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28 09:36
鄌郚总编

乳山公务员投毒案背后:扭曲的人心比毒药更可怕

  乳山公务员投毒案背后:扭曲的人心比毒药更可怕
  01
  这两天你肯定也被乳山统计局员工投毒案惊着了吧?
  首发这条新闻的人深谙传播之道:
  山东,公务员,母猪,发情,投毒……
  事件里的这几个关键词,让这条新闻赚足了眼球。
  尤其那条广为流传的截图里,对投毒后果极尽详细的描述,让原本这件细思极恐的事笼罩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中,增添了许多戏谑和荒诞的意味。
  今天官方已经发出声明:事情属实,但有关表述与查实情况确实有较大出入。
  抛去那些明显夸大和编造的部分,我们来严肃的说一说这个事件为什么让人细思极恐。
  02
  原因很直白,很简单。
  我们任何人身边都可能有那么几个不得意但是急于上位的人。
  也都可能有几个见不得他人好的人。
  在饮水机中投放医用注射液,这事儿,其实非常的大。
  它摧毁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首先,从伤害的范围来讲,他是因为对干部任命不满而投毒,但从常理来看,不可能整个单位的人都影响了这个人的升职。
  他可能只是想报复几个人,但丝毫不介意误伤身边的人,可能同事身体出问题的时候,他还会偷笑呢,就冲这份报复心和冷酷劲,你说你怕不怕?
  其次,从持续时间来说,他下毒时间两年半,这不是两天,也不是两个月,如果没有人发觉还不知道他会持续多长时间,就冲这份坚持和执着,你说你怕不怕?
  再次:这个作案难度也太低了。买来药,下到饮水机里即可。现在电商发达,除了违禁物品,你买什么买不到。
  或者那些购买难度低的避孕药、脱毛膏、脚气灵。做那些不以取人性命为目的,只是为了恶心恶心别人的事情,实在是太容易做到了。
  现在,单位、商场、甚至大街上,我们都必然要使用一些公共设施,这是避不开的。
  哪怕你只喝自己带的水,只吃自己带的饭,但你还是要敲击键盘,按电梯按钮吧,在上面涂点东西,哪怕就是鼻涕,我们又谁能躲得开?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足够警惕陌生人了,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子女告诉父母“不要相信那些推销保健品的!”
  唯有对熟人,我们还愿意保持着一份信任,尤其是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但此事一出,恐怕会极大增加大家日常生活的恐慌感。
  习以为常的上班下班接水喝水居然暗藏如此可怕的刑事案件,完全超出正常人想象,好吧?
  尤其是,这样的事情,不是孤例。
  03
  记得,2016年,成都一男子就在办公室内多次向女同事食用的水和食物中投放含有甲睾酮(一种雄性激素)的物质,持续时间长达数月。
  被害的同事林女士发现水有苦味后,还一直以为是杯子的问题,也没在意,结果数月后,林女士发现自己体毛变密,声音男性化,月经数月未至,便到医院检查,发现体内雄性激素偏高。
  经同事提醒,林女士通过查看监控,发现是周川杰趁她不在办公室时,多次向她的饭菜、水杯中注射不明液体。
  往水杯投毒这种事,很隐蔽。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对药的特性不大了解,即便身体出现变化,也不会意识到是有人故意为之,一般不会想到报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行为人的侥幸心理。
  万幸,他投的只是激素,虽对林女士身体造成了伤害,并未致命。下面的例子,就更让人背后凉飕飕了。
  04
  2013年,昆明某医院的张女士,怀孕两个月时就感觉自己的水杯里有薄荷味。原以为是怀孕敏感,但是这种味道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浓,还在水杯中发现白色粉末。
  她疑心自己被人下了药,于是安放摄像头,结果发现下药的竟然是自己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同事王医生。
  投毒视频截图
  那位王医生比张医生晚来医院半年,平时张还经常指点她。这些年,张医生也觉得与王没有恩怨,之前她们还一起逛街,相处的几年里,连一次重话都没有说过。
  如果你知道王某的下毒原因,你就会感觉此人可悲。
  根据王在公安机关里的供述,她下毒有三个原因:
  一是某次王做小手术住院,大家都去看望了,就张医生没有去。二是王认为和张医生在病人的管理上有矛盾。三是张医生怀孕了,没有告诉王,王是从同事那里打听到的。
  是不是荒唐至极?只因怀孕没有告诉她,就要投毒!
  可怜因为长期饮用有毒的水,张医生的孩子一出生就体检不达标,听力严重受损,而且此后的每次体检结果都低于同龄孩子。
  因为不值一提的原因,葬送了一个孩子原本美好的一生,投毒人的罪孽恐怕此生难赎了。
  05
  如果,这都不算什么,你应该听听当年的赤峰医生投毒案。
  当年,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田继伟因不满科室主任张某的工作方式,自制药物在人家水杯中下药,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导致张某百病缠身,股骨头坏死、库欣综合征、白内障、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重度)、压缩性骨折、糖尿病、肝囊肿等。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放射科阅片室
  被病痛折磨的张某怀疑后,数次用手机偷偷录下了田某的投药过程。田某随后被警方抓获,这一起极其卑劣的投药案才真相大白。
  田某被捕后,饱受两年的病痛折磨加上沉重的精神打击,张霞医生被击垮了。身为医生,她很清楚,这一身的病治愈无望,她不想再做家人的累赘。遗书里,她写下对父母、丈夫、孩子的歉疚,将后事一一交代,然后服药自杀”。
  人们无法想象:
  当田继伟看见张霞因为激素导致身材变得臃肿虚胖,当他看见张霞骨质疏松多处腰椎肋骨骨折甚至股骨头坏死,当他看见张霞因为白内障而视力模糊,当他看见张霞多次请假就医甚至被送往急救,当他……
  我们无法想象张霞是怎样度过这两年漫长的疾病岁月,
  更无法想象田继伟这两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态,一次又一次的下药。
  只是据说,这件事之后,清洗办公室的水杯和暖瓶,成了不少赤峰人的习惯。
  06
  你肯定不会忘记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
  2013年4月1日,愚人节当天,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喝下一杯含有极高浓度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顿感身体不适住院。
  4月16日,28岁的黄洋经抢救无效逝世。舍友林森浩是最大嫌疑人。林某因与黄洋在生活琐事上发生矛盾,便从实验室带回剧毒物质注入饮水机槽,致黄洋饮毒水身亡。上海警方在刑拘林某时,他几乎未做过多的辩解便向警方供述了毒杀室友的理由:“闹着玩的”。
  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实验室,没有人比林森浩更熟练地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研一时他做过两个半月实验、发表过两篇论文。文中他详细记录了不同剂量的N-二甲基亚硝胺毒剂对大鼠肝脏的影响,并列出了推导公式,可以精确地推算出致病和致死的精确剂量。
  事后同学根据他的论文进行计算,60公斤的人发生肝纤维化和肝脏衰竭的剂量区别是3.5克和4克,前者是慢性中毒,后者直接致死,而林森浩的投毒量是52g,足够毒死13个人。
  尽管后来多有专家分析,但时至今日人们都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恨,让林森浩的内心燃烧起除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
  记得新华视点点评这件事的时候说:
  专业知识丰富的名校生守不住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底线,让人警醒:过于功利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忽视最基本健康人格的培养,灌输仇恨的不良风气让心浮气躁的青年人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从亲密室友到下毒伤人,该反思的不仅是教育。
  或许我们的社会确实该重视最基本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了。
  因为那些扭曲的人心比毒药可怕多了,毒药会明晃晃的告诉我们,我是毒,不要碰我。它再可怕,也不会自动跑到人的嘴巴里。
  而那颗扭曲的,外表却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的人心,却在暗处透着阴森的冷气,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防不胜防。
  07
  写在最后的话:
  回到乳山的投毒案件,我仍然觉得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仍在于:凶手长达两年半对全单位进行投毒!可以说他的动力、毅力甚至体力都远超常人。
  而这种长期慢性毒害比突发恶性事件更让人恐惧,这不是突如其来的惊恐,而是细思极恐的后怕,所以事情的后续如何,我会继续关注,希望你也能关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铁骨红梅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10-28 09:37
鄌郚总编
  乳山公务员“投毒”事件:莫把悲剧当趣闻
  乳山市公务员“投毒”事件,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耐人寻味的,不止事件本身,还有舆论反应——新闻后的跟帖区,几乎都成了“大型歪楼现场”。
  此事最早是被一则网帖带入舆论视线,网帖内容很有“地摊文学”里野史轶事的既视感:公职人员于某往单位饮水机里注入“刺激母猪发情用的激素”,致使当地统计局“上至局长,下至保安都像吃了四月肥一样地长肉”,还有“女同事接二连三地怀孕”。因情节离奇,很多人半信半疑。
  10月26日,乳山官方对此做了回应。回应主要透露了四点信息:1.于某在单位饮用水中投放异物属实,投放的是抗过敏注射液;2.2019年7月,乳山市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对于某进行立案侦查,案件现已移送检察机关,正依法审理中;3.有关情况将依法依规对外公开;4.网帖有关表述与查实情况确实有较大出入,存在明显夸大和编造成分。
  官方回应无疑是对添油加醋式传言的澄清,也将剧情从“荒诞”拽回了现实界面:虽然“查有此事”,但真实情况跟网传情节判若天壤。
  饶是如此,这“辟谣与通报兼备”的说法,仍难以改变舆论潮水的方向:舆论的聚焦点并未从“发情药”“局长脖子肿得像水桶”等吸睛噱头,切到案件生成逻辑与最终走向上;许多网民的注意力也被假的狗血情节牵引着,而不是被“不信谣”的提示导向严肃审视。
  与之对应的是,在网上,很多网民仍抱着看笑话的态度看待这事:被都市怪诞录般情节成功撩起猎奇心态,还被“母猪发情药”点中笑穴后,他们津津乐道于“神药”的作用与无厘头的后续,将其化作笑料的药引就着八卦兴致“服下”。
  不得不说,对办公室同事“投毒”,方式是将药物注入单位饮水机,作案者还是公务员,这般情节确实很戏剧化——很多编剧都不敢这么写。魔幻情节催生猎奇心理,本也正常。在此情景下,有关方面也该用更多的信息披露,去消除公众的某些疑问。
  但这事首先连着的是不幸,涉及的是违法犯罪。“同侪挟恨”,或许事出有因,但无论如何,偷偷在单位饮水机内投放药物,都祸及了无辜、逾越了底线,称得上卑劣,也让人不齿。若网帖中所说的“从2017年8月开始”就已作案,那更是恶劣不堪,而那些同事也是被蓄谋“暗算”的受害者。
  于某如今已是“待”罪之身,等待他的将是依法严惩。“出来作恶,迟早要还”的定律,不会对他网开一面。
  而人们对这类作恶的基本态度,也该是批评谴责取向,知道是与非的边界,而不能被那些脑补出的“办公室风云”带偏了,对此事的感触全被“好玩”二字囊括,却失去了对“恶”的敏感。
  对那些受害者来说,被同事“毒害”的不幸是绝对的。这样的不幸发生在哪个单位、场所,都难改“不幸”的底色,不能说因为发生在公共职能部门就成了笑料。
  说白了,受害者的遭际无疑值得同情。“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当成共识。虽然很多网民的反应谈不上“见人之厄则幸之”,说不上有多大恶意,但一句句“好笑”的留言,至少表露出了很多人“痘长在别人身上不担心”的看客心态。寓于其中的轻佻态度,显然跟面对他人之不幸该有的悲悯相冲突,既缺了些人性温度,也是对受害者的刺激。
  看不到“投毒”之恶,看不见无辜者之不幸,只看到“拍案惊奇”之奇,这很难说是好的习气。虽然起初谣言帖的误导在带偏节奏方面难以脱责,但看到投毒字眼就只顾着脑补大戏,而不是将其放在悲剧逻辑下打量,也未免跟“伤人乎不问马”的人文伦理相悖。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作恶的态度、面对不幸的立场,也是我们人性伦理的签到簿与是非认知的显微镜。换句话说,人之为人,就在于对作恶会予以谴责,对不幸会示以悲悯,能够以跟真善美同向的价值判断去筑牢社会共识的底盘。就算有些事有猎奇的空间,那也该先让位于伦理层面的反馈。
  最起码,莫把悲剧当趣事,别拿不幸当笑柄。
  --
  山东乳山统计局“投毒”案,于某疑被劝退再录用人员
  山东乳山市统计局办公室饮用水被投毒,引起热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投毒”人于某两次考入行政事业单位,曾被一家事业单位劝退,又被乳山市统计局录用。
  母猪发情激素、频频出汗、接连怀孕……一条山东乳山“投毒”的截图在网上疯转开来,由于情节离奇,持续发酵。
  10月26日,一个广为流传的微信截图称,“乳山市统计局一名在职公务员因为对干部任用不满意,为了报复社会他在网上购买了刺激母猪发情用的激素,通过针管注射进统计局日常喝的大桶水里,统计局所有的办公室都在喝被投毒的水源。”
  10月26日,乳山市政府新闻办发布通报,称2019年7月,乳山市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已立案侦查。经查实,统计局工作人员于某在单位饮用水中投放医用注射液,目前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网传内容与查实情况有较大出入,存在明显夸大和编造成分。
  对于某投毒的原因、投放的“医用注射液”的成分、对统计局工作人员健康造成的实际危害等问题,相关部门目前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那么,于某是从何时投放医用注射液的?出于什么目的?投放持续了多久?波及范围多大?造成了哪些具体影响?
  10月27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正观记者,网传版本“博取眼球,夸大了太多,官方的答复比较准确。”
  这名知情人士透露,当事人于某曾在荣成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后不知何故被劝退”,又被乳山统计局录用。
  据了解,荣成市为山东省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投毒案”事发地乳山市也由威海市管辖。
  正观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查阅到,2014年10月11日,荣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4年荣成市事业单位招考总成绩公示》计算机管理岗位,“进入体检”的名单中出现于某的名字。
  2016年8月9日,乳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6年乳山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体检人员名单》“计算机网络管理岗”中也有于某的名字。
  正观记者就此多次拨打乳山市委宣传部、检察院、统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或称不知情,或未接通。10月27日下午,正观记者向荣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求证,工作人员称不知情。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