《经》之祖己,自必其人。┄┄盖孝己放废不得立,祖庚之世,知其无罪而还之。"
  后人杨筠如从其说,他在《核诂》一文中说:"后人之称孝己,盖本名己而以其孝行称之;此称祖己,则其子孙称之也。"
  刘起釪先生完全同意王的结论,他引用了王的"故《书》之祖己,实非孝己不能有此称也"后说:"他所举出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3)还说:关于祖己,"直到王氏才最后确定他是孝己,是王室大贵族,而不是所谓的贤臣。"还说:"所以我们认为王国维谓孝己不死于武丁时之说仍是可信的。"(4)
  王国维先生引用了一条卜辞,证明孝己即祖己;引用了三条史料,证明武丁时孝己(祖己)没有死,因此祖庚时能训于王。王的推理和结论,有很多矛盾之处,值得认真推敲。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高宗放孝子孝己",(梁)刘孝标注引自《帝王世纪》:"殷高宗武丁有贤子孝己,其母蚤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因此这两条史料实际上是一条,即(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帝王世纪》说的非常明确而肯定,即"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孝己已被"放之而死",明确孝己已经死了。王国维先生结论时,为什么视"放之而死"而不见?
  第三条史料为《家语》"高宗以后妻之言杀孝己".王国维先生曰:"又古训‘杀’为‘放’,非必诛死之谓。"王国维先生的这条理由非常值得推敲。《家语?弟子解》这句话的全文是:曾参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如果说古训"杀"为"放"的话,即"杀"、"放"同义。既然杀、放同义,《家语》为什么对高宗后妻用"杀孝己",而对尹吉甫后妻用"放伯奇"?同义的话可都用"杀"或都用"放",这里一用"杀"一用"放",肯定两者有区别。
  《说文》:"杀,戮也";《尚书?康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因此古文中"杀"就是"戮",就是"屠".所谓训"放",蕴含"放之而死"的意思。在这里令人不解的是,王国维先生为什引用《家语》时,只引用"高宗以后妻杀孝己",而不用"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片面地使用史料,必然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关于孝己之死,《今本竹书纪年》还载:武丁"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于野。"
  文献中,武丁时其子孝己已死,看来如王国维先生说的:"其言必有所本".
  卜辞也有小王孝己的记载:
  ①癸未卜,┄┄侑小王。(《合集》5029)
  ②□□卜凡小王。(《合集》5030)
  ③□□卜,王,贞凡小王。(《合集》20021)
  ④戊午卜:勺皿小王?(《合集》20022)
  ⑤王同(兴)小王。(《合集》5030)
  ⑥御子辟小王不?(《合集》20023)
  王宁先生说:"‘侑’、‘凡’皆祭名,是祭祀‘小王’。从其被祭祀知,在武丁时‘小王’已死。"(5)曹定云先生也说:"‘凡’、‘皿’为祭名,是动词。这是‘小王’已死而被祭祀的明证。由此可见,‘小王’死于武丁时代。"(6)对武丁时卜辞小王孝己已死,刘起釪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说:"论者遂以为祖己已死於武丁时。其实所有这些卜辞都只称‘小王’,并没有一条称‘小王子己’。怎么就能确定小王必然是祖己呢?"(7)但历史与刘先生开了个玩笑,卜辞确有称"小王□己"的:
  ①己亥卜:衍(侃)御小己,若。(《合集》21586)
  ②┄侑小王┄己牡。(《合集》39809)
  ③┄小王父己。(《合集》28278)
  因此,王宁先生说:"(《合集》21586)此‘小己’盖即(《合集》39809)‘小王己’的简称","知此‘小王’为武丁太子孝己者,是由于在第三期卜辞中有‘小王父己’(《合集》28278)这样的连称。"(8)所以,小王孝己死于武丁时还是确有根据的。
  卜辞中的"小王"、"小己"是不是文献中的孝己?
  于省吾最早提出卜辞中的"小王"即孝己,他说:"至于甲骨文之称孝己为小王,是由于小、孝音近字通。"(9)陈梦家也说:"孝己于卜辞称小王,他当是选中了为王而未及其位,即以亡故。"(10)
  孝己是武丁长子。
  卜辞有:"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合集》)王国维、刘起釪都认为"此辞乃祖甲所卜,父丁谓武丁,兄己、兄庚谓孝己、祖庚也。"(11)此卜辞可证,武丁子的排行顺序为:孝己、祖庚、祖甲。孝己最大,是武丁嫡长子。殷商对国君称王,《尚书?汤誓》开篇就"王曰:┄┄。"《尚书?盘庚》曰"我王来┄┄先王有服".因此,武丁为王,武丁长子,为"王子","太子",所以又称"小王".这里的"小王"是"王子"、"太子"的意思,未必如陈梦家先生所言,"是选中了为王".
  学者通过对祭祀卜辞研究,认为武丁有三个法定配偶,即妣辛、妣戊、妣癸。曹定云先生根据《合集》36268:
  ①辛巳卜,贞:王宾武丁奭妣辛█,亡尤?
  ②癸未卜,贞:王宾武丁奭妣癸█,亡尤?
  ③戊子卜,贞:王宾武丁奭妣戊█,亡尤?
  认为:"武丁三个法定配偶的死亡次第是妣辛、妣癸、妣戊。妣辛即‘妇好’,她是最先去世。""‘妇好’是武丁的法定配偶妣辛┄┄。‘孝己’是‘妇好’所生。"(12)
  王宁先生与此说有别,他认为:"周祭谱排列武丁三配受祭顺序的原则也不是以她们死亡的先后排列的,而应是根据直系先王之母、示即位太子生母这个地位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妣辛应该是直系亲王祖甲的生母,妣癸是旁系先王祖庚的生母,妣戊是未即位的太子小王己(祖己、孝己)的生母。"王宁先生还说:"综合卜辞来看,武丁的第一位正妻是妣戊,她是武丁前期的正妻,可能也是武丁为王子时侯的妻子,生了孝己,被立为太子,称为小王。她应死于武丁前期。"(13)
  由于在武丁三个配偶中,妇好地位显赫,影响大、活动时间长,她应似王宁先生所说,是武丁的最后一位配偶,是祖甲的生母。她如果是嫡长孝己的生母,是武丁最先去世的配偶的话,就与文献记载中的妇好不吻合。
  孝己是武丁长子,孝己名"孝",就是他的人格特质就是突出一个"孝"字。《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因此《尸子》卷下有:"孝己事亲,一夜而五起,视衣厚薄、枕之高下也";《战国策?秦策一》:"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可见孝己视孝敬父母为生命第一,他的情感和爱,全部集中在父母主要是母亲身上。因此,当他生母去世后,恐怕他不是一般的悲,而是精神崩溃。孔子主张"三年之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恐怕殷商时就有了这种习俗,《礼记》有武丁"三年之丧君不言".孝己恐怕是三年居丧期间,过度悲伤,"放之而死".
  通过上述的引证、比较和分析,大致能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文献和卜辞都证明孝己在武丁时已死。如此,"高宗肜日"所祭,只能如《史记》说的是武丁祭成汤。既然孝己在武丁时已死,那么武丁崩,祖庚或祖甲继位后,其兄孝己早已亡故,因此,王国维先生说的"盖孝己放废不得立,祖庚之世,知其无罪而还之"就不能成立。同样,刘起釪先生说的,孝己"他当祖庚肜祭父王武丁宗庙的时候,因鸣雉之异,对祖庚讲了这篇话"(14),也不能成立。
  第二、"高宗肜日",训王之祖己,不可能是武丁子孝己。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如王斥(指)高宗,则以子训父,於辞为不顺。"丁山先生曾强烈质疑:"祖己即为孝己,是武丁长子也。父可训子,子不可训父,《高宗肜日》称‘祖己乃训王’,果如太史公说,则是以子训父,有是理乎?"(15)刘起釪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而且像传说中那样,以一个为父王所不喜,至于放逐的儿子,竟能无忌惮地对父王讲这一篇劝戒的话,也是不可想象的。"(16)传统的礼教是父可以训子,但子不可以训父,这是其一;其二是孝己是"孝子",所谓"孝子"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爱,全放在父母身上,就是对父母毕恭毕敬,就是特别重视生活细节,"孝己视亲,一夜而五起",这样的孝敬虽然符合传统,但不符合政治家的要求,就若诸子们说的"孝未必爱".武丁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朝思暮想的是继商汤之志,治国兴邦。但所有资料都证明,其子孝己虽有孝心,但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政治胸怀、政治谋略,并非治国强邦之材,并不具备武丁王子的素质要求。
  二、有些卜辞中的祖己、父己、兄己不是孝己
  "高宗肜日,越有鸲雉""乃训于王"的祖己;或桑谷生于朝,武丁问相,相曰:"吾虽知之,吾不能言也",而祖己勇敢地对王说出:"野草生于朝,亡乎!"在那样不祥的征兆面前,挺身而出,敢于直言的祖己,是个大巫,是贤臣,是圣者,绝不是孝己一类的孝子。训王之祖己,绝不是孝己,必另有其人。
  笼统地说,训王之祖己,是与汤相伊尹、太戊相伊陟、祖乙相巫贤一类的人物。是既有通天的巫术,又有立地爱民、治国安邦的政治谋略、政治胸怀的贤臣。                 卜辞也证明,武丁时的祖己非武丁子孝己。
  ①┄┄又(侑)祖己牛。(《合集》21973,附一期。)
  ②丙辰卜:岁于祖己牛。(《合集》22055,一期。)
  ③戊寅卜:燎于祖己。(《合集》22056,一期。)
  ④┄┄祖己┄┄。(《合集》21888,一期。)
  以上四条,皆一期即武丁时的卜辞。关于武丁子孝己,卜辞常识告诉我们,一期时称小王,二期祖庚、祖甲时称兄己,三期禀辛、康丁时称父己,四期武乙、帝乙、帝辛时称祖己。因此,武丁时卜辞的祖己,绝对不能是武丁子孝己。
  这里被祭祀的祖己,与伊尹相仿,是对异族神的祭祀。卜辞有:辛卯卜:又于伊尹一羌、一牢(《屯南》3612);丁丑卜:伊尹岁三牢。(《合集》32791);丁未卜,扶:ㄓ咸戊(《合集》20098);贞:ㄓ于咸戊(《合集》3507)。关于伊尹,常玉芝先生曰:"伊尹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上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使他成为商王朝最显赫的功臣,所以在后世商人的心目中他的地位很高,对他给予频繁而隆重的祭祀,并且世代不断。"(17)咸戊的情况也是这样。
  伊尹、咸戊是商王的重臣,文献与甲文记载相吻合,学界基本无争论。但祖己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一期卜辞中的祖己到底是谁?疑点很多,争议较大。多数学者认为祖己就是武丁子孝己,但把甲文一期中的祖己说成是孝己,就违背了甲骨文的基本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丁山先生另辟蹊径,他说:
  "孝己既先武丁而卒,不能至祖庚、祖甲之世,复训其弟。《高宗肜日》果成书于祖庚初世也,则训王之祖己,宜为"己氏"传闻之误。翼辞既见:
  丙寅,二,自己入。(前、8、4、6.)
  卜辞又见:
  己亥,卜,己贞,子商妾□□。(《碎编》1239)
  此贞人己氏,宜即‘自己入’之己。亦即‘训于王’之祖己矣。然则,武丁、祖庚之际,自甲骨文徵之,孝己之外,实有人以己为氏者。且此己氏,尚有一卣传世,如:
  其后称己中,如卜辞云:
  甲午,卜,量贞,己中酒正。在十二月。(《金璋》、3)
  酒正者,酒人之长也。己氏,殆世为王朝酒人,故得假雉呴之异,以训于王。"(18)
  武丁时的卜辞中,除上述丁山先生所举之例外还有:
  ①己巳卜,亘贞:乎┄己曰;隹告我。(《合集》14357,一期。)
  ②┄好隹己。(《合集》02678,一期。)
  ③辛其雨,吉己。(《甲骨文拓片精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④王占曰:其亦卣雨,隹己。(《合集》14468,一期。)
  ⑤戊申卜,己其雨,不雨,启少?
  戊申卜,己启允启。(《合集》20990,一期。)
  ⑥戊寅贞,翌己雨。(《合集》20899,一期。)
  ⑦┄┄疾隹己。 (《合集》02505,一期。)
  ⑧┄┄己侯蓻┄┄死。(《合集》40621,一期。)
  ⑨御于己,正。《合集》15139,一期。)
  上述卜辞说明,武丁时有己侯,后来己侯有病死了,还"御于己",进行祭祀⑦⑧⑨;妇好与己有关联②;己有封地,多次占卜己地有无雨?王对己地的雨水情况也很关心③④⑤⑥。
  武丁时的这些卜辞说明:己是侯爵;己也是贞人;己有自己的封地,是独立的国族;己侯与武丁妃妇好关系密切;己侯在武丁时病死,并受到祭祀。因此丁山先生说的这个"己"就是"训王之祖己"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金文中也有"己".王长丰先生说:"在殷周金文族徽铭文中,有单独的‘己’字族徽铭文如:《集成》11791、11792、11808等,其时代均在殷商时期。这说明殷商时期已经有‘己’方国或族氏存在,可与殷商甲骨卜辞互证。"(19)
  由于祖己即武丁子孝己,在多数学者心目中已成定论,因此对卜辞中有关"祖己"和"己"的记载,都视为是孝己。尽管这种认知与卜辞规律不符,但也有些学者不能正视,或躲闪、或疑虑、或言不及义。
  例一:
  常玉芝先生在《商代宗教祭祀》一书"祖先神的崇拜与祭祀"这一章中,在《祖己》这一节下明言:"祖己为武丁长子,史书上称其为‘孝己’┄┄因为他曾被立为太子,是王位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在周祭中他被祭祀。"(20)并引用了以下卜辞:
  ①丙辰卜:岁于祖己牛。(《合集》22055,一期)
  ②戊寅卜:燎于祖己。(《合集》22056,一期)
  他说:"第①辞问用割杀牛祭祀祖己。第②辞卜问燎祭祖己。两辞均是董作宾甲骨分期中的第一期卜辞,祭祀祖己应是祖庚卜辞。"(同上)常先生明确提出这是一期,也就是武丁时的卜辞。如果武丁时祭死去的儿子孝己的话,绝对不会用"祖己"之称,因此在这里仍把"祖己"视为"孝己",是严重的逻辑错误,是知错而坚持错。他又说"祭祀祖己应是祖庚卜辞",这也不对,祭祀祖己应是孝己、祖庚的孙辈即武乙卜辞。
  上述卜辞中的"祖己"不应该是"孝己".不是"孝己‘是何人?常先生没有说明。
  例二、
  吴其昌先生的《殷墟书契解诂》一七九引:
  癸丑卜,求,且(祖)辛。外己,父己。
  然后曰:"本片卜辞,尚有同例类者一片",吴先生说的"同例类者"是(《前》三、二三、四),亦即(《合集》22184)。他说:"盖此二片者,有相同之点四焉。"其中一点是字迹绵细纤弱,"诸字结构形态绝同,章体罕异,与寻常卜辞作风逈远,而此二片自成一格".既然此两片卜辞与寻常卜辞风格不同,自成一格,这中间就蕴含很多未知,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另外,他还认为辞中的"外己","只此片一见",未知"生平之详耳".他说:"考殷代先王无于‘己’日生者。在皇室近系中,亦惟有‘祖己’一人,为武丁之长子,而未尝继位。此外更绝无以‘己’名者矣",因此他认为这里的"父己"是武丁子祖己(孝己),祖辛是武丁父辈之小辛,而"外己""殆为小辛之犹子行,武丁之兄弟行,孝己之诸父行矣。"(21)
  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如若吴先生说,辞中的"外己"未知生平之详耳,说他是"武丁之兄弟行,孝己之诸父行",只是种推测,并无法证明。这就有另一种可能,此"外己"并非殷王世系,而与伊尹、巫咸同类;其二:如果辞中的"父己"是祖己(孝己),此卜辞必然是三期,即禀辛、康丁时卜辞。但吴先生列举的与此片卜辞相同的(《前》三、二三、四)即:
  己酉卜,丁巳□祖丁┄祖辛二牛、父己二牛。
  癸丑卜,□祖丁祖辛父己。(《合集》22184)
  《合集》22184是一期卜辞。一期,也就是武丁时卜辞中的"父己",不可能是武丁子孝己。如此,卜辞中的"父己"、"外己"都是何人?恐怕还是个悬案。
  一期中的"父己"还有:
  ①甲午卜:御父己。(《合集》22074)
  ②乙卯卜:有岁父己。(《合集》22075)
  甲骨文一期中的"父己",到底是何人?需要正视和研究,而不能笼统地说成是"孝己".
  有些甲骨文中的"兄己"也不是孝己,如:
  ①丁卯卜,用□今于兄己。(《合集》19775)
  ②丁卯卜,用今□于兄己。(《合集》19776)
  "依据卜辞分类断代研究的成果,这两条卜辞属于师组小字类,时代从武丁较早的时期开始,一直到延伸到武丁晚期","卜辞贞问今日用□牲祭祀兄己,表明这位兄己在武丁在位的晚期已经亡故,说明这位兄己活动的时间应在武丁早期、中期。此兄己可能为武丁诸父之子,当年轻的商王武丁祭祀诸父御除不祥时,年长的兄己对武丁进行了劝谏,劝谏的内容是否如今天所见《高宗肜日》中所载已无从知道。这位兄长于后世被称为祖己与商先王被称为祖道理是一样的。这位兄己与商王祖庚、祖甲的兄长兄己不是一人。把《高宗肜日》的祖己视为祖庚之兄兄己(孝己)是不合适的┄┄。以往研究者认为祖己是贤臣或王的宗族都是有道理的意见。"(22)
  张利军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我认为非常客观和正确。一期卜辞中的兄己或者祖己,都不是武丁子孝己,而是武丁贤臣或者是宗族。
  一期卜辞中有兄己、有父己、有祖己,这与董作宾先生说的"孝己,在祖庚、祖甲时,祭祀称兄己;禀辛、康丁时,祭祀称父己;称祖己则在武乙以后"这一甲骨学的常识相悖。姚孝遂、肖丁先生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卜辞周祭于祖庚、祖甲之世,却有祖己享有与先王同等之位,显然与典籍所载不尽相符。"(23)
  甲骨文一期卜辞中的"兄己"、"父己"、"祖己",不是殷商王室系统里的"孝己",而是另外一个殷商贵族系统里的人。经学者的研究,这个系统很可能就是午组的"非王卜辞".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断代上》中就指出:"宾组似乎是王室正统的卜辞;师组卜人也常和时王并卜,所以也是王室的,而其内容稍异;午组所祭的人物很特别。"(24)
  李学勤先生1958年在《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中系统地总结了非王卜辞的特征,指出:①问疑者不是商王;②没有王卜,辞中也不提到王;③没有商先王名号,而有另一套先祖名号;没有符合于商王系的亲属称谓系统,而有另一套亲属称谓系统。(2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前言》指出:"小屯南地1973年出土了十几片‘午组卜辞’。‘午组卜辞’之内容所涉及的不是整个商王国,而是一个家族。"
  方述鑫先生在《论非王卜辞》一文中说:"祖己、祖壬、祖癸和父丙、父丁、父己,是非王卜辞所特有的。"在宾组、师组,即武丁时的正统王室卜辞中,受祭的祖辈先人有祖乙、祖丁、祖戊、祖庚,而没有祖己、祖壬和祖癸;在受祭的父辈先人中有父甲、父乙、父戊、父庚、父辛、父癸,而没有父丙、父丁、父己。(26)
  黄天树先生更明确地指出:"午组家族是一个大的宗族,其下包含若干小的宗族","午组家族在其居地有自己的宗庙","午组家族臣属于商王"(27)黄先生还说:"所谓‘非王卜辞’,就是说,这类卜辞的主人不是商王,而是与商王有密切血缘关系一些殷人家族的族长。"(28)
  根据上述卜辞分类的研究,甲骨文一期卜辞中的兄己、父己、祖己,不是孝己,而从属于另一个殷商贵族集团。
  三、 祖己是己、其氏族人
  既然甲骨文一期中的祖己,不是武丁子孝己,哪他是谁?是哪个族氏的贵族首领?
  丁山先生说"贞人己氏"与"自己入之己,亦即‘训于王’之祖己矣".因此,丁山先生认为"训王之祖己",是"己"氏族人。但丁山先生没有进行更多的考证和分析。
  《我方鼎》中的己、其族人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我方鼎》,又名《亚形若铭鼎》,在《殷周金文集成》中编号为02763,铭文为:
  唯十月又一月丁亥,我作御祭祖乙妣乙、祖己妣癸,诞礿柰,二母咸与,遣福二服。贝五朋,用作父己宝尊彝。亚若
  甲金文学者对《我方鼎》铭文的解读,存在很大分岐。相较各家言,杨树达先生的解读比较顺畅可信,他将《我方鼎》铭文释义为:"我为御祭于祖乙妣乙、祖己妣癸,继尔又重为柰祭于妣乙妣癸二母,既讫事,丞遣□□(胙肉),赐贝二朋,用作父己宝尊彝。"(29)据此可知,《我方鼎》是晚辈"我"来御祭自己的日名为乙和己的两位祖父,以及他们两位的配偶妣乙和妣癸。祭祀完后,又继续柰祭日名为乙和癸的两位祖母。祭祀完毕,分得胙肉和贝五朋,然后用所赐之贝,为父己作此宝尊彝。铭文钩勒出了"我"的家谱,"我"的父亲日名为己,"我"的两位祖父日名为己和乙,两位祖母日名为癸和乙。
  殷商史上的祖乙、祖己是谁?先说祖己。商先人中,以"己"为日名的有雍己和孝己,而雍己和孝己的配偶,卜辞中均无记载。此铭文中明确记载祖己的配偶是妣癸,因此,此祖己不是雍己,也不是孝己,而是商王系列以外的另一人。方述鑫在《论非王卜辞》的亲属称谓诸祖的列表中,关于祖己,有:①戊寅卜:木爵于祖己?(《合集》7、20056);②丙辰卜:岁于祖己牛一?(《合集》7、22055)关于祖己的这两条,为非王卜辞特有,一期宾组、师组卜辞中均无祖己。因此武丁时期祭祀的这位祖己,不在商王系列之内。一期卜辞中的有"己贞"之己和"自己入"之己,还有被祭祀的"兄己"之己和"祖己"之己,可见武丁时,在王周围确有一位重要的己氏族人。《集成》06489铭文为:"其史作祖己宝尊彝",这位作器的祖己后人为其史官。祖己与"其"族有关系,而妇好墓中出土大量"其器",说明"其族"在武丁朝中,地位很显赫。
  关于祖乙。商的先人中,以"乙"为日名的有大乙、祖乙、小乙、武乙,他们的配偶分别是妣丙、妣己、妣庚、妣戊。此祖乙的配偶是妣乙,因此,此"祖乙"既不是大乙、祖乙,也不是小乙、武乙,他不在商王系列之中,与商王不同宗。
  祖乙配偶妣乙,也是午组卜辞特有,师组、宾组卜辞中均无妣乙。(30)《我方鼎》是为日名己的父作器,父己也是午组卜辞特有,师、宾组中也均无父己。
  根据甲骨卜辞中的上述特点,《我方鼎》中的人物,与非王卜辞中的人物对应。《我方鼎》中的祖乙、祖己、父己都不属于商王系列,但"这些家族的首领与商王都有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31)
  在殷商史上地位显赫,并与商王有或近或远亲属关系的这个"己氏家族",还有什么资料能进一步证明、说明?对此问题,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中的"殷代?国"一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本章中,王先生列出了?器43件,其中(10)、(11)(14)、(15)、(16)、(17)为父乙器,(12)为父己器,(6)、(7)、(8)、(9)为母癸器,而第(20)至(41)的21 器,均带有"亚?"或"亚中其?"的族徽符号。
  王献唐先生说:"?国是姜姓,姜姓在夏商以前,早是一个庞大的族类,不同于周,也不同于夏和商。它的日名、族徽、礼俗却和殷人相同,正与其它同化的大族情况一样。"(32)一是说姜姓?国非常古老,在夏商之前就已存在;二是说?国的日名、族徽、礼俗和殷人相同,这也说明日名制并非只有商朝诸王专用。
  王献唐先生又说:"为什么父乙祭器特别多?为什么好几位?侯先后给他造器?因为父乙就是?,只有他才具备这些特殊条件。"(33)?是祖庚、祖甲时的着名贞人。王献唐先生在《黄县?器》一文中,列出?器43个器号,共73件,并认为这73件一为?作器,只属亚?二字;一为系子孙所作,第2 1以前各器;一为非?系人物所作,第42、43 属此。 何景成先生根据《殷周金文集成》列出了124件亚?族铜器。按照王献唐先生的判断,?在武丁时就在王朝服务,祖庚、祖甲时为贞人,是三朝旧臣。他是贞人,也是武官,所以有条件大量造器。
  王献唐先生还问:"?有几位兄弟?晚期前一段一位不知名的?侯,既造父乙簋,又造父己簋,当然乙和己是兄弟。"从王献唐先生这段考证中,可以看到:①?,似乎与《我方鼎》有关。一个己侯为父乙、父己造器,那么己侯的子或侄必然称这位己侯为父己,那么这位己侯的父乙、父己,己侯的子或侄也必然称祖乙、祖己;②明确了乙和己是兄弟,但谁是兄谁是弟?
  按《我方鼎》的排列顺序,祖乙在前,祖己在后,似乎祖乙(?)是兄,祖己是弟。但这个兄弟之序,与文献中的记载不符。因为祖己是武丁的重臣,在武丁前期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而?,在武丁时只是一般官吏,到祖庚时才登上贞人的宝座,祖乙显然比祖己小。殷商时的排名,或许不完全依据先兄后弟的顺序。卜辞有:
  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合集》300,一期)
  对此,常玉芝先生说:"该辞大甲与大丁的世次颠倒。"(34)对花东H3卜辞,朱凤翰先生说:"刘源曾着文认为这类卜辞所反映的祭祀程序,有悖于商王祭祖之常规。因为如果祖甲为羌甲,祭祀位于他前面的祖乙不当在其后。指出这点是有道理的,在殷墟卜辞中,确实很少出现逆祀,即逆着王世世次前后顺序祭祀的情况。从上举花园庄子卜辞看,先祭祖甲,后祭祖乙并不像是偶一为之的事,而是一种常规。这显然与王卜辞所见,祭祀先王时祖乙作为羌甲之父通常应在羌甲之前受祭的惯例有悖。"(35)
  由此可知,《我方鼎》祖乙、祖己排列顺序的颠倒是非王卜辞的常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些非王卜辞中的日名,很可能有的是如王献唐先生说的是?国的贵族首领。因为?国的日名、族徽、礼俗和殷人相同。
  总之,在甲金文中,祖己是兄,祖乙(?)是弟。训王之祖己和祖庚、祖甲时的贞人?,是亲兄弟。商族徽文字中,有"亚?父己尊"(《集成》005742和"亚其侯父己"(《集成》110559)该族徽中的"父己",恐怕就是"亚?"或者"其侯" ?的父辈"己",即"祖己".
  对"训王之祖己"是?氏族人,张碧波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利用金文资料作了证,他说:"高宗武丁因‘有飞雉升鼎(耳)而鸲’而惧,祖己‘训诸王’这件事---‘飞雉升鼎(耳)而鸲’,在殷青铜铭文上有记载:据《中子?泓父丁觥》的铭文中‘中子?泓乍父丁尊彝贤□";《泓父丁鼎》铭‘泓乍文父丁□贤□’,□字形作雉在鼎上,并以‘贤□’为徽记。可知?为武丁时人,这两件青铜器就是‘?庆祝商王武丁以详雉为德’,由?之后裔作器以资纪德。雉鸲之异为商王武丁时的大事,这个?  就是殷商历史上大名鼎鼎鼎的祖己。"(36)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中子?泓父丁觥》和《泓父丁鼎》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张碧波文的局部)
  为把问题说清,现将张碧波文中提到的金文图片及他文中引用的几个金文字体一并放在此处。张文起码明确了以下两点:一是《集成》9298?1和02318左下角的象形字,即"飞雉登鼎"的象形,是雉在鼎上;二是飞雉登鼎这件事与?氏族有关,作器者泓,是?氏族人。(李注:?后面的字有人释泓,有人释弹)如张先生说的"雉鸲之异为商王武丁时的大事,这个?  就是殷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祖己。"这也就是明确了,《高宗肜日》训王之祖己,是?国族的先人,是武丁之臣。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与此相关的是《集成》01318,左下方的两个象形文字,一个是登鼎之雉,一个是"量".对这两个象形字,高婧聪先生在研究《上博简?竞建之内》时,进行了详细考证和阐述。(因字库缺字,请参照上《高婧聪文的局部》)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高婧聪文的局部)
  他说:"□(《集成》02318)左下方右面的字)字学者一般读为‘量’,愚以为应读为(火量),此字与金文中的■字形相似,应为■的简写形式。■于铭文多见,如《乃孙作祖己鼎》‘乃孙作祖己宗宝□■’(《集成》4?2431);《堇鼎》‘用乍大子癸宝尊■"(《集成》5?2703)。字为《说文》所无,应是鼎的一种自名;又(火量),《类篇》云:‘火煨也’,故此字在简文中为用鼎器烹煮之义。""可知简文的大意是高宗祭祀之时有雉鸟在彝器前鸣叫,商王诏祖己询问其中缘由,祖己答以先代贤君面对失政而相应地采取措施,即求诸鬼神和修善政,现在若要借祭祀而求福,则须将此雉用汤汁烹煮,祭祀完毕后,乃修先王之法。于是高宗命令傅说烹煮雉用来祭祀,而后行先王之法,其结果是‘服之人七百邦’,这是行善而远离祸患的方法。此商史实与《尚书》中的《高宗肜日》篇较相似,都是祖己针对商王祭祀时发生的异事所进行的评论,这当时是简文的编订者在理解《高宗肜日》篇的基础上所作的发挥。"(37)
  把张碧波、高婧聪俩先生的文章联系起来看,训王之祖己乃"?"国族人,而丁山先生言是"己"国族人,那么"?"、"己"是一个国族还是两个国族?王献唐先生对"?"字曾有个说法,他说:"‘?’字从己,就是一个注音字。凡用这个字的人,一定读‘?’如‘己’,不读今音若‘奇’的‘其’。"(38)王先生认为,在"其"字上加"己",是用"己"标注这个"其"字读"己"音。此说不确。因为"己"不单是一个注音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国族。
  "己"和"其"是武丁时的两个重要国族,也是重要的人名、地名。关于"己",前面已列举大量的卜辞和金文族徽可证,"己"是殷商武丁时的人名、地名、国族名。
  关于"其",《殷周金文集成》载"亚其"器共25件,其中18件出自妇好墓。说明"亚其"是个能征战的国族,跟武丁妃妇好关系密切。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甲骨文一期中也有很多有关"亚其"的记载,如《合集》20371、05685、27931.另外还有:
  ①己未卜,贞翌庚申告亚其入于祊一牛。(《合集》05683,一期)
  ②亚其入□又。(《合集》05686,一期)
  ③贞来,亚其,牢《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合集》20371《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一期)
  ④其侯□社祸。(《合集》03334)
  ⑤贞,多马,亚其有祸。(《合集》05710‘
  武丁时金文中,除有"己"和"其"外,还有"己其".如《合集》9570、9571、3538(正)等。这个"己其"是"己"和"其"两字,还是一字"?"?对此问题,古文字学家理解很不一致。这中间有其客观的原因,如从字体看,"己"在"其"上,"己""其"两字一般大,有的"己"还比"其"大,如《合集》9570,因此,学者对"己其"和"?"字的理解上,就有差异。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胡厚煊先生说:"帝乙、帝辛时所封者有攸侯喜┄┄?侯┄┄。"(39)在这里,胡先生实际上认为,?侯是帝乙、帝辛时才有。赵诚先生也认为"?"字是甲骨文四期(亦即帝乙、帝辛时)才出现的字。
  但胡厚煊与胡振宇在所着的《殷商史》中,确认为武丁时就有?侯、?地。他列出武丁时的三条卜辞,即:①甲子卜,充,贞于翌乙:丑屎?.乙丑允屎?不□□;②贞于翌乙丑屎?不□雨;③翌乙□屎?.然后说:"‘?’,地名。《集韵》、《类篇》都说:‘?’古国名。卜辞说:‘在?贞’,‘王在?□’。又或称‘?侯’。"(40)照此说法,武丁时,就同时存在己、其、?.己、其、?,既是地名,也是国族名。但后来的族徽说明,己、其、?和矣?,是一个族团。
  如何理解己、其、?、矣?之间的关系?一种可能就是"己"、"其",同音同义,是一个国名的异写,为避免产生岐义,后来将其合并为"?",如李学勤先生说:"‘来’也是莱,与厘是同一国名异写,和纪国原作‘己’,后改作‘?’是类似的。"(41)另一种可能,就是按照复合族徽的解释,己、其、矣?是三个近亲氏族,后来合并为一,如葛会英先生说:"金文徽号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古代中国氏族组织繁衍分割与再行组合的历史事实┄┄。复合式以多个氏族徽号的复合说明了氏族的再行组合。"(42)
  关于"矣",前面曾提到,"矣"与"己"是兄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族徽符号中,为祖己作器者,有多个族氏符号标记,如下图: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一个是"其史作祖己宝尊彝"《集成》06489.这个好理解,因为"其"、"亚其"也属己氏族团。陈盘先生认为"?国"始封"或曰伯益",认为伯益为其氏之祖。(43)
  一个是"冉作祖己宝尊彝"《集成》05866.邹衡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其’字,恰好是‘冉’字的倒置,看来冉、其二字都是土笼的象形",冉、其均与取土治水有关;古益字是冉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进而认为伯益与冉、其二氏有族源关系,冉、其二氏都是伯益族的后裔。(44)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一个作祖己器者署名"北子孙",《集成》08337.象形字"北子孙"(《西清古鉴》铭析子孙)。对此字丁山先生释"冀",于省吾先生释"举"."举"族和"冉"族与"?"国族都有族源关系。葛会英先生绘制的下图中(9)是"由亚?与‘北子孙’复合而成。""北子孙"族与?"族有族缘关系。而(16)、(17)、(22)中的"北"是"北子孙"的简化。"北其"即"北子孙"与"其"氏族的复合。葛会英先生说:"一些着名的氏族,在某个久远的年代里,由繁衍分化而异地而居的各个分支,同地域相邻的近缘氏族再行组合为胞族(或部落)。这种遗迹表现于15、16、17诸徽中,是由主、北、其三氏族组合而成的一级组织,三者均可独立为徽,为一氏族之标识,组合起来则为胞族的徽号。"(45)这两个族氏的复合族徽还有"己冉"和"举己",及"子黄尊"(注:"子黄尊"最后面的铭文为:"用作己□’,署北子孙。)如下图: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己 冉               举 己                  子黄尊
  综上述,其或?与冉、北子孙诸族的人,之所以都为"祖己"作器,是因为这些族人,都有某种因缘关系,因此也都把祖己视为先祖,并作器纪念或祭祀。
  另外,在纪(己、?)国疆界内发现的"祖己"器还有"祖己觯"和"鱼祖己"."祖己觯"的出土地点不详,但为潍县人陈介祺收藏,有可能是在潍淄地区,即古己(?)国的疆域内出土。
  《尚书·高宗肜日》中的祖己是何人?
  鱼祖己觚
  "鱼祖己"铜觚,1973年出土于青州弥河公社涝洼村。当时将"祖"字释为"伯". "鱼祖己"中的鱼是立式的。《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一文中说:"‘立鱼式’不见于仰昭系统陶器,却多半见于山东半岛出的陶器铭文中",还说:铭文"‘己’字应是国名,金文中的‘S’通‘纪’,即为纪国。┄┄诸多材料都证明商晚周初,(己国)在寿光一带。┄┄‘鱼伯己’铭铜器在青州出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的证明。"(46)张懋镕先生认为,山东学者将青州出土的铜觚铭文释为"伯己"不确切,应更名为鱼且(祖)己觚。(47)
  上述两器证明,祖己或祖己子孙,与弥河流域的古己(?)国有关。这一事实也证明,祖己是己(其、?)国族人。因在商王身边供职,并在王畿附近有封地,祖己器也在安阳或河南各地都有出土。
  注释:
  (1)(《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郭沫若卷》第278、27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国维:《观堂林集》第433、30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29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4)同刘起釪上书第1031页。
  (5)王宁:《武丁太子孝己相关问题辨析》,《圣才学习网?中文类》2014—12—01.
  (6)曹定云:《‘妇好’、‘孝己’关系考证》,《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7)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31页。
  (8)王宁:《武丁太子孝己相关问题辨析》。
  (9)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44、45 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37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00页。
  (12)曹定云:《‘妇好’、‘孝己’关系考证》,《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13)王宁:《武丁太子孝己相关问题辨析》,《圣才学习网?中文类》2014—12—01.
  (14)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31页。
  (15)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第10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6)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30页。
  (17)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第4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第10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9)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第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0)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第3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吴其昌:《殷墟书契解诂》第29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张利军:《〈尚书?高宗肜日〉的史料源流考察》,《古代文明》第四卷,2010年10月。
  (23)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断代上》,中华书局1956年版。
  (25)李学勤:《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载《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26)方述鑫:《论非王卜辞》,中国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
  (27)黄天树:《古文字论文集》第133-148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8)黄天树:《古文字论文集》第57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9)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2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0)方述鑫:《论非王卜辞》,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
  (31)彭裕商:《非王卜辞研究》,载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
  (32)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第178页,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33)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第204页,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34)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第2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朱凤翰:《读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出土的非王卜辞》,2004年会议论文。
  (36)张碧波:《论武丁与傅说、祖己》,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7)高婧聪:《从上博简〈竞建内之〉所引商史事看经学在战国时期的传承》。《管子学刊》2010年第1 期。
  (38)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第130页,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39)胡厚煊:《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40)胡厚煊、胡振宇:《殷商史》第2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李学勤:《李学勤说先秦》第131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2)(45)葛会英:《金文氏族徽号所反映的我国氏族制度的遗痕》,载《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1991年2月。
  (43)陈盘:《不见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第149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版。
  (44)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286、288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6)《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载《考古》1999年第12期。
  (47)张懋镕:《"鱼伯己"觚应为"鱼祖己"觚》,载《考古》2002年第5期。
  完稿于2017/8/28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