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0-26 23:25
昌乐 刘文安

具有昌乐特点的歇后语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18:46
鄌郚总编
  具有昌乐特点的歇后语
  新闻作者:赵守诚
  歇后语,是表述一项事物的现象或过程,稍作间歇后再揭示其主题,谐音喻意。这是一种结构独特的艺术语言,由于它源于生活,来自民间,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很受群众喜爱。
  歇后语涉及内容广泛,难以数计,但细审起来便可见得,有不少是昌乐地域、方言、风情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昌乐特点。
  据昌乐地域创作的:
  “圈子万庄走亲戚——千杏(幸)万杏(幸)”。朱刘街道有圈子村(现行政区划分东圈、西圈、北圈三个村,但周围群众习惯统称其为圈子村)和万庄两个村,过去两村的杏树特别多,杏熟以后自然要去馈送亲戚朋友,日久年深,人们便总结提炼了这句歇后语。由于杏和幸谐音,现在人们多用这句歇后语比喻不幸中的万幸,如遇车祸而未受大伤之类。
  “方山爷赶边下——一溜下茬”。边下村在方山脚下,历史上很早就有集市,方山爷传说是明代昌乐县令于子仁所化,他长住方山庙,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米面蔬果自然要到方山集来买,方山庙高,边下地势低,他赶边下集,真是“一溜下茬”,现人们多用此语喻示某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一路下滑。
  “岔河那爆仗——个顶个”。鄌郚镇东南隅有个岔河村,过去有项传说的副业是造爆仗(学名爆竹,昌乐方言叫爆仗),所造爆仗质量好,个个很响亮,人们便归纳出这句歇后语称赞它,现今多用来称赞产品质量过硬,无假冒伪劣。
  “苇沟人打的那拳——不按套路来”;“懒边人算的那卦——事儿没有一就的”。这两句就更是早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无需细说。要说明的是,“一就”是昌乐方言,即“一定”的意思。懒边村原来那里的地都属于北岩一家财主,每年春天长工赶着大车往那里送粪,总觉得距离很近,懒得拿上鞭子。后来有人在那里定居建村,就取村名为“懒鞭”,后逐渐演变为“懒边”,今已改名为东风村。
  由昌乐方言滋生的:
  “牛头上那耳朵——离着夹(家)近”。昌乐方言,叫牛羊鹿等动物的角是“夹”,牛耳朵离角很近,人们便利用“夹”和“家”谐音,称离家近是“牛头上那耳朵。
  “狗头上长夹(角)——闹羊(洋)气”。成因与“牛头上那耳朵——离着夹(家)近”相同,多用来说赶时髦的人或事。
  “半夜三更起来骨地着——不盹(懂)”。昌乐方言称“蹲”为“骨地”,称“懂”为“盹”。半夜三更,应是打盹睡觉的时间,起来“骨地着”自是“不盹”了,以此谐喻“不懂”。
  根植昌乐民俗的: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贴门神应在正月除夕迎接新年时,到正月十五才贴,自是“晚了半个月”,以此喻示已经晚了,之所以取“贴门神”而不取“贴对联”是因为门神只在春节贴,而对联一年可贴多次,如儿女结婚时,盖屋建房时,有喜庆大事时等,于正月十五贴,未必为晚。
  “年初二好天——兴了狗”。昌乐民间习俗认为正月初一至十六,每天的阴晴与一种生物密切关联,晴天,相关生物就兴旺丰收,阴天,相关生物就孱弱歉收。每日相对应的生物是: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豆角(ɡà)、头灯(十五)、芝麻末灯(十六)黍,收了中灯(十五)收秫秫(高粱)。年初二关联的是狗,所以有了这句歇后语。现在多用来喻讽某些人过分张扬。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