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4 20:39
鄌郚总编

十一、"倾家荡产,全力支前","解放军要啥,咱就给啥"

      
    潍县战役动用兵力大,时间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后勤支援.3月下旬,华东局明确指示胶东区党委和渤海区党委认真发动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渤海、胶东两解放区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迅速进行动员部署,落实华东局的指示.
    渤海区支前司令部指示有关各县迅速成立支前指挥部,以党委为核心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动员,自上而下地打通支前思想,确保支前任务的完成.胶东西海地委提出"不惜代价,支援战争,打完仗再建设"的口号.西海专署成立了以副专员王檐雨为主任的西海支前委员会,坐阵战区,统一领导全专区的支前工作.
    部队从周张地区刚开动,运粮的汽车、马车立即从胶东的莱阳、掖县,渤海的广饶、垦利等地向潍县云集.接着,东起莱阳、黄县,西至无棣、恳利等十几个县的数万名民工,推着小车,抬着担架,长途跋涉,涌向战区.一时间,潍县城周围形成了前面是解放军,后面是大批民工的壮观景象.
    1947年秋,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时,解放区广大农民遭受了严重灾难,除了上万人被杀害之外,粮食、牲畜等大量被抢,农具等物资大量被毁.饱受国民党军和还乡团摧残的人民群众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连在一起,把支援解放军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军要啥,咱就给啥!"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口号.许多基层干部和翻身农民,杀鸡盟誓,啮指血书,坚决要求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死难的父母、兄弟、姐妹报仇.尽管他们在遭受摧残后,缺粮少衣,生活极端困苦,但为了支援解放军打胜仗,他们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
    郭凤藻,无棣县信阳乡郭打堡村的翻身农民,打潍县时是无棣县担架队一连二排排长.出发前,他要带17岁的儿子一起上战场,领导没批准.
    他说话非常实在:"每当看到伤员同志,就想起我家分到的地、车子、牛."被派去掩埋烈士遗体,他眼睛都哭肿了,说:"你为俺老百姓死了,俺一定给你报仇!"在战场上,他拼命地抢救伤员,从被敌人炸塌的地堡中扒出两名负伤的战士,双手被磨得鲜血淋漓.在向后方转运伤员途中,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吃饭用的缸子给伤员接屎接尿.潍县战役结束,他被评为"特等功臣".庆功大会上,他胸戴大红花,背着上级奖给的大盖枪,说:"下次再支前,我一定叫儿子来,让他也立个功."
    马道元,博兴县支前英雄,博兴县每次外出支前都少不了他.他先后在孟良崮、南麻、临朐战役的支前工作中立功.攻克潍县西城时,他主动随部队冲进城里,拣起敌人的武器与敌人巷战肉搏,刺死刺伤敌人各1名,俘敌15名.他所带领的民工连被评为"钢铁连".1951年,他被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根据山东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统计,潍县战役期间,各参战部队共使用民工135000余人,其中随军民工15000人,二线常备民工30000人,临时民工90000余人.随军和二线常备民工自战役开始一直工作至战役结束.参战民工分为马车队、小推车队、担架队和挑子队等,主要从事运送给养和转运伤员等工作.仅担架一项,包括打援部队共使用5089副,每副担架配民工5人,折工日962260个.
    潍北县地处战区,支前任务格外繁重.
    这里的老百姓受潍县国民党军及还乡团的迫害最深,支前热情格外高.
    潍北县群众承担了繁重的粮食加工任务.他们推碾推磨,白天黑夜地赶任务.大牟家村农民牟方钧说:"绝不能叫解放军饿着."泊子区大湾口村的群众4天之内就磨白面8千多斤.
    张氏区龙爪树村是一个小村,驻在这里的9纵某连的给养一时没送到.村长杨相珍听说后,立即在村里筹了几百斤小米送去应急.部队很快开往前线,但因下雨路不好走,粮食还没到,杨相珍又在村里召集群众说:"乡亲们,咱部队的粮食还没接上,大伙儿看怎么办?"群众慷慨地回答说:"咱就是3天不吃饭,也得省下粮食支援解放军.村长,你就领着办吧!"很快,乡亲们又凑出了1千多斤粮食.杨相珍带着十几个群众,连夜把粮食送往前线.
    "铁打铜铸牟家院,支前模范数河南",这在当年的潍北,家喻户晓.牟家院,是山东早期著名共产党员牟洪礼的家乡;河南村也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这两个村子群众基础好,周围的国民党杂牌势力都不敢轻易前来骚扰.解放潍县的消息传到这里,全村沸腾了.部队到来之前,乡亲们就把房子腾出来,打扫干净,铺好铺草,烧好热水,蒸好干粮.村里凡是比较好的水井,都加上盖,派民兵把守,以保证部队吃水安全.部队进驻后,民兵主动担任警戒,严格控制过往行人,封锁消息.部队构筑工事和坑道作业需要大量木材,他们就把大门、屋门、梯子和各种木头全部收集起来,供部队使用,有的甚至连柜子、箱子都拆了送上前线.
    河南村民兵队长张化昌为了帮助解放军收搜军事情报,主动率领几个民兵,化装成国民党官兵,硬是大白天闯进了潍县西关的1个国民党军据点,抓到了敌军一个排长.
    最令人难忘和感动的是张氏村村民主动"献松林"的伟大壮举.
    战役开始后,9纵和13纵第38师共4个师进驻潍县城北地区,几万人的烧柴是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潍县周围几十里的树木,大都被国民党军砍去修碉堡,做鹿砦,老百姓平时都缺烧草,如何解决几万人的烧柴问题?
    潍北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支前问题.会上,华疃区区长王华彬接受任务,设法解决两个师的烧柴和修工事的木料.
    解放军急需烧柴和木料,怎么办呢?会后,王华彬紧锁眉头,陷入了沉思.忽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了张氏墓田那片松林.
    张氏墓田是南、北张氏村王姓家族的茔地,位于北张氏村南,占地60余亩,是潍北一带远近闻名的大墓田.墓田中到处是遮天蔽日的高大松树,这些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大的高二三十米,几个人手牵手都抱不过来.这里一向被王氏家族视为圣地,严加保护,就连国民党军队也畏于王姓族大人众,没敢动墓田的树木.
    王华彬想,如果把这片树林砍了,烧柴、木料问题可就全部解决了,可是能行吗?想着想着,他不知不觉地进了南张氏村村长王曰光的家门.王曰光说:"这可是件大事,得好好和大伙商量商量."他和区长找到南、北张氏两村的村干部和有威望的家族长辈商量,决定立即召开王姓村民大会,由大家做主.
    会场就设在墓田里,两村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会议.王曰光开门见山地说:"老少爷们,解放军马上就要打潍县城了!咱老百姓彻底翻身解放的日子到了!可是,现在子弟兵几万人马的烧柴、木料遇到了困难,县委要求我们帮助解决,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这件事情."话音未落,会场立即沸腾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会场逐渐静下来,人群中有人提议贡献松林,立即得到了很多人响应.大家高喊:"行!献出松林,帮助解放军打潍县!"王曰光见大伙情绪高涨,便大声说:"树是大伙的,大伙说了算,同意砍树支援前线的举手."顿时,2000多只手臂齐刷刷地举了起来.王华彬非常激动,他站在一个高台上喊:"我代表区公所,向张氏村民敬礼!打开潍县后,再给你们请功!"说着,向大伙深深地行了个鞠躬礼.
    大会结束,人们立即拿来了锨、镐、锯,开始伐树.县委得知情况,马上派战勤科崔文林等组织周围村庄群众前来增援.经过几天奋战,大树基本上被砍倒了,整理成木柱、木板和木柴.乡亲们用大车、小推车把几千立方米的木柴、木料送往部队驻地,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张氏村群众特意把最大的两棵松树"大松"、"二松"留下来,并加以保护.
    这两株古松至今仍矗立在潍北大地上,它们见证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宽阔胸怀.
    潍县战役动用兵力大,时间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后勤支援.3月下旬,华东局明确指示胶东区党委和渤海区党委认真发动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渤海、胶东两解放区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迅速进行动员部署,落实华东局的指示.
    渤海区支前司令部指示有关各县迅速成立支前指挥部,以党委为核心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动员,自上而下地打通支前思想,确保支前任务的完成.胶东西海地委提出"不惜代价,支援战争,打完仗再建设"的口号.西海专署成立了以副专员王檐雨为主任的西海支前委员会,坐阵战区,统一领导全专区的支前工作.
    部队从周张地区刚开动,运粮的汽车、马车立即从胶东的莱阳、掖县,渤海的广饶、垦利等地向潍县云集.接着,东起莱阳、黄县,西至无棣、恳利等十几个县的数万名民工,推着小车,抬着担架,长途跋涉,涌向战区.一时间,潍县城周围形成了前面是解放军,后面是大批民工的壮观景象.
    1947年秋,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时,解放区广大农民遭受了严重灾难,除了上万人被杀害之外,粮食、牲畜等大量被抢,农具等物资大量被毁.饱受国民党军和还乡团摧残的人民群众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连在一起,把支援解放军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军要啥,咱就给啥!"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口号.许多基层干部和翻身农民,杀鸡盟誓,啮指血书,坚决要求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死难的父母、兄弟、姐妹报仇.尽管他们在遭受摧残后,缺粮少衣,生活极端困苦,但为了支援解放军打胜仗,他们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
    郭凤藻,无棣县信阳乡郭打堡村的翻身农民,打潍县时是无棣县担架队一连二排排长.出发前,他要带17岁的儿子一起上战场,领导没批准.
    他说话非常实在:"每当看到伤员同志,就想起我家分到的地、车子、牛."被派去掩埋烈士遗体,他眼睛都哭肿了,说:"你为俺老百姓死了,俺一定给你报仇!"在战场上,他拼命地抢救伤员,从被敌人炸塌的地堡中扒出两名负伤的战士,双手被磨得鲜血淋漓.在向后方转运伤员途中,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吃饭用的缸子给伤员接屎接尿.潍县战役结束,他被评为"特等功臣".庆功大会上,他胸戴大红花,背着上级奖给的大盖枪,说:"下次再支前,我一定叫儿子来,让他也立个功."
    马道元,博兴县支前英雄,博兴县每次外出支前都少不了他.他先后在孟良崮、南麻、临朐战役的支前工作中立功.攻克潍县西城时,他主动随部队冲进城里,拣起敌人的武器与敌人巷战肉搏,刺死刺伤敌人各1名,俘敌15名.他所带领的民工连被评为"钢铁连".1951年,他被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根据山东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统计,潍县战役期间,各参战部队共使用民工135000余人,其中随军民工15000人,二线常备民工30000人,临时民工90000余人.随军和二线常备民工自战役开始一直工作至战役结束.参战民工分为马车队、小推车队、担架队和挑子队等,主要从事运送给养和转运伤员等工作.仅担架一项,包括打援部队共使用5089副,每副担架配民工5人,折工日962260个.
    潍北县地处战区,支前任务格外繁重.
    这里的老百姓受潍县国民党军及还乡团的迫害最深,支前热情格外高.
    潍北县群众承担了繁重的粮食加工任务.他们推碾推磨,白天黑夜地赶任务.大牟家村农民牟方钧说:"绝不能叫解放军饿着."泊子区大湾口村的群众4天之内就磨白面8千多斤.
    张氏区龙爪树村是一个小村,驻在这里的9纵某连的给养一时没送到.村长杨相珍听说后,立即在村里筹了几百斤小米送去应急.部队很快开往前线,但因下雨路不好走,粮食还没到,杨相珍又在村里召集群众说:"乡亲们,咱部队的粮食还没接上,大伙儿看怎么办?"群众慷慨地回答说:"咱就是3天不吃饭,也得省下粮食支援解放军.村长,你就领着办吧!"很快,乡亲们又凑出了1千多斤粮食.杨相珍带着十几个群众,连夜把粮食送往前线.
    "铁打铜铸牟家院,支前模范数河南",这在当年的潍北,家喻户晓.牟家院,是山东早期著名共产党员牟洪礼的家乡;河南村也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这两个村子群众基础好,周围的国民党杂牌势力都不敢轻易前来骚扰.解放潍县的消息传到这里,全村沸腾了.部队到来之前,乡亲们就把房子腾出来,打扫干净,铺好铺草,烧好热水,蒸好干粮.村里凡是比较好的水井,都加上盖,派民兵把守,以保证部队吃水安全.部队进驻后,民兵主动担任警戒,严格控制过往行人,封锁消息.部队构筑工事和坑道作业需要大量木材,他们就把大门、屋门、梯子和各种木头全部收集起来,供部队使用,有的甚至连柜子、箱子都拆了送上前线.
    河南村民兵队长张化昌为了帮助解放军收搜军事情报,主动率领几个民兵,化装成国民党官兵,硬是大白天闯进了潍县西关的1个国民党军据点,抓到了敌军一个排长.
    最令人难忘和感动的是张氏村村民主动"献松林"的伟大壮举.
    战役开始后,9纵和13纵第38师共4个师进驻潍县城北地区,几万人的烧柴是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潍县周围几十里的树木,大都被国民党军砍去修碉堡,做鹿砦,老百姓平时都缺烧草,如何解决几万人的烧柴问题?
    潍北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支前问题.会上,华疃区区长王华彬接受任务,设法解决两个师的烧柴和修工事的木料.
    解放军急需烧柴和木料,怎么办呢?会后,王华彬紧锁眉头,陷入了沉思.忽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了张氏墓田那片松林.
    张氏墓田是南、北张氏村王姓家族的茔地,位于北张氏村南,占地60余亩,是潍北一带远近闻名的大墓田.墓田中到处是遮天蔽日的高大松树,这些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大的高二三十米,几个人手牵手都抱不过来.这里一向被王氏家族视为圣地,严加保护,就连国民党军队也畏于王姓族大人众,没敢动墓田的树木.
    王华彬想,如果把这片树林砍了,烧柴、木料问题可就全部解决了,可是能行吗?想着想着,他不知不觉地进了南张氏村村长王曰光的家门.王曰光说:"这可是件大事,得好好和大伙商量商量."他和区长找到南、北张氏两村的村干部和有威望的家族长辈商量,决定立即召开王姓村民大会,由大家做主.
    会场就设在墓田里,两村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会议.王曰光开门见山地说:"老少爷们,解放军马上就要打潍县城了!咱老百姓彻底翻身解放的日子到了!可是,现在子弟兵几万人马的烧柴、木料遇到了困难,县委要求我们帮助解决,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这件事情."话音未落,会场立即沸腾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会场逐渐静下来,人群中有人提议贡献松林,立即得到了很多人响应.大家高喊:"行!献出松林,帮助解放军打潍县!"王曰光见大伙情绪高涨,便大声说:"树是大伙的,大伙说了算,同意砍树支援前线的举手."顿时,2000多只手臂齐刷刷地举了起来.王华彬非常激动,他站在一个高台上喊:"我代表区公所,向张氏村民敬礼!打开潍县后,再给你们请功!"说着,向大伙深深地行了个鞠躬礼.
    大会结束,人们立即拿来了锨、镐、锯,开始伐树.县委得知情况,马上派战勤科崔文林等组织周围村庄群众前来增援.经过几天奋战,大树基本上被砍倒了,整理成木柱、木板和木柴.乡亲们用大车、小推车把几千立方米的木柴、木料送往部队驻地,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张氏村群众特意把最大的两棵松树"大松"、"二松"留下来,并加以保护.
    这两株古松至今仍矗立在潍北大地上,它们见证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宽阔胸怀.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