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0-20 21:24
鄌郚总编

江南余氏在临朐

  江南余氏在临朐
  张铭璇

  临朐余氏祖籍江南婺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其鼻祖余道潜,字希隐,号车窗,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自安徽桐城乔迁婺源县沱川乡篁村,以其村立于宋代程朱“理学渊源”之地,故名村曰:“理源”,后称“理坑”。由于村落地处篁林之中,故又称作篁村。
  余道潜乃宋朝进士,曾任江浙桐庐县主簿;宋高宗时卒于家中,葬于程家湾篁竹坳一处“渴马饮泉”状风水宝地,孺人张氏墓亦在其侧。
  此乃婺源县沱川余氏之一世先祖。其后人丁兴旺,文达显贵,代不乏人。自南宋,迄明清,共出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知名文人92人,余氏著作达333种、582卷,其中5种、共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仅明末百余年间,余氏就出了七名进士。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余棐中明嘉靖五年(1526)第三甲第一名进士;余一龙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第三甲第212名进士;余懋学中明隆庆二年(1568)第三甲第252名进士;余启元中明万历二年(1574)第三甲第128名进士;余懋衡中明万历二十年(1592)第三甲第210名进士;余懋孳中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第三甲第101名进士;余自怡中明崇祯元年(1628)第三甲第165名进士。
  其中余懋衡为余氏第十七世孙,其名始称懋球,又名懋时,字持国,号少原,谥号:文庄,生于明嘉靖辛酉(1561)年正月初十日,32岁时中进士,初仕永新知县,后升监察御史,历官大理寺右侍丞、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等职,曾在北京首善书院主讲“程朱理学”,听众多达五千余人。天启四年(1624)奸党张讷丑诋毁讲学诸臣。余懋衡被诬削职。崇祯元年(1628)冤情昭雪,追叙其功,复其原职,御赐金帛。崇祯二年(1629)正月十一日寿终正寝于沱川故居,御赐祭葬,仪制煌煌,殊荣嘉誉,声震婺源。夫人江氏乃旃坑村、广州府同知江潮阳之女,诰封淑人。
  其八世孙余元术,字含章,以监生资格敕赠儒林郎,晋赠奉直大夫,落籍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其子凡三,曰:逢瑗、逢珽、逢璨,实为余懋衡之九世云孙。
  余逢璨,字润堂,号示玉,生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十一月廿七日。咸丰年间,捻军袭掠聊城。余逢璨率领乡兵守护城垣,严稽奸宄。捻匪宋景诗阳为归城,阴怀反策;逢璨拟以计诛之,因办团御匪之功荣获朝廷奖叙,于同治六年(1867)奖授湖北黄陂滠口巡检。《婺源县志》卷二十四“人物五·宦绩”记载,余逢璨“履任后察民疾苦,其俗尚溺女,璨出赀广建育婴堂,并撰《溺女惨报传奇》以警众;奉公守法,不避权贵,上游雅重之。旋摄黄陂县事,兴利除弊,舆颂翕然。年七十五,卒于任所。”时值清光绪辛卯(1891)年七月十六日。其室王氏,乃山东、安徽按察使王成功孙女,例封“安人”,晋封“宜人”。随夫任所时,寇警甚急,夫守职不去,众请宜人劝之,王氏答曰:“宁随夫死,不劝夫走!”临危不惧,尽职尽责,可见余公宦绩不无贤内襄助之功也。
  其子培乾生于道光癸卯(1843)年十一月十五日,自幼饱读诗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举人,官青州府临朐县儒学训导,遂携眷属迁居临朐县。临朐县衙位于朐城北关“古骈”门内侧,前为县衙官厅大堂,后为知县、县丞、主簿及教谕、训导官宅。当余培乾就职临朐时,前任官员年迈卸任,落籍未走。余培乾难以入住训导官宅,只好到朐城南门外僦用民房安顿眷属。本来余训导为官临朐,自忖十年八年就可调迁,也没准备买地建宅以长住。岂料清朝灭亡,改朝换代,这些清朝官员也就各在其任,自行停职;加之他年届七旬,只好利用平素的节支攒俸,在朐阳门外左首购置宅基,自建私宅。
  其子铭樾幼读私塾,及长,清廷已经废除科举,入世无门,遂至河南某县衙之中做师爷,为衙属子弟讲授课业。民国肇启,余铭樾受聘为临朐县财政局长,后称第三科科长。为了养家糊口,余铭樾到瀰河岸边买地二亩,耕种自食。1939年的日伪时期,余铭樾力避伪职之嫌,辞职隐居;萧子湘仰其名望才高,数次登门敦请。余铭樾不慕名利,逃往济南,投亲而居,以躲伪职之逼。此间,闲暇无聊,惟以研读医书为乐。日伪结束,国共两党重开战局。余铭樾不敢介入党阀之争,只好隐居家中,自耕私田,养家度日;平素则以所读医书为邻人代开中药方,竟能药到病除,济世甚众,人称“中医余先生”。其方因人而异,贫寒农户求诊,多是平常贱药;达官显贵求诊,则是名贵药材。余先生开方济众,并不收费,也不卖药,全属义诊。即使他自身得病、中风不语时,面对病人哭求,仍去翻书找方,让人代开,因此余先生在朐城内外则有“好人”之称。
  1947年7月“临朐战役”之中,国共两党部队争夺临朐县城,军兵放火,烧毁民房。位于县城南门外的余氏私宅殃及兵燹,余氏先人的官服、玉带、古书悉焚成烬!幸有一南方籍国民党军官怜惜余氏官宅,率兵阻止战火蔓延,方才保住余家正厅瓦房及厅内所挂吏部尚书余懋衡等官像。
  1948年以后,余铭樾先生曾以“开明士绅”的身份,受到时任中共临朐县委书记高奋的宴请;1949年10月1日,余铭樾先生又以“知名人士”的身份,应邀参加临朐县的“国庆典礼”,坐上了三官庙前的主席台首席。五十年代初,余家贫寒粮荒,巨佩之县长派人送来玉米以济无米之炊。
  余铭樾先生一生做人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与世无争,恭让温良,所以才有“三朝好人”之誉;子女有七:子荣勋、荣熙,女荣照、荣晖、荣炬等。
  1967年,“文革”、“破四旧”时期,余氏珍藏的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等官像被临朐城南关村“造反派”全部烧毁。余氏昆仲颇受压抑,在“漏网地主”、“漏网反革命”的政治帽子下遭到无辜批斗。家族历史的辉煌,在那个“文化革命”年代也被看成是家族的耻辱和污点,尤其是在“以阶级成份推荐上大学”的年代,余氏兄弟姊妹均因“官僚家庭”而被剥夺读书的机会。直到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以后,余氏子孙才取得了平等待遇,学业有成,硕果颇丰,博硕相连,官至正厅。
  枯木逢春,梅开二度!婺源余氏历尽百年沧桑,辗转于东昌、青州二府之间,以仁慈宽厚之心,惠及邑人,德被邻里,应验了那句古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注:张铭璇,笔名张未弛,山东临朐人,撰著《临朐名胜志》、《三皇庙志》、《宝瓶文韵》,点校整理清光绪《临朐县志》,个人博客:网易历史名博“张未弛”。
  余氏讳荣照老太君祭文
  唯    公元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时值癸巳,八月廿五,陈府余氏讳荣照老太君寿终内寝,吾等不胜悲恸!特撰祭文,敬献灵前,其文曰:
  江南望族,婺源余氏,明清科举,蝉联甲第。
  为官东昌,转任朐邑,训导儒学,授业庠序。
  晚清鼎革,民国肇启,余公挂冠,朐阳隐逸,
  买地置产,耕读课子,幼承家学,无论男女,
  伊为姊长,既孝且弟,步入社会,卓显才艺,
  教书育人,遍地桃李,身正言直,坚持正义。
  课子有成,光耀门闾,陈府增辉,功推余氏,
  大埠山椒,见证历历。吉人天相,千寿不已。
  世事代谢,沧桑更替。星沉宝婺,驾返瑶池;
  悲催鹤唳,月冷鹃啼。八歧山雨,犹如血祭;
  石河涛声,似诉哀戚!呜呼哀哉,尚飨于斯。
  张铭璇敬诵谨祭
  于二0一三年十月一日
  “句月湖”质疑
  张铭璇
  朐山西北之弥河,在1996年被拦截成湖,使临朐县城与朐山之间平铺了一块碧玉般的秋水,又如一匹随风跃动的绿绸荡漾河底。驻足湖边,但见:双桥卧波,胊粟倒沉;点点轻舟漂水上,片片涟漪泛星光;朐城珮玦,覆釜不覆,钓叟垂纶,俪人漫步……昔日弥河成了临朐人的消遣之处,同时在南来北往的外地人心中也改变了整个临朐县城的形象。不过湖景虽美,但其湖名却令人莫名其妙!
  何谓“句月湖”?《句月湖记》碑文解释:“析朐字,名句月湖”;但是湖名“句月”,是何含义?仔细推敲,不仅毫无意义,没有文采,而且语辞不通!
  古代“朐”字本指战国时期独辕车的衡下夹马之轭。山形如朐,遂名朐山。一个“朐”字表达了上述含义,但将“朐”字拆开,则是表达什么意思?依此类推——聊城公园可以把“聊”字拆开称作“卯耳公园”,烟台港可以把“烟”字拆开称作“因火港”,昌邑公园可以把“邑”字拆开称作“巴口公园”,广州车站可以把繁体“廣”字拆开称作“广黄车站”,杭州西湖可以把“杭”字拆开称作“亢木西湖”,桂林山水可以把“桂”字拆开称作“木土土山水”……诚若是,那么“卯耳”、“因火”、“巴口”、“广黄”、“亢木”、“木土土”,则是表达什么意思呢?如此命名,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使人不禁联想起两汉时期,王莽曾经乱改地名,称临朐为“监朐”,取“监视临朐”之意,其滑稽可笑与“句月湖”相比,何如耶?
  论说湖光山色秀美,再配以合适名称,湖以名传,名以湖秀,方可相得益彰,名垂千秋。然而湖名“句月”,文辞不通,不仅没有为湖增色,反而为湖增加别扭。从长而论,湖名缺乏文采,不如尽快纠正。依笔者之见——湖水东南临“朐山”,西北临“朐城”,其位适处朐山与朐城之间,所以最确切的湖名应是“临朐湖”。由于战国时期的骈邑曾立湖址左右,其名亦可称作“骈邑湖”。
  但愿有识之士与我有此共识,把“句月湖”尽快改称“临朐湖”,或者改称“骈邑湖”。
  课题探讨:
  朐山塔名辨析
  张铭璇
  朐山之巅新建仿古宝塔,既为朐山恢复了历史人文气息,又为整个临朐县城增光添色,注入生机,可谓锦上添花。据临朐网络介绍:朐山塔,名叫:太和塔,取“太平盛世,和谐社会”之意。如此命名固然时尚赶潮流,符合当前政治形势;但是否科学严谨?却值得商榷!
  首先,朐山历史悠久,北峰曾有魁星楼,其址适处塔之所在。既然现在所建的是仿古建筑,那么人们自然会认为:是重建历史上遗留的魁星楼!若现在命名谓“太和塔”,虽然符合当今“和谐社会”的说法,但公共域名的存在却不是随时更改的,它要保持历史永久性。即使现在时尚,将来却未必时尚——二十世纪的“文革”时期,临朐县内个别村庄曾改称“反帝大队”、“反修大队”,更有黄氏昆仲竟然模仿领袖名讳,自称“黄泽东”、“黄少奇”、“黄恩来”、“黄彪”……可是时过境迁之后,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合时宜,于是又改回了原名。由此可见,赶政治时髦的名称未必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其次,历史上的宝塔多是佛教僧侣圆寂后的窀穸,其中埋藏佛骨或舍利子,如同凡夫俗子死后所立的坟墓。作为朐山来说,已成为临朐县城文化活动中心,城中立塔如同家中设坟立墓,不仅是具有迷信色彩的不吉利,而且是违反城建规划“关于城区禁设墓地”的有关规定。
  其三,根据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学的观念,临朐因临近朐山而得名,没有朐山也就没有临朐。朐山山形如鼠,首伏弥河,远窥粟山。虽说吃米(弥)吞粟,以致临朐贫而不富,清朝也因此两铸铁猫以镇山鼠;但是,山川之灵气皆汇于此——既是“鼠耗”,必有供耗之物。无物以耗,何来鼠居?况且塔为镇慑之物,置之鼠头,自是镇压灵气!
  其四,根据临朐方言,称“底蕴不深厚、力量较薄弱为‘汰’,或称‘汰货’。”如果我们将此塔命名为“太和塔”,就很容易被临朐方言庸俗地戏称为:“汰货塌”。这是因为“太、汰同音”;“和、货”虽是近音,但在临朐方言中却是通读huo;“塔、塌同音”。好好的一座古建筑,若是称作“汰货塌”,却是让人感到庸俗晦气,格调不雅!
  鉴于上述原因, 朐山塔不仅不应该称作“太和塔”,而且是连“塔”字也不应该叫!
  结合楼处山椒、环山可见之特点,其最合理、最准确、最科学的称谓,应该是叫“瞰远楼”——既瞰脚下朐城弥水,又瞻四方村落远山。
  如果是从仿古建筑、恢复历史古迹角度考虑,此楼则应直接复称“魁星楼”。若称“魁星楼”,那么楼中自然应该复建魁星像!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踊跃探讨,科学论证,给朐山古建一个准确、恰当、合适的好名称。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