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14 15:36
鄌郚总编

访鄌郚路家庄进士碑记

访鄌郚路家庄进士碑记
文/刘文安





  网络社会,微信生活。潍坊史学大典是一群热衷于地方史志编修和研究的微信群,大多是村志、家谱和镇志的主编及史学爱好者,志同道合,善莫大焉。建群的目的是方便史学交流和文史资料共享。近日秦丹银老师转发了自己整理的路家庄子进士墓碑的文章。秦老师曾是高崖文化站站长,是高崖区域的民俗学者、文化副馆员。据秦老师介绍路家庄子在鄌郚镇政府驻地南6000米处,在村西的墓地里,立着一块进士墓碑。据昌乐县文管所的专家考证,这是昌乐县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块保存完整的清朝进士墓碑和墓志。此进士墓碑高180公分,宽73公分,青石料,这是清同治二年于氏为其先人进士于良弼所立的墓碑。
  秦老师查阅了清马世珍、张柏恒著的《安丘新志》,史载"于良弼,号柳溪,路家庄子村人,嘉庆十八年(癸酉年)中举人,道光三年(癸未年)中进士,即用知县"。
  《路家庄进士碑》记述祥尽,文中记载:墓碑的正面镌刻"清例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于公讳良弼字梦贤德配刘孺人继室刘孺人之墓",这是文林郎进士于良弼和他两位夫人的墓,文林郎是散官,正七品。碑的背面是墓志铭,记载于良弼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在乡里就有很高的声誉,并说他"赋性纯厚,事亲至孝"。
  并解析了墓碑的正面有三道凿痕,是1967年准备凿成三块用来修筑村前河上小桥,正巧被于良弼后人于东连(1926—2013)碰见,把它留下藏了起来。1985年,于东连又组织于氏后人重新把它立在墓前。
  据秦老师介绍于良弼中进士时是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在当年考中的360名进士中,于良弼排132位。于良弼考中进士后"即用知县"。奉旨去河北保定赈济。途中得病去世,时年五十五岁。墓碑是其后人于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
  据秦老师提到至今族人仍保存有于良弼授进士后门前所立旗杆的青石底座。



  并将进士碑的正面与背面文字抄录如下:
  墓碑正面:同治二年岁次癸亥三月二十七日  毂旦 清例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于公讳良弼字梦贤德配刘孺人继室刘孺人之墓
  奉祀男 沛霖  澍霖 沐霖 孙 懋正  懋曾  懋仔  曾孙 兆瑞 立石
  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采编的进士墓碑文对辨识不清的字用空白框代指,不下四五处,寿光档案馆研究员葛怀圣老师进行了辨认勘正,补齐了碑文的空白,《鄌郚镇志》完整地采用了如下碑文
  公讳良弼,字梦贤,号柳溪,愚之受业师也。生而颖异,勤读嗜学。为文章法先正,不蹈时蹊,故未及弱冠,已驰声黉序,其后试辄冠军,屡见赏于文宗,遂食饩焉。嘉庆癸酉登贤书,道光癸未捷南宫,分发直隶,特选口口(知县)。蒙部奏请,奉旨赈济保定等处。时年五十五岁,劳于王事,不幸偶得时疾,竟以寿终。继室刘孺人痛极殉节。邑令赵公旌其门,曰:正志完贞,载邑节孝总坊。此固孺人之烈行可风,亦公之德,有以感之也。
  公赋性纯厚,事亲至孝,友于之化称于一乡,邑中人士咸推重焉。接人一以平恕,浑浑穆穆有古君子风。故至今追溯之余,犹概然想见其为人。有丈夫三,恪守家法,皆有所成立。孙曾满堂,苕发颖竖,崭然见头角,天之报施善人,固不爽也。愚昔问业之日,得明之详,而知之悉,非敢有溢美也,特轳举所闻,勒诸贞珉,以志盛德于不朽云尔。
  庚戌科明经   受业吴清严顿首拜撰  营陵邑庠生   眷晚王梦九顿首拜书
  至此于良弼进士碑的资料由路家庄子的于世敦、于德志、于光超等提供。由秦丹银老师发掘整理于2002年,据悉同年刊于《昌乐县报》。这次又重新整理,添加部分内容及史料佐证,包括照片的重拍,寿光葛怀圣老师照片识别补齐了碑文的空白。
  为了史料对版准确,我去路家庄顺便拍摄古槐树。进入村口,恰巧碰到村里的几位老年妇女在巷口聊天乘凉。我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后,她们热情地给我指点了大致位置,其中一位老人搭了一句,说她家的后面有棵古槐更早,这让我始料不及,一直以来我误以为路家庄子仅有一棵古槐,她父亲说那棵古槐是明末清初的,去拍的这棵是清朝的,相比要晚。我赶忙去拍了这两棵古槐树。确实那棵更粗大古拙,年份更久。这样一来,路家庄子有两棵年代久远的古槐树。我拍了几处断壁残垣的青砖老房子和杂草丛生的废弃的院子,就转去了村西的墓地,在最南角找到了进士碑,碑文完整,清晰可辩,我便一字一句地对照起来。通过识别,整个碑文只有两处空白,由于剥落,字划全无,此处比较契合志书上"即为知县"的说法。当时,我对知县产生了疑虑,老是感觉于良弼被分发直隶特选的职务比知县还大点。当时是奉旨赈济保定等处,而当时是保定隶属直隶省为府。按清朝例,各部院主事是正六品衔,相当于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主事应为正六品。处理特定事务。我们东庄有个进士是刘良学 于光绪二年(1876年)邑侯奉文赈济,经理帐目兼发放蒙抚,宪赏五品例授补守备,奉政大夫。到此为止,前文已述,虽文林郎是散官,授正七品,相应到清朝官吏制度上,地方官有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巡农御史、巡盐御史等,对于于良弼最靠谱的就是知县。此处空白应为"知县"二字

  

    


  我离开的时候,跟他们致谢道别,顺便说起了进士墓碑一事,她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从中悉知于良弼进士碑还在南边来,后来被挪到了现在的位置。说话间来了一个村民,她们连忙说要了解进士碑还是要问他,后来才知道这位村民名字叫于德合,他下了车子就说,于良弼是个六品官,他家的祖上是五品官员,也有块碑在北面的墓田里,我一听喜出望外。我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他就领着我一直往北,颠颠簸簸地穿过农田土路,拐弯来到了墓地,果然是一块很完整的碑,打听老于才知道,这两块碑之所以保存的这么完整,当时被被水利拉去建了桥,后来拆桥后,又被拉回来了,真是太幸运了,我顺便提起了孟津渡槽,使用了很多石碑,确实是让人惋惜。这块石碑比于良弼的石碑略大,也是阴文,只是镌刻的时间比较晚,是中华民国八年,即1919年。




  墓前石碑正面镌文
  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四月,邑痒生后学孙鹤田拜题
  清授奉直大夫五品衔守御所千总敬亭于公之墓
  奉祀男
  冠英 振英 成英 伦英
  孙
  成勲 成立 成功 成彦 成骏 成美 成伟 成魁
  曾孙
  世明 世培 世玉 世 世久 世德  世长 世珍 世忠 世贞 世良 世文 世超 世成 世俊
  玄孙
  璞 琪 琨 *
  背面碑文有记:
  公讳懋寅字敬亭,世居水柳村,名进士。柳溪先生(笔者注:于良弼)堂侄孙也,先世业儒,至公而家中落,乃弃儒操贾人。业利所在,必准备诸义,尤以信为主,与人要约,终始不渝,人亦卒无欺之者,有天之助,三十年拓田百亩,称素封焉。公仪容修伟善言论,然和平敦厚,望之蔼然可亲,自髫龄至耄老,未尝与人口角争。性复慷慨,负债而贫不能偿者,听之不强索也,戚属困穷多方赒恤之,或为之制田里,教树蓄救其敝而助之其复振。其孤弱者,则收而抚育之俾至于成立,族邻中家无儋石而免于饥寒者甚多。胥惟公是赖,寻常投报取于人者甚廉,施于人者必从厚。家弥富惠弥溥名亦弥彰,近而宗族乡党,远而行旅商贾,咸籍籍诵。公之美不缀非甚盛德,曷能致此。初,公以旧宅湫隘谋以居,子孙者于村南水滨剏立别业,院中筑小石山,杂植花木,仗履优游于其间。晚得偏枯疾,犹日令家僮升至前庭,流连往复,意兴不倦,此固。公之襟怀爽朗,抑亦世服儒教,故虽以商富而林泉高致,依然儒士家风也。光绪廿一年正月初七日卒,春秋七十有八。元配刘宜人,继配李宜人合葬村之北。厚令岁孟夏,其钟君伯起将为建碑索文于余,余之文何足以状?公撮其大略,其梗概云尔。
  清文林郎庚子辛丑恩科并科举人
  姻世晚秦锡康拜撰并书
  从碑文悉知官至五品以商贾为生的于敬亭,例授奉直大夫,两碑对照,于良弼的孙辈为懋字辈,据碑文所载于懋寅是于良弼(柳溪先生)兄弟的孙子。于敬亭虽为于良弼兄弟之孙,为进士之家,门楣殊荣,只是于良弼例授知县后在赈济保定途中病卒,未尚荫及子孙后代,家道中落,于敬亭为生活所迫弃学从商,志在维持家计,由于性情宽厚,祟尚信诺,施恩助人,富甲一方。整个碑文褒扬了他慈善的本性,令人肃然起敬。至此路家庄的两棵古槐和两座进士碑全部浮出水面。路家庄和于家洼仅有一路相隔,现已合并为路家庄村,西瓜种植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大棚西瓜种植传统,属于大规模种植,我进棚拍了几张西瓜照片,个大浑圆,长势喜人。在归途中路过九曲河官庄大桥的时候,看见一只白鹭在水滩里觅食,几只花喜鹊飞来飞去。做文史工作就要多出去转转,身到一处,勤打听多挖掘,才不辱使命。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