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26 21:17
鄌郚总编

荣成条编里蕴藏的精彩文化

  荣成条编里蕴藏的精彩文化
  以前在乡间,人们将“五匠”(即从事“石匠、瓦匠、木匠、苫匠、编匠”之类的手艺人)纳入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大队的管理范畴,甚至专门为其设立手工作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除了木匠、瓦匠这两个行当经久不衰,其他几大匠,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编匠就是其中之一。
  荣成的编匠能用山木条子编制生产和生活所用的器具。现在,集市上还可以看到卖篓子的摊点,篓子都是摊主自己编的,他们大多是年过古稀的老者,凭着自己的手艺编点山货,卖几个零花钱。笔者走访多位摊主,并查阅资料,对荣成条编的发展史进行记录,希望人们对这一老手艺能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编匠靠手艺,吃上百家饭
  俗话说:“编筐窝篓,养家糊口。”历代的编匠大都是平民百姓,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荣成乃至威海地区编制的器具,使用的是山木条子。以山木条子作经纬,编筐编篓,可简称条编。据估计,荣成条编工艺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荣成条编的器具,不同于南方的竹器,所编的每种器具造型独特美观,并且各自都有一套编制方法。
  荣成条编的器具很多,如:粪筐、抬筐、粪篓子、驮篓、车筐等。驮篓是为驴和骡马运输定做的,现在已很少看到了。早些时候,人们买不起马车,只能用牲口驮东西,这就用到了驮篓。驮篓底儿小口敞,类似方台形,使用过程中要把它固定在驮篓锔子上。驮篓锔子大多用两根一把多粗的柳木杆子制作而成。把两根柳木杆子弯曲成半圆形状,驮篓一面一个固定住,再将驮篓放到牲口鞍上,就可以驮东西了。小驮篓搬土搬粪,大驮篓搬运粮食。后来,大牲畜少了,搬运主要靠人推独轮小车。这就要用到了车筐。车筐和驮篓的编制过程较为复杂,且都是一对,两个必须编得一般大,才能保持平衡。
  荣成条编大的器具有储藏粮食的仓具,如,囤底(上面围芦苇折子)、圆粮囤、仓子等。甚至灶具也是条编出来的,如:粑粑盘子(饭桌上盛面食),笊篱(捞煮熟的饺子和面条)。现在,市集上看见的条编大多数是篓子。
  在过去那些岁月里,生产劳动和住家过日子,人们离不开条编物件儿。所以,那时编匠是很吃香的行当。尽管庄稼人几乎都会编个筐篓应应急,但是,要成为编匠那可不是件容易事。好比写字,要成为书法家,得从名师学习,还需自己的勤学苦练,编匠也是如此。师傅们的编法和经验,不见经传,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师傅心传口授手把手地教。据老人们说,早年,藏村(现分为东藏村和西藏村)和刁家沟村,家家户户都能编山货,这两个村子编匠的手艺在荣成是很出名的。
  前几年,荫子镇耩上岳家村有几个人还编个篓子自家使用。现下,七八十岁的老人,手劲不足,很少编了。其中,今年87岁的孙玉绕老人就是村里数得着的编匠。从他的讲述中,笔者了解到,他从少年起就跟着爷爷学习条编手艺,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也算没有辜负这一家传的老手艺。大集体的时候,他凭着自己的手艺,吃上编匠饭,当了30多年编匠。和笔者聊起当编匠的那些事,他是滔滔不绝,兴奋异常。
  编匠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柴镰(削条子尖)、一把锤子(敲打纬条使其结实),一个木头橛子(扩孔好插条子)、一根细绳子(收经使用)、一个围裙(工作服)。编匠的技术全在一双手,手要有劲儿,得能扭动条子,手要灵巧,干活要麻利。而由于天天和木条子打交道,编匠的手大多被勒得裂口疤斑,能当铁锉用。
  编匠要想吃上百家饭,除了手艺好,还要服务态度好。孙玉绕凭着自己的好手艺,走遍了荣成北半部大部分村庄,集体和私人的活他都干过。他告诉笔者,手艺人在村里还是很吃得开的,那时候,一天三顿吃的都是东家饭。碰到好的东家,可以吃上米饭、面食,有时候还有鱼肉吃、有酒喝。
  不过,编匠这活也是很累人的。孙玉绕表示,别看编匠在那个年代很受欢迎,可自己当时每天编制的器物件数也不能少于同行的其他人,否则,就没有了东家,砸了饭碗。木条子都是东家提前摘好(修理掉枝叉、柳条去皮)泡好的,编匠就只管编制。篓子一天得编3至4个,车筐、驮篓一天得编一副(2个)还要外加一个篓子。如果白天没有完成任务,晚上就得点着煤油灯加班。每月只能回家一两回。
  荣成盛产苹果,21世纪以前,包装苹果使用的就是条编果笼。果笼的需求量很大,生产队里就要求社员都得学会编果笼。果笼是用棉槐编成,上口大,下底小,圆台形状,上口有盖。相比之下,果笼比篓子好编多了,底、帮、盖都比较松散,帮上还编有花纹(省条子),可是虽然好编,但也必须符合规格和规定。笼子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必须是60斤的包装量。果笼子的净重为4至6斤。笼子装上苹果,能抬能扛且笼子还不能破损。这么一规定,有的人还真是编不出来。不过,也有高手快手,在公社果树站举行的编果笼比赛中,最快的人45分钟就可以编一个。生产队大多数社员,每天能编10个以上。改革开放后,在好长的一段时间里,果笼都是抢手货,每个果笼可以卖到3元钱。再后来,苹果改用纸箱包装了,果笼的使用率渐渐下降。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谈论起编果笼,许多老人还是感慨不断,因为那是一段让人难忘的记忆。
  烧了是把柴,编了就是宝
  荣成条编使用的山木条子种类很多,有棉槐、帚条、柳条,就是果树、桑树、榆树修剪的枝杈也可以用来编。其中以帚条、柳条、棉槐是最常用的木条。这些不起眼的山木条子,要是用来烧火就和普通的柴火没什么区别,可是,经过编匠一摆弄,就变成了庄稼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物了。
  帚条是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形状类似桃树叶子,只有桃叶的一半大,杆淡褐红色。过去,人们常常绑起一把帚条就当扫帚使用,大概这就是“帚条”名字的由来吧。帚条连年不砍,也能长到胳膊粗。但是,它的木心是空洞的,不能当木材用。可是,平茬的帚条第二年就会长出一片齐胸高(最高的大约有一人高)的帚条,帚条的粗细不等,麦秸粗筷子粗小手指粗的都有,就是因为粗细不等才好用来编筐篓。一年生帚条枝杈少,柔软坚韧,浸水不易烂,年久不生蛀虫,是上等的好条子。帚条大多用来编仓子、囤底、粪筐、车筐、驮篓、拐篓等一类持久耐用的东西。因为帚条的枝杈比较多,必须把每根条子的枝杈都使用镰刀修理干净,使每根条子都很光滑,那些修理下来的枝杈有些编篓子也使用得上,也是舍不得扔掉的。修剪整理条子是东家的事,东家要把这项工作提前做好。
  柳条选自柳树,一年生细长的柳条,也是荣成条编的好木条子。柳条分为红心柳和簸箕柳两种。红心柳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因柳梢顶端的叶子是红芯而得名。簸萁柳叶子是长条形的,因多用来编簸箕而得名。红心柳木质比簸萁柳结实,编出来筐篓耐用。其他灌木条子都是深秋落叶后收割,柳条大多是在三伏天收割。这时的柳条水分大,好剥皮。在柳条底剥个头,把住剥头向梢的方向使劲一撸,连皮带叶子就可撸光。如果是深秋后收割的,就要竖着埋在泥地里屯起来,等到第二年春天,所屯的柳条发出嫩芽的时候皮也能撸光。撸光皮的柳条白生生滑溜溜,大多用来编笊篱、粑粑盘子、小篓一类精致用具。
  棉槐,落叶灌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生产队的时候,队里发动社员,把棉槐叶子撸下来和到泥里积绿肥。棉槐属于速生类灌木,秋天割了一茬,等到第二年就会长出更多更旺的棉槐条子。一年生棉槐,没有枝杈,省去了修剪的麻烦,大都有手指粗,一根可破为三瓣用。棉槐条子木质松软,易遭虫蛀,编出来的东西不耐用,不过,用来编果笼是再好不过的了。
  帚条和棉槐的栽培技术很简单的。春天扦插,秋天就可收割,连年砍伐,越砍越旺,不用几年就可以连成片了。大集体那会儿,人们很重视帚条和棉槐的栽培,现在,人们用筐篓的少了,帚条和棉槐的数量就逐年减少了。
  篓子好编,难在收边
  篓子在荣成条编中是很有代表性的。篓子的编制体现了荣成条编筐篓的基本步骤:起底、收经、编帮、收边。篓子只是多了“扭(编)梁”这道工序。所以,笔者就从编篓子这个角度介绍荣成条编。
  我一直在寻找编篓的师傅,未果,只得自力更生。花了四天的时间,到田野里割了帚条,又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将条子修剪整理好。后来,找到了村里84岁的孙世兴老人为我编篓子。老人如今虽然上了年纪,可编篓子还是那么利索。他一边利落有序地编着,一边向我讲解编制的工序。
  编篓子要从起底开始,起底有两种方法,经纬底(也叫车筐底,长方形)和米字底(椭圆形)。我们这次就选的第二种。
  米字起底法对经条和梁条的长短粗细要求特别严格。所以,开编之前,孙世兴老人费了老长时间挑选经条和梁条。底经条子24根,加插的经条子24根;编底的纬条子9根,梁芯条子4根,扭梁的条子12根。编帮的条子要求不太严格,剩下的条子大都可以用来编帮。
  孙世兴告诉笔者,经条和纬条必须搭配合理。一般来说经条细些,纬条粗些。比如,编底的纬条可以是经条的3至4倍粗。4根梁芯条子,是后来编梁的骨架,要粗一点、长一点。12根扭梁的条子粗细长短要一样,编出的篓子梁才匀称好看。
  在起底之前,我问老人:“编篓子常说的‘一压几’是什么意思?”他的解释大体如下:“压几”,说的是编一道,纬条跨几撮经条。一压一,编一道跨一撮经;一压二,编一道跨两撮经;一压三,编一道跨三撮经。编底和编帮是“一压一”,收边时大多是“一压二”。“一压三”只有在编阁底时才用得着。
  万事开头难,起底是编篓子的一个难点。起底的24根经条要分为4撮(组),每撮(组)6根,这6根条子的根和梢要一颠一倒排平,留出根的部分就是编篓子底的“经”,剩余部分就是后来编篓子帮的“经”。
  起底时把这4撮(组)条子一层一层压起来,摆成一个“米”字。首先摆米字的横,然后,再摆米字的两斜横,最后,把米子的竖划压在交叉的两斜横上。摆好米字形,接下来就刹“底钱儿”(刹出的底,圆如钱币)。把四五根摆平的细条子,采取“一压一”的编法,编缠到米字经上,刹成个椭圆。米字横是椭圆的中心位置,也是篓子梁的位置。为了叙说方便,我们就把米字横叫做“梁经”。刹好“底钱儿”后,就要插梁芯条子了。梁经两端左右两边各插上一根,总共是4根。编底的时候是底经,编帮的时候也是经,编梁时又因为是梁的骨架,所以,梁芯条子要比其他经条粗长许多。
  插好梁芯条子,就要编篓子底了。第一根纬条子从梁经开始,把削了扁尖的纬条插进“底钱儿”中固定住,然后,按“一压一”的方法缠绕一圈把纬条编完。按照这种方法,每撮经条处都要插一根纬条编到篓子底上。编完了8棵底纬条,米字形的篓子底也就编成了。接下来是收经,也就是把经条子收拢竖起来,为编篓子帮做准备。收经前要把篓子底翻过来,纬条的插头就全在篓子里边。还要向八撮纬经的隼口里加插经条,每个隼口里都要插3根经条,这样一撮就变为两撮了。
  收经从梁经开始,把梁经条子从篓子底向上弯曲起来,分为两撮,把右手边的一撮使用绳子系扣固定,接下来依次弯曲每撮经条,每撮都要分为两撮,并使用绳子缠绕一下,不系死扣,编帮时绳子可上下移动。经条全部都收起来,由原来的8撮底经,变为16撮帮经,帮经围绕篓子底向上竖起来,形成一个竖着的椭圆。居中的4撮梁经,要系绳子横着拉紧,这样编出的篓子才会有明显的掐腰。编好的篓子呈元宝形状,篓子的梁就在元宝的当腰。篓子帮分三个层次:阁底、下帮、上帮。阁底是从篓子底向篓子帮的过渡。编了阁底,篓子才不会形成尖尖腚,阁底能够保护篓子底,从而延长篓子的使用寿命(图二)。
  阁底纬条和米字底纬条一样粗细。阁底是“一压三”。阁底从梁经开始编,第一棵纬条子要插在右手边的那撮“梁经”处的底纬条里,拉到外面跨过三撮经条编向里编一道,剩余的部分别在篓子里边。编阁底是退着编,是顺时针方向,也就是说第二棵纬条要插在第一棵纬条左边那撮纬条处,采取同样的方法一直编完第四根纬条,这时会有4根纬条并排在一起,这第4根纬条,就不用留有剩余部分了,在此处截断就可以了。采取第4根的编法,编完剩12根纬条。这就和开始的第一棵纬条碰头了。这时要把第1、第2、第3根纬条剩余部分,按“一压一”的方法依次编完,阁底也就编完了。接下来,可以按逆时针的方向续条子,采取“一压一”的方法编下帮了。下帮编到篓子帮四分之一高时,就要开始编上帮了。
  编好的篓子呈元宝形状,腰向里微微凹着,两头向外倾斜着。要想使上帮的两头向外斜,就要扩经。篓子的腰间是4撮经,两面的元宝头,也分别也是4撮经,要向经条的隼口里加插3根经条,使每撮经条一分为二。经条多了一倍,上帮就有了向外倾斜的空间,篓子就会始终保持元宝造型。篓子形状固定之后,就可撤掉收经的绳子,编起来就更顺手了。但是,相对的4撮经条的梢还是要绑在一起的。为的是篓子(元宝)的腰,不至于向外凸出去。编上帮是最顺手的时候,纬条像游蛇一样在经条中里外穿行。篓子的帮里帮外都形成了均匀好看的波浪纹,一个元宝行状的篓子就呈现在眼前了。
  俗话说“好编的篓子,难编的边和梁”。收边是编篓子的又一难点。收边就是变经为纬,为篓子封顶,使篓子有个上檐。收边采取的是“一压二”的编制方法。从梁经的右开始。将第一撮经条的根部向右向里压弯,跨过两撮经条,拉到篓子外檐,用膝盖抵住这撮条子梢。按照同样的方法编制紧挨着第二撮经条。编制第三撮经条时,因其底部有压在这里的第一撮经条,这时左手要握住两撮经条,向怀里的方向扭(上右经儿),也是跨过两撮经拉到篓子的外檐,要注意的是,后面拉上来经条始终要压在先前那一撮经条的上面。此后,都是采取这种方法,循环往复,一直向前编制,就像是在篓子檐上编三股辫子,或者说是搓着三股绳。编制一圈对头了,三股条子的头分插到起头时那三个弯曲的经条里,直到把这三股头编完,收边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扭篓子梁了。编梁首先把每面的两根梁芯条子缠绕到一起,形成两根“绳鞭”,然后,再把这两根“绳鞭”交叉编缠到一起,横跨在篓子上面形成一个弯弓。然后,在弯弓上缠绕些细条子使其加粗,这就是扭梁的胎心。胎心的粗细要根据篓子的大小而定。假如是中等篓子,胎心有小擀面杖粗就可以了。编梁的12根条子的粗细长短必须是一样的,根部都要削尖,以便能插进梁经的隼口里。
  在孙世兴老人熟练的编制下,一个篓子很快就完成了。我也通过这次走访深深体会到了荣成条编的真谛所在,荣成条编以条为经,经是筋骨;以条为纬,纬是肌肤,经纬交错,按照既定的方法编制出筐篓之类的器具。千百年来,荣成条编和荣成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