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6 16:04
鄌郚总编

盐文化集萃

  盐业的祖师——宿沙、葛洪与天井娘娘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也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离开的东西,它同时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五卷《作咸》中说:"口之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
  水’,而此味为人生生气之源哉?"他由人一日也离不开盐,推想到人类的来源是否同水和盐有直接关系?宋应星的推测使我们想到,我们的祖先何时发现采盐、煮炼食盐的呢?
  随着人类的诞生,我们的祖先便逐渐摸索到找寻食盐的方法了,而且盐在天地间,"巧生以待"人类。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将盐按产地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盐六种,还有两种盐很特殊,一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树叶盐与我国西北地区产于山石上的"光明盐"(即水晶盐)。当然主要的是海盐、井盐、池盐、土盐以及岩盐。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各地产盐的情况,像"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周礼?职方》),"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管子?轻重甲》)等。由于产盐的地区与方式不同,谁最早发现制盐,传说不一。据说号称盐业祖师神,多达30 多位。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五引《世本》:"宿沙氏作煮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古者宿沙初作煮海为盐。"宿沙氏,一说是春秋时人,他是齐灵公的大臣,也就是《春秋左传》里提到的宿沙卫。但不少人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宿沙卫是宿沙氏的后人。据《文子》、《淮南子》、《说苑》等书,宿沙氏是神农氏的一个部落名,其民曾叛其首领而归神农氏。罗苹在《路史后纪》卷四注中说:"《世本》、《唐韵》等言:夙(即宿)沙氏煮海为盐,以为炎帝之诸侯。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盐宗,就是盐祖或盐神。不管怎么说,宿沙氏是传说中较早的盐业始祖,他或他们一族有可能最先发明煮海出盐,所以宿沙氏也就被奉为盐业祖师神了。
  在古代,江南的苏州、扬州一带,建有盐神庙,供奉的是管子。管子(?——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颖上(今属安徽)人。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国政,大力发展渔盐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盐业由国家管理并加以收税,是自齐国开始的,献策者就是这位管子,也许这就是他被祀盐神的缘故吧?除管子而外,在河南一带,供奉葛洪为盐神。葛洪(284——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他是晋丹阳人。一生不慕荣利,专好养生修炼,着有《抱朴子》一书。葛洪被有的地方奉为盐业祖师,这是因为葛洪酷好炼丹。民间传说葛洪经七七四十九天,炼好了一粒仙丹,白灿灿、光闪闪,就是盐。葛洪本可自己服用,这时他看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面黄肌瘦,就让这些人每人舔一口仙丹,结果个个红光满面。后来仙丹被太阳神与海龙王偷去,并将仙丹融化进海水里去了。经过艰苦的斗争,葛洪与太阳神、海龙王达成妥协,让老百姓用海水晒煮出食盐来。这个"仙话"是民间对葛洪何以奉为盐业祖师的一种解释。
  有的地方还供奉真武大帝、张天师为盐业祖师神。如《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九引《陵州图经》:"陵州盐井后汉仙者张道陵之所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井上有玉女庙,古老传云:比十二玉女曾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
  四川自古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关于盐业祖师的传说特别多。四川自流井盐区,供奉炎帝为行业神,这是因为炎帝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四川盐源县,盐井开于西汉。当地供奉的盐神是一位纳西族妇女,称为天井娘娘或开井娘娘。传说是她在放牧时看到白鹿、牛羊老爱到一处池水旁饮水,发现这里有座白盐井。盐井开发后,立庙祭祀这位妇女,奉为盐神娘娘;重庆巫溪的盐泉,传说是被一位姓袁猎人发现的:他追一只白鹿,见到山洞有泉水涌出,饮后知是盐泉,这眼泉命名"白鹿盐泉"或"白龙泉".云南阿昌族流传着盐婆婆桑木姑米的传说,她死后头变为岩盐,身子变为盐水河。在云南西双版纳,传说克木人波达闷在磨歇河中捉鱼发现了盐泉。他被尊为"帝洼拉哥"即盐神。
  这些传说说明盐是人民群众用血汗与智能发现、制造出来的。如今的盐类,不但是人民日常必需品,同时盐又是化工原料之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人民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在人民已经掌握自己命运的今天,我们可以说,盐业的行业神灵就是人民自己!说到这里,想起了宋代诗人柳永的《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呢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煮盐之民,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如此艰苦地煮海为盐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类不能离开它。
  人民才是行业神,盐开生命美丽花!

  盐的发现
  中国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我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我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亚有康纳瓦舐盐地,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着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份NaCIQH,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颜色。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官。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又说:"王之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所说的"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有关盐神的传说,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是她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后来在此开凿了盐井。古巴蛮有酋长廪君与盐神斗智、最后在"鱼盐之地"定居的神话故事。这说明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对自然盐的占有。
  自然盐的发现和利用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其产地、产量、质量都受自然的制约,只有"人生"盐的出现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代盐的食用
  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作调味品。《尚书?说命》就有:"苦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用来配制美味的羹汤。再联系到《尚书?禹贡》有青州"厥贡盐希"的记载,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贡"给奴隶主国家的盐。这种盐是做调味品用的,并且极为珍贵,当作贡物上交。因而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 宰》中就有"以咸养脉"记载,这是周代人对盐的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战国末秦相品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的论述,这就更具体地谈到了咸味的调理方法。其后,盐的调味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汉代王莽称盐为"食肴之将",可加突出了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未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历史时期。
  人类饮食文化正是从品尝万物开始的,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万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人的亲口品尝的积累,才获得食用经验的。中国古代神话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想这不会是古人毫无根据的编造。正是古代先民无数次地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了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阶梯。古代先民经过无数次地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了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阶梯。古代先民经过无数次随机性地品尝海水、咸湖水、盐岩、盐土等,尝到了咸味的香美,并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要香,经过尝试以后,就逐渐用盐作调味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制取。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断定,但可以说,这位诸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海水煮盐智慧的化身。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关于"解池"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句。据晋人郭璞释云:盐贩之泽,"即盐池也".现在我国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 着《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说池盐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处黄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会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很难确定池盐与海盐的发现及食用孰先孰后,因为海盐也可由滞存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而自然结晶成生。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自然结晶生成的天然海盐。总括来说,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那么古代先民总会或迟或早发现、认识和食用这些天然盐。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可考资料甚少,也就不易判定其发现和食用的时序先后。当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煮制海盐当在天然盐被发现和食用之后。因为煮盐是一种进步的制作工艺,必须具备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像汉代煮盐用的"牢盆"之类的器具。面这类器具用什么材料制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问题均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这一点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应是共同的。
  井盐出现较晚,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省)。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史载: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有关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
  岩盐系由开采的盐矿经炼制而成,多集中在中国西北和西南高地势山脉区域,如新疆、西茂、云南境内。岩盐的制作,始于何代,史籍无载。岩盐制作方法,据《水经注?江水》载:"朐忍县(今四川省云阳县——笔者注)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者之,水竭成盐。"由此可知岩盐是通过煮制获取的。
  土盐即"碱盐",为盐碱地所产,味苦质劣,在盐家族中处于末位,只是作为食用盐的替代品。土盐制作始于何时,亦不可考。其制作方法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汶山(今四川省茂汶一带——笔者注)地有咸土,煮以为盐,麋羊牛马食之皆肥。"可见土盐亦经煮制获取。
  综上所述,盐的食用是从古代先民品尝含有盐份的海水、盐湖水、岩盐、盐泉、土盐等开始的。凡是有代先民活动的地域,包括海滨和有盐湖、岩盐、井盐、土盐的地域内,古代先民都有可能品尝、发现和食用盐,但我们不可能明确区分孰先孰后。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盐业是海盐业,宿沙氏是中国海盐业的创始人。
  盐的作用
  盐可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缺了盐,生理平衡就会紊乱,会产生头昏、恶心,呕吐等现象,甚至休克,动物缺了盐也活不下去,许多食草动物从盐沼地区的植物和含盐水里获得盐,食肉动物从猎获的动物血肉里得到盐。
  盐不但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俗有"化学工业之母"的称号。食盐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它是制造苛性钠,盐酸,氯气,氢气,纯碱,杀虫剂,漂白粉,硫酸钠和电石等的原料,制药工业用食盐制取抗生素,环胺剂和解热药;食品业用食盐腌制鱼、肉、蔬菜等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盐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用处,花生米拌着盐炒,既有香脆椒盐味道,又不易糊焦,甜羹、热食中加少许盐,味道会更加鲜甜爽口,早晨空腹喝杯盐水,可以清洁肠胃,增强消化。盐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但是过多的盐也不利于生命,医学家普遍认为,多吃盐容易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癌症等。

  盐的功过
  水和太阳生宝宝,
  洗礼要用火来烤,
  人人见了都欢喜,
  跌进水里找不到。
  盐可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缺了盐,生理平衡就会紊乱,会产生头昏、恶心、呕吐等现象,甚至休克;动物缺了盐也活不下去,许多食草动物从盐沼地区的植物和含盐水里获得盐,食肉动物从猎获的动物血肉里得到盐。
  盐的利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周礼》中的盐人就是当时掌管盐务的官职。汉代就设置盐官管理盐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盐税作为一种剥削和掠夺人民的方法。国外也是这样。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为了盐而引起战争。公元98年,日尔曼民族的哈脱和希连朋两个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为了夺盐的资源,结果哈脱部落被杀绝了。
  盐不但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俗有"化学工业之母"的称号。食盐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它是制造苛性钠、盐酸、氯气、氢气、纯碱、杀虫剂、漂白粉、硫酸钠和电石等的原料;染料厂用食盐制酸性染料;制造高级玻璃和香皂用食盐做澄清剂;制药工业用食盐制取抗生素、环胺剂和解热药;食品业用食盐腌制鱼、肉、蔬菜等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盐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用处。花生米拌着盐炒,既有香脆椒盐味道,又不易糊焦;甜羹、热食中加少许盐,味道会更加鲜甜爽口;早晨空腹喝杯盐水,可以清洁肠胃,增强消化;据报道,国外有人用盐来选择未来婴儿的性别,在受孕前一个月里,控制妇女的饮食:多吃咸食,增加体内的盐分,多数生男孩,多吃甜食,少吃盐,多数生女孩。
  盐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但是过多的盐也不利于生命。医学家普遍认为,多吃食盐容易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癌症等。所以医学家建议,应该使城市每人每天吃盐量从现在的20克左右降低到10克甚至5克以下,以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病率。

  盐的知识

  一、盐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都称作盐。而人们生活中常说的盐,包括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化学成分是氯化钠(NaCL),系金属钠离子(Na-)与酸根氯离子(CL-)的化合物。按重量计算,钠占39.34%,氯占60.66%.

  二、盐的形状
  盐的晶体属等轴晶系,离子晶格呈立方体,边长0.5627mm,每个钠离子(Na-) 被6个氯离子(CL-)包围,这两种离子在结点上交替地排列着,组成了单一大型分子。根据艾列尔定律,完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6个晶面,8个角顶和12条晶棱构成的正方体。
  但是,在盐的结晶过程中,由于卤水内所含杂质的不同,以及风力、温度、结晶速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盐的晶体质量和外部形状各异,呈现千姿百态。如海盐生产中,浮于卤水表面的晶体得到过饱和卤水的快速供应,优先成长而不下沉,晶体就会长成漏斗形,或表面相互连接,成片状;如果晶体沉于池底,成长慢,晶体呈近似平行排列的梳栉状;受风力搅拌的作用,盐的晶体还会成为球状,等等。
  因此,我们到中国的南方海盐区看到的是细子颗粒的日晒细盐;而北方海盐区的盐则颗粒硕大;西北湖盐区,有的盐粒形若珍珠,有的透明如镜,有的宛若粉条……

  三、盐的颜色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盐。
  最常见的海盐,大部分是白色,也有黄褐、灰褐、淡红、暗白色;湖盐有青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真象彩虹在晶体中闪光;天然形成的岩盐,纹饰绮丽,红、黄、灰、青、绿、紫、五颜六色混在一起,一块块岩盐象奇光异彩的宝石。
  其实,纯盐是无色的,近一中红外线大部分可以透过。常见的盐是许多小晶粒组成的晶簇,表面和内部含有母液及其它矿物质,为灰白色。
  食盐外貌呈现光怪陆离的颜色,是因为晶体里混进杂质的缘故。杂质看起来十分微小,却改变了食盐的本来面目。比如常见的海盐,由于照在食盐表面的光线沿着盐粒晶体表面或是裂隙面互相衬映反射,人的眼睛往往被食盐的假色迷混住了,本来是无色透明的却看成为白色的。
  目前,国产精制井矿盐的白度达到85左右,海盐的白度在60左右。白度越高,盐的纯净度越好。

  四、盐的几种特性
  →吸潮性
  盐的表面常为饱和薄膜溶液所包围,当溶液蒸气压低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时即吸湿潮解;高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时则显干燥状态。
  →可溶性
  盐易溶于水,在20℃时,100克水可溶盐36克,这时,即达饱和状态。
  →易结块
  盐粒吸收水分后,细小的盐粒首先溶解,水分蒸发后,盐的晶粒间就形成"交联"最终导致粘结成块。为防结块,制盐生产过程中常在盐中加入微量的松散剂。
  →渗透性
  在毛细管原理作用下,盐溶液可以渗透到许多大小微隙中,盐的这种性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腌制食品、防腐、保鲜为有利作用;对存盐的仓房建筑有破坏性即为不利作用。
  →防腐力
  盐系无机质,不具备微生物生存条件,且盐中的氯离子有很强的杀菌功能,故盐具有防腐力。
  →腐蚀性
  氯离子是十分活跃的物质,极容易与金属等物质结合而生成另一种氯化物,而且盐溶解后易促进这种结合,致使金属等变质。
  →热燥性
  盐的晶体内含有空气和水分,加热或焙烧时则膨胀,引起晶体爆裂。
  →可塑性
  盐受到外力作用产生固体形状改变而其理化性质不变。
  →熔点高
  盐不易燃烧。纯氯化钠在温度达到804℃才会溶化,到1439℃才会气化。
  →冰点低
  如果溶液里含有20%的盐分,它的冰点就会降低到-16℃。利用盐冰点低的特性,在寒冬,可用盐防止公路路面、机场跑道结冰。
  五、盐的化学性质
  盐能与许多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多种钠化合物和氯化合物,或通过电解还原,产生金属钠和气体氯,因而在工业上有广泛用途。例如:电解可生成烧碱、氯气、氯酸钠;与氨、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纯碱和氯化铵;与硫酸镁在0℃以下反应,可生成+水硫酸钠和氯化镁;在哈格里夫斯-伯德(Hargreaves-Bird)电解槽中进行电解,并通入二氧化碳,可生成纯碱、氯气、氢气等等。
  六、盐的资源
  盐的资源极为丰富。据美国第四届科学讨论会报道,世界盐的总储量为6.4×108多亿吨,其中海盐(包括海底沉积物的含盐量)为4.3×108多亿吨,矿盐为2.1×108亿吨,河湖和地下水之中的盐为3100亿吨。
  中国盐的资源也较为富足。按资源分为海盐、井矿盐、湖盐三大类。海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沿由北向南的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已形成的海盐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以上,海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井矿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已形成真空精制盐生产能力600万吨以上。湖盐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包括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陕西等省、自治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滨海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