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4 21:25
鄌郚总编

张庆亮丨长篇历史小说《发现潍坊》

    长篇历史小说《发现潍坊》
    谨以此书,献给潍坊建市60周年暨850万潍坊人民与关注并关爱潍坊的人们
    张庆亮/著
    引子
    先说几句闲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教导我们说,写诗做文章,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什么意思呢?第一句说明写什么,最后一句说明为什么写.你那主题思想,你那中心意思,先得藏着掖着,不到最后关键时刻,打死也不能说.
    时代发展到今天,就没必要这么哩哩啰啰了.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比命还金贵,圈着弯着干嘛呀?大家都忙,就别抻着了啦.
    所以,咱就干脆直奔主题,来它个首章显其志,也别大刑伺候,也甭这笑里藏刀那美人计啥的,就先招了吧.
    招什么呢?说说为什么要写这部《发现潍坊》.
    其一,爱国必先爱家乡,爱家乡必先"知"家乡.
    《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家乡是最值得敬畏怀念的.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革命导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即使你不是故意背叛,客观上也背叛了.很多事,是要看"果"而不看"因"的,过失杀人你也得负责不是?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百姓说"穷富不过三辈",穷没根儿富没苗儿.其实何用"五世"、"三辈"?横扫六国的大秦帝国都"二世而亡",甭说别的了.
    想当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不但志得意满地自称为秦、始、皇,还展望未来心潮澎湃,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始皇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万世,传之无穷."
    这秦大哥真是开国际玩乐啊!世上哪有无穷之事?皇帝轮流做,明天到俺家,怎么好事就必须是您嬴家爷们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连文盲陈胜都知道这个.如此千古一帝,却硬是不懂一点儿辩证法、相对论,实在可笑得紧.
    其实也难怪,无论做官还是发财,但凡人到了一定地步,脑子少有不发晕的.即使脑子清醒,手脚也痉挛,可称为官迷心窍、财迷心窍,人生美尼尔氏综合症.
    可惜这个道理,有的至死不明白,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明白也晚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其二,有很多人,不仅是年轻人,尽管世代生于斯,长于斯,却对家乡潍坊不很了解,或者很不了解,不知道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着名历史人物与家乡有关系.
    比如说,《清明上河图》,无价国宝,有多少人了解画的作者张择端,是潍坊老乡?
    比如说,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句,谁人不知!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词就是东坡先生子瞻兄,在如今的诸城,当时的密州干市长时写的?
    比如说,有很多外地人,就只知道潍坊人会画年画、扎风筝、倒腾仿古铜……总之净些吃饱了没事儿干的耍物儿,岂不知潍坊的"耍儿",海了去啦!
    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没人告诉他们,不知者不为怪.但是这些事儿必定得有人说,有人把这些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人、事儿,打捞出来,抖一抖,晾一晾.
    于是,作为潍坊人,我便自恃粗通文字,略知史实,心与天齐,不揣浅陋,妄图用一种通俗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写一部书,告诉世人一个不太知晓的、或者从未知晓的、或者急欲知晓的潍坊.
    我的奢望是,让大家了解在潍坊这块土地上,曾经有些什么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家乡人读了恍然大悟.哦,咱这一亩三分地里,原来还有这么些人、那么些事儿啊.
    外乡人看了会心一笑.呵,想不到潍坊这埝子还真行啊,谁说只会印年画、扎风筝?
    如此,于愿足矣.
    还要说明的是,因《发现潍坊》时间跨度太长,人物牵扯太多,为了不至于我写晕,您看晕,故拟采取以下办法:
    写作的手法,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线索,突出历史的纵向性.
    采用的语言,以简洁为首选,句式尽量简短,能破句的就破句,体现表达的通俗性,坚决不故弄玄虚.
    入围的人物,以潍坊籍和在潍坊境内活动过的着名人物为主,兼顾人物的横向性.
    选取的史实,以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影响的为主,兼顾现当代人物,避免过于啰嗦,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的初衷,说句比较转文儿的话,是要:
    系岁月以成岁时,书诸事以成系统,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百科之事形于眼前,纵览千秋史事,体味人间兴衰.
    所以,凡人物,凡时间,凡地点,凡事件,皆有所本,不敢胡诌乱扯,是经过了自以为认真的考史、考典、考古以及现场实地考察的.
    看完了以后,也不要急着搞个人崇拜.我所做的,其实也不是创作,而是转换,仅仅是把散乱繁杂的史料,变成略具可读性的文字;让已逝的先人,从平面的故纸堆里立体复活过来,而已.
    闲话说过,其"志"已显,开始"发现".
    第001章
    沧海桑田成陆地
    潍坊先民移美洲
    [6300字]
    《发现潍坊》,从何开始呢?还是由远及近,先从一件小事说起吧.
    之所以要先说小事,是因为小事不小,蕴涵着背景,浓缩着历史.就像《发现潍坊》,实际上也是《发现中国》一样.一部潍坊史,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史.
    话说公元2005年10月30日,在潍坊市区爱国路的一处施工现场,地下8米深处,发现了一具河马化石.
    [插图:潍坊市区爱国路出土的河马化石]
    河马!潍坊地区有过河马?
    对现代人来说,这几乎是绝对肯定不可思议的.以教科书给我们的常识,不仅潍坊、山东,不仅中国、亚洲,除了非洲的全世界,似乎都很难与这种怪怪的东东联系起来.
    一查《辞海》,它说,河马是"非洲特有的物种"!
    也不能说《辞海》错,但应该做个界定,指的是"现在".而从前,河马在潍坊地区有的是,就像收缴了民间非法私藏的枪支后,田野里的兔子那么多,一不小心就踩上两个,假如你的脚有恐龙那么大的话.
    潍坊的河里,基本都有过河马,潍河、汶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里,都有!
    很多存在过的东西,很多发生过的事情,都被时间掩埋了,都被空间隔离了.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也肯定是被选择过了的.
    比如爱国路的这具河马,就被大自然掩埋在了地下8米深处.若不是施工挖掘出来,谁知道有它存在呢?所以,若从你现在站的脚底往下挖,还不定掘出什么来呢.
    河马,这种重达三四吨,现在仅存于热带非洲,看起来挺厚道的动物,的确拖着壮观的肥身子,摇着好玩的短尾巴,眯缝着细溜溜的小眼睛儿,在山东半岛,在潍坊地区,甚至在你家门前的那条小河沟里,活过,爱过,休闲过也郁闷过.
    专家说,这具河马化石,形成于1万年前.这说明,1万年前的潍坊地区,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迷人的热带雨林风光一样,一样一样的.
    那么,有人问,潍坊果然是,至少曾经是,热带或者亚热带气候吗?
    是,的确曾经是.让我们来找点儿证据.
    潍坊市区东南部,峡山水库东侧,高戈庄铁矿附近,曾经发现过大量的硅化木,粗者直径半米,长者10余米,有的深埋于岩石裂缝,有的裸露于地表浅土,树木年轮清晰可见.
    潍坊的安丘市西南部,柘山等乡镇,也发现过不少的硅化木.这说明,远古时期的潍坊一带,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
    把现在的这片土地,与"原始森林"连在一起,是否有点儿恍然如梦?
    其实不仅河马,潍坊还有过大象.
    潍坊南部的诸城市,在好几个地方都出土过纳犸象化石骨架、古象臼齿化石.北部的潍城区望留镇,出土过古菱齿象化石.渤海湾南岸的昌邑市流河镇一带,也多次发现过猛犸象化石.
    就在最近,2007年4月,峡山水库西岸的赵戈镇西张排村的村民,又在挖姜井时,于底下6米深左右,发现了一组1万年前的猛犸象化石.
    猛犸象也叫长毛象,是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一般身长5米、体高3米左右,体重可达10吨.
    据说300万至500万年前,猛犸象最早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后来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北半球,也不知道怎么就遛跶到潍坊这埝子来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象,都是猛犸象的"表兄弟".
    远古时期的大象,在中国北方,不比后来的老鼠少.河南省的简称"豫",就是人类手持矛器,驯服大象的样子.后来大象少了,绝了,找不到了,就只能"想象"了.凡是还没有的,或者已经没有了的,就靠"想象".
    "想象"!你可能想象不到,"想象"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曾在潍坊地区生存过.
    比如熊.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笨笨的傻乎乎的黑瞎子,似乎只存在于东北的深山老林里.走着走着,不知何时,它就把两只肉乎乎的熊掌搭在你肩膀上了.这时候你千万别回头,否则它一巴掌先拍碎你的脑袋,然后再一腚蹲断你的脊梁骨,然后就什么也甭说了.
    这种宝贝,潍坊地区就曾大量存在过.1985年,临朐县发现的一具熊骨架化石,被专家命名为"东方祖熊".请注意,这还是"祖"熊.
    再比如野猪.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也就仅仅400年前,沂山上还有大量的野猪!
    史书记载,沂山歪头崮下,"有野豕踞焉,种类数百,出入成群",为首者"巨身白毛",是一头体形巨大、老得白了毛的雄野猪.
    每到春天,"白毛"就率领众猪用松树上流出来的胶液,粘满全身,然后在沙崖上反复摩擦,沙石与松胶牢固相粘,"坚如铁甲,刀矢不入",就像穿了防弹衣一样,刀砍不伤,箭射不进.
    "白毛"还能指挥青壮年劳力拱倒大树,垒起一圈儿又高又厚的木城墙,俨然城池堡垒、野猪家园、休闲山庄.
    曾有猎户用土炮射击,却不但未伤一头野猪,反被"白毛"咴然一声号召,众猪"乘药烟而上,撞其人啖之",借着土炮烟雾的掩护,撞倒猎人,三口两口,喀嚓吃了.
    只是后来,沂山下的人烟越来越稠密,野猪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四根腿儿的治不了两根腿儿的,"白毛"这才含恨而去,"率其家西走蒙山"了.
    一路之上,野猪"残食人禾稼畜产,人望风畏之,如逃兵火焉",吃人,吃庄稼,吃牲畜,报复强度可想而知.
    当然这不能怪罪野猪.人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自食其果、付出代价是必然的.如果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与动植物和谐,世界上只剩了人类,那么离人类的灭绝也就为期不远了.
    除了河马、大象、野猪之类,特别是,潍坊还曾经是恐龙的乐园.
    现在主要说恐龙.
    [插图:一组恐龙]
    那时,恐龙们在天上飞、地上爬、水里游,或者又飞、又爬、又游,是绝对的"三栖霸王".如若不信,阁下可到潍坊市诸城博物馆一看.
    诸城是"恐龙之乡",现在已经发现了30多处恐龙化石区,最集中的地方在吕标镇库沟村"恐龙涧".诸城恐龙有"两最".
    一具叫"巨型山东龙",现藏于山东博物馆,8米高、15米长,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高大的鸭嘴龙化石.
    另一具叫"巨大诸城龙",现藏于诸城博物馆,9.1米高、16.6米长,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高大的鸟脚龙化石.
    [插图:巨型山东龙.巨大诸城龙.]
    潍坊的其他县市,比如昌邑市的流河镇,也出土过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主要出土于潍河、胶莱河流域,其他的汶河、弥河、白浪河流域有没有呢?估计应该不少,只是还没有发现.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呢?
    地质学家们说,正当恐龙们称霸世界,扬扬得意的时候,有颗小行星,竟然就冲着地球,那么义无返顾地、直冲冲地砸了下来.
    结果,地球那边,美洲的墨西哥湾陷了下去;地球这边,亚洲的喜马拉雅山顶了上来.
    哪位如果不信,可以对照世界地图,找一找喜马拉雅山与墨西哥湾的对应关系.喜马拉雅山之所以没有山根,就因为它是硬生生被顶出来的.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科学家们还有许多推测,包括食物链的断裂等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数百万年生活史的恐龙,确实是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的.
    灭绝后的恐龙,大部分化为了乌有,只有极少数深埋地下变成了化石.也许某一天,科学家们能从残存的恐龙蛋基因中,把它复活出来吧.
    也就是在恐龙灭绝的同时,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广袤的亚洲东部轰然下沉,淹没于入茫茫波涛之中,泰山、沂山都不见顶了.沧海桑田了,陆沉成峰了,天没翻地却覆了.
    直到若干万年以后,滦河、海河、淮河、黄河四条大河,携泥带沙,汹涌而下,渐次形成华北平原,潍坊地区这才侥幸随着山东半岛缓缓浮出.
    潍坊北部昌邑市城东的文山之癫,就有大量的贝壳、卵石,而卜庄镇的北赵村,还出土了多节古鲸类的脊椎骨化石,说明此地曾是深海地区.
    就连青州市城南的云门山之巅,悬崖绝壁上也有"衔蚌壳结石……横亘如带",咸鱼翻身,海蛤蜊都蹿上山顶了.
    半岛北部低洼的地方,就成了现在的渤海湾.渤海湾的那面,就成了如今的辽东半岛.哪位如果不信,可以对照中国地图,看看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甚至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的关系.
    那时候,这些地方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的某些时候,这些岛子也曾与大陆连在过一起,并且使中华先民,包括潍坊先民的一部分,沿着裸露的陆地,到了美州,成了现在的印第安人.
    基本可以肯定地说,美洲大陆的开拓、开发,是中华先祖,主要是夷人,包括今潍坊地区先民们的功劳.
    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美洲的人类和文明,到底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结论是:外来的.
    是从亚洲来的,还是从其它地方来的?答案是:主要是从亚洲,中国,来的.
    那么,有人问,远古时代,生产力那么原始落后,既没有波音7什么7,也没有泰坦尼克号,先民们怎么能远涉浩瀚的太平洋,去了美洲大陆呢?你是不是把牛皮都吹到太平洋去了?太不靠谱儿啦吧.
    其实不然.前边已经说过,那时候这些地方都是连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地球在银河系的周期运转,会使地球出现冰期变化.变冷之时,海水凝结成冰,极地冰盖增厚,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沧海变桑田;变暖之时,冰盖融化,海平面回升,海岸线延伸,部分陆地又沉入海中,桑田变沧海.
    这些变化我们没有见过,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是看到过的.而且,这是有地质学和物候学考古资料做铁证的.
    科学家们说,人类在美洲居住的历史,至多不超过4万年.美洲大陆,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定居点,包括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弗吉尼亚洲,智利国的佛得山的遗迹,最早出现在1.7万年前.
    早期的美洲人类,就是在大约3万年至1万年之间,中华先民从东北亚的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天之浮桥岛,即现在的千岛群岛,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
    也有少部分中华先民是先到了东南亚半岛,然后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屿,甚至南极洲,最后到了美洲大陆.那时的南极洲,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科学考察发现,几百万年前,南极洲是一块温暖湿润的大陆,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它不会一下子就变得冰天雪地.
    总之,美洲文明的辉煌,铁定是中华先民创造的.不管他们是从东北亚迁去的,还是从东南亚迁去的.
    那么,中华先民,为什么要向远方迁徙,为什么要向东而不是向西呢?
    这很简单,因为,远古人类的迁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找食物.古代先贤管仲曰:"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随着气候的变化,某些地方的水草森林丰富起来,食草动物先奔赴过去,食肉动物紧跟其后,猎物的古人类,当然也会紧紧相随.
    在3万年到1万年前,地球的极度寒冷时期,全球海平面平均下降150米左右.现在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等等,都退为陆地,成了草原或者森林.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岛、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的西海岸诸岛,也与大陆架连在了一起.
    为了追逐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中华先民的夸父族、少昊族、颛顼族,便分南北两条线路,奔了过去.北线到了日本列岛、朝鲜、库页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南线到了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诸岛.
    这南北两线,就形成了完整的环太平洋古文化圈.
    [插图:环太平洋古文化圈]
    这种为寻找食物的大迁徙,肯定不止一次.我们来看其中的两次.
    一次是夸父族的迁徙.
    这次迁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逐日"就是追逐太阳.
    夸父族是以太阳为图腾崇拜的.他们为了追逐太阳,寻找食物,自然要向东.先从东北亚进入阿拉斯加、格陵兰岛、加拿大,然后继续向南,逐渐遍布到整个美洲.
    从人种上看,现在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海达人、夸邱人、因纽特人,都是夸父族的后裔.他们有胎斑、鼻梁平直,扁长而窄,或呈鹰钩状,是典型的中华人种北亚型,与中华蒙古族接近.
    顺便说一句:"因纽特"就是"人"的意思."人"在汉语中,现在普通话读"仁",过去既读"银",也读"恩".现在的很多方言,包括山东以及潍坊地区,还读"银",声母r、y不分.
    再一次是少昊族的迁徙.
    少昊族到来后,不可避免地与原先迁来的夸父族发生了激烈冲突.夸父族继续南迁,定居于现在的秘鲁国,创造了灿烂的"查文文化".这一文化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
    关于这些迁徙,很多中国古籍都有记载,比如《山海经》中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记载中的波母国,就是现在的秘鲁国.秘鲁的龙墙、祭坛也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样.记载中的凿齿国,就是现在的墨西哥.他们有一种风俗,拔除上下门齿、口含石球磨牙,与太昊氏、少昊氏,包括潍坊地区出土的考古资料,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以上说的是第一个原因,为了寻找食物.第二个原因是争夺生存权,"你的地盘听我的".
    远古部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经常发生惨烈的争斗,失败者落荒而逃,另寻安身之地.这是常有的事.见过动物的争斗吗?不用说为了生存空间,就是为了爱情,为了争夺群落中的一把手位置,也常咬得血头血脸,得胜者洋洋自得,失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
    五六千年前,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后,有一部分,经过贝加尔湖、库页岛、勘察加半岛、东北亚、北极区、阿留申群岛,也到达了北美、中美、南美.
    在中国古籍上,这些到了美洲,以及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非北非、西亚等地,开拓建国的中华支族,被称为"属族"、"方国".
    可能有些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皇帝都自我感觉良好,口口声声自称是"天朝帝国"?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了.海外的族人,都是咱中华失散了的子孙呐!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应关系上,发现很多证据.
    比如说,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识等等,包括制陶术、雕刻巨石术、农耕术、屋场建筑术,都是中华先民的遗传.
    而在美洲考古中发现中国文字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了.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与甲骨文一模一样.
    美国纽约州的易洛魁印第安人,至今还保存着两幅鹿皮画,一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一是《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也证明了他们的确是在五六千年前,辗转到了美洲的中国人,轩辕黄帝的裔胄.
    [插图:《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
    [插图:《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
    中华先民究竟向海外迁徙了多少次?究竟有多少中华先民迁徙到了海外?很难说.但是我们比较确切地知道,最后一次大规模向海外,包括向美洲迁徙,是在3千年前混乱的殷商末年.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率军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当时,在今山东包括潍坊境内,还有殷军主力10万余人,既无归路,又不愿投降.
    无奈之下,殷军统帅攸侯喜,决定向海外迁徙.他联合其他几支力量,林方、人方、虎方,一共25万军民,一步一回头,一回一泪流,东迁到美洲去了.
    这一支外迁的中华子民,就是后来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人,神秘玛雅文明的创造者.据玛雅人说,他们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达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
    看一看世界地图吧.从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勘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
    这不正是由一座座"天之浮桥",组成的"海上神路"吗?
    1953年,在墨西哥的一处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上的文字属于殷商文字,其中还有若干殷人祖先的名字,比如我们熟知的蚩尤、少昊、帝喾,商朝始族契,契的母亲简狄,以及相土、王亥、上甲等人.
    197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具3千年前的石锚,经过化验岩石样本,确认这种岩石只存在于我国台湾海峡附近,专家的研究结论是:"殷人航渡三千年."
    另外,据专家破译,印第安人的问候语"YINDIAN",就是"殷地安",也就是"殷地安阳"的意思.而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就是上述所说的,殷朝末年率领25万军民,东迁美洲的军事统帅攸侯喜.
    在阿拉斯加州的安柯雷奇市和白令海峡之间的岛上,至今还保存着一些中华先祖的遗迹,比如札贲族、猃狁族、冰夸族、肃慎族、靺鞨族,等等.
    那些伫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沟通亚洲和美洲的指路方向标,意为图腾柱的"托天波尔",如簇如林,向世人诉说着中华先民开拓美洲的万古艰辛和永恒精神!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各位猛灌一个基本判断:
    美洲文明,是距今1万年到3千年内,由不同时期的中华移民,包括今潍坊地区的先民们创造的.
    至于后来的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究竟怎么回事儿,请看下章.
    第002章
    沂山发现沂源人
    淮河原来是潍河
    [7400字]
    各位,上一章我们说的是,《沧海桑田成陆地,潍坊先民移美洲》.
    我们的先祖们,为了生存,为了繁衍,不惜背井离乡,越洋跨陆,移居海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地活了下来,活到现在.这且放下不说,我们接着再说恐龙之后的世界.
    没了恐龙的世界,真郁闷啊.天空上,只有不多的鸟儿,无聊地飞着;陆地上,只有少数的蜥蜴,无趣地爬着.
    鸟儿们自是没有统治地球的野心.若不是祖先翼龙预备了萌芽的翅膀,它们早就填了鱼肚子了,那里还敢奢望做什么霸主?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在等待着.
    终于,300万年前,有一部分浑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厌烦了悠荡在树上啃野果的单调,或者小心翼翼,或者大大咧咧,哧溜哧溜地,从树上滑下来了.
    这一滑,使得"它们"成了"我们",主宰地球到如今.
    迄今为止,这个世界还注定是人类的世界,虽然以后难说.可以断定,人类灭绝之后,或者转移到其它的星球上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全能物种闪亮登场,就现有的能耐来看,不是蚂蚁的世界,就是老鼠的天下.不信走着瞧.
    有了人的世界,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人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假如人类不是从其他星球上"空降"来的;假如确实是在地球上无中生有诞生的;假如达尔文没有撒谎,那么,人类就真是从某个细胞核,一步步分裂进化"走"过来的.
    那么,"我们"是由哪些"猴子",从哪里的树上哧溜下来,分布在如今地球的各个角落呢?
    这些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两条腿的,好的时候非常好、坏的时候极其坏,还能写字、看书的哺乳动物,人类的祖先,究竟在哪里呢?
    有种通行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各民族,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理由是人类拥有几乎共同的遗传基因,各民族可以相互通婚、繁衍后代.
    有的说这个老祖先起源于非洲东部,也有的认为起源于包括中国云南在内的亚洲南部.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这个老祖先,为什么一定要说只有一个老祖先呢?何不换个思路,考虑人类是同时、异地、分别起源呢?
    客观环境相同或相似,"可能"就有可能,何必非争非洲还是亚洲,南极洲就绝对不可能吗?
    至于说能"通婚"的动物,不只是人类.估计,非洲的兔子和美州的兔子零距离接触后,也能生出个豁唇小兔崽子吧.
    不过就不去争夺人类学家的饭碗了,只说潍坊的先民.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中国是发现猿人化石最多的国家.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万年前的陕西"兰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当然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这个祖先,基本是从年代上说的,并不代表"我们"都是"他们"的子孙.
    比如说,潍坊地区的先民,就肯定不是南下的"北京人".
    因为至少与"北京人"同时,四五十万年前,今山东地区也有了非常进化的人类.他们既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山东人,也是潍坊地区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些原始人类,在哪里生息繁衍呢?就在我们身边,以沂山为中心的周边山岭地区.在沂山一带的数百个喀斯特山洞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现了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沂山主峰脚下,临朐县九山镇崖头村东侧,有座青石山,山东面的崖头底部,南北向排列着七八个喀斯特山洞.这些山洞被烟熏黑,呈石化状.还有人在此捡到过人骨化石.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老祖宗的山洞别墅,冬暖夏凉,绝对舒适.
    [插图:临朐县九山镇崖头村原始人类洞穴]
    这些人类被称为"沂源人".因为这些人类的化石,最早是1981年,在沂源县土门乡的骑子鞍山东坡,石灰岩裂缝中发现的.
    "沂源人"怎么会被嵌进了石灰岩裂缝呢?这就是大自然的无情了.即使你把陵墓建在泰山之巅,N年之后,也难保不沉入太平洋底下.
    沂源人时期,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
    那时的今潍坊地区,山上森林茂密,山下水草丰茂,生活着硕猕猴、虎、棕熊、黑熊、野猪、变异狼、鬣狗,还有野牛、三门马、肿骨鹿、斑鹿,是一片非常热闹的动物世界.
    [插图:古代潍坊地区的部分动物]
    这种情景,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
    可以肯定,最晚在旧石器时代,沂源人已经从地势较高的山岭地带,迁移到了浅山、丘陵、谷地、沿河平原,直到渤海湾南岸、黄海沿岸,包括潍坊境内的弥河、潍河、汶河、白浪河流域.
    从人种特征上看,距今3万年以前,沂源人在体形、体貌和体质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跟我们的样子差不多了.至多在1万年前,沂源人已经学会了磨制石器、制作陶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
    史学家们都承认,虽然中国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海岱地区即山东地区,却是最先进入这一时代的地区之一.
    史学家们说,海岱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后李文化"得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家村,这一文化的上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以前.也就是说,潍坊地区已经有了近万年的文明史.
    属于后李文化的遗址,至今发现的不多,仅限于鲁北济南到潍坊一带.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的前埠下遗址,就是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
    别看前埠下村现在不怎么起眼儿,它在考古史上,地位那是相当的重要.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有不少大规模的合葬墓,有的14人,有的19人,国内少见.
    还有大量的石、玉、骨、陶器等随葬品.
    还有大量的动物遗骸.除了现在常见的马、狼、虎、猫,还有很多想不到的动物,比如野猪、中华鼢鼠、狐、貉、狗獾,比如獐、鹿、斑鹿、梅花鹿,比如麂、水牛、雉.当然少不了家养的猪、狗、牛、羊、鸡.
    这证明,早在8千多年前,潍坊地区的家畜饲养就很有规模了.
    一个前埠下遗址,使我们回到了近万年前的潍坊.
    再说沂源人.
    先提一个问题:既然相近的沂源县有原始人,那么,环境相似的潍坊境内,有没有原始人?
    肯定有,估计.
    如果进行一次深入的、大规模的普查,青州、临朐、安丘、诸城山区,很可能都会发现.各位哪天有兴趣,出去转一转,说不定拣到几块宝贝化石,就大发了.
    邻近的沂水县诸葛乡,有个范家旺村;日照市丝山乡,有个竹溪村,都已经发现了与沂源人大致同时代的文化遗址.
    各位能否发现遗址,赚一笔小钱儿,就看你的造化了,嗨嗨.
    科学家们说,地球大概只有45亿岁,而沂山主峰的地质年龄,却已经至少有了30亿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比泰山还古老.
    山东腹地的几条大河,均发源于沂山,其中有三条流经潍坊境内,入了渤海:
    汶河,源于沂山主峰,经临朐、昌乐、安丘,汇潍河入渤海.弥河,源于沂山主峰,经临朐、青州、寿光,入了渤海.潍河,源于沂山东南麓,经诸城、高密、安丘、昌邑,入了渤海.
    这几条河,都是潍坊的母亲河.
    《沂蒙山区好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世人皆知的"沂蒙山区",就是由主峰在临朐县境内的沂山,主峰在临沂市平邑县境内的蒙山组成的.
    正可谓:沂山苍苍,诸水泱泱,夷人之风,山高水长!
    说到夷人,时光已经飞驰到了8千年前.这个时期,潍河、汶河、弥河、白浪河流域,已经有了很成规模的原始人类活动了.
    这些原始人,就是前边我说过的,从沂蒙山区转出来的"沂源人".他们遛遛跶跶,逐水而移,沿河而居,捉鳖摸鱼,生吃蟹子活吃虾,掉到水里淹不煞.
    这些原始人,就是后来的"夷人".
    夷人是个统称,也叫"九夷",包括莱夷、岛夷、嵎夷、鸟夷、淮夷、根牟,等等."九夷"并非只有九个部落,这个"九"并非确数,只是表示部落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三得三,三三得九,九九归一.
    九是个极数,最大,不能超越.最高的天是九重,不能到十,到十就满了.满招损,谦受益.日中则仄,月盈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下斜,月亮到了十五就开始亏缺.
    总之一句话:物极必反.真理跨越一步就是谬误.皇帝老儿再烧包,也只敢咬咬牙撑撑胆儿,叫"九五之尊",比十还差0.5,留点儿发展空间,或者缓冲地带.
    接着说夷人.
    夷人部落,最初当然也是松散的,分别由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带着老老少少一大家子,是典型的母系氏族.顺便说一句,这个老奶奶,北方方言叫嬷(读妈)嬷,指老年妇人.
    潍坊地区有首传统儿歌《月嬷嬷》:
    月嬷嬷,拾棉花,一拾拾了个大甜瓜.
    爹一口,娘一口,一口咬着孩儿的手.
    孩啊孩儿,你别哭,娘给你买个货郎鼓儿!
    母系氏族中,在派出所的户籍档案里,这个家庭的女同志是户主,男同志是家属,说穿了就是打工仔,白天负责干活,晚上协助生孩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很可怜的.
    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是组成了若干部落,又分别结成了若干联盟.最大最牛的联盟,叫太昊氏.
    太昊氏,据说就是伏羲氏,属于风(凤)氏系列,以鸟为图腾,大家都把鸟作为部落和联盟的崇拜物."太"就是大,"昊"就是太阳."羲"就是羲和,羲和也是太阳.
    有人问,太阳与鸟有关系吗?有.
    在古人看来,太阳也是个鸟,叫"阳乌",三根腿儿,是个能发光的"金乌",早晨从东方的神树扶桑上起飞,在天上遛一圈儿后,傍晚落到西山的窝儿里.这就是夷人的图腾鸟,"龙凤文化"中的凤凰.
    顺便说一句,别看现在的东北地区与山东隔着个渤海,却也是古夷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满族、鄂温克族人,也是古代夷人的一部分,至今还保存着对鸟的崇拜.从大禹划分九州后的很长历史时期,东北地区一直都在青州的管辖范围之内.
    太昊部落发源于鲁中山区丘陵,以及周边的淄河、潍河、沂河、泗水、汶水流域,后来又发展到鲁西北地区,整个山东都是夷人的地盘儿.
    再后来,南方的炎帝部落向北进占中原,遭到了"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氏的顽强抵抗.九黎也是夷人,也叫淮夷.
    说到淮夷,还要插一句.
    我们知道,淮河而非长江,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河南是南方,河北是北方.河南河北气温、物候、自然风光差距很大.潍坊人晏子早就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叶子相似,果实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淮河的"淮",就是潍河的"潍"、潍坊的"潍".潍河流域的一部分夷人南迁之后,仍然自称潍夷.在古代,"潍"与"淮"是一个字,所以潍夷也被称为"淮夷".
    淮夷附近的这条河,就叫淮河了.古代史料中,现在的民间,也把潍坊的潍河称为淮河.
    有人说潍河之所以叫"淮河",是因为它经常发大水造成灾害,是条"坏"河,大谬!哪条河不发大水,为何只有此河叫"淮河"?
    所以,安徽的淮河一带,最早还是潍坊人的地盘儿,淮河的名字就是潍坊人起的.
    不仅淮河,徐州也与潍坊有关.
    五帝后期,潍坊一带的伯益部落,已经非常强大,几乎包括了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所有古夷人部落,控制范围相当于今山东半岛及河南东部,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潍水流域的伯益后裔徐夷,因为潍水也叫淮水的缘故,在商人的甲骨文里也被称为淮夷.商族崛起后,徐夷开始沿着泰沂山脉东南面的近海通道,向今鲁南及徐州淮河一带转移,以免直接从潍淄流域向西与中原王朝发生正面冲突.
    商朝灭亡,周公东征以后,徐夷继续南下,到达了现在的淮河、徐州地区,也就有了淮河、徐州的名字.
    那么,古代潍坊人,潍河流域的夷人,为什么要向南迁移呢?这与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战争不仅使得夷人南迁,甚至还迁到了海外,前边说过,有一部分潍坊先民就迁到了美洲.
    放下这个话题,单说炎帝与蚩尤的关系.
    炎帝北进,被蚩尤打败时,西北高原的黄帝部落已经东进到黄河下游,双方结成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发生了"涿鹿大战".
    好熊不敌二虎,蚩尤战败.蚩尤部落的很多人被俘,成了奴隶,成了"黎民".怎么叫"黎民",而不叫"黎人"呢?
    因为,别看现在开口闭口人民人民的,其实在古代,"人"和"民"是不一样,不是一个阶层,"人"比"民"要稍微高贵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人"的.
    直到现在,最低层的人还是叫"百姓",平民百姓、黎民百姓,小小老百姓.
    其实"百姓"最早并不是普通人,而是组成联盟的部落负责人.后来主要领导的权利越来越大,村长的地位越来越低,就成了一般同志.但是他们倒虎不倒架,觉得总比低贱的"民"高贵点儿吧,就加了个"老"字,成了"老百姓".
    到了秦始皇,又把"黎民"改叫"黔首",也就是黑头、黑脸.这倒是很形象,黎民百姓终日风吹日晒,能是"小白脸儿"吗?所以,最低层的人就叫黎民、黔首、老百姓.
    从电视上看看,无论是中国的西北高原还是东南沿海,无论是世界的南美州还是北非洲,地球上的老百姓都是一个神态,一个模样,一看就是受苦的命,没钱花的人.
    再说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之后,两个部落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又相互你攻我打,最终黄帝部落得胜,两族融合,成了炎黄族.
    后来,为了适应共同治理大洪水的需要,炎黄族,也就是夏族,又与夷人结成了夷夏联盟,大约有100个氏族,也就是前边说的"百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说了这么多,有点儿晕,现在我们来清清脑子,把这个关系理顺一下:
    黄帝融合了炎帝,组成炎黄部落,炎黄部落又与夷族部落融合,结成夷夏联盟.即:中华民族,主要是由夷族部落、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共同组成的.
    炎黄子孙,实际上应该是"夷-炎-黄子孙".后来没了这个"夷"字,谁叫夷族败落了呢,唉.
    在长期的混战过程中,黄帝部落的一支,进入山东腹地,与土着夷人杂居、融合,接受了发达的东夷文化,被公认为是太昊氏的继承者,即少昊部落.
    有种观点,说少昊是太昊的儿子,其实未必,大概肯定不是.
    太昊与少昊,只是前后相继的两个部落而已,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夏代以前的领导们也都是这样,继承职务,担负责任的,不一定是某某人的儿子.
    第003章
    说夷解潍追渊源
    谈龙论凤释疑惑
    [3872字]
    各位,上一章我们说的是,《沂山发现沂源人,淮河原来是潍河》.
    关于沂源人发源于沂蒙山区,最早的东夷人,包括潍坊地区的先民们,就是从沂蒙山里遛跶出来的沂源人,这没什么悬念,有考古资料在那里确凿地证明着.
    可能有人怀疑,这作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淮河,果真是源于潍坊的潍河吗?这当然也是真的.基本情况,估计前边已经说得比较明白了.兹不赘述.
    现在,转了这么些圈儿,拐了这么些弯儿,该说说"潍坊"的来历了.
    潍坊,为什么叫"潍坊"?
    在说潍坊的来历之前,很有必要纠正一个谬误:切不可把潍坊,把"世界风筝都"简称为"鸢都".
    因为这个所谓的"鸢都",乃是对"风筝都"的自作聪明地简化,误以为"鸢"就是风筝,觉得哎呀"风筝"多土气啊,"鸢"多文雅啊.
    孰不知,鸢从来就不是风筝!
    鸢是什么?是那个鸟纲、鹰科的老鹰!试想,如果风筝都成了鸢都,那岂不就成了"鹰都"、"鸟都"?叫人笑掉腮帮子!
    有人说,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风筝不是也叫"纸鸢"么?不错,"纸鸢俗谓之风筝".唐代诗人元稹还一气写了20首《有鸟》诗,其中一首曰: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但这个"纸鸢",实际是用纸扎制的像老鹰的风筝,而不能据此就把"鸢"与"纸鸢"等同.
    【插图:风筝广场上的诗碑】
    【插图:篆书"鸢"】
    既然"鸢"是老鹰,"纸鸢"才是风筝,那么潍坊就与"鹰"没一点儿关系吗?有,后边还要说到.
    现在来说"潍坊"之名.
    "潍坊"二字,始于"潍坊特别市".
    1948年春,潍县解放后,与坊子合并,成立了潍坊特别市,直属当时的华东局领导.
    坊子的来历很简单.古人计算里程,10里为"亭",20里为"堡",30里为"坊".坊子距潍县城,恰好15公里30华里.
    亭又有5里短亭、10里长亭之分,所以古人喜欢说"长亭送别",表示哥几个儿感情很铁.
    "亭"还是个基层行政区划单位,比如小名叫刘三的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担任过"亭长",大致相当于村里的治保主任,或者片里的公安员.
    "潍县"的来历,说起来简单,解释清楚却比较麻烦.
    要说简单,就是得名于潍河,因在潍河下游而叫潍县.潍河古称潍水,潍水得名于潍山.潍山在今日照市五莲县境内.五莲县原属潍坊市,1992年划归日照市.
    关于潍水、潍山,很多史书,包括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学着作《水经注》,都有专门记载.郦道元也与潍坊有一层特殊关系,后面再说.
    要说麻烦,就得先解释这个"潍"字.
    "潍"是个专有地名,《辞海》上的解释,就是指潍坊、潍河.
    潍的"隹"(读追)字旁,是个象形字,它的写法和本义,都是"鸟",指所有的短尾巴鸟.
    【插图:象形字"隹"】
    凡是带"隹"字旁的汉字,大都与鸟有关.比如,"隽"(读卷)是鸟肉肥美,"集"是群鸟栖于树,"瞿"是鸟因受惊而四处张望,以及雌、雄、雏等等.
    让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潍"字的来历梳理一下:
    潍山本来叫"隹山",意思是"有鸟的山".
    捉了鸟,要用绳子捆住,就加了个"系"字旁,成了"维山".
    维山上流下的水,就叫了"维水".
    后来,水的知名度高了,再加上个"水"字旁,就变成了"潍".
    说起来,现在的这条"潍河",古代的那条"潍水",可不是条无名小河,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
    往古代说,有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夏朝初年"少康中兴"时的潍水之战;有韩信与楚将龙且的"潍水大战",这次大战决定着刘邦建立汉朝的半个命运.
    往现代说,有着名作家峻青的着名小说《黎明的河边》.峻青是今烟台市海阳人,解放战争时曾在昌邑当敌后武工队小队长,昌邑人民曾三次救过他的命,他也一直把昌邑视为"第二故乡".
    如果说,潍坊境内的几条河,像潍河、弥河、汶河、白浪河,曾经可以行船运货,恐怕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但这却是真的.
    这几条河沿岸的村庄,到现在还有不少叫某某"水码头"的.即使在1920年前,潍河的水势仍然很大.渤海南岸下营港口的运输船只,可以溯流而上,直达数百里外的今高密市双羊店镇.
    明代昌邑人孙梦豸,曾有一诗描述潍河情景.诗曰:
    潍河荡漾小舟横,水气连云暮色清.
    百折茫茫遥入海,千年滚滚曲环城.
    风来波蹙龙鳞细,潮退沙澄鸟篆平.
    独泛中流明月上,此身真是一鸥轻.
    再说潍这个"鸟"字.
    有人问了,哪座山上没有鸟?怎么潍山上的鸟就这么特别?确实特别.此鸟非同凡鸟,乃是一种神圣的图腾鸟.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动物、植物,有活的、死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崇拜苍蝇、蚊子的都有.
    但是夷族的品位很高,前边已经说过,他们的图腾是"鸟".
    什么鸟呢?
    此鸟叫"鸷",又称"鸢",俗称"鹰"、"鹞鹰",或者"老鹰",就是从云霄里,闪电般,直冲而下,叼走老嬷嬷喂的老母鸡的那种.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幼儿园里的孩子就会玩.
    世人皆知,中华文化乃是"龙凤文化",却不一定知晓这"龙凤"从何而来?
    简而言之,"凤",由夷族的"鹰"演化而来;而"龙",则由南方的"蛇"演化而来.
    这个"龙",就是前边说过的,藏在"蛮族"腋窝,即"亦"下面的那个"虫"字.虫就是蛇,或者蟒.南方多蛇,所以吃蛇.北方少蛇,所以怕蛇,成语"杯弓蛇影"的那位先生,就被吓得患了神经官能症.
    也许,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原始记忆,汉民族文化中,鹰历来都是很受尊崇的,特别是雄鹰,一般是正面人物或者英雄人物的专有形容词,无可代替.
    比如,电影电视上都是这样,英雄人物要出场,一般是先飞过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反面人物要露面,则往往先来几声不祥的乌鸦叫.虽然俗不可耐,却不无道理,这是一种民族心理.
    再比如,说某人是"雄鹰",他可能会请你到潍坊市区西南浮烟山下的望留村吃"志科全驴";若说某人是"雄鸡"或者"雄鸭",不挨一顿胖揍,算你小子走运.
    正因如此,加之走兽好捉,飞禽难射,尤其是飞得又高又快的鹰.鹰在夷人的心目中就渐渐神秘起来,因其神秘而神圣,因其神圣而崇拜,给孩子起名叫"鹰"的也渐渐多起来.
    夷族的主要领导少昊,据说他老爹帝喾,可能是黄帝的孙子,算得上是名门高干吧,却也愣是未能免俗,也给儿子起了个名叫"鹰",但人家用的是文言文:鸷(读至).
    少昊继位后,觉得此名混同于一般同志,有损领导形象,就去"鸟",加"手",改写为"挚".
    "一把手"的尊称,大概就是这么个来历.
    因为少昊在历史上的形象比较光辉,后来就有了个褒义词:"诚挚".
    顺便说一句:中国人自古讲究"名正言顺",昏君、奸臣、卖国贼、坏蛋用过的字,一律不用.
    比如"桀纣"这两个字,基本没人用吧,为啥?谁不知道"桀骜不驯",谁愿意"助纣为虐"呀?
    比如秦桧的"桧",极少有人用吧,"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连姓秦的人都觉得跟奸臣一个姓耻辱.其实,"桧"是比松树、柏树都名贵的树,从前各地的孔庙里必须要栽种此树.
    比如汪精卫的"精卫","精卫填海",精神多么顽强,形象多么正面!真是可惜了个好名字,叫这个汉奸给糟蹋了!
    现在,有些人为孩子起名,过于求新、求奇,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有位某某人,居然给儿子起了个名叫某某"也",还觉得很时尚.不过估计这儿子以后得跟他动刀子了!为啥?"也"即"女阴",女性生殖器,能不跟他急吗!
    再说龙凤文化.夷族确定用"鹰"作图腾,而且进一步演化为"凤",其间还费了不少周折呢.基本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当时,少昊主持办公会,研究夷族的图腾时,李四说:
    "研究个P啊!葛优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啊?您是黄帝先辈的嫡亲重孙,不幸去世的帝喾俺表大爷又是您老爹,您本身又学名叫‘鸷’,小名叫‘鹰’,所以,用鹰作图腾是正办嘛,别无选择嘛,谁也没意见嘛!是不是?"
    少昊严肃地说:"个人崇拜搞不得!我感冒了这不也得到机关医院打吊瓶嘛."
    李四也严肃起来:
    "我们夷族是不是需要神圣的标志和共同的信仰?啊?您老昊是不是我们的法人代表和大家的精神领袖?谦虚就是骄傲!谨慎就是渎职!个别人有意见提嘛,可以向我提也可以直接向您反映嘛.没意见吧?没人反映吧?
    "现在我提议表决:不同意的举手!"
    结果,全票通过.虽然少昊谦虚,但李四却举了双手.
    于是,潍山上的那些鹰,就欣欣然、赫赫然,被绣上了夷族的锯齿形大纛(读到),不但永远不再被杀、被食,还在定期举行的祭拜仪式上,心安理得地接受万民膜拜.
    所以,细想一想,在所有的飞禽中,只有鹰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至于后来的变化,那是在少昊心肌炎猝逝后,第13天的晚上,治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的事了.
    王五率先发难道:
    "老昊以个人权威代替集体意志,显然是违反组织原则的;老李当面舔抹领导,也是个政治品质问题!但鉴于当时大家,哦包括我本人,都没有坚决阻止,或者未能坚决阻止,责任就不再追究了.
    "我想说的是,现在需要议一议:是否把狭义的鹰,换成广义的鸟?"
    刘六平时就与王五不抹茬儿,当即反唇相讥说:
    "这恐怕不合适吧?武大郎玩的夜猫子不是鸟吗?还双眼皮儿呢!要害是,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会飞有什么了不起?老鼠还会打洞咧!要不咱就换成耗子试试?"
    侯七也说:"双脚赞成!但有两点必须坚持.一是宏观上资源整合,二是微观上全面周到.我意,可用鸡头、蛇脖、燕颔、龟背、鱼尾巴,取其精华,重新组合!"
    大家都无疑义,只有罗八说了一句:"可否把性别定为雌性?我觉得,MM总比猛男舒服些耶."
    王五冷笑道:"有病啊你弄个秃尾巴鹌鹑似的什么东东你这种素质还进了班子简直开国际玩乐!"
    会议最后达成如下共识:为体现双赢战略思想,男女平等,雌雄一齐上,雄凤,雌凰,合称为"凤凰",并责成部落直属单位"振夷平面设计室",具体制作落实.
    这一决策的英明前瞻,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中国的"龙凤文化",其源竟出于此啊,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