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2-01 21:45
鄌郚总编

齐国如何崛起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超级大国?

  齐国如何崛起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超级大国?
  01
  就在齐襄公废除公孙无知的太子待遇,再诱杀郑鲁两国的君主时,他的两个弟弟感觉到了危机。
  这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
  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保护下,逃往母舅之国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往莒国。
  莒国最早在现在的青岛市胶州一带。西周中后期,迫于纪国莱国的压力,莒国向西南迁徙,进入沂沭河谷,现在的临沂市莒县一带,占据了?国和鲜牟国的领地。
  在春秋早期,也就是郑国首霸中原的阶段,作为被诸夏各国当成是东夷的莒国,自然没有参与到中原纷争中去。但是他也没有闲着,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内政治理,以及对沂沭河谷中阳、向、鄅等小国的蚕食,莒国逐渐成为山东地区的大国,可以与齐鲁邾并列。
  公子纠与小白分逃鲁莒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686年,他们的兄长齐襄公死于政变,他们的堂兄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政局并未就此稳定下来。第二年,暖春时期,公孙无知到渠丘邑春游,被渠丘邑大夫雍廪杀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的大族高氏、国氏派人前往莒国通知公子小白回国即齐君之位。与此同时,鲁国方面也得到情报,于是鲁庄公率军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相比鲁国而言,莒国距离齐都临淄的距离要近很多。所以就算公子纠日夜兼程,也跑不过他的弟弟公子小白。
  公子纠的辅臣管仲献上一计,他带兵轻装疾行,到莒国和齐国之间的道路上埋伏截杀公子小白。
  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一段故事。公子小白的车架路过时,管仲率领的武士箭射小白,但只射中了带钩。公子小白趁机装死,骗过伏兵,率先赶到齐国继承了君位。
  管仲自以为杀死了公子小白,回鲁报捷。公子纠一行于是继续向齐国进发。六天后,抵达齐都附近,公子纠才知道,他的弟弟早已日夜兼程赶回了齐都,在高国二氏的拥戴下,继承了齐君之位,史称齐桓公。
  战争随之爆发。齐桓公率领的齐军,与公子纠、鲁庄公率领的鲁军,在临淄西面的乾时开战。鲁军战败,公子纠一行随鲁军退回鲁国。
  齐桓公的君位得以稳固。
  02
  鲍叔牙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
  很快,身在鲁国的公子纠被鲁庄公杀死,辅臣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以报血仇为名,把管仲引渡回齐国,拜为齐相。
  内乱仅仅持续一年便告终,齐国没有因为过度内耗而削弱,齐桓公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具备霸主之实的强齐。
  一年后(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西面的邻居——位于泰山北麓的谭国。
  三年后(前681年),齐国召集宋陈蔡邾举行北杏会盟,会盟结束后,齐国吞并了鲁国北面的遂国。
  如果就这样下去,齐国无非是在重复郑国走过的路,无非是齐国的地缘更优越,依山面海,不用受到中原各国的四面围堵罢了。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的霸业不是小霸业,而是远超其父兄和郑庄公的大霸业。而这大霸业成就的关键,就在于管仲的内政改革,和鲍叔牙的外交策略。
  管仲的改革被列为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改革,在中学教科书上也会重点介绍。在这里,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列出琐碎的条条框框,而是只选取最关键的部分。
  最关键的部分,无非两点,财政和军制。
  齐国虽然几乎垄断了渔盐之利,并因此而富甲一方,但在农业时代,真正的保障还得是粮食。和粮食息息相关的,自然就是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西周时期的税收制度,前面有多篇文章都讲过了。简单来说,就是以劳代税。国君封各地的土地给大夫,大夫分地给隶农,隶农无需缴税,只需要到大夫的公田里劳作。大夫公田里的收入,便是大夫的俸禄。
  同样,国君直属的田地,部分分给平民,平民也无需纳税,只需要到国君的公田里劳作。国君公田的收入,就是诸侯国的财政收入。
  这点收入并不多,一般足够公室贵族开销。至于军队的军费,则由士兵和大夫共同承担。所以当时只有士这个级别才有资格参军,一般平民没有能力自带干粮、自备军械。也因此,西周与春秋早期的军队规模都很小。
  03
  管仲的改革,从土地制度突破。
  原先的以劳代税被废除,公田也分给农户,与私田一视同仁,按亩征税,粮税收入迅猛增加,这叫做「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相地而衰征」。
  不过这个可不是管仲的原创。140多年前,周宣王就已经在关中尝试过这种全新的税收制度了。
  税收增加的同时,财政权也在往国君的手中集中。原先的采邑制度和自带干粮的贵族武士军队,就可以变一变了。
  管仲把国都临淄和郊区的居民划分为21个乡,分设三官管理,称作「三其国」。把各地大夫采邑和其属地的居民划分为5个属,各设五位大夫、五位正官管理,称作「五其鄙」。而在五个属之下,还分设县、乡、卒、邑四级政区。
  一句话概括,废除封建采邑制,搞中央集权政区制。
  在这些政区中,国都所属的21个乡中,有15个乡全部编为军队(另外6个为工商之乡),由国君的国库提供军需后勤。
  这15个乡能整出多少军队呢?《国语·齐语》中说,五家为一轨,五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也就是说,一乡有2000家,15乡有3万家。
  3万家作为军队来源,每户出一丁,至少也有3万人的军队。这个规模,已经超越西周鼎盛时期的东八师2.4万人的规模。如果全员征发的话,甚至可以达到4万人甚至更多,这已经是西周东八师与西六师的总和了。
  也就是说,管仲改革后的齐国,相当于诞生了又一个西周王室,一个位居海滨的西周王室。
  如此强大的齐国,能否真的取洛阳的周王室而代之呢?
  曾经的中原霸主郑庄公,因为与周天子闹翻,失去了周天子的支持,遭遇中原各国的围堵,实力大衰。有了这个教训在前,齐国不会重蹈覆辙。
  管鲍二人为齐桓公指定的对外政策是,尊王攘夷。
  尊王可以理解了,攘夷是什么意思呢?
  04
  平王东迁后,晋国宗室内斗,秦国新立,都无力阻挡西戎和北戎往中原地区扩张。
  犬戎经过关中,北戎越过黄河,分别渗透到了伊洛河流域上游,形成伊洛之戎。与此同时,北戎还越过太行山,侵扰中原地区的邢卫郑齐等国。
  郑庄公争霸的时代,北戎入侵郑国和齐国,被郑太子两次打败。但这两次反击并没有压制住北戎,尤其是郑庄公死后郑国衰落,北戎得以继续侵扰中原。
  《左传》中记载,齐襄公二年(公元前696年),北戎中的瞍瞒部攻打齐国,齐襄公派王子成父(周桓王的次子,因故投奔齐国)率领齐军反击,打败瞍瞒,俘获了瞍瞒的某个部落首领荣如。
  北戎不仅入侵邢卫齐郑宋等国,甚至还在中原地区占领了一块地盘。这块地盘被中原诸侯称作「戎」,位于郑宋鲁曹卫五国的边境,处在与齐襄公之死有关的齐国飞地葵丘的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市兰考县东北方一带。
  到齐桓公时期,戎地的戎人又侵袭曹国。
  公元前671年,齐桓公15年,曹国君主曹庄公去世,两个公子争夺君位。第二年,公子赤前往戎国,引戎人攻打曹国,最终夺取君位。
  戎人俨然已经强大到可以干涉诸夏诸侯国的君位传承了。
  总而言之,自平王东迁以来,到齐桓公前期,戎狄各部已经侵占了关中、河洛,渗透到了中原东部,而且侵扰国中原的大部分国家。
  形势还不是最糟糕的。齐桓公中期,山戎侵燕,北戎灭邢卫,大半个河北都被戎狄侵占。几十年后,伊洛之戎甚至干涉洛邑周王室的王位传承,左右了王子带之乱。
  如果照这样下去,五胡乱华那样的悲剧,可能要提前一千年在中原上演了。
  在齐桓公早期,虽然形势还没有严重到后来那样,但作为合格的政治家,鲍叔牙和管仲都能看到未来局势的严重。
  戎狄的进逼,让「攘夷」成为诸夏各国最迫切的需求。很自然,顺应时代需求的齐国,自然也就把「攘夷」当作一杆大旗,与「尊王」大旗一同扛起来了。
  「尊王」大旗一扛,周天子也投桃报李,命齐国为诸侯之长,可以代天子征伐不臣之国。「攘夷」大旗一扛,诸夏各国也就团结在了齐国周围,共同对抗戎狄。
  齐桓公成为了无名有实的天子。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