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30 22:11
鄌郚总编

乾隆《潍县志》点校本、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

  乾隆《潍县志》点校本、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
  ——城市潍坊文史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
  拜读并认真学习了潍坊市寒亭区史志办公室印行的乾隆《潍县志》点校本、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两部新形式的古旧地方志,觉得点校者和点注者的确是匠心独运,在深入发掘古旧地方志内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服务于当今文化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找到了一条科学的途径。
  古旧地方志,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发掘、利用途径,可能的结果就是束之高阁,成为收藏爱好者的藏品。乾隆《潍县志》点校本、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两部新形式的古旧地方志,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特别适合像我这样的半瓶子醋式的文史爱好者——这两部新形式的古旧地方志,共同的特点就是点校者和点注者都下了大功夫,将全部内容繁体字改简体字、竖版改横版,并加上标点,特别适合当今人们的阅读习惯,查阅起来十分方便。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还对离当今现实情况相对久远的相关内容都一一作了通俗易懂的注释。为便于对照,光绪《潍县乡土志》点注本同时还附有光绪《潍县乡土志》原书内容的影印件。总之,我个人觉得,这两部新形式的古旧地方志除了上述特点,还都是普通的平装本,作为城市潍坊文史爱好者的普及性必备工具书,在成本上也是适宜的。
  以上纯属个人拙见,仅供博友圈内的众多城市潍坊文史爱好者参考。
  随本拙文附上这两部新形式古旧地方志的相关整理出版说明及几幅图片。
  王瑞甫
  附一:乾隆《潍县志》整理出版说明
  历代地方志书,是富含地方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人文资源宝库,是一个地区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整理旧志的目的,就是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当前的文化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乾隆《潍县志》作为一部文献价值较大的地方志书,浓缩了寒亭区以及潍坊市的历史传承和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精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整理工作我们遵循以下几点:
  一、以寒亭区档案馆馆藏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本为参照。
  二、坚持“整旧如旧”原则,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及其篇章结构。原志中的题记、序跋、图版、注释、引文等予以保留。原著中用于敬称、谦称时特定格式均予取消,改用现代行文格式。
  三、原有的文字表述除明显错误按照整理规范补正外,作者的主观判断和表述只要符合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符合文本内部的逻辑要求,均不作修正。
  四、全文只进行了断句标点和勘误。原文属刻版印刷错误的,均作出注明。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与事实不符的,亦作注明。
  五、为适应今人阅读习惯,将文字变繁体为简体,变竖排为横排。原书大量的异体字径行改为规范的简体字;原书避讳字恢复原字,通假字依然保留;古有今无、有繁无简文字,按原本录之。
  六、整理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工具书,为减少篇幅,均不做说明。
  七、该书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寒亭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寒亭区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档案局等部门也给予倾力相助.在此特表谢意。
  八、因我们水平有限,疏漏错讹之处住所难免.恳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附二:让本土历史文明重现光芒——《潍县乡土志》点注记
  定稿之际,正值秋冬变换季节,一场罕见的大雪飘然而至。凭窗遥望天地间的苍茫肃杀,感叹寒来暑往,逝者如斯。不经意,这部点注本《潍县乡土志》在手中已是一个春秋。
  2009年春,有缘得到了《潍县乡土志》的影像。这部肇创于1907年的地方志书,经过百年政权更迭、文化劫难,世人仅闻其名,而难睹其面目。能够得到这部书,实属幸运。此前,曾经遍访历代潍县旧志,快乐地遨游其中,深感潍坊历史文化的厚重。乡土志与地方志相比,体例简单,内容仅涉及历史、地理、格致三大部分。读知县宋朝桢为该志做的“跋”可知,当时修乡土志的目的是作为蒙学教材,“童蒙皆知爱国为第一要义,而爱国之心,必以自爱其乡为始”,教育少年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古各地皆有“人杰地灵”之说,乡土志正迎合于此意,在西风东渐、国难当头之际,开化民智、培养人民的乡土意识,进而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这可说是晚清当局的一种文化自救。这段历史,今人已很少知晓。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有段话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的不同是:人类发明了文字,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记载下来,成为历史。有了历史的记载,我们短短的人生一世,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没有剧本,不知道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人文,这种不会逆转的记忆,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禀赋。我觉得,有必要让本土的乡土志再见天日,成为普及本士历史的载体。于是,便有了点注整理这部书的动议。
  这次点注,更准确说是一次逼迫式的学习。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世事要躬行。随着点校工作的推进,方知自己功底的浅薄。为避免贻笑大方,只得埋头钻研。苦心求学,查阅的资料不计其数。尽管这是一部乡邦文献,但息关中华民族的整部历史,涉及潍坊四千年的数百位人物。借助这次系统的古文献整理,自己汲取了丰厚的知识,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但由于能力有限,错误之处肯定还有,望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这次点注,也是一次艰难求索的过程。由于古今政经体制的差异,社会的发展,百年前的景象早为陈迹,求证起来十分困难。为了一条河流、道路的走向,为了一个古代的规制,曾几度查索未得,多次陷于迷途困境,但最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直欣赏王国维先生关于做大学问大事业的“三境界”说。每当工作到深夜时分,看到周遭的灯火渐次阑珊,似乎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独上高楼的心境。有时觉得,自己象一个本分的农夫,在史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执拗劳作;又象一个踽踽的行者,在荒芜的原野上风尘苦旅。然而自己并没有感到多少失意和落寞,因为我们本来就应该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在纷繁复杂的喧嚣中更要从容淡定,务实求是,有为有守。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使,意义所在。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真诚、执著和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趋势和力量。
  这次点注,更是一次砥砺意志的体验。做任何一件事情,必然存在困难和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认准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不管外界怎么评价你,影响你,都不要放弃。张尔忠的决绝、张兆栋的镇定、郑燮的洒脱、吴履的亲民,都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镜子,也给了我们努力工作的启迪。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日益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我们有义务传承本土优秀文化,为时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方志素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用。历史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今天的一切必然成为后人的史志。站在世纪初叶的我们,更应从历史中读懂这座千年古城的光荣与苦难,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读者能够有同样的感怀,则不负我们的一片苦心了。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各级领导、家人和朋友们,他们给了我鼓励、支持和帮助,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心血。崔永胜、考尚童两位乡邦文史界的后起之秀,对本书进行了精心复校,订正了初稿大量错误,且分文不取,学深品高,气清节重,令人敬佩;杨维刚、蔡保生、孙朋波、朱海英同志,都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健松
  初定于2009年深秋雪霁
  终稿于2010年3月30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