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11 20:07
鄌郚总编

李瑞兴丨眼界高时无物碍

    
    汶阳作者素描之十九:李瑞兴:眼界高时无物碍
    李瑞兴一直从事国画创作,以画山水、凤凰牡丹为主,兼画人物,也喜书法。他自幼爱好,穷大半生之精力,创作出了一幅幅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而且多次参加全国大赛获奖。使我感到有兴趣的,是他的《万里长城》这幅作品,足以看出他的实力,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也让许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和李瑞兴相识应该说很早,真正了解他的作品却是近几年的事。每次见到李瑞兴,或是想起李瑞兴,脑海里总是充盈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身影。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位面目清秀的年轻人,勾画着伟人挥着巨手的高大身躯。那时我才读小学,放了学就去仰视那个正在绘画着的庞大的主席像。那个时候,也许是因为我还幼小的缘故,总是感到油画作品伟人的高大,也感到那位青年人的不凡。在主席像风行的年代,汶河岸边几乎所有的村里都矗立起了主席像,当然这些杰作很多是出自李瑞兴之手。李瑞兴的名声也在当地大噪,我的脑海里也深深地刻印着李瑞兴的形象:细高个,面部清瘦,眉清目秀。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见了李瑞兴,经细打听,方知他去了很远的外地。为了养家糊口,他学会了所有的工匠活儿。尽管谋生十分艰难,但是他仍然痴迷于创作。历经坎坷,也许是李瑞兴的一笔丰厚的财富。他创作的山水气势恢宏,他描绘的牡丹华贵雍容。在每一幅作品的里,都能够看出李瑞兴的大气和细腻。
    李瑞兴生长于汶河边的西包庄村,那是一片养育文化的沃土。着名画家高莽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着名作家浩然一起,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高莽与浩然曾经骑着自行车,沿汶河北岸的大坝,从高崖水库到东水码头。那时候李瑞兴还很年轻,还在高崖村附近的昌乐二中读书。他知道了画家高莽的名字,他崇尚画家,也梦想成为一名画家。这种外来因素,在李瑞兴的脑子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许从那时候起,他更加喜欢上了艺术,并孜孜追求着艺术。从画主席像开始,他的作品走向了民间。也就从那时候起,作画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闲时爱看书。齐白石有方印章叫做“有眼应识真伪”,大约是读书、鉴赏、实践使他习惯于生活、自然中寻找美。敏锐地感觉使他常常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每天坚持着画画。近七十岁的他,仍然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忘我的精力。与年轻时不同的是,他的境界更高了,造诣更深了。“眼界高时无物碍”,大量的艺术信息、不懈的刻苦努力,加之请教名家的指点,他的眼界高了,手中的画笔也能运用自如。他深有感触的是,这些年不仅收获了作品,而且收获了自信。生活像他的作品一样,五彩缤纷。
    山水画在古代被称为“大宗”艺术。许多人在此艺道上苦苦寻觅,然而并不是所有投入大自然,领悟林泉高汶阳作者素描之十九:李瑞兴:眼界高时无物碍
    致的人,都能有回报。黄宾虹在他的画语录中谈到山水画的创作,认为画家应该经历四个过程,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这里前三个过程都属于师法外造化的过程。最后进入创作阶段,还必须“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照搬写生的稿本。我知道李瑞兴走过了大江南北,我知道祖国大西北的草原上有他的足迹,甚至包含了他的血泪,他靠着对艺术的真诚和执着的精神,足迹几乎踏遍了西部北部的名山大川。这些经历对一个画家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前不久,他向我展示了要去北京参展的几幅山水画,我欣赏之后还感到非常吃惊。他以全新的绘画语境表述着自己的感觉和审美意趣。对传统的认识走向了深层次。诸如用笔用线的圆厚浑朴、重骨力并保持畅达流动,毫无障碍地表达情感和情绪。而他的作品最可贵之处是,正在向着个性化的语言作步履坚实的探索着。
    李瑞兴还创作了大批的牡丹图。艳丽的牡丹,配上栩栩如生的凤凰,是他独特的创作。和他聊天,欣赏他的画,知道他想在创新上寻找一个高度,即如何突破古人青绿山水,国画牡丹的模式。在画面处理上,看得出他注重色质与色象,笔与墨线之间关系的融合上下了功夫,并有意识变化画面在调整着自己,使自己的作品有所提升。
    李瑞兴是一位有进取心的人,他大半生一直在进取中行走,一直想攀上一个新的高峰。他从来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创新永远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凭着自己的睿智,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凭着几十年来的人生阅历,他可以判定对大自然的感受和领悟,对形象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对精神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艺术务实求深的素质,这也注定李瑞兴会有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问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