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5 11:36
鄌郚总编

1935,潍县大观

    
    《潍县大观》无疑是潍坊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这部无声黑白纪录片,由国民党潍县县政府于1935年春拍摄。影片在粉饰地方官员政绩的同时,也记录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今天,让我们随着《潍县大观》的镜头顺序,回看77年前潍县的历史风貌。
    飞桥贯双城 钟声响数里
    自隋唐建城以来,潍县据渔盐农耕、交通军事之利,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并进,逐渐形成县城与东关坞“双城”互犄,西关、南关、北关、西南关、东北关“五关”拱卫的城市格局,号称“东莱首邑”。进入20世纪30年代,战乱平息,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迅速发展,主政者再启城市建设工程。
    季节木桥变“天桥” 水泥钢材国外进口
    一头戴礼帽、身着制服者,骑自行车自桥上驰来,几辆自行车紧随其后。带头的是当时的潍县县长厉文礼,后面的几位,应该是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那时,自行车是官员的公车。骑车过桥,当事者无疑有飞一样的感觉。有此感觉的还有潍县的百姓,他们惊异地称此桥为“天桥”。
    这座飞越白浪河,横贯潍县城里和东关坞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名为“朝阳桥”。朝阳桥于1934年8月10日建成,即后来的若飞桥,1973年改建为东风桥,1996年拓建为现在的亚星桥。
    此桥原为石板桥,改成木桥后,水涨而拆,水落再建,且窄而险,城里和东关坞之间来往极为不便。新建成的朝阳桥共6孔,长97米,宽6.2米,长期困扰百姓的交通问题终于解决。
    下面一个镜头,尽展“天桥”雄姿:白浪河之上,一桥飞架,桥墩高高矗立河中,桥上行人往来穿梭,桥面离水足有四五人之高,与近景中刚刚没过水面的小石桥形成鲜明对比。
    说此桥“现代”,名副其实,就连建桥所用水泥和钢材,也是从比利时、荷兰进口。最初,朝阳桥的设计和建筑施工均拟由德国人承包,后来在地方商绅支持下,潘云亮的潍县工业工程局在建筑招标中一举中标。当年潘云亮年仅36岁,在德国占据的胶济铁路做过工,学过4年技术。大桥建成后,经受了特大洪水考验,潘云亮和他的工程局由此名声大振。
    朝阳桥建成,成为当时潍县城的地标式建筑。流传于寿光东部农村的《韭菜园歌》这样唱道:“五九快过年,韭菜又长钱,小车和扁担,起早上潍县,走走朝阳桥,逛逛坝崖滩,听听大鼓书,瞧瞧影戏院……”
    厉文礼1932年主政潍县后,挂帅成立建筑委员会,筹划了朝阳桥、标准钟、通济桥、自来水和南坝崖街、文昌街六项建设工程,朝阳桥居首。前面提到的小石桥,即为通济桥的俗称,此桥在东关坞通济门外,为一漫水桥,桥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上铺花岗石,亦于1934年建成。
    标准钟成潍县新景,自来水不久即停用
    朝阳桥上,人流熙攘。镜头远处,是高高耸立的标准钟楼。作为朝阳桥的“配套”工程,标准钟楼于朝阳桥建成不久也告竣工。建朝阳桥时,拆除了朝阳门的瓮城和城楼,随后在保留的朝阳门楼台之上,建了标准钟楼。原城楼为传统的中式建筑,坡顶飞檐,青砖金瓦,雕梁画栋。新建的钟楼则为西方哥特式建筑,石墙红瓦,尖塔高耸,修长挺拔。钟楼共有三层,高出原城楼数尺,顶层四面镶有大型时钟。时钟为铜构件机器钟,圆形盘面,动力由四盘钢丝绳加砝码带动,指针同步运转,走时准确。《潍县大观》中称,“钟建于东门城上,民国二十四年落成,计时鸣钟,声达数里”。钟楼的底座,依然是原来砌有拱形门洞的朝阳门。土洋结合,在古老的城墙上,矗立一座欧式建筑,可谓一大奇景。
    白浪河是潍县百姓的母亲河,“居民素以白浪河水为饮料,但污秽不洁”。自来水建成后,“改用吸水机、蓄水柜,经过沉淀后,民众取水,便利非常”。蓄水柜设于朝阳门南侧城墙顶端,两个储水池建在白浪河畔。储水池的水沉淀后,用水泵抽入蓄水柜。《潍县大观》拍摄了市民取水的场景:高高的城墙根下,数个自来水龙头一字排开,几个人正在用水桶接水。一会儿,一头戴毡帽的中年人来到跟前,放下担子,提过水桶,拧开水龙头。镜头一转,接水的两人有说有笑,相互攀谈。谈话间,一人见水桶没有放好,赶紧弯腰摆正,将水龙头开大,接着与旁边新来的挑水者打招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的确动人,但好景不长。这项工程看上去很美,却难以久用。影片拍摄于竣工不久,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了白浪河,好不容易建成的自来水设施,就此废弃。
    ◎延伸阅读
    《山东大观》系列纪录片独存《潍县大观》
    77年前,潍坊历史上首部影片《潍县大观》在春风初度的潍县城开机。如今,这部全长1650米、可放映55分钟的无声黑白纪录影片,成为全国少有、山东仅存的全面反映民国时期城市概貌的纪录片。
    《潍县大观》影片开始,首先出现的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题写的“山东大观”四字。崔明义、陈树林、张中符在《<潍县大观>影片追记》(以下简称《追记》)一文中分析影片拍摄缘由时写道:“一说是当时山东省要拍一部《山东大观》影片,内容是几个有名的市县概况,由各有关市县自行拍摄。潍县是其中之一,故而拍摄。”
    此时的潍县,城市人口近10万,商贸发达,经济繁荣,为鲁东重镇,全省地位紧随济南、青岛、烟台之后。“山东大观”,当然要观一观潍县,且不仅仅是潍县。
    《追记》的分析,从新近发现的史料中得到印证。1936年出版的《青岛教育》杂志载,这年4月,海滨区民众学校曾放映过《青岛大观》影片。看来,《山东大观》系列已经拍成的不仅是《潍县大观》一部,起码还有一部《青岛大观》,《青岛大观》的拍摄,也应当在1935年前后。可惜,《青岛大观》拷贝没有保存下来。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山东大观》系列的其他拷贝。
    由此分析,《潍县大观》以及《青岛大观》等,可能既是独立的影片,又是《山东大观》的原始资料片。各有关市县的片子全部拍竣后,再合成一部《山东大观》。《山东大观》的拍摄甚至片名,极有可能借鉴了《北平大观》。《山东大观》之前,以“大观”为名的城市概貌纪录片,史料记载只有《北平大观》一部。该片拍摄于1931年,第二年参加了意大利世界电影比赛,参赛影片共五部,《北平大观》是惟一一部纪录片。到1934年,韩复榘执政山东已四载,深得蒋介石信任。韩复榘决定拍摄一部展示自己政绩的《山东大观》,自然要仔细论证,对当时的此类影片和影业公司考察一番,诸如《北平大观》之类的纪录片,韩复榘与其幕僚应当看过。
    民国时期,还出现过几部反映山东风景名胜的纪录片。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拍摄了《济南名胜》、《泰山名胜》、《曲阜名胜》;1934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竣《泰山》、《曲阜》。目前,没有发现有资料证明这些影片拷贝还有留存。所以,至今保存完好的《潍县大观》,更显得弥足珍贵。
    繁华中山街 喧闹沙滩集
    “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至少在清代中期,潍县就已成为鲁东地区商业枢纽。1904年,胶济路建成,潍县开辟为商埠,更催生了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场酒楼、浴池旅馆、商行货栈、理发照相,各业竞起,市场繁荣。据统计,1935年全县各行商业达到2000多家。
    荒凉之地建新街市 厉文礼题“表海雄风”
    一座座二层小楼临街而立,街上人流不断,有肩背手挎的,有骑车而行的,还有推车的、挑担的。近处一商铺山墙上,贴有大幅广告画。这段场景,拍摄于刚刚翻修扩建不久的南坝崖街。坝崖街为今和平路福寿西街至胜利西街段,又以朝阳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坝崖街是城里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扩建之前,路面狭窄,坎坷不平,特别是街的最南端,蒿草丛生,时有野狗白骨,极为荒凉。朝阳桥开建后,南坝崖街扩建工程也随即展开。
    厉文礼看来颇懂经营之道。资金缺乏,便出售路旁房基,将预售建房用地所得钱款用于工程建设。建成后的南坝崖街青石铺路,宽阔平坦,商肆林立,人气旺盛。
    南坝崖街南端建有一欧式风格跨街大门,上嵌厉文礼亲笔题字,南面为“坝崖大街”,北面为“表海雄风”,《潍县大观》摄影师专门为“表海雄风”拍了一个特写镜头。
    厉文礼组织修建的另一条商业街,是位于城里东南炮台以西、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文昌街。影片由西向东拍摄,西段城墙脚下,平坦的土路上,一毛驴车队行过;土路与城墙之间,是高出路面一米多的土崖,崖上建有商铺,多为平房。镜头再向东移,崖上出现了一排二层楼房。画面中,商铺门前小路上,不少步行者、推独轮车者走过。
    商家幌子随风飘曳,老字号遍布中山街
    中山大街,俗称中山路,即今东风西街和平路至月河路段。此街是潍县城里东西向的主要街道,以大十字口(今东风西街向阳路口)为界,分称东门大街、西门大街,老百姓又习惯地细分为东门里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东、大十字口西、四牌坊、西门里大街6段。1929年改名中山大街,一直沿用到1948年5月更名邓发街。《潍县大观》拍摄的场景在中山大街东段,即东门大街的一段。
    春日的阳光里人们身着棉衣,房屋的遮阴已铺到了街中央。大街两侧商铺毗邻,商家布幌随风飘曳,来来往往人流如织,俨然如今的商业步行街。
    画面中,可以清晰地辨出桐荫山馆的招牌。桐荫山馆与中华民国同龄,创办于1912年,是潍县加工、销售嵌银漆器最著名的作坊之一,当时在济南设有分馆,北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均有代销点,产品行销全国甚至国外。
    桐荫山馆东侧,为宏大商店。远处的木牌坊,就是中山坊。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街上像桐荫山馆这样的老字号,数不胜数。譬如,开业于1738年的颐和堂孙家老药铺,1908年从东马道迁移来的颐寿昌(药材店),1918年创办的福履斋(百货店),1920年创办的顺源服装店、仝和绸布店,1925年创办的亚东大药房,1932年设立的致新商店等等。其中,朝阳门瓮城拆除前在此营业的王万春堂(药店)历史最久,其创业人王庆宇清顺治四年(1644年)就在瓮城内设摊叫卖,不久得到官府关照,撤摊设店正式开张。瓮城拆除后,店铺移至朝阳门南。
    商民辐凑百货汇陈 沙滩集景象好壮观
    潍县大集又称沙滩大集,是潍县城乡最大的集市,五天为一集,农历逢二、七日赶集,每月四次。集市日,城里与东关坞之间、白浪河两岸开阔的沙滩地上,商民辐凑,百货云集。特别是枯水季,场面更为壮观。《潍县大观》用四组镜头再现了这一景象:镜头一,摄影师立于朝阳桥上,自西向东摇拍,整个北沙滩集市一览无余,河两侧沙滩上人流密集;镜头二,从东关通济门上俯拍河西沙滩,摊点连成片,购者群集;镜头三,北沙滩大石桥附近牲畜市,一辆木轮马车前围着不少人,一旁有几只山羊;镜头四,在通济门上俯拍通济桥南集市一角,沙滩上支起一片布棚,棚棚相接,人头攒动。整个潍县大集,按类分区,集中有市。民间流传着“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的谣谚。
    ◎延伸阅读
    厉文礼炫耀政绩 拍电影树碑立传
    韩复榘要拍《山东大观》,颇受他赏识的年轻县长厉文礼当然要“带头”。此时,厉文礼年方三十,执掌潍县这个省内数一数二的大县县政已近3年,自以为“政绩卓著”,正想炫耀一番。上面要求“拍摄由各地自行组织”,如《追记》一文所说,厉县长“为了宣扬他的政绩,从上海请来摄影师,不惜耗费巨资拍摄”。厉文礼调任潍县后,确实办了不少“实事”:修桥、筑路、拓市场、搞自来水……此时的潍县,在历经战乱之后步入稳定发展期,民风淳朴,工商发达,教育勃兴,呈繁荣上升之态。这一切,成为厉文礼炫耀政绩的资本。“山东韩向方知人善任,自委厉文礼潍县县长,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日益发展。”韩复榘字向方,《潍县大观》中的这段字幕,正是厉文礼借影片大拍顶头上司马屁,为自己表功的明证。
    工业崛起猛 商埠一时盛
    潍县工业以手工业起家,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之说。民国之后,以华丰机器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迅速崛起,铁工厂、铸铁厂、面粉厂、颜料厂、火柴厂、染织厂、轧布厂、印刷厂、电灯厂等,相继开办,到1934年,这些具有现代工业特征的“机制工厂工业”达到30多家。
    企业勃兴壮大经济,污水处理成为难题
    信丰染印公司是民国时期潍县最大的印染企业,它位于潍县城南大马路东侧,东临白浪河,占地30多亩。《潍县大观》拍摄时,信丰公司刚刚投产半年多。影片中可以看到,尚未施建厂房的空地上,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
    随着镜头的移动,出现了一座座厂房,厂房之间矗立一根高大的烟囱,不断冒着黑烟。镜头转到信丰公司大门,大门为当时流行的欧式风格建筑,门楣嵌写隶书“信丰公司”四字,几辆马车正在向公司内运送原料。
    影片中,信丰公司总经理武伯平、经理尹焕斋、厂长郭履平一一亮相。从原料运进、布匹检查、染色、包装,到仓库出货、运货出厂以及废水处理等环节,均留下了影像。公司在厂区外建有一水池,专门存蓄印染污水,但日积月累,靠自然渗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影片还介绍了元聚漂染工厂、德信亨织布工厂、华德颜料公司、华东制革厂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起,壮大了潍县的经济实力,却带来了污染隐患。信丰染印公司等排污大户,后来还是将污水排入了白浪河中,导致刚刚建成的自来水停用。从此,城区以下的白浪河水再不能饮用。
    华丰机器国内畅销,救火设备大受欢迎
    接下来,影片介绍的是当时华北驰名的机器制造企业——华丰机器厂。该厂由滕虎忱于1919年创办,至影片拍摄时,已经营16年,拥有位于东关东门外和南关大马路附近的两个厂区,生产织布机、各种型号的发动机等,在黄县、郑州、济南设有分销处。
    影片中的滕虎忱头戴礼帽,架圆框眼镜,一身长袍。当他脱帽面向镜头鞠躬时,露出了稀疏的短发,此年滕虎忱已经52岁。
    除了厂容厂貌,化铜、熔铁入模等工序外,影片拍摄了救火机演示的场景:救火机旁,一人手握水枪,对着旁边的房屋不停比划,稍后又将水枪放回;白浪河滩上,几人拖动长长的输水带,端着水龙枪头,向远处喷洒。
    华丰机器厂生产的救火机因价廉适用,附近各县公安局多有购置。在另外反映潍县消防的镜头中,出现的便是这种救火机。
    影片刚刚拍摄完毕的5月份,华丰机器厂选送柴油发动机、救火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水车等一些产品,参加了铁道部在北平举办的全国铁路沿线产品第三届展览会,为民族工业争得了荣誉。
    惠丰公司步入鼎盛,一线似有不少童工
    在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关于惠丰火柴公司情况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惠丰火柴公司又称惠丰火柴厂,位于大马路附近,1931年投产,资本4万元,年产值9万元,董事长张执符,经理丁子明。到1935年前后,步入鼎盛。1948年,惠丰火柴厂迁往青岛,更名为远东火柴厂。
    《潍县大观》留下的影像,聊补惠丰火柴公司资料之缺:院内棚子下,成包的原材料堆积如小山,工人正在向车间里搬运;宽大的案子旁,几名工人将成品火柴杆装入火柴盒内;院内,女工们将小盒火柴用纸包成大包;整齐排放的一摞木箱边,一工人在木箱上刷印带有“吉祥”字样的商标,旁边一箱子上,印着“潍县惠丰火柴工厂制”几字;女工将包装好的火柴装入木箱,另外几名工人封箱后,装到独轮车上;工人推着满载货物的独轮车,走向厂外……仔细观看影片发现,包装火柴的男、女工人,多数年龄不大,有的甚至只有十三四岁,应当属于童工。
    后面出现的上海公司,文史资料中也罕见介绍。潍县是烟叶种植大县,该公司主营烟叶收购运销。他们将熏烤的烟叶压入特制的木桶,确保长时间不腐烂,然后运往青岛、上海等地的卷烟厂。
    ◎延伸阅读
    拍摄恰逢植树日 军政官员秀镜头
    《潍县大观》拍摄于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1935年。从画面中看,人们多数身穿棉衣,树木也是枝枯无叶,大约是早春、晚秋或冬季。影片中集体植树的场景,确定了《潍县大观》拍摄的具体时间坐标。
    县政府门前,各界人士集合待发。有政府职员、商绅,也有兵士、警察、学生,不少人手里打着旗子。身着军服的展书堂,戴礼帽穿中山装的厉文礼,同一些军政官员站人群最前面。
    大街上,最先走来的是展书堂、厉文礼。随后,县政府工作人员、县立初级中学学生、驻军81师官兵、联庄会会员等,肩扛铁锨,陆续走过。各小学的小学生,出现在队伍最后面。
    这天是3月12日植树日。1928年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4月7日又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即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植树日由1915年确定的“清明”这天,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9年2月,农矿部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规定“各省应于每年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及造林活动,以唤起民众,注意林业。”1930年2月,农矿部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起到15日为止的一周定为“造林运动宣传周”。每逢此时,各级政府都广泛组织开展植树活动。
    1935年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周年,又要拍摄《潍县大观》,潍县军政官员好好秀了一把,在镜头面前过足了瘾:
    县城西门外城墙一侧的坡地上,到处都站满了参加植树的人。一棵已经栽种好的小树苗旁,展书堂手握铁锨,面对镜头;一头戴礼帽者手扶树苗,厉文礼等几人手挥动铁锨,铲土培栽。
    这年的3月12日是农历二月初八。看来,《潍县大观》的拍摄,还没出正月或者刚迈出正月门就开了工。这部55分钟的片子,从开拍到结束,大约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突修东外环 郊野辟通衢
    胶济铁路横贯东西,烟潍路东抵蓬莱、烟台,台潍路南贯安丘、诸城、临沂,直达台儿庄,西有潍县至寿光、昌乐的县道,潍县堪称鲁东交通中枢。1934年中国北方四大银行(中国、大陆、金城、盐业)联合对全国经济进行调查的结论中,潍县经济列全国第十七位。潍县经济的发展繁荣,与畅达的交通有着密切关系。
    道路崎岖车马难行,突击一周变为通衢
    烟潍路起点烟台,沿旧官道西行,过胶莱河、潍河,经昌邑县城、寒亭,到潍县东关坞北门——游麟门而止,于1922年1月全线贯通。烟潍汽车处潍县站设游麟门里,后移游麟门外新建站房内。
    台潍路南起台儿庄,经临沂、诸城、安丘入潍,1934年9月通车。此前,山东省建设厅取消原来的烟潍、胶莱等六区汽车路局,合并成立全省汽车路管理局,下设烟潍、台高潍、青烟海等十二个段,潍县的台高潍段办公处设在东关南门——鸣凤门附近。为连接烟潍路与台潍路,山东省建设厅派员测定路线,确定从游麟门到鸣凤门,在东关坞东城墙外修筑一条交通干道,相当于现在所称的“东外环”。
    此路全长约3公里,尽管设计的是土路,但沿线多为荒地,且地势不平,工程量较大。厉文礼只好商请驻军第81师师长展书堂,动用该师士兵筑路。此时,81师刚刚进驻潍县没几个月,展师长或许认为正是与地方搞好关系的良机,或许因为要拍电影、上镜头,不管怎么样,反正是答应了。全师两千多人一起上阵,七天即告竣工。
    因为工程施工时间仅有一周,摄影师得以拍下筑路的全过程。81师“筑路有功”,《潍县大观》不惜镜头给予全面展示。
    筑路开工:士兵列队整装,队伍前面摆放着几排担杖、土筐等修路工具。整装毕,他们迅速拿起工具,两人一组站好,准备出发。
    施工现场:有的负责向筐里装土,有的负责运土。运土者两人一组,抬着土筐,一溜小跑。他们将土倒在远处,又跑着往回赶。
    换班:一群士兵正在用铁锨平整路面,旁边跑过一人,像是喊了一声口令,一队士兵迅速赶来,修路的士兵将铁锨交给他们……
    当然,这里肯定少不了展书堂、厉文礼两位“主角”。其中一组镜头,专门展示了展书堂现场指挥修路的场景。施工现场,也不时出现展书堂率随员晃动的身影。工程结束,展书堂与厉文礼一起验路。最后试车时,展书堂、厉文礼等人站在路旁,目睹三辆汽车陆续驶过。
    另外,《潍县大观》还拍摄了81师帮助整修中山大街的情形,其间不时有军官模样的人走动指挥,展书堂、厉文礼也现身其中。
    验票上车托运行李,客运情形真切再现
    “东外环”建成后,消除了烟潍路与台潍路衔接的瓶颈,使烟潍、台潍两大公路运输通道与胶济铁路运输线完全连贯畅通,台高潍段办公处所在的汽车站,成为三线连接的枢纽。
    影片中,台高潍段办公处为一座二层楼房,过街大门门楣悬挂的牌匾上写有四个大字:台高潍段,上面另有一行小字,应当是“山东全省汽车路管理局”10个字。门侧还挂着两块竖长条牌子,字迹难以辨认。
    镜头转过,一着中山装、剃光头的中年男子站在客车前,满面笑容,不时点头对镜头说着什么,此人应当是台高潍段段长黄宗伯。黄宗伯负责的台高潍段,当时共有60多辆汽车,分为特别、普通两种,每车可载20多人。影片记录了验票上车、行李托运等过程:
    几名乘客提着行李,排队等待验票,工作人员接过车票,仔细查看后,在票上打上记号;一辆客车前,乘客有序地排队上车,工作人员在一边进行引导,执勤警察站立一旁。
    磅秤前,工作人员一一称量旅客行李,并填写记录。按照规定,当时每人可免费携带60斤重的行李。大宗行李由工作人员装到汽车车顶的货架上,同时装运的还有邮局寄往各县的邮件、包裹。然后,用绳网将车顶货架罩住。
    这些客车均为四轮厢式车,车头与老式吉普车车头相似,车身不高,现在看来实在有些简陋,但当时却是先进、时尚的交通工具。客车车身上喷涂“台高潍段”四字,“高”与“潍”字中间,为设计有“山东全省汽车路管理局”字样的圆形徽标。
    不一会儿,几辆载满乘客的客车顶着一包包行李,缓缓驶出车站。
    ◎延伸阅读
    男孩飞奔追汽车 不雅动作入画面
    拍电影,对厉文礼来说是一件从来没想过、没经历过、没做过的新鲜事,也是一件关乎大局(韩复榘旨意)、关系自身(展示政绩)、至关重要的大事。从影片可以看出,厉文礼在拍摄的组织工作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宏观而言,《潍县大观》选择典型,组织活动,布置场景,对潍县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有重点地进行了展示,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从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形象地了解20世纪30年代潍县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情况,还可以从中真切了解当时的民情、民俗等。其中不少内容,是现今留存的文字资料中所没有涉及的。
    从细节上看,《潍县大观》几乎每一部分场景,都留有导演摆布的痕迹,有的甚至表演过度。譬如,面向镜头的人大都面带微笑,有些笑得极不自然;排队乘车的乘客井然有序,工作人员验票后做出手势进行引导,动作规范,似在演戏;行进中的小学生突然停步,稍后又继续前行,大概是有人指挥,示意队伍走得太快了;筑路施工间隙,士兵盘腿席地而坐,军帽整齐放置前面,每人手拿一小册子,作认真学习状,令人忍俊不禁。
    倒是突然闯入镜头的不速之客的“即兴”之举,真实而有趣:县政府大堂前,一守卫扛枪来回巡走,一男孩也模仿他来回奔跑,且老是跑在守卫前面;大马路上,一汽车从远处驰来,路旁两个男孩紧跟汽车飞奔,与汽车赛跑;整齐的队伍间,偶尔有一二顽童窜来窜去……
    影片中出现的“穿帮”镜头,则从另一角度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在街头行进的队伍旁,在汽车列队驶出的街边,在筑路施工现场,画面边角处不时出现百姓驻足围观的镜头。这些百姓似乎并非是在“观景”,更主要的是在“看热闹”:电影是咋拍出的。尽管胶济铁路通车,潍县辟为商埠,外国传教士创建乐道院,给潍县城带来了不少新鲜事物和洋玩意儿,但拍电影还是头一遭。
    有意思的是,不知拍摄者有意为之,还是剪辑时粗心大意,影片中竟然出现了有损厉县长治下潍县城“文明形象”的负面镜头:华东制革厂门口,放工的工人陆续走出。大门一侧,一人背对镜头,在墙根处小便。
    潍上园林佳 百年古迹存
    清乾隆、嘉庆年间,值太平盛世,潍县经济一时繁荣,商绅官宦,纷建园林。据载,当时潍县共有私人园林16处,在城内就有7处。沧桑变迁,物随人废,至《潍县大观》拍摄时,多数已失踪迹,十笏园是为数不多、保留完整的园林精品。城内城外三四十处寺观庙宇留下的碑石,也成为可赏可思的文化遗存。
    亭台楼阁山水之间 要员商绅名士畅游
    十笏园内,通往四照亭的廊间,走来一名拄拐杖的老者。后面几人,有的身穿马褂,有的着中山制服,有的一袭长衫。他们陆续来到四照亭站定,赏水观景。随即,摄影师给了他们一个特写镜头,四照亭牌匾上的“浣云”二字隐约可见,亭柱上的对联,应当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十笏园原为明嘉靖年间潍县显宦胡邦佐的故宅,1885年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立亭建榭,修湖筑山,更名为“十笏园”。此园兼具中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为当时潍县留存园林最佳者。为表现十笏园的绝佳景色和受赏程度,影片中安排了军政官员、商绅名士游园的两组镜头。一是前面提到的四照亭赏水,一为石山登游:
    四照亭水池东侧假山上,登高游览者从南侧石径走下,最先下山的是展书堂和厉文礼,随后十几人陆续走来,从穿着看,皆为军政官员。
    玉清宫沧桑七百年,松柏护庇古迹多存
    玉清宫原称玉清观,据考证为金代全真道道士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居潍时所建,至影片拍摄时已有700多年历史。这里“松柏参天,气象雄伟,古迹甚多”。玉清烟晓,早在元代就成为潍州八景之一。影片重点介绍了玉清宫的古迹遗存。
    四面碑:清末状元曹鸿勋书写,全称为“重修玉清宫碑铭”,2500多字刻成四块碑。全碑建成正方柱体,四面各镶一碑,顶端盖四角檐帽,俗称四面碑。此碑“文革”期间被毁,2007年民间自发重建,但因当时资料所限,外观造型与原碑存有不小差异。
    龟蛇碑:镶于玉清宫侧殿墙上,因光线灰暗,字迹难辨。该碑为金代道士谭处端所书,碑身上下排列“龟蛇”两个象形大字,形若金龟卧踞、银蛇盘曲,活灵活现,飞动劲拔。据载,玉清宫内有两块龟蛇碑,大碑毁于“文革”,小碑现存于潍坊市博物馆。
    归山操碑:全称为“昆嵛山马真人琴曲归山操碑”,马真人系全真道遇仙派创立者、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马丹阳。该碑现已无存,碑文民国《潍县志稿》有录。
    楼已倾圮仅余一亭,青阳晴眺依然可见
    青阳晴眺也是潍州八景、潍县十景之一。青阳楼立于县城的北城墙上,因北城墙比其他各面城墙高出一两米,故青阳楼成为整个潍县城的制高点。天气晴朗之时,登高远眺,此楼最佳。
    影片中已见不到可登高望远的青阳楼,只留一个八柱圆亭。亭子旁安排了两个人,一人穿长袍、拿公文包,一人戴礼帽、着中山装,不停指指点点,观亭赏景。
    关于青阳楼,清乾隆《潍县志》载,“楼在县后城垣上,高广数丈,凌太空而极目山河之外”,民国《潍县志稿》称,“亭在县政府后城上……”具体位置大约在县城北门以东约200米处。历史上青阳楼建修又废,何时由“楼”变“亭”,没有记载。青阳楼原貌,在康熙、乾隆两部《潍县志》所载“青阳晴眺”一景的白描图中可看到大致轮廓,与今奎文门城楼相似。“亭”为何样,《潍县大观》给出了答案。
    尽管青阳楼已不复存在,那时立于望海门上圆亭中,依然可以找到“青阳晴眺”的感觉。
    讨袁护国硝烟早逝 此地空留驻军故址
    1916年,孙中山派居正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赴山东讨伐袁世凯,大本营设潍县城,总司令部就在南门里大街(今向阳路南段)路西丁叔言的宅院内。影片中,总司令部办公处所在小院中,几间瓦房,有树有石,两个水缸上贴的“福”字清晰完整。东北军驻潍十个月,居正、许崇智指挥作战,廖仲恺前来慰问,蒋介石奉命整军,均在此办公。
    影片中,东北军第二旅司令部故址为一座二层楼,上楼的台阶建在一楼正门两侧,左右对称,在二楼门口形成一平台。二旅旅长为赵中玉,寿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在山东组织义军响应,占领诸城宣告独立,旋即失败。东北军攻潍时,赵中玉任第五支队长,整编后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1926年,他被军阀张宗昌密捕处死。
    ◎延伸阅读
    潍县大观谁拍摄 时过境迁谜难解
    《潍县大观》拍竣至今,已经77年。除了影片本身,没有发现有关影片拍摄的任何文字资料,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一点材料,还是口口相传所录。影片拍摄者是谁,更成了一个谜。
    以现在的标准,《潍县大观》更像一部尚未全部完成后期制作的剪辑片,片头、片尾没有导演、摄像以及出品、摄制单位等资料。对于拍摄者的探究,只能根据目前资料进行分析。
    大约在《潍县大观》拍摄前后,《山东大观》系列的另一部《青岛大观》也拍竣。有资料记载,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1935年拍摄过一部《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潍县大观》与这两部影片的摄制者,有可能是同一家公司。
    前面提到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34年拍摄过风景纪录片《泰山》、《曲阜》,这一年他们还拍摄了《华山新闻》、《西北风景》等。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名的影业公司绝大多数聚集上海。厉文礼“耗费巨资”请来拍摄《潍县大观》的,最有可能的是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人员。因为该公司一年前到山东拍过纪录片,而且是国内一流的影片公司。由此看来,拍摄《青岛大观》、《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的,也极有可能是这家公司。
    古邑兴教育 学子得教化
    潍县自古有倡教兴学之风,民国建立之后,除了政府投资的县立、区立学校以及少数教会学校外,城内富商名绅望族,纷纷兴办教育。丁、陈、郭、张、于、谭等家族皆投资办起小学,其中以丁氏家族创办学校最多、规模最大。到1935年初,潍县城乡拥有中学2所,小学600多所。
    县中广文双枝并秀,商绅纷纷办起小学
    为展示潍县的教育发展成果,《潍县大观》选择了公立的县立初级中学、文庙小学和一处幼稚园,私立的丁氏继志小学、丁氏益群小学、丁氏群化小学进行了重点介绍。
    潍县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是当时潍县城内惟一的一所中学,其前身为潍县县立中学,1913年由潍县劝学所主管人张树棻创办,学制4年,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预科;1923年改为初级中学,学制3年;1930年开设师范班。电影拍摄时,共有初中4个班,师范1个班,在校学生230人。潍县的另一所中学,是位于城郊、由教会开办的广文中学,其规模不亚于县中。
    当时城里以及城关的公立小学,有撞钟院小学、东关小学、增福堂小学、东关第一小学、北关小学以及影片中介绍的文庙小学等16处。
    民初以降,地方商绅纷纷兴办教育,潍县城内私立小学累计近20处,但大多在1930年前后停办。到1935年,正常开学的仅有丁氏家族创办的3所小学,以及郭渔山等创办的郭氏励新小学、于紫桓等创办的东美初级小学等。
    丁氏继志小学前身为继志高等小学堂,丁毓庚1906年创办,是潍县最早的私立学堂。丁毓庚系丁善宝嗣子,他继承了丁善宝的财产,仅房屋就有700余间。1922年建新校时改名为丁氏继志小学,1930年政府统一改名为潍县私立丁氏继志小学。校址原设东门大街,后迁太平街,再迁西马道。丁毓庚三子丁叔言任校长10年之久,当时在校学生100多人。
    丁氏益群小学是丁氏家族创办的第二所学校,原名丁氏第一小学堂,1911年春开学,丁叔言、丁锡章、丁献之先后任校长。校址在南门里路东,创办初期为初、高级两等小学七年制,后改为六年制。1933年改为潍县私立丁氏益群小学,郭荆玉任校长。
    丁氏群化小学创办于1921年,初名为丁氏第二小学堂,丁叔言之弟丁锡田任校长,1932年改为潍县私立丁氏群化小学。创办初期,学生多为丁氏家族子弟,之后面向社会招生,办学经费由丁氏家族组成的校董会负责筹措,校长实行聘任制,《潍县大观》拍摄时杨质斋任校长。校址在曹家巷南头路西。
    那时也兴素质教育,篮球成为保留项目
    或因教学场面太呆板,镜头感不强,拍摄者有意避开,或是室内拍摄的胶片出了问题,只好放弃,《潍县大观》中几所学校的场景,没有一个课堂学习的镜头。影片表现的,全部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课外活动场景。
    县立初级中学:教室门口,身穿制服的学生陆续走出;篮球架下,几个只穿背心、短裤的学生拼抢得正欢,激烈跑动加风刮,地上不时扬起阵阵尘土。
    文庙小学:十几名学生列队站成几排,正在练习拳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齐整规范。一旁站满了观看的学生,几名身穿夹袍的女生格外显眼。
    丁氏益群小学:城内街道上,迎面走来一支外出郊游的学生队伍,排头的学生举着旗,男生多戴鸭舌帽,后面的女生皆留短发、穿夹袍……画面中闪出一老师,嘴里含着哨子,一手拿帽子不停挥动,指挥着队伍。
    幼稚园:院内墙边的滑梯上,几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女孩,轮番爬上滑下,玩得尽兴,其中一男童竟调皮地趴在滑梯上溜下来;小院空地上,十几个孩子排成一队做“柔软操”,一男孩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像是在喊口令,大家随他一起又伸胳膊又弯腰。
    反映丁氏群化小学的镜头,还是选择了学生打篮球的场景。看来,占用场地不大,活动量却不小的篮球运动,成了那时各校的保留体育项目。随后出现的画面,丁氏三处小学的校董丁叔言、丁稼民在校园内与学生联欢,背景处也有一篮球架。
    ◎延伸阅读
    原版拷贝流外埠 追寻未果空留憾
    前面提到,《潍县大观》是山东省惟一一部留存至今的民国时期城市概况纪录片。民国时期,此类反映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情况的纪录片,全国留存的也没有几部。如此珍贵的影片,当时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潍县大观>影片追记》一文记叙,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国民党政府不少档案材料没来得及销毁,其中就包括《潍县大观》的两部拷贝。这些材料作为敌伪档案,由潍坊特别市公安局接管封存。1964年,《潍县大观》等部分档案材料由潍坊市公安局移交昌潍专署公安处管理。
    就在移交不久,山东省委要在济南举办大型阶级教育展览,省委宣传部派工作组到各地征集展品。潍坊市委宣传部将《潍县大观》影片的情况向来潍工作组作了汇报。此后,省委宣传部通知潍坊市委速将此片送省准备展出。市委宣传部即从昌潍专署公安处要来《潍县大观》拷贝一部,派崔明义送省委宣传部,由牛继曾签收。后来没有退回,也无人再过问。
    《潍县大观》另一部拷贝,于1980年移交昌潍地区档案馆。为了便于保存和利用,昌潍地区档案局决定去北京进行复制。据说这次复制没有收取费用,但是回来后发现,原版拷贝已经被复制单位收藏。因为种种原因,也无法追回。
    既然去北京复制的拷贝无法要回,潍城区档案局局长陈树林等人想到了省委宣传部调走的那部。此时已过去了近30年,期间又经历“文革”十年动乱,要找回几乎无望,但他们仍然不肯放弃。
    1992年4月,陈树林邀上已从潍城区文化局退休的局长陈慕虹、崔明义,抱着一线希望赶赴济南,找到了当时签收人、时任省博物馆馆长的牛继曾。在牛继曾帮助下,他们顺藤摸瓜,奔波一周,终于打听到下落:《潍县大观》没有参展,也无登记,只是装在一小箱内与其他展品存放阶级教育展览办公室,后因地震运到省美术展览馆。三人在美术展览馆当做仓库的一个破旧礼堂里反复查找,也没见踪影。美术展览馆馆长王奎章曾表示:“这部影片确有历史价值,一旦发现,立即告诉你们。”此后,却再无下文。
    至此,《潍县大观》两部原版拷贝一部下落不明,一部难以追回。2011年,潍坊市档案馆对《潍县大观》拷贝进行修补整理,加入解说词,并将影片数字化,在“记忆潍坊——大型档案史料展”展厅公开播放,使得更多市民得以再睹老潍县昔日风采,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重镇驻军旅 春来演兵忙
    潍县历来为屯兵重镇。清末民初,陆军第五镇、第五师先后驻此;1916年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驻潍讨袁,东北军解散整编后,陆军第五师回防潍县城;此后,张宗昌部第3军、陈调元部46师、韩复榘部74师,走马灯似地换来调去。其间,胶东防守司令部、鲁东民团指挥部也先后驻潍。1935年初,韩复榘调走74师,派81师进驻。
    八十一师春季练兵,拳棍刀枪悉数登场
    广场上,师长展书堂一身戎装,倒背双手,不停地转动、摇晃着身体,对士兵训话。随后,参谋长高润峰、241旅旅长唐邦植、243旅旅长运其昌的特写镜头一一出现。训话结束,呈稍息姿势站立在前排的十几名军官立正敬礼,转身离开。六名士兵组成的护旗队、十几人组成的军乐队的镜头陆续闪过——《潍县大观》记录了驻潍81师校阅的情形。
    阅兵开始,展书堂、厉文礼等军政官员首先骑马进行检阅。之后,展书堂、厉文礼等下马来到用土垒筑的简易检阅台上,六名士兵组成的护旗队率先走过检阅台,然后依次是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等。分列式结束,随即进行武器、枪术、武术等表演。
    81师步兵配备最先进的枪械,是当时最新式的俄式马克沁重机枪。该枪虽重达50多斤,但脚架带双轮,机动性能好,适宜于平原地区作战。重机枪由战马驮运,只见一名士兵牵住马缰,三名士兵从马背上将重机枪卸下,安置到位,迅速卧倒,中间一人呈瞄准射击姿势。其他几人在后,或卧或跪,掩护策应。
    步兵队参加表演的另一种武器是迫击炮。几名士兵将迫击炮从马背上卸下,两人抬炮筒,一人搬脚架,一人拿后座,安装完毕后擦拭炮筒,进行模拟发射。从画面中看,此炮应当是国产“沪式”或“20年式”82毫米口径迫击炮。“沪式”炮是1923年上海兵工厂仿制生产,原型为英国“斯托克斯式”,重68公斤,最大射程2800米。“20年式”为“沪式”改型产品,射程更远,性能更优,金陵兵工厂1931年开始生产。
    进行武术表演时,上场士兵全部摘掉帽子,脱去上装外衣,一色对襟白小褂、光头,显得更加精壮干练。
    表演项目包括拳术、棍术、刀术、枪术等,有集体表演,也有单兵操练、双人或三人对打,最有特点的当属刀术和盘杠子。1933年长城抗战,29军大刀队一战成名。韩复榘第三路军所属81师等部,也建有大刀队,韩复榘要求所部,军事训练除步兵操典、射击外,还要练习大刀劈砍、跳木马、盘杠子等体育项目和武功拳术,并经常点验、定期大考。所以,展书堂对上司布置的项目,训练严格。盘杠子就是练单杠,在表演现场,一士兵走到用木桩支撑的单杠前,抓住铁杠纵身翻上,一个倒立支撑,然后几个360°大回旋,动作娴熟有力。
    韩复榘创设联庄会,民间武装补充兵员
    快速变换队形,站立瞄准,单腿跪地瞄准……这些正在训练的,不是正规军,却身着与正规军相差无几的制服,只是帽子与81师官兵不同,一律为大沿帽。他们都是厉文礼兼任会长的潍县联庄会的会员。《潍县大观》中这些镜头,记录了厉文礼组织联庄会检阅和训练的情形。
    联庄会是韩复榘的“新政”之一。上世纪30年代初,山东省内群众武装大多是富者为看家护院、“防匪”缉盗所设。为挖掘兵源,韩复榘于1934年初下令全省举办联庄会,规定凡20岁以上40岁以下男子(残疾除外),均有充当会员的义务。联庄会机构从省一直贯穿到县、区、乡镇。韩复榘命令颁布后,潍县联庄会随即成立,县长厉文礼兼任会长;区设分会,区长兼任分会长。每三个月为一期,进行集中训练,不到一年,全县训练会员1000多人。
    联庄会检阅和训练的地点,在县城北关玉清宫前的空地上,由81师教官负责军事训练。
    检阅时,厉文礼站在玉清宫大门的台阶上,当一队联庄会会员扛枪走过时,厉文礼一手插在口袋里,一手还礼。玉清宫围墙上,涂着“守望相助”四个大字。联庄会这支非军亦军的地方武装,成为正规军的一支“编外部队”。
    ◎相关链接
    抗日将领遭排挤 忧愤成疾过早逝
    展书堂,字秀文,1899年生于河南省西华县一农民家庭。他14岁参加县保卫团,17岁任团总,18岁成为冯玉祥部队一名新兵,不到4年提升为副营长,后被冯玉祥保荐入保定第九期步兵科学习半年。之后,已升任营长的展书堂率部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及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后擢升旅长、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展书堂成为其辖下81师师长,不久调防潍县。在潍不到三年,展书堂先后晋升为少将、中将。
    1937年9月,日寇由平津南侵至山东境内,展书堂部在德州布防。其间展书堂指挥部队奇袭桑园车站,全歼守敌120人;10月3日夜,日军第十师团在飞机、坦克配合下猛攻德州,展部苦战两昼夜望援不得,勉强杀出重围,损失惨重;6日,展部在凌县与日军遭遇,激战竞夜,杀敌300多。到12月下旬,81师与敌周旋三个月,延缓了日寇的进攻速度。
    1937年12月29日,韩复榘弃城逃到鲁西,济南沦陷。展书堂转到鲁西南伺机歼敌。1938年2月4日,展部至汶上,探明敌情后,以五个连的兵力强行登城,进展顺利,不意突遇日军一个师团路经该地,遭到包围,五个连的战士战至天亮,幸存者仅二人。
    1938年2月,蒋介石以“违抗军令,擅自撤退罪”将韩复榘逮捕枪决。展书堂率部转战河南、江西、湖北等省。这年8月,武汉卫戌司令陈诚电令在河南驻防的展书堂,立即率部开赴江西瑞昌县曹家湾布防。日军重兵进逼,遭展部迎头痛击,激战七昼夜,敌人气急败坏施放毒瓦斯。此处林茂,毒气难散,防毒面具十分笨重,战士们便甩掉面具,用湿毛巾护住口鼻与敌肉搏,但因毒气太重,战士窒息者甚众。后败退至湖北阳新筑防,因敌众我寡,展部再受重创,奉令退至武汉。
    兵退武汉后,展书堂两次面见陈诚,要求参加即将开始的长沙会战,遭到拒绝。1939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将展书堂招去,提升展为军长,“候缺待补”,夺去了他的军队指挥权。不久,展书堂扶妻携子回到原籍,其间曾几次想拉起一支抗日队伍,均未成功。接二连三失败,展书堂五内俱焚,忧郁成疾,于1941年2月病逝,终年42岁。展书堂并非蒋介石嫡系,尽管战功累累,但最终也没有摆脱被排挤的命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