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4-03 20:42
鄌郚总编

李伯京丨昌乐县民国人物

  昌乐县民国人物
  文丨李伯京
  故土云烟
  昌乐是山东半岛中东部的一座小县城,这里有先人留下的千年沧桑的城池,坚固威严的石头城墙,绕环着世代平静生活在这里於世无争的人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於是,这里的人有了自已的传统生活轨迹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世代勤劳而朴实的庄稼人。
  男人们成年累月匍匐辛苦地耕作在家乡贫瘠的泥土上,终身穿着油腻的破衣襟。守着祖传的规矩和他们的女人,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贫穷和饥寒困扰中,麻木卑怯、顽强打发着艰难岁月。女人们虔诚地在村囗庙堂中焚烧纸钱,点燃香烛,躲避意外灾难疾病,祈求神灵灶王爷保佐他们原生态随遇而安的宁静生活。这些传统习惯成自然延袭至今天没有完全结束改变。老一代人他们就这样默默的生活了一辈子,小心翼翼、闭口不谈过去的艰难经历和荣辱。但往事并不如烟,人世间有的事情可以忘记,但在那战乱的时代,先辈老一代的荣耀和耻辱的经历,后人永远不应该忘记。
  清民国旧时,昌乐县城周围的人紧邻营陵书院居住,人文环境、历史沉淀下祖辈尊师重教的好村风民风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在昌乐县远近闻名。齐鲁乡间自古历史上就有《孟母三迁》而择邻的故事,证明良好的传统村风民风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良好品质和善良本质决定的,人的成材受自然和社会两个大环境因素影响。於是历史上就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一日为师,一世为父。有酒肉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芳。”的家训。唯一希望就是自已的孩子能有点出息,他们一生无法改变自已的命运,当他们人老力衰、疾病缠身时能给予一点回报。这就是昌乐乡风民风形成所在。
  《青州府志》记载;“当时许多俊才先后腾达,营陵人文为之蔚起。”正这些乡贤先贤们的高风亮节,优秀品德,被传为佳话,世代传承下来。成为后代学习奋斗的标高和榜样。昌乐地域这些优秀的人自身的人文魅力、优秀品德和精神气质也影响着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家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村民信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传统祖训。省吃俭用,种田收获后有点积蓄,即供后代念书,乡贤志士以后代读书为最高的家族荣誉,从明清民国至今,以读书获得知识改变命运,走创出一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材。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几代优秀乡贤之人的行为品德涵养着乡村的文明,是乡村几代人的精神依托。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表达着一个地域至一座县城的文化特征、形态和意识。
  民国时代,昌乐这块土地非常贫瘠,文人却总是以诗人的情怀,把贫困的农家乡村吟诵成人间的山水田园,象今天拍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般的鸟语花香、清静安闲。他们从小十指不沾泥粪种庄稼、不推碾磨、不吃红秫秫、地瓜干煎饼、粑谷,他们怎么会知道,当年山东半岛的昌乐农村乡间,怎么会有那么多贫穷的农家青年子弟,面对战争纷乱的选择?当时代历史大潮扑面而来时,为什么有些人会背井离乡争先恐后的如过江之鲫般,想要远远逃离家乡这片故士吗?
  历代普通劳苦村民家庭后代,在战乱战争年代,艰难求学於省内及昌乐中学,发奋读书於命运抗争。在大动荡的时代,他们凭靠自己一滴水坠落的力量,不可能左右时代大潮流向哪里?只能在历史政权更迭的滔天巨浪波涛中象被裹挟之中的泥沙,随波逐流。正如海啸雪崩发生时,没有一滴水和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对每个贫苦青年学生就是苦难,在刧其中没有逃避旳可能。即使这样,有部分昌乐中学学生,飘揺过海到台湾者,通过艰苦绝卓的努力奋争,也大多都成了社会精英。当时求学读书知识可以改变了命运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当历史潮流恢复了平静,泥沙沉淀下来。他们又像草木一样自生自灭了。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变迁、沧海桑田。从笫一次日中战争,甲午战争起,从清朝到民国、又到新中国。历史从战火纷飞中走过了100多年,最后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迁。中国国家这一概念在民众中得到了共识。
  一个世纪过去了,尘埃落定、这些当时的昌乐各界小人物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最后又有怎样的人生结局?在他们相继离世后、解开这些尘封了的历史往事困惑,审视他们的人生历程,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训诫。从他们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政权、政党的江山易人、更加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其不懈的努力奋斗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前途与命运取决於人心向背,不能取得人民支持必然垮台失败。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新旧时代交替,总有人会成为跨越经历这两个时代特征的见证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的洪流在他们站立的地方急转而下。国内战争,己70年过去了,那个时代的当年驰骋疆场的武将,运筹帷幄的政客们都己归道山林,尽管生前毁誉不一,但隔了2-3代人的时光,尘埃落定、所有的恩怨是非也就土归土,尘归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些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最后又有怎样的人生结局?在他们相继离世后、解开这些尘封的历史往事记忆,评说他们的人生历程,也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价值意义。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旧政权、一个政党的衰弱无力,最终到江山易人、改朝换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其不懈的努力奋斗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大时代历史的选择,人民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前途与命运取决於人心向背,不能取得人民支持必然垮台失败。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逢人渐覚乡音近,却恨莺声似放山。”人就是这么古怪,一旦出生在某一个地方,无论他走到那里,心中留下了从此去不掉的烙印。仼凭社会风雨磨砺无法摆脱。旧时代,战乱、贫穷他们被迫离开家乡从胶济铁路,涌向外地谋生、求学、逃离开故乡的土地,历史上昌乐营陵这块土地上出现过名人、学者、将军……但更多是默默无闻普通百姓人家和过去艰辛生活岁月中留下的故事。

  昌城人物琐忆
  民国时期,昌乐南关三营长。晚清民国初、马君衡、字瑞峰。任安徽陆军第四混成旅二团三营营长,解甲归里时曾荣受当地“万民伞”德高望重,后任昌乐县财政监督委员、负责文庙修缮,抗战胜利后,聘为昌乐中学筹建委员。
  护国讨袁肖存诚,东北军官学校。云南蔡锷部骑兵团营长。随蔡将军参加反袁起义。刘钦义、字宜轩,东北军官学校、东北炮兵第二旅八团二营四连连长、三十军三师七团二营营长、第五十师军械处处长。
  昌乐北关三赵。民国15、19年期间就有城里人赵光汉(字文齐)(民国16年、毕业於山东师范艺术专科)、赵光燮(字理堂)民国19年(山东运河工程局科员)、赵舒泰(字志超)民国15年(小清河工程局测量队队长)分别毕业於南京中央海河工程专门学校。
  民国时期、赵光燮任马宋昌乐中学第一任校长。并负责设计省立昌乐中学校舍图纸、赵光汉也参於建造昌乐中学设计规划,建成后赵光燮在校任理科教员。
  民国时期昌乐有名书法家董修。任昌乐教育科会计、昌乐保安团张立田团长的录事、他所录书写全用蝇头小楷、工整不苟。他善笔书画、擅挙脚、文武集一身。他留下的书法墨宝字画,有世人收藏。
  民国时期赵建修山东临时政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国民革命15军北伐,师范学院毕业、昌乐中学训导处主任时才25岁。后去台湾,考入基督学院,成知名基督教牧师。一心传教。他从台湾多次回乡省亲说:“造物主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相信就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光明。”一生在黑夜中等待黎明的赵建修先生便是这样的典范。
  民国时期,时逢战乱年代,昌乐籍曾在外读书的有五人被任命为县长:赵光岳(字酣吾)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科毕业。掖县县长。赵子贞(国祥)山东益都第四师范毕业。临朐,益都两县县长。赵伯枢,昌乐县县长。潘洁民,安邱县县长。刘侯武,长山县县长。
  祖籍昌乐的台湾张显耀现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台湾行政院行政委员会副委员长。
  荣光治
  昌乐有张民国历史老照片上有6位当时的昌乐社会名人:(前排左起:程钰庆、张髯农,荣光治。后排左起:赵伯枢、张天佑、霍树楠。
  荣光治,光绪30年(1904年)10月初1生於河南商丘县道囗乡大桥庄的一户荣姓人家。名子进,字平普。民国时,荣光治22岁投军,经历了军阀混战,随冯玉祥北伐。中原战争、抗戦、内战。1930年5月荣光治(仼连长)随韩复榘来山东,9月到昌乐仼民团军训大队长。担负全县剿匪治安仼务。昌乐抗战,参加纪山战役突围后,荣主要负责张部军事训练,他发愤练兵,奖罚分明。游击乡间,骚扰日寇。夜袭城里驻守日军。
  1939年2月15日,荣光治参加国共合作办的,"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南岳抗日游击干部第一期训练班"1939年4月18--19日,聆听总政副主仼周恩来作的抗日战略报告,教官叶剑英讲授的游击战略课程教学。受到了教育启发。认识了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战略思想。荣光治抗战胜利后,奉命留守昌乐仓上。
  1943年初春,一天下半夜,张天佐部从南门翻城墙而入,凭借熟悉城里地形,在县门前街路西我李家大门楼朝西架机关枪向踞县政府衙门内日军扫射。日本人黑夜不敢贸然出来,只是零星对射击还击。双方对阵至将天亮前时分,张部又从南门城墙撤出回南乡仓上。我们家大门囗撒遍黄灿灿机关枪子弹壳,父亲用筐子捡回。西屋墙上留下了斑点点的弹痕。天亮旋即日本鬼子破门而入,搜查抗日分子。弾壳被日寇收缴。张天佐的部队撤退时,南城墙里南门里居住的居民老于不幸被流弹击中,无钱医治,在痛苦呻吟中死去。他的后代从县中医院退休,现在玉皇庙居住。这次夜袭昌乐城里驻守日军的行动,就是张天佐部保安团团长荣光治指挥的。
  后排右起:赵伯枢、张天佐、霍树楠
  前排石起;程钰庆、张髯农、荣光治
  张天佐鄌郚郑家庄住处
  1940年4月13日,张天佐部被2000余日军包围于鄌郚彭家沟。双方激战,荣光治率部突围,人员物质损失惨重。在昌乐抗战中被称413战役。
  1942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初三),纪山战役。张天佐被奥村中将率日伪军10000余人,兵分8路, 大举扫荡鄌郚时包围。团副张髯农(昌乐人). 荣光治(河南商丘人)田清远(昌乐城五阎庄人)等随张天佐转战退至打鼓山. 纪山,部队伤亡惨重。局面万分险恶,张天佐与团副张髯农、 荣光治率部突围。张天佐坐骑白马被日军打死,团副田清远(昌乐五阎庄人)、三营营长谢茂琪部负责掩护突围,终因弹尽力竭,全部阵亡殉国。抗战胜利后,田清远、谢茂琪等被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授於烈士。
  1943年春,日伪军3000余人扫荡鄌郚西柳山。张天佐部被袭击,伤亡300余人,荣光冶等率部突围。

  昌乐纪山
  1946年7月,国共全面内戦开始。荣光治团长率山东保1师教导团,进驻安丘。11日4日,鲁中军区4和9两个师、警备2旅、军分3区12团、安邱独立团配合下,围攻安丘。5日17时,占领安丘城。县长潘洁民(曾昌乐中学教师)被俘、荣夫人(马氏)阵亡。荣光治突围,因肩部中弹在潍县北关医院治疗。荣勤务兵阎某(昌乐五图辛旺街人)带着荣8岁儿子荣祥乐(荣祥乐昌乐出生,现在西安市居住)11月13日父子在潍县重逢。潍县战役前,荣乐祥去坊子躲避。后去济南於早已等在那里父亲见面。荣给了阎200斤小麦、20块银元。半月后,荣光治携一行坐拉棉花包的货车回到河南老家商丘,改用自己字"平晋"。成为开粮油店的老板。
  荣光治在抗日战场上的三次突围,化险为夷,实为神奇。解放前夕,他三次拒去台湾,选择留下隐去自己北伐从军的军人历史,中年返乡,因家中祖辈勤苦置有土地。被划定为地主管制。处境生存条件可想而知。他在家务农耕耘,默不作声,平静地生活在家乡这片故土。度过了余生,他在昌乐时继娶了一个潘姓女士为妻。解放时离他而去。
  1968年7月11日荣光治病逝。2015年抗战胜利70年,荣光治的儿子荣祥乐老先生,这位出生昌乐的人已经76岁,今在西安生活。
  赵伯枢
  赵伯枢(宸丰)昌乐尚家庄人·昌乐教育科科长·国民党国大代表·省立第四师范毕业,昌乐县立书院小学教员,青岛黄岛路小学校长。曾获国民党教育部《小学教育专家》奖章。民国28年9月3号,昌乐和临朐交界柳山寨纪山战役赵伯枢被俘虏,被日军俘押至东北辽宁本溪湖煤矿作劳工。
  本溪湖煤矿是日本人侵占东北,1905年建立第一个大型工矿企业。煤矿铁矿开采,煤焦矿石冶炼钢铁工业煤铁公司。为侵略中国提供重要能源钢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战俘被编为特殊劳工营,劳土中有国民党、八路军战俘、抓来的中国民工。赵伯枢身体健壮,被命令在矿工厂作辅助工担水苦力工,连上厕所都有专人看守,劳工们终日劳作,劳动场所生存环境恶劣,劳工苦不堪言。
  一日,一位中国矿工厂经理向他走了过来,压低声叫道:“老师。”又怕让日本人看见,示意别出声,他又说:“明天调换你去福利社,再见!”便快速离去。次日早8时,看守俘虏的工头手拿着一张公函上面写:“派俘虏赵伯枢去福利社服务”赵伯枢听从前去。当天晚上,那位经理亲自开了部轿车到服务部门口,悄然请他上车,一路快速驶出煤矿工区。
  夜色中汽车停在一处住宅院内。在经理家中,经理恭敬请他上座坐下,这才大声亲切叫了声:“赵老师,校长!”“您在青岛黄岛路小学校任校长时,我正读6年级,小学毕业后回沈阳读工业学校。被日本人强迫入本溪湖煤铁矿当矿工管理职员,不及半年升了经理。看到当年老师在此受苦,学生当义不容辞相救。”赵在经理家躲藏住了两礼拜,经理替老师做了几身合体长袍,西服便衣大褂,又置办齐日常生活用品。
  辽宁本溪铁路是属日本满铁警备宪兵司令部管辖,躲过了风头后,趁年关本溪车站人多混杂之际,经理为赵办理好了通行良民证等。民国28年农历年底12月28日,经理购买了到山东昌乐的火车通票,捎足了路上吃的干粮、点心。又亲自送赵到火车站火车座位上,经理很不舍得说了声:“祝老师一路平安,再见!”
  本溪湖煤矿1942年4月26号发生瓦斯大爆炸,为了保存矿产资源,日本人停止向矿井送风,1549名中国矿工遇难,此时赵伯枢仍在矿区做劳工,肯定逃不过此劫,他当在劫难逃。尸体将被扔进万人坑。
  曹子君泰安人,31年秋,张天佐抗日部队政治部主任。与赵伯枢同时被俘,押至东北千金寨煤矿作苦工,一年后也设法逃回。后在专署任教育科长。
  当年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军阀张宗昌败走大连。青岛市大量扩充学校,高薪求才。昌乐赵氏三人出任青岛市区小学校长。
  赵光岳(酣吾、商家庄人)任北平路小学校长、赵伯枢任黄台路小学校长。赵理卿(世法)城北三里村人、任贵州路小学校长。有一年,蒋夫人宋美龄在靑避暑,赵理卿请其去学校演讲,有机会与蒋夫人握手致意。
  战乱年代,人的命运飘若浮云,生死末卜,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能在身陷囚禁的绝望困境,遇到昔日学生出手相救,也真是三生有幸啊! 赵伯枢劫后余生,能逃脱日本人虎囗,真是够辛运实属万幸!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一生中可遇而不求的机缘吧?
  28年农历年(1939年)赵伯枢回到昌乐老家。说到这段遭遇故事,昌乐县县长张天佐和教育科同仁喜出望外,赵家家人更是喜极而泣之。死里逃生的赵伯枢显得很平静,只是连声感慨说:“幸运,幸运!”
  张天佐县长即恢复其教育科长职务,官复原职。并亲发手令文件:“今筹组三民主义青年团救国团昌乐分团,委任赵伯枢科长兼主任”从此,昌乐的学校、党、团务集於赵伯枢一人身上。
  民国卅五年当选国大代表,赴南京选举第一任总统。民国卅七年三月廿九日,赵伯枢去济南被省主席王耀武仼命为昌乐县长。解放后被政府处决。
  刘耀文
  刘耀文昌乐人。抗战时昌乐保安团三连连长,1939年农历9月初八,曾组织策划袭击鬼子驻辛旺据点,杀鬼子3人,夺枪数支轻机枪一挺。40年农历月在方家庄子伏击日寇又获机枪一挺。
  1948年,昌乐解放。昌乐保安团团长刘耀文被俘。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济南解放。昌乐县长赵伯枢由济南东逃,途中益都被截俘。於刘耀文同时关押在昌乐商会。刘不甘坐以待毙,决心拼死越狱,於赵共商,赵怯而不敢同谋。刘毎日入厕,趁无人看管,便收集抠出墙上石灰皮,集久成多,搓为粉末,藏掖暗处侍机备用。一夜,乘看守不备,刘将石灰末猛力扬向看守面部,夺枪将其狠击倒在地,先跳出狱墙,又翻越过城墙,很快消失在黑夜中。刘狡黠而慓悍,多年战争军旅生涯,使他更加熟悉昌乐城内外乡间地域道路,我看守人员发现情况,立即骑马紧追,险些将其重俘。最终刘还是趁黑夜逃脱隐藏下来。
  刘耀文侥幸脱逃后实属万幸,更备加小心,昼伏夜行,躲过盘查,长途跋涉,一路艰难向东,逃至青岛,找到先期到青岛的昔日昌乐军中故交,赵腾霄、萧宾南营长、萧云亭等。1949年6月2号(端午节)从青岛大撤退去台湾。
  萧宾南
  萧宾南先生山东省昌乐县城东萧家庄人,世代耕读,忠厚传家。自幼胆识过人,天性耿笃。在游伴同伙间,常主持正义,扶弱制强,威武不屈。以其身体魁壮,邪恶之辈,均不敢近。稍长,适军阀当政,匪盗四起。宾南先生初则投效军旅,继而参加团队。以其勇於缉捉盗匪,迭被记功迁升。年仅二十余岁,便已成为县属治安单位之优秀干部。
  迨至七七变起,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不顾家庭仅距日军据点咫尺之间,毅然追随当时仍任昌乐县公安局长之张天佐,参加游击部队。亲率突击小组,到处袭击敌人,或破坏其铁路交通。致敌人顾此失彼,疲於奔命。藉此,所有地方组织,民众训练,以及敎育发展,始得逐步推行。正因宾南先生作战经验丰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嗣后凡有对於敌人之突袭计划,或有退却需要之掩护行动,在预知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达成任务时,张天佐必对其负责指挥的人员说:「你们为什么不把萧宾南调来,保证他有办法!」实际上也正如张先生所言,他眞的从来没有一次失败过。我们可以说,在描述有关作战的一大堆形容词中,诸如「勇敢善战」,「身先士卒」,「有敌无我」,「有进无退」,「以寡敌众」,「临危受命」等等,就是全部合起来,统统加在宾南先生的身上,绝对是当之而无愧的。在此,我们不妨擧出其百战中之少数战役,来了解一下宾南先生的作战经过。
  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三日,纪山战役。日寇敌伪集结万余,大举进犯昌乐全境,宾南先生当时的职责,仅是一个卫兵队的队长,跟着张副司令髯农,在靠近临朐边界刘家沟一带,监视敌人行动,并保护主管安全。但在一个拂晓时分,距柳山寨不远的一个山头,突被敌人占领。我方的重要机构及主要人员,全处於敌人机步枪的射程范围,变成了一块无法逃脱的死地。宾南先生一看情况不对,危急万分。大家正在惊惶失措,不知所以。他却奋不顾身,率一连之众,亲自托了一挺轻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霎时间,抢上山头,稳住了阵脚,顿使局面改观,保全了整个作战主力。同时在其距离不远之另一战场上,谢茂琪营长阵亡,损失惨重。自此,宾南先生之英勇沈着,临危不乱,尤为最高主管所器重。……(以上文章作者:台湾赵子贞昌乐朱刘坡庄人)
  萧宾南潍县战役时,先在孙玉田10团敢死队为主要成员。后为张天佐突围时保安司令部警卫队队长,民国37年4月27日,潍县战役突围。萧宾南营长腿部受伤,跟随张天佐经历抗战十几年的老部下,一批伤兵、几个连营长、随守城部队官兵突围来到青岛,加上专署官员和家眷,人数不在少数。他们身带弹伤、头上缠绷带纱布,找到了栖身地,青岛市北区胶州和芝罘路口的昌乐广合兴楼,广合楼是张天佐生前为加强自已的自卫力量,充实地方经济实力而经营的一处昌乐公营事业,都不约而同的住了进去,遮风挡雨、暂时容身。大楼里面有大批衣服、鞋袜、毛巾、肥皂等各捐捐赠的生活用品,也就被他们私用。国难当头之际,昌乐有些利欲熏心的人竟说是个人私产与昌乐人无关,后竟遭到警备司令部宪兵驱赶,萧宾南和几个跟随张天佐多年的连长脾气倔强抗争,认为战场上出生入死,侥幸逃脱青岛,为找个栖身地遭如此对待,没有功劳有苦劳,动了手打了起来,被宪兵五花大绑拖了出来。他们骂个不停,愤恨至及,对昌乐这些人精神意志影响极大。想到司令张天佐已在潍县阵亡,他们只好放弃抗争。流浪路边,露宿街头。
  青岛警备司令刘安祺命令设潍县济南、撤退下来士兵收容站,建立30多个粥厂,靑岛联合国儿童基金救济委员会、国际战后救济机构组织开展救援难民发放物品,该救委会进口了包括:奶粉、面粉、鱼肝油、布匹棉花、大米、麦片、大豆、各种罐头食品等。
  青岛华北酒精厂是昌乐五图邓家庄人王宣忱开设经营,听说是从昌乐来青岛的同乡就无条件收容。所有厂房、仓库都让出作为临时住处,妥善安置了五六百名昌乐来青岛的难民同乡。昌乐县代理县长赵华轩(财政科长)和三个女儿儿媳住在这里。
  萧宾南等伤兵悲愤而离去,后来去了昌乐岳家庄人岳凤亭开办的大港连升店旅社。与侄儿萧世俊、萧世芳同去台湾。在台曾一度以蹬三轮车苦力谋生。75岁在台荣民总院去世。
  张天佐赵子贞在青岛
  赵子贞(昌乐朱刘坡庄人、益都省立第四师范、北京某大学学习。曾任临朐,益都县长、国民党保安一师上校参议)民国37年2月初,潍县战役在即。王耀武在济南召开山东省保安部队军事会议。昌潍专署张天佐参加,於赵子贞同去济南。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公布停战协定。1946年6月3日,蒋介石飞抵济南,召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主任王耀武及李弥等高级将领。6日10日,王耀武与山东省主席何思源从青岛返济南经潍县,召集昌潍驻军团长和县长以上党政军干部训话。
  王耀武对张天佐等说:“国共不可能和平下去,战争难免,共产党,八路军是乌合之众,不足以言戦。谨慎戒备,大胆勇敢,必胜,如果胆小害怕,就必败。”这次会议上又老调重弹,给张天佐鼓气。坚守住潍县城不失,保济南安全。
  张天佐住在济南天祥里,赵子贞住在潍县八区驻济办事处主任赵子良处。大约4--5日后,因战局变化胶济铁路被解放军切断,会议中断。当天没有去坊子廿里铺的飞机了。张天佐马上意识到情况危险,当机立断亲自电话联系订到当晚济南飞青岛机票,2人先乘飞机去青岛,由青岛改乘专线飞机再回到潍县。张天佐和赵子贞立刻匆忙赶往机场,晚6时在济南乘飞机,8点前飞机己降落到沧口机场2人到青岛。
  张天佐回到青岛市南信号山路私宅、李佐清夫人处住宿,赵子贞当晚到青岛市北区繁华商业区,胶州路和芝罘路口的昌乐“广合兴”三层楼大厦的客房住下。这里是昌乐县为加强发展地方经济力量投资的公营事业,尽昌乐财政之力在青岛购买开设的商号。由昌乐商会赵会五任总经理,经营昌潍地区土特产生意。这幢三层大楼建筑本身就价值不扉。(作用相当於昌乐驻青岛办事处)
  当时,昌乐“广合兴”商号有台紫色美雪佛兰新型轿车,车内装有收音机。赵经理第二天专门驱车送赵子贞去信号山路看望张天佐太太,赵才知道张天佐在信号山路有一幢二层楼建筑私宅。“二楼建筑,建地约40坪以上。后面有一片面积不太小的花园,粉墙红瓦,幽径独院。附近都是住宅区,房屋依山而建,地势起伏,错落其间,配着周围的奇石翠柏,真称得起是一处高级住宅区了。”
  战局紧张,张赵在青岛只住了一天两夜,第三天早晨乘专机回潍县,飞机舱内装满了成梱的树苖。虽充满潍县战备状态气氛紧迫压抑感,飞机运输资源相当紧张的战时,张天佐还是特地安排人搞到一批马缨花(合欢树)等树苗同机运回。他说早就计划要种植在昌乐中学校园和东山一带绿化美化环境,他对昌乐中学做好长远规划打算。张天佐回潍县后,昌潍地区很快的进入战备状态,在这种紧急战况下,他事无巨细,亲自操办在昌乐中学周围种植这批空运来的树苗之事,可见张对潍县战局形势仍有必胜的信念。细微处体现出他对昌乐中学教育发展及命运关心备至。潍战在即前,驻青岛陈纳德航空队还为潍县守军空运来一批美式武器装备到潍县。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徐轶千,临淄人。民国13年,北师大数学系毕业,民国17年在山东四师范任校长10年。赵子贞的老师,其父亲在昌乐躲避战乱,3月末,随赵子贞来潍县,想寻机去青岛於徐厅长会面。赵子贞借机想躲避开潍县战乱,向张天佐提出护送徐父家眷去青岛见徐轶千厅长的请求,张天佐不予同意说:“你青岛不熟,连个拨号的电话也打不通,我派刘化云送他们去好了。”(刘化云常去青岛的处勤副官)显然表示不放赵离开潍县。赵只好求副司令张髯农,张开出专署公文为赵子贞换出军部证明,多方协调包专机赵才得以去了青岛。
  赵子贞民国37年2月26日清明来青岛。在青岛联合国中国战时救济机构作宣传工作。住在小港莘县路赵致运家(昌乐赵子贞本家土产商。全家同机来青岛)的二楼上。徐轶千父亲住在市南区江苏路新置住宅里。赵曾动员他登记去台湾,徐父坚决不从。
  民国37年农历2月24日(1948年4月3日),王耀武与第二绥靖区副参谋长钱伯英从济南飞抵潍县机场。上午9时许,王耀武带上第2绥靖区副参谋长钱伯英赶往济南机场。大约上午11时,王耀武飞临潍县,陈金城、张天佐及45师参谋长李友尚、212旅旅长汪安澜等前往迎接。王耀武下飞机后没敢进城,在廿里堡机场休息室召集陈金城等谈话。
  王耀武问及潍县城附近“共军”活动、潍县城防工事等情况,陈金城说:“工事是在尽量加强。但工事还要有兵来守。过去第8军在此是以三旅九个团的兵力计划构筑的工事,现在我们因兵力少不能利用,只好放弃。”
  陈金城心中有怨气,王耀武心知肚明。王耀武安慰他这位学兄:“到必要时我可空运一个旅来。”这显然是敷衍的空话,陈金城毫不客气地说:“等到必要时机场也就无法保持。要运即刻就决定,我就加强机场守备。”王耀武无言以对,只好说“回去再考虑”马上转移了话题。
  最后,王耀武单独留下张天佐谈话,征询张天佐的意见, 问张是否可以放弃昌潍,共守济南。战后逃到台湾的昌乐北关区区长赵光家称,当时张天佐保证:“我与昌潍父老相处已十余年之久,患难与共,无不竭尽全力,以血汗保卫此一片净土。一经放弃,不但将来收复困难,且国家养我五六万兵易,养数百万民众则难。在此一兵一民,均可以一当十。离此则民心去,我愿与昌潍共存亡,以答谢地方父老、长官知遇与国家之重讬!”王耀武向张天佐承诺20天内援军必到,届时东西夹攻,完成昌潍大捷。
  午饭过后,王耀武匆匆飞回济南。两天后,《中央日报》刊发消息称:“此间王司令官耀武今晨11时飞潍,指示守军周详部署,守军经王氏激勉,士气奋发。”
  王耀武回到济南,上海《申报》驻济记者前往采访,钱伯英夸言,“共军”上月犯济南遭击溃后,仍聚集残部拟进占昌乐、潍县,以遂其打通胶东走廊的迷梦,且昌、潍地区守军为“剿共”负有声誉的张天佐部,张部一向为“共军”所畏惧,现集中鲁中全部兵力,企图打击张部主力。但张部士气旺盛,所部均为当地子弟兵,对“共军”均抱有敌无我之决心。此次王司令官去潍,复多方指示,而潍县城防工事坚若金汤,相信在王司令官指挥之下,“共军”绝难得逞。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钱伯英并没有提及潍县守备的最高指挥官陈金城及其主力部队整编45师。
  农历2月27日,清明节过后第一天,(1948年4月6号)山东民航主任美籍白尔志,乘专机飞抵潍县廿里铺机场,以私人朋友的身份来看望张天佐专员。白尔志主任进入潍县城与张会面时,廿十里铺机场遭到我方炮火猛烈射击,白尓志专机的美籍飞行员当机立断,冒着炮火起飞独自飞回青岛。白尔志滞留在潍县,无法返回。廿十铺机场无法使用,潍县被围困。
  美军第7舰队为营救白派出专用小型军用飞机,从停泊在青岛前海的《塔拉瓦号》和《挙师号》上航母起飞前去潍县营救白尔志,在潍县城里马路迫降,机翼折断,飞行员受伤。美军又派专机另选南关东关较宽阔空场降落均失败,连毁机数架。最后修了临时跑道和凭借美飞行员高超本领降落成功,才把白尔志、伤员数人营救出来,返回青岛。这就是潍县战役前的小插曲。也就是人们传闻中的青岛方面多次派飞机来营救张天佐,被张天佐拒绝的故事。白尔志飞机离开潍县21天后,潍县战役开战,张天佐、张髯农、田英三、曹子君阵亡。
  潍县解放,齐鲁大地遍地狼烟,江山易人,二三十万人从各地涌进青岛,他们噩梦初醒,惊魂未定。远离了自己的故土,将向何处去?象青岛前海里飘摇的小舢舨,自己也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浪涛覆盖。
  5月间,在青岛举行张天佐、张髯农追悼会。由刘安琪将军担仼大会主席,青岛各界人士、张天佐夫人李佐清、生前故知家属,参加者数千人。赵子贞叙述了张天佐、张髯农二位将军人的生平政绩和殉职经过。后来出刊一本纪念册《张天佐荣哀录》。
  民国38年6月,李佐清(张天佐夫人)在程钰庆(张天佐秘书)帮助下、同程的妻子王味清夫人、冀象鼎(昌乐公安局长、张天佐益都中学同学)李万年去台湾。程秘书台中北屯区居住,李佐清在台中模范巷居住。程钰庆1970年11日7日晨4时去世,82岁。李佐清上世纪去世。葬於台中墓园。在台湾程钰庆、冀象鼎、李万年(张天佐护卫队长)等对张天佐夫人照顾无微不至,可谓忠烈到底。
  潍县战役后,田光粲字英三(田英三专署民政科长、主任秘书。昌乐东南乡马宋田家老庄人、山东省立济南农业专门学校毕业、昌乐县立乙种蚕业学校校长、昌乐建设局长)田英三潍县亡,田妻携儿女来到青岛谋生,田家后人田瑞(1942年生)当时5岁,解放后,田瑞从青岛12中学考取山东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德州学院美术教授。(天南地北昌乐人介绍)德艺双馨的知名国画家。山东美协理事。昌潍专署财政科长赵光家(昌乐北关)及家眷来青岛,后去台湾。
  赵子贞在青岛见到同学刘鸿宾(雁浦)昌乐尧沟小楼人、山东益都师范.北大物理系毕业(於台湾吴大猷同学),曾任湟川中学校长。教育部任科长,现在是山东省教育厅徐轶千厅长秘书。刘吿知徐轶千已去台湾。刘和家眷留在青岛。
  50年代,刘鸿宾任山东大学副教授物理系副主任,57年错划右派、历史反革命、管制5年,回乡劳动改造挖大粪。刘后来在青岛职工大学教授退休。
  赵子贞与昌乐红河萧云亭(安邱县政府任职)是师范同学,他在青岛的市区任职。解放后回家乡,60年代在昌乐去世。后人有在东北某大学为教授者。
  1949年5月25日下午4点,赵子贞携妻子陈秉志和不到周岁的女儿、妻弟陈述贤,从青岛灵山卫岛登上《隆顺号》轮去台湾。昌乐荆山乡乡长邹孝民在准备撤退去台部队中作伙夫,正逢五月端午,临上船时一人分给两个大肉包子过节,没有放菜和盐(因船上缺淡水、故不加盐)师范同学崔道生送给他一个十几斤重的大锅饼,这是航程中的必备给养和无价之宝。但大多数人身无分文,赵随身提箱中40美金被盗失。在这生死边缘,只有同舟共济,祈求平安到达。此时人们对一切身外之物,真视如粪土。赵只好息事宁人。
  赵子贞这样描叙离开大陆时的情景:“《隆顺号》船在夜晚开动,一片黑暗,笼罩了四周,连个大陆的影子,也没有回顾一下的机会,但是那些亲人的死之,朋友的牺牲,国仇私恨,都蝟集在脑海的深处,一辈子也无法忘怀.浪在起伏,船在波动,故土已非我有,新地方尚未到达。心不宁,神不安,船小浪大,人在呕吐时,暂时忘掉了一切。只有随波逐浪,仼其所往,就这样结束了十二年的战乱生活。过去的一幕一幕,只有留待以后在梦中重温了。”
  邵世培
  上世纪,山东半岛地图象一个人的手掌指头,指头尖胶州湾的地方是德国殖民地青岛。诸城是离这座城市最近的县城之一。诸城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地方,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也是大汶口和龙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山川秀丽、人文汇集、家族文化发达、薪传不绝。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时代大潮风起云涌、诸城更是名人辈出。
  民国23年12月由县长王金狱主持《昌乐县续志·党务志》国民党昌乐县区分部执行委员会一览表分别三届记载:“邵世培32岁、诸城昌城邵家河岔人、毕业於北京郁文大学。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一、二届常务委员、第三届任组训委员。”
  国共和作期间1926年5月3日,诸城人邵世培(德初、24岁)等23人和受山东党组织委派参加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学员的学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高语罕任政练训练处主任、教育长萧楚女、教师有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郭沫若、何香凝等。周恩来讲军事运动和农民运动。9月1号结业后,邵世培和其中一部分回到山东从事农民运动。
  邵世培(1902年生人)早年在诸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民国时期曾先后在诸城、昌乐仼职。民国18年任国民党诸城党部委员、兼县警备队队长。民国20年-23年12月后任昌乐国民党党部常委。民国18年任国民党诸城党部委员、兼县警备队队长。民国20年-23年12月后任昌乐国民党党部常委。抗日戦争时、民国1926年(1936年)任中央空军航空军官学校洛阳分校教官。
  洛阳老城是十三朝古都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1936年,洛阳中央航空军官分校。航校门囗的大门石头上用繁体字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於尽!”当时招生时从2万报名考生中录取200名。山东昌乐人刘善本就是该校第八期学员,在洛阳完成初级飞行。
  中央航空洛阳分校教务主任王叔铭和邵世培同是山东诸城老乡,城阳村人,诸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从小就是换过帖的同乡同窗兄弟,当年俩人同去广州。王叔铭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邵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王叔铭早年在苏联参加过共产党,民国34年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邵世培大学毕业,年轻有为,学业有成。才华横溢,胸怀救国救民抱负,信仰三民主义。抗战期间、王叔铭举荐邵世培到航校任党义、国文、历史等课程政训教官。邵世培身穿国民党空军校级教官空军制服,大盖帽,洛阳国民党空军学校佩戴天兰色胸章上面有飞行、机械、文科政训教官等军阶字样区分。民国26年(1936年)任中央空军航空军官学校洛阳分校校级教官。为培养空军人才,抗战时期,邵随校辗转云南、贵州等地。抗战胜利后,中央航空分校在洛阳复课。1948年,随着国民党退败,中央航空学校迁至台湾冈山,洛阳分校也不复存在。洛阳中央航校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空军输送了大批航空人才,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空军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抗战胜利,邵离开军队从贵州回到青岛,解放前夕在青岛植物油厂(今胡姬花油厂)谋生,任主任。邵家人在辽宁路一处日本人留下的旧房子里居住。48年4月28日,潍县战伇张天佐阵亡,邵世培作为张天佐老故交,即携家眷去青岛信号山路张宅灵堂祭奠,看望了张天佐夫人李佐清。邵面对灵堂上挂着张天佐身着将军服装照片,焚香奠酒,泪流满面,49年又去湛山寺参加青岛市为张天佐、张髯农举行的追悼会。
  49年6月2日,邵世培在青岛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大儿子邵振武曾在军中服役,也从青岛也去台湾,后在美国定居。为了不中断学业,二儿子邵振远(49年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学生)留在青岛。邵在大陆留下妻子和3个女儿和小儿子。
  50代初期,昌乐市场街桥头南路东临河湾高崖头有一小窝棚,紧邻南边有一间公共厕所。居住着邵氏一家三姐妹和老母亲高氏昌乐城西高家河人,邵世培在大陆留下妻子3个儿女。邵家母女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被迫从青岛返回昌乐求生存。无家可归只好在城外河沟崖头搭建了间窝掤暂避风寒度日。从此一个无助女人领着怀抱着女儿蹒跚的行走在河岸上的残阳里。往后的日子步履艰难,小女儿的刚满周岁。她出生时父亲已离开青岛去台湾,父女一生没有相见。
  邵先生到台近大半年后,邵家父子才找寻得相聚。邵先生1949年去台后,无军阶职务在身,只能被安排在台北市政府下属谋文职差事。邵德初诸城同乡王叔铭(台湾空军司令一级上将)念及旧情,亲自举荐邵调换新的合适职位,但终因邵思念大陆昌乐留下的妻儿和未曾谋面的幼女,忧虑成疾,不得自拔,悔恨交加,后辞去职务。
  1949年,遍地狼烟,江山易人,社会大动荡。民国38年端午节,青岛大港码头,挤满人群和纷乱登船的国民党官兵与家眷,邵世培与来送行的家人作最后诀别,他惶惶无主,木然呆立,人生多难,命运凄苦,亲人离乱。虽说是被时代历史风暴大浪挟携去台湾,邵世培他个人力量不能左右。但-旦失去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情,猝然远离了自己的故土,亲骨肉被活生生撕开,亲人隔海相望,这种生离死别留下悔恨,真是生不如死。战乱那段往事留给他不仅仅是满头白发,苍老的容颜,看不见的伤痕在心里。那是永难以愈合的人性的鸿沟!将与他终身相伴。
  邵世培先生在台湾的日子里,思念骨肉分离之情,偶饮酒消愁,万般无奈下常面对波澜起伏的大海,山东半岛家乡方向痛哭不己。如今也只能隔海相望。好几次醉酒后走在台北的街头,神志麻木一个人径直往前走,忘记了身后的车流和人们,忘记了脚下是台湾的马路。心中只是想到回到山东老家。他醉酒后迷茫、痛苦而失控,多次大骂国民党政府台湾当局实施的《戒严期间令》丧失人性亲情,被宪兵队当成“危险分子”拘禁,后经故友同乡多方保释才放回。邵先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虽然痛苦,但却变的非常冷静。噩梦初醒,惊魂未定,俯视芸芸众生,人如虫蚁。他反思过去的从政从军从商的艰难生涯,什么高官厚禄、功名成就、爱恨情愁,都如同世间-面网,罩住了人回归自然的本性。引诱着人们飞蛾扑火般的扑向那网。挣脱不开,得到得不到的,最后都带着对大陆亲人的无限眷恋痛苦地离开了这尘世。人性的善恶变化是-个渐行渐进的过程,与家庭、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人们尚义轻利,至爱亲朋这种机缘巧合是不会再来的,亲人们能够相聚在一起的时间是那么短促,所以要善待珍惜?
  1997年06月20日,台湾《山东文献》第23卷 第1期作者:山东诸城王志信 文章《我的求学经过(上)》文中:“令人怀念!本班同学四十余人,三十八年追随政府来台者,有邵世培(德初)、王镳(叔铭)、王绍均(汉川)、窦堉任(士先)、王熙敬(景肃)、徐季勋(叔箎)、隋金(贡三)、王志信(笃修)等八人。现健在者只叔铭兄及余二人,其他均已作古。忆昔同砚共读,而今幽明两隔,曷胜感伤!老师之来台者,则只王立哉先生。”
  1948年邵徳初和大儿邵振武从青岛去了台湾,小儿子邵振远正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数学系读书,坚持不去台湾。后从山东大学毕业回诸城教书,受父亲去台出身问题的影响,在政治、心身上屡遭受创伤,终因病英年早逝。邵家母亲高氏被管制劳动,邵氏三姐妹中三妹从昌乐一中考取山东电影学校,最后因家庭政治问题不於录取入学。二姐三妹最后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经过许多曲折辗转调回到昌乐。已退休多年安度晚年。
  当年,从大陆去台湾的孩子,唱过的顺口溜:“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明年一定回大陆。”逃离大陆的人们,对彼岸故土充满了痛苦的思念,一个又一个的明年过去了。今天还有多少人仍记得蒋介石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我把你们带出来,就要把你们带回去。”
  邵德初先生1954年因忧郁患病在台去世,时年54岁。邵振武先生2015年在台去逝,享年94岁。同葬於台北邵氏墓园,至今仍未叶落归根。
  那年邵氏姐妺亲人一行,去台北邵氏墓园陵地奠拜父亲。在父亲墓前,鲜花盛开,阳光明媚。邵氏姐妹思绪万千,心如刀绞。那悲痛欲绝的哭泣声中往事真是不堪回首。亲人们都虔诚地祝愿,那苦苦等待了半个多世纪对亲人的思念点燃的纸钱,能化着一缕青烟飘过台湾海峡,被温柔的海风送到胶东半岛,夜深人静时流淌下记忆的泪水也将越过胶州湾在昌乐西丹河边化成一滴露珠,清晨便会落在城西高家河村庄路旁,挂在一株无名小草叶尖上。太阳出来时,她闪着晶莹的亮光,然后一切便永远消失了。静下心来想想,人生命中的DAN基因最后归属大自然大宇宙大时空,何尝不是单纯卑微看不见的生命在微循环。
  董福祥
  1925--1928年以后,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穷兵黩武,军阀混战,匪患四起,民不聊生。昌乐民国18年开始的那场年馑,饥荒席卷齐鲁大地。土匪蜂起,军阀横行。饿殍遍野,官逼民反、“乱世英雄豪杰”就出身在这片动乱的、贫瘠的半岛的穷山恶水之中。
  为了对付防范日愈猖獗的土匪盗贼,昌乐民团成立,被选中的乡间城里的青壮年人训练后,开始在团练副大队长荣光治手下当民团员。民国16年,薛凤友仼警察所所长。民国17年7月,阎拂尘任昌乐公安局长组织成里民团保卫村户安全。
  民国17年,昌乐县公安局成立警备队,昌乐城北关人董福祥任队长。昌乐城里几个青年人,脑瓜机灵、体格魁武,跟着董福祥当警员。这些人以后留在国民县政府王金狱县长手下当差,他们有的还是三庆班的票友。日本人来了,有人仍留在县衙门里给维持会伪县长王瑞舟当差,偷奸抹滑地也能混个肚儿圆挣个零钱,空里没耽搁干地里的庄户活。
  民国18年10月21号,董队长三人至朱刘水坡村前去侦探匪情,遇匪正在一所宅院中议事,土匪警查觉,众射击,董队长三人齐还击,击毙数名匪,董队长不幸阵亡。县长卢洋在北关铁路北董家墓田树了石碑,表彰董福祥队长的功绩。并追认为烈士。
  关於昌乐北关人董福祥有一段真实故事:在民国23年12月昌乐县长王金狱在县志(昌乐县续志·王金狱·卷27·忠义传。标点是笔者后加上的)记载:“董福祥(字瑞亭)·民国9年县立高级小学毕业。15年仼西尧区保卫团队长,17年任县警备队队长剿纪匪夺大枪一。县长卢奖洋30元。18年由民团总局委充第一区民团队长,匪至水坡,仅带团丁二人,匪觉,鸣枪相击。福祥还击,毙数匪。而身亦着重伤竟不起,时10月21日,也年31岁。县人於先农坛开会追悼葬,时县长同团总亲往祭奠,见者无不垂。”
  董福祥(字瑞亭),民国17年就任昌乐警备队队长(北关人)民国9年县立高级小学毕业。民国15年曾任西尧区保卫团队长,因剿匪有功,获县长卢铁公奖励大洋30元。
  民国18年由县民团总局委任为第一区民团队长。10月21日,董率部下2名,去水坡村解救被绑票的人质时,遇匪时发生枪战,击毙土匪数人,董队长重伤身亡。时年31岁。民国昌乐县政府在先农坛隆重举行追思会,县长袁励杰(字寄来)和县民团总赵炳章(字麟黻)亲自扶棺送殡,8名警官抬棺下葬至昌乐胶济铁路北关董家墓田。
  次年,县政府墓前竖立石碑,碑正中刻有董福祥烈士英名,左下角落款刻有“民国昌乐政府敬立”字样,可谓当时民国昌乐政府警方剿匪安民为民献身的楷模。被载入《昌乐县续志·忠义传》。
  董福祥因公殉职时31岁,董家儿子当时才3岁,妻子20出头。孤儿寡母,董家后人靠民国政府微薄的烈士抚恤金在昌乐中学上学。直到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家境情况才好转。50年代未、董家后代被错划成右派。董母闻讯当夜、突发脑溢血身亡。双眼大瞪、竟不能瞑目!董母时年50岁。董老师那年也是31岁、董老师的儿子也是3岁。冥冥之中好似天意命中巧合,应验了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句格言。乃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不幸!
  董老师文革中回原藉北关劳动改造,在生产队大队铁路旁场院饲养室喂牲口看门,1974年8月13日夜大雨,昌乐城连续暴雨成灾,西河水库冲下的柴草垛堵住北关铁路小涵洞,洪水倾刻淹没冲毁北关大队房屋,董不识水性被洪水冲走,幸亏被场院中大门囗高高竖立的毛主席像语录台挡住,董爬上去躲过一刼。这次突发水灾,昌乐全县倒塌房屋45781间,伤亡56人。董老师能黑夜里洪水中死里逃生的经历也是人生奇迹,打倒“四人帮”后,董老师在昌乐一中教书,现离休享受正县级待遇。
  天时地利、斗转星移。董家12位传嫡后人中就有:教授2人、博士1人、硕士4人、学士3人、公务员3人。均是国家社会可用之材。董家先人在天之灵应瞑目!
  一个时代与一个普通家族的命运竟如此戚戚相关,让人品味到人生的命运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何等不易!
  王梦九
  王延龄(号梦九)1856年咸丰六年生.是清宣统元年己酉岁贡,字柯南、昌乐南流泉人。曾在济南、章丘政府衙门供文职,是昌乐营陵书院历史上最严厉的先生之一。先生在学生面前威严、在乡邻之间和善。乡党对他尊敬,历届县衙官吏称他为老师,王金狱县长修昌乐县续志都要亲自前来恭请他去校正。他为人口碑极好。当时蒲松龄、吴承恩都是岁贡。王梦九小时聪明过人,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
  宣统元年去省城参加乡试、王梦九凭着过人的记忆,答出了两份试卷,自己留下认为上品的试卷,另一份写上了潍县寒亭考生的名字(私下交易卖试卷)。张榜时,寒亭人的试卷中了举人,时运不及考官判梦九中岁生。他悔恨之及肠子都青了,他认为被考官有意戏弄,从此再也不参加任何官场仕途考试。
  民国廿七年春节,驻昌乐日本军队秋田分队长,听说贡生王梦九老先生家有幅清大书法家诸城刘墉的字,他带着翻译军士特地寻到王家。王梦九在大十字囗街东北角上的营陵书院旁居住。书院东北有处水磨青砖拔台子青石台阶筒子大门楼子,三间砖竖皮北屋带挂屋,有东、西、南屋,二进二出的院子。
  昌乐也称四合套屋。“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囗”字形。一般依街道、胡同走向而留大门,王梦九的院落定坐北朝南,朝街大门辟留於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正是现利民街路北的喜雨泉广场西对面的位置。
  这是昌乐城常见的一座四合院,大门楼子黑漆斑驳的门板上贴着过年旳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贴着福字的影壁,麦桔草的屋顶,北屋正房两厢房,西边支着一盘推煎饼糊子的水磨子。屋檐下垂挂着细长的冰凌,窗户囗贴着过门钱,有东、西、南偏房和饭屋。
  北屋东房屋是老先生书房,书桌条机上放着线装的《论语》《康熙字典》。正面墙上挂着一幅王老先生草书,宋代大儒《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青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诗句。如游龙戏水、笔端神形、奇逸潇洒、气势大度。
  屋当堂升着个火盆,燃的是棒棰子骨头,日本人向王老先生鞠躬,表示敬重之意,日本人秋田虽然不习惯刺鼻的烟熏火燎的柴草烟味,但还是坐在堂屋与王老先生喝了碗茶,桌上放着先生的铜墨盒,上面盘着两条游龙。有块玉石雕刻的手章,造型是一只骑在奔马背上的猴子。秋田拿起来玉雕仔细观看,爱不释手,但仍不解其义?“恕能请教老先生此物何意?”老先生说道:“马上封候之寓意:即可升官。此物旧故人赠於!”“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之?”秋田又指着墙上挂着的中堂上刘墉写的一对条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竖起了大挴指说:“中国书法太了不起!你的书法汉字我的佩服,五体投地!”“我的为你的书法慕名而来、特别地欣赏、敬仰!”日本人向这条幅鞠了躬。站在王梦九书写的草书和魏碑体字幅前久久的不愿离去。但无奈如今王梦九年事己高,身体日趋衰落,早己不能挥毫提字了。秋田只好悻然扫兴空手而归。
  王老先生过去常给人撰写碑文、提字等,上世纪,城东东山王墓地还留有先生的碑文石碑。在王家挂着一副对联:东院图书府,西院翰墨林。落款:王秀山(王的学生(昌乐南流泉人)、民国济南资本家、书法家)王老先生遗留下的一顶清代官帽上有一铜箍和铜帽,被孩子拆下来买了3.60元钱。换成了搅拉糖和水煎包。先生的手稿、藏书、字画等在文革中被化为一炬。唯独留下了《马上封候》的玉雕。现由王家后人保存。
  王梦九育有五个孩子,二男三女。民国39年(1940年)去世,享年84岁。女儿分别嫁城里南关、田家老庄、高家河村。王梦九去高家河三女儿家,观其院落屋宅后,曾吩咐人在炕下埋下一物,并预言下一辈子能出才子能人。解放后,外甥考取山东医学院,成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教授,其后代取得理工博士后学位,为东南大学教授。王老先生重孙子有读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大学教学谋生。也有在外省科技厅任处长者。王家传嫡后人中多有学业成就者,老先生当年虽有先见之明用心良苦,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老先生九泉之下,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李福臣
  王梦九先生孙子媳妇的弟弟李福义,1920年生人,昌乐东村李家崖头人,从小跟王梦九爷爷念私塾,聪慧灵通,学业优秀。早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从军,参加过北伐、抗战、连续累升为军官。北京、保定傅作义部仼军需处中校处长。
  1949年传作义和平起义。1949年1月14日,天冿解放。17日,蒋介石电吿傅作义,决定18日起派飞机去天坛飞机场去接运傅作义其嫡系部队校级以上军官及其重要资料武器等,要傅协助完成。傅回电:遵照办理。同时密告知解放军平冿前线司令部,要求共产党部队届时炮击天坛机场,阻止蒋机降落。次日,几架蒋机果然飞临北平天坛上空,在解放军密集炮火下无法着陆,蒋介石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傅作义部的军官们绝望地目送着北平上空远去的飞机,消失在天尽头。
  李福义事先於父亲和家眷(昌乐北关董氏)约定在青岛相见后,一起去台湾,李父及家眷一行到青岛蛤蟆屯等待,始终等不见李福义到来。后知李己随部队起义,李父亲带家眷只好返回昌乐。
  1949年1月19日到22日,李福义等校级以上军官随傅将军和平起义。20多万军队移出北平城外,开至指定地点接受听候改编。起义协定:改编后部队军官平级转换,级别不变。50年代初,朝鲜战争中傅作义起义部队改编成3个军,去了朝鲜参战。李福义执中央政府颁发的和平起义军人证明复员回家务农。
  那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后办大食堂,全村集体吃食堂、管饱。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山东诸城人康生写了副对联: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先把人民公社这座桥架起来,过了桥就是天堂了。后来人民公社这座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架了起来,人民公社食堂遍地开花。60年代初,发生了饥馑,地里的草根、树皮都己挖光了、剥光了。地里也看不到人影,村里走着一个比一个更瘦的人,耷搭着头、铁青的脸、跟鬼似的游荡,路上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爬起来过。眼看死路一条了。
  李福义想起了傅将军承诺的话。傅将军北平和平起义时曾对跟随他抗日多年的同学部下表示:“以我一人之毁灭,换取数十万人之新生。”以后诸位遇到为难之事、尽可找我傅作义帮助。我将勉力而为之。无奈之下,只好求告於旧日同学长官,给北京水电部部长傅将军去封信求助,他写了封信: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傅作义部长亲启。落款:山东省昌乐县笫一区东村李家崖头李福臣。
  李福义蹒珊地向城里桥北头邮政所走去,他不放心没敢把信投进外面的邮筒。他把信郑重地交给了柜台后的女邮政员。看见她盖上了昌乐邮戳,才放心离去。不久,传将军从北京回信(大意):吾兄,久别不逢,甚为念。宜生(傅作义字)虽时刻不忘保定同学之情义,但实无能为力,更不便令地方政府为之?望吾兄能执此回信於参加和平军起义证明,求助於地方民政部门,酬情帮助解决生活暂时饥馑之困等云云。看来传将军也有难言之隐。以后李福义生活极度困难,最终未得到救助,61年在昌乐东村家中去世,42岁。
  李福义临死也不知晓,当年,傅将军的亲八弟傅作恭,从美国归国参加祖国水利建设的博士,(傅家兄弟八人,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为名,以作字为首。傅作义排二,傅作恭排行八弟)此刻也因饥馑之荒,在甘肃省酒泉夹边沟劳改农场劳动改造。临终前,曾也给哥哥傅作义去信求救,傅作义终不能相信是事实,严厉批评弟弟,不能给党的改造政策抺黑,让其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云云。傅作恭彻底绝望,1960年3月,最终饿死在劳改农场打草的路上,被同伴用绳子拖了回来掩埋。傅作义追悔茣及!终身痛苦已矣晚!
  面对部分起义人员这种处境,1966年前,傅作义将军曾两次致函周恩来总理并表示:“在我有生之年,对於和我一起参加和平起义的孤寡、老弱、伤残人员、还有些义务要尽。”
  2014年冬至於青岛迎祥苑
  李伯京13606472721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