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16 14:48
鄌郚总编

冯恩昌丨张克奇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读后

  劲笔妙写乡土情
  ——张克奇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读后
  冯恩昌

  临朐县青年作家张克奇,最近出版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张克奇在潍坊乃至山东的散文作者群中,是颇有影响的新秀。业余写作散文十余年,他已在《散文》、《雨花》、《文学港》《黄河文学》、《读者·原创版》、《中国青年》、《文学报》、《中国文化报》《齐鲁晚报》等全国百余家知名报刊发表作品50多万字,不少精品被《散文海外版》、《中外文摘》、《中华活页文选》、《新世纪文学选刊》、《小品文选刊》、《当代文萃》、《读者》、《意林》等广泛转载,收入多种选本,并获得过《读者·原创版》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山东省“五一”文化奖、潍坊市“精品工程”奖。他的散文创作,近年发表数量之多,质量提高之快,在文坛影响之大,令许多老作家刮目相看。
  张克奇的散文,有着十分深厚的生活底蕴。全国着名诗人、作家舒婷曾给他题字:“写喜怒哀乐,写身边的阳光和微笑。”几年来,他一直在实践着这一鼓励。在他的散文集中,收进了38篇他认为较好的散文,里面有20多篇是写乡土情的。文之根深深地扎进乡土,文之意却着意在父母、姐妹、亲朋以及家乡风物上,栩栩如生的展现。他在开篇《亲亲的土地》中写道:“好久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亲近土地了:挽着裤管,赤着双脚,挥舞着镢头在地里刨红薯。尽管时节已经过了立秋,泥土里透露出了些许凉意,我的心里却充满了一种久违的温情和踏实。”他对土地有一份特殊感情,这就是他能把乡情散文写好的基础。他依恋土地、相信土地、感谢土地母亲般的养育,所以他写到:“人活在世,需要感恩的很多,但千万不能忘记感恩土地。”由于他如此亲近土地,故对父亲、母亲、亲戚朋友,有着深深的亲情。也因他亲近土地,对耕耘土地的牛,也有着特别的感情。他在《怀念一头牛》中这样写:“全身的毛都金黄金黄的,亮得溜油,亮得发光,比皇帝身上的龙袍还要大气。它浑身的肌肉都长成了疙瘩,包裹着使不完的劲儿,是全村唯一能拉独犁的牲口。”这些深入刻骨的描写,全都来自作者细腻深厚的生活。张克奇的散文,最感人的东西,就是以浓郁的乡情,酿造出来的文字之酒。
  散文作家,都有自己的散文观。“以文字滋润人,以情愫打动人,以意境感染人,以哲思超度人,讴歌真善美,便答假恶丑,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真正好的散文,是静水流深的仪态,上善若水的清明。它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语言的华朴,主题的宏微,视野的宽窄,重要的是,应蕴含着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这样的好散文,不是用辞藻堆砌起来的,因此,注定不可多得。”这就是张克奇先生的散文观。我觉得张克奇的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生活与感情紧密契合的产物,是他自己心灵的反映。因此,从主题到内容,从语言到风格,通篇产生着凝聚力和感染力,他的散文没有太细致而又复杂的故事,但读来不觉得疏散,而是不少的句子以新鲜的哲理的力量,点击着读者的心灵,引人非看完整篇而不可。如他在《奶奶的习惯》一文中,写道:“一辈子都保持着给别人让路习惯的奶奶,这一次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别人的让路。”他这样写奶奶出殡的场景,充分表现出了奶奶的人生品德,读来让人觉得感染力更强。张克奇的散文,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触动心弦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些“土气”,却是质朴而温情的。
  语言,是散文抒发情感的脉络,是呈现整体之美的肌肤,主题内容再好,缺乏美的语言表达,写出的散文就不会感动人。张克奇的散文语言,我觉得有劲笔之力,浓淡之色彩,使人有着妙趣横生之感,文字非常纯净,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有着起伏的美好旋律。他在《山里人家》中写道:“女孩偎在男孩怀里被指导着,用樱桃小口把柿皮轻轻地咬开一个小口,缩脖而啜,还没等用力就全吸了进去,喝罢柿肉再对着那小口轻轻一吹,柿壳便又恢复了原样。好玩极了!”这语言,写得俏皮,写得奇妙,风趣不尽,玩味很浓,没有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是写不出来的。哪怕短短的小散文,如有这么几处生动的描写,那就会成为一篇精妙之作,谁读了也觉得过瘾,是美的享受。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写:“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这就是散文语言鲜活而强盛的魅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