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3-06 11:26
鄌郚总编

文献中的莱州石与莱州石器

  
  莱州自古出产一种兼具玩赏与实用价值的石材。在古人的描述中,这种石材色泽青黯,也有白色;材质透明,纹理斑驳纵横;温滑圆润,叩之无声;适合用来制作日常生活用器。在当代,它通常被称为‘绿冻石’,因其劣者含有滑石,故又被视为绿滑石。
  这种石材在唐宋间颇为著名,南宋人杜绾撰《云林石谱》,汇总记载了当时各地出产的玩赏性石材,共一百一十六种。著名的灵璧、太湖、端溪石,还有登州‘弹子窝’石等都在其中,莱州石也列名于这一百一十六种之中。其书卷中第二条即为‘莱石’:“莱州石色青黯,透明斑剥,石理纵横,润而无声。亦有白色。石未出土最软,土人取巧,镌雕成器,其轻妙见风即劲。或为铛铫,久堪烹餁,有益于铜铁。”
  书中说,刚开采出来的石料质地柔软,当地人就趁时将其雕刻成器物。待在空气中放置久了,反应充分,石器就变的坚固,且有耐火烧的特性。
  莱州石制作成劳动工具和日常用品,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前的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载:“莱州...土贡赀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黄”。《宋史·地理志》莱州土贡仍列有石器一项。这作为贡品的石器,当是用《云林石谱》中所说的莱州石制做的器物。当代考古发掘,也从这一时期的地方墓葬中出土许多精美的莱州石器随葬品。通常认为这些石器大多是冥器,然而文献表明,我国在唐宋时期,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石器,产地不止莱州,而以莱州石器最为知名。因此,这些石器很可能就是墓主生前珍爱的日常用品。
  唐宋及其后的元代,莱石作器,一般用作日常生活实用器物。比如像《云林石谱》中提到的做成蒸煮用器,则形体较大,又任由烟熏火燎,必然不太细腻、珍贵。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有篇幅专门讲述茶器,其中就提到了烧水的鍑,有用莱州石器。“鍑,以生铁为之... ...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 ...”虽然陆羽在此将莱州石器与瓷器并列,同称雅器。但我们要明白,作为石器的本质决定了,莱州石器的雅,既在其较为精美,但更源于其天性浑朴,这一点是不同于瓷器、玉器的。
  北宋晁补之在《题李偁推官颐斋》诗中,描写了友人李偁颐斋里的摆设,“莱州石鼎青琉璃,地炉宿火风鸣枝”。青莹剔透的莱州石鼎,下面炉火连日不熄;有风吹过,火苗跳荡,响起烧裂枝条的噼啪声。这一图画,颇氤氲几分清新脱俗的气息。
  莱州石中有材质更细腻的,可以做成杯、盘等精致器皿。
  北宋王胜之拜访大名士邵雍,见其日常用具都是陶土器,就托人送给他一套精美的莱石茶酒器,并赠诗。诗中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套莱州石器:“宝刀切石如春泥,雕剜成器青玻璃。”邵雍作书回谢道“东山有石若琼玖,匠者追琢可盛酒。君子得之惜不用,殷勤远寄林下叟。”
  元代文人张之翰,同友人饮酒论文。烫酒用老瓦盆,盛酒用古窪尊,喝酒用的则是莱石做成的瓢状酒杯。这精美的酒杯最惹诗人喜爱,于是为之赋诗:“秀气凭凌老瓦盆,玲形追配古窪尊。圣清透骨香无累,颜乐传心篆有痕。半破瓠瓜余玉蒂,一凹琥珀断云根。莱山便是壶天路,几度春风引醉魂。”
  精美的莱州石器,引得元代文人陈旅对一名莱州石工的技艺大加赞美,并赠之以诗:“落星犹带天河湿,绝胜丹丘鬼血腥。琢作大樽休载酒,莱山栢露向人青。”
  另外,这种石材味甘无毒,还被医家作为药材,可治皲瘃。宋代的一些医书,比如北宋许洞的兵书《虎钤经》里抄录了这样一则冻伤药方:“足指节皲裂欲堕落方  莱州青石作器物者,以刀子细刮取末。欲落指节相柱文缕微连,便以石灰末厚覆其上,以帛子系纒之,其痛即止,其指十日即复安矣。”这似乎也能说明,莱州石器在当时是各地较常见的日常用品,即其已经商品化了。
  到了明清,时代的风尚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和平民都不再看重和使用石器。毕竟,随着社会上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器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都比不上陶瓷、紫砂和金属。于是我们从明清文献里罕见莱州石器的记载。
  这一时期,文人们的目光不再重视莱石的实用功能,而更重视玩赏性。他们只聚焦于莱石中材质最精细的部分,这部分用来做镇纸、砚山等精致的文玩物件。甚至可以拿来做印章,乃至当作玉石,并美其名曰“莱玉”。
  清康熙年间的王士祯在其笔记《古夫于亭杂録》里说:“莱州府城东北满家亭子有水石之观,地产石,色理如碧玉,莹如水晶,可为印章,但苦质脆耳。先兄考功客莱时,余寄诗云:‘雁门石砆谷,昆山玉子冈。古人风流入笔墨,每恨道远难携将。满家亭子水清妙,试采瑶华来锦囊。’”“先兄考功”是指他的兄长王士禄,曾任莱州教授。
  清代掖县当地人毛贽在其所著地方文献《识小录》中记录了可能是当时品质最精的莱州石的产地情况:“莱城迤西十许里,为斧山,产五色温石,其温润细腻,虽荆璞不是过,且其中有具人物花草形者,殊不易得。白者如霜雪,赤者如鲜血,黄者如粟米,黑者如墨锭,碧者如绿叶。今则并白者亦绝少,无问其花草者矣。然玉坚而莱石脆,玉精而莱石黯,且多纹缕易败,不足宝贵也。”
  作者所见美材的稀少,其实不能说是莱州石的资源枯竭了。而是反映了时代风尚变化的影响。明清文人们对莱州石的审美,偏向于对文玩的细致精美程度的要求,在用玉石、印石的眼光来审视它:“玉坚而莱石脆,玉精而莱石黯,且多纹缕易败,不足宝贵也。”而这对原本以兼作器用而擅名的浑朴的莱石来说,实非其所长。
  莱州另产一种白石,用作古建筑材料,其用途略同于现在所谓的“汉白玉”,主要用于雕刻、墓碣、坊表及石雕构件等。毛贽《识小录》中说“(掖县城南)黄山,石理甚细,洁白似玉,可作碣、坊、碑、案,远近率于此取给,惜石不甚坚。”
  这种石材的开发、利用和知名,同样可以朔源至唐宋。
  成书于南宋的《宋朝事实》卷七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増建玉清昭应宫,这是一项国家工程,耗资巨大,历时八年,征调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建筑、园林材料。其中石材一项,有莱州白石:“……其石则淄郑之青石、卫州之碧石、莱州之白石、绛州之斑石、吴越之奇石、洛水之玉石......皆遣所在官部,押兵民入山谷伐取,挽辎车泛舟航以至。”
  历代以来,胶东地方上大大小小的碑碣、建筑、雕刻,其石材常取自莱州白石,于金石文献中屡见,不敷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