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27 08:26
鄌郚总编

崔道文:四十年前说浩然

  四十年前说浩然
  崔道文
  真是人生如梦,我第一次认识著名作家浩然先生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我俩初次相识的情景及后来他对昌乐县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1960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代,也是我国自然灾害开始的年代。那时文化馆的正常工作已基本停止了,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兴趣,有精神读书呢?但图书馆、阅览室我依然坚持开门。每天也总有几位读者来光顾,特别是星期六、星期天。读者大部分是中学生和县城内机关里的文学爱好者。偶尔也有从北京下放来我县劳动锻炼的干*部,其中就有浩然先生。
  我是管理图书的,自然多知道一些中外各类书籍的名字,特别是文学书籍。同时也就多知道一些作家的名字。浩然和他的小说《喜鹊登枝》是我最早知道的,并多次推荐给来借书的读者。因为这本小说是当时很受读者欢迎的一本书。《喜鹊登枝》这篇作品,早在昌乐的文学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对浩然这个名字,早就印在我的心中了。但那时单知其名,而不识其人,可以说见了面也对面不相识。因为他是北京的作家,我在昌乐,连想也想不到他这一天就站在了我的眼前。
  我恍惚记得是1960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刚上班开门,就见三位干*部模样的年轻读者来借书。他们穿得很纯朴,是些很旧的干*部服,其中一位最年轻,个头不高,小四方脸膛,满面笑容。一对黑黑的大眼睛,瞥人时闪闪发光,显得很精神的样子。
  他们一起来到我的跟前,那年轻的冲我笑笑问:“同志,请问,有没有《群众艺术》这本杂志?”
  我说:“有,你想看吗?”我嘴里问着,两眼就开始打量他。听他的口音,看他的穿着,就断定他们不是本地人,一定是下放来的干*部。
  那位年轻人就回答说:“请拿来我看看吧。”
  我答应一声,便回身从书架上找出那本《群众艺术》递给了他。
  年轻人接过杂志显得十分高兴,他迅速看了一下封面,我也跟着看。封面上写着:《群众艺术》1960年3月号。然后他兴奋地说:“就是这期,里头有我写的文章。”
  “有你写的文章?”我吃了一惊。那时候,在县城内遇见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是很惊奇的。他这么一说,我自然吃惊不小,并重新看了他一眼。这时他已经在杂志内找到了他那篇文章,并指给我看说:“你看,就是这篇。”
  我的心情很激动,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先看到的是文章的名字:《老树新花》,随后是浩然二字跳入我的眼帘。
  “啊,你就是浩然同志!”我又惊又喜的叫起来。“你就是《喜鹊登枝》的作者浩然同志!”
  年轻的浩然朝我笑笑,点了点头。
  我心里乐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儿的打量他,并忙着让坐,让茶。一霎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感情立刻接近了。
  年轻的浩然合起杂志,很礼貌地对我说:“杂志让我带回去看看,看后马上来还,行吗?”
  我忙答应说:“行,你尽管看吧。”
  他们说着,就写了根借条递给我,然后挟起书走了。
  我望着他走出去的背影,心情久久的没有平静下来:“啊,这就是浩然哩!”
  之后,浩然一有空就来借书,看报,有时翻翻近期的杂志。呆的时间很长。我便和他交谈起来,也一天一天熟悉起来。那个年代,交朋友谈话是很小心的,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见了面只是问问工作忙不忙,又写了那些作品,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等等?个人的私事,国家的大事,生活孬好,谁也不敢过问。
  不久,浩然在昌乐的消息就由我传开了。昌乐县的文学爱好者知道后,都想同浩然见见面,都要求让我牵牵线,同浩然同志商量一下,抽个时间,由我组织个文学创作座谈会,让浩然来讲讲话,传授一下小说的创作经验。
  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在这以前,我县已经有几个同志开始发表文章了,如王松山、李欣田、赵守诚、秦贞媛等,本县也由我牵头,自动成立了一个文学创作组,几个文学爱好者,经常凑一块谈谈文学创作的体会,了解文学创作的信息,掌握好创作的方向。浩然来到昌乐,业余作者想当面聆听一下年轻作家的演讲,不是难得的好机会吗?我把这事同浩然同志一说,他欣然同意了。我俩先定好了开会的日期。地点,就在文化馆阅览室内,会议主题是:作者与读者,以学习浩然的作品《喜鹊登枝》为主,然后让浩然对大家讲讲文学创作的经验。
  开会那天,我县的业余作者及文学爱好者都踊跃参加了。具体有哪些同志,我已经记不清了,我恍惚记得有王松山,李欣田等同志。
  昌乐一中那时也成立了一个文学创作组,他们也要求浩然同志去给他们讲课。过后不久浩然也去了。
  浩然在昌乐期间,一共给创作组的业余作者讲过两次课,也就是文化馆一次、昌乐一中一次。次数虽少,但在昌乐这块土地上,却深深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为昌乐县产生作家起了巨大作用。我县的业余文学创作组,一直坚持存在到文*化大革命,同志们在“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这一些都与浩然先生来昌乐是分不开的。
  浩然回北京后,我们一别就是几十年,他成了全国著名的作家。出版了上百部的作品。
  我一直工作在图书馆,他的作品每一部,每一篇我都推荐给读者。时时没有忘记浩然在昌乐同我的相识,同业余作者会面的那段美好的时光,前些年浩然先生又先后几次来昌乐探望,我也曾与他见过面,虽都成了老人,但一见面就想起我俩初识的年代和那段美好的交往,他成了我终生永不忘却的怀念。祝浩然先生健康长寿。
  (肖云龙整理)
  (原载《浩然与昌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