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1-22 08:09
鄌郚总编

徐一波丨秋访“三教堂”

  秋访“三教堂”
  文/徐一波
  深秋的首阳山,松翠满峰,寒意渐浓。早晨,拉开窗,远远望去,天气不错,多云而少雾,弹好的羊毛织着团团白云,慢慢在天空上漂浮着。桂河两岸袒露的四季桂,不时飘散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凋谢了许多姹紫嫣红。只有重阳的金菊还在霜降的时令里竞相开放。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追思怀古的季节,我们一行三人兴致勃勃,乘着良辰美景,取道朱红公路,前去西南庄寻访“三教堂”,也可称得上是一次难得的精神饕餮。
  自古以来,西南庄就是一个古老而清秀的山村,坐落在首阳山东麓,宝通街北侧,潺潺桂水,迂回曲折,绕村北而去。夕照孤峰擎其右,麓台浮烟掩其左,文化底蕴深植厚重,风景宜人,人才荟萃。然而,由于战乱天灾、自然风化和当地村民大肆开山采石等因素,致使山体破碎,河道阻塞,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或面目全非,或荡然无存。但是,村内仍有“三教古刹”遗存。
  早年,在村民之间就流传着一首歌谣:“昌乐南庄三教堂,保佑居民人丁旺。桂河两岸风光秀,千古流传美名扬。”其年代久远具体已无法考证,但却充分体现了当年西南庄三教堂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应有贡献。百度三教堂,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三教堂的建筑,有的地方叫三圣祠,有的叫三教庙。里面供奉三位人物的塑像,中间是佛教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道教老子和儒教孔子,佛道儒三教同堂,这就是三教堂得名的由来。其实,遗存在乡下的这些庙宇,就像长在山坡上的果树,让人觉得平常而又踏实,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庄户人祈求俗世生活的顺畅舒心,而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寄托。儒道释这三教中,道教和儒教是本土教,佛教是外来教。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代,乱世之秋,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的老子,博学多才,承接道家初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主张无为而治,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政治理念,最终在老子的影响下道家才形成独立的门派。从《列仙传》开始,老子从圣人荣升为神仙,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在修行上,称自己是“方外之人”,讲求的是自身达到长生,多偏向于身体锤炼方面。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也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情世事,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众生的说法,纾解了他们的情绪。同时也因为来学佛的人非常多,不同的人想要怎么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想修的方法进行修行,佛教随之迅速传播开来。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儒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儒教不属于修行范畴,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教人如何去做人。儒教不讲究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发挥情的作用,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俗世中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用我们熟知的一句话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遥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到洛阳向老子问道,老子讲到天下,道法自然的几句话,让孔子几天都说不出话。孔子谦逊好学,拜老子为师。自此佛道儒三教的祖师爷塑像,“兄弟仨”稳坐其上,互不相争,相得益彰,培养兼济天下的抱负,诱发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在神州大地上,就这样神奇和谐地相处了。
  一路上,村民告诉我们,西南庄的三教堂,具体建于何年何月,村民谁也说不清楚。原来的三教堂因战乱年久失修,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三教堂遗址上,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地基和一段残存的东山墙,其余啥都没有了。后来在原址往北数十米的地方,即西南庄最高点,又重新修建了三教堂,单体建筑,雄伟庄严。在原址处,我们看到院墙早已毁损坍塌,漫漫荒草伏满院落,青灰色的石头在泥土里躺着,依旧怀着岁月的光泽。围着遗址转了好几圈,我们也没有发现石碑之类的,查看东山墙结构,石块之间缝隙,所用石料,揣摩其建筑年代或者清末民初,或者更久远也说不定,因为缺乏相关史料佐证,也不敢妄断。几位上岁数的老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三教堂就有了。
  相传古刹为唐前所建,造型奇特,石雕精美,分为前后二进院,三教堂居中,为青石斧凿成条形,垒砌而成,石拱无梁,琉璃瓦覆顶,朱漆木门花窗。后来塑像被毁,还当作教室,让孩子们上课,再后来,完全毁掉了,实在是可惜。听一位八十高龄的老教师李永科先生说,站在这里,上午向东可以观赏虎头山晨曦,下午向西可欣赏孤峰夕照,向北远眺桂河风景带,向南可以鸟瞰整个大山全貌,山林苍翠,巅峰平阔,传称此山为“大山奈寨”,实在是风水极好的地方。抬头北望,新建的朱红色围墙蜿蜒东去,大门两侧刻有一幅楹联,沿着青石垒砌的台阶拾级而上,通过两扇铁门进入,我们看到了殿顶灰瓦覆盖,二龙滚脊,结构匀称精巧的朱墙庙宇,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拱形前门上方镶着三个烫金大字“三教堂”,门两边是一幅楹联:救世主功德无量,佛道儒三教同堂。前脸两侧各有一圆形的雕花窗棂。门前香炉两个,纵向排列,青烟袅袅,透过烟熏火缭的炉香,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善男信女内心生命的细腻,一跪一拜,生老病死,就在那里,单纯了生活,又从容了内心。内奉孔子、如来、老子彩塑坐像,东西两壁绘有三教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虽经岁月剥蚀,但浓厚的色泽依旧庄重艳丽,粗中有细的线条饱满圆润,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充分体现了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四周栽有几十颗叶茂青翠的松柏绕其生长,冬青、金叶女贞等花树点缀其里。每年的三月初八、九月初八庙会日,附近村民前来烧香拜佛,消灾还愿,祈求人丁平安、社会稳定,已沿习至今。虽说这里没有名山庙寺的隆重祭祀活动,也不见人流如织的朝拜,更难见佛门弟子磕长头的震撼,但是当你驻足,当你静心,当你仰首,胸中涌起的慈悲会刹那间盈满感恩的心怀。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之盛世,简陋朴质的庙宇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象征,自有它端然的气场,生生不息的执着,延续着它向善向美的功用。因而,南庄及其周边的莘莘学子受此传统文化的熏陶,由此走向全国各地的干部、教师、将军、学者人才辈出,不忘初心,建功立业,不失南庄学风。更有南庄人民团结一心,不怕牺牲,勇敢打鬼子的抗战故事,留存人间。
  物换星移,闲云悠悠,翻过一页沾满露水的日子,盼思想火花迸溅。伫立于此,环视四周,晚霞驮着古老的神韵,点燃了遍野红枫,秋意如此盛大丰美,我略微有所顿悟,人的一生孜孜追求的,不就是为了给心灵寻找一合适的居所,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和平静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