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03 23:30
鄌郚总编

在母语的村庄徜徉

  在母语的村庄徜徉
  --------万庄村的那些事儿
  十月的朱刘,秋高气爽。临近中秋,碧空晴朗,我又来到了久违多年的万庄村。站在桂河桥上向南眺望,河面波光粼粼,堤岸桂花飘香。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沿河岸徐徐前行,一片片茂密的绿化带映入眼帘,走进村头,坑坑洼洼的土路不见了,扑入视野的是一条条平展宽阔的水泥路,飘带一样南北延伸、东西纵横,排排路灯挺拔矗立,街景树绿意盎然。在村委办公室,我受到村支书刘志富的热情款待,老干部刘安义、刘桂堂、刘法圣、刘保华、刘连增、刘良文老人淳朴的笑脸,敦厚亲善的味道令我感动。他们珍贵的回忆,勾起我对这个古老村庄那些年那些事的回味,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沁人心扉,撞击着我难以平复的心情。
  立初心·志存高远
  在万庄村农家书屋,我遇到了刘安义、刘连增两位花甲老人。他们告诉我,万庄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孤山桂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这里不仅有壁立千仞的孤山风光,有秦驰古道的挂幡开店,还有源于斯流于斯的母亲河———桂河。她作为昌乐众多河流之一,承载了朱刘人文景观的传说和历史意蕴。成汤建商之后,今昌乐城东朱刘一带尚属莱国。莱人地处东夷腹地,自然环境优越,势力比较强大,所以武王灭商之时,它不但不向西国称臣,而且还大展锋芒,与姜太公争夺营丘的控制权。此次争战,莱人虽以失败告终,但却在齐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而流传千古。商代末年,有一位著名人物曾在朱刘留下芳迹,这就是伯夷。伯夷乃孤竹国君之长子,因为不愿做昏君纣王之臣而出走隐居。“孤竹国君死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后来兄弟二人在首阳山不期而遇,跪在一块大石头上相抱而哭。二人的泪水不断地淌下来,情至于此,流水静深,渐渐的汇成了一条河,这就是跪河的传说。” 据《昌乐县志》记载:这里地处登莱古道的必经之地,夏商时期东夷土著莱国的势力曾到达这一地区;西周时期,是始封之齐国的势力范围;西汉时期,先属淄川国,后归北海郡剧县;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建立都昌县,县治所即在境内都昌村;该村在明、清时期分属东朱社和东朱厂;1939年属昌乐县第二区;1948年属朱刘区;1950年属昌乐县第三区;1958年1月,撤区并乡,属朱刘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县内兴起,朱刘乡成立火箭人民公社,12月,改称朱刘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万庄村属朱刘人民公社辖;1984年5月属朱刘镇;2005年属朱刘街道。
  万庄村位于昌乐县城东二十里许,首阳山阴,桂河拐弯的地方,前临胶济铁路,北靠309国道,东与团结路毗邻,西与圈子村接壤,那时村貌南高北低,东有河套,西有杏园、梨园、柿子园。祖辈世代耕作、纺织、宰屠、石工、木工等维持生计,村域面积四千多亩。十九世纪末,于刘刘氏、郝姓、崔族、于户入驻,届时户数二百左右,人口八百有余,是朱刘区最大的村庄。1991年全村共有504户, 2010人,耕地面积2030亩。 2020年全村有530户,2348人,居民有刘、许、郝、崔、于、庞等姓氏,皆为汉族。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姓始祖于南宋末年,奉旨移民,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辗转迁徙至此,时称朱刘乡曰清惠曰万家,后改称万庄,是当时昌乐北域唯一古村,距今约有近800年的历史。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亡金避冗,三世祖刘福暨子恩、清、泉徙爨河北盘阳蒲台兴家立业,首出庶物资助居民,历经七十余载。公元1312年(元仁宗时),万邦咸宁,祖籍和平年丰,福携子而来诲业。祖辈数代,奉公守法,行善积德,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名声誉振乡里。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许氏顺河北岸定居,后称许家街。万庄立村较早,但留下的有关村庄历史方面的资料却很少。据说以前村里建有龙王庙、关帝庙等。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股绵绵细流,一直在国人的血管里缓缓流淌。几千年来,因其高雅,极其通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崇尚自然、追求玄远意境的审美深刻塑造了中国山水画、武术、器乐、戏曲等艺术风格,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朝万历年间,世代信奉道教的刘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人旺财丰,事业有成,于是在村庄的东南角,祖先捐资始建一座龙王庙,庙内有七尊神像,亦称“七聖祠”庙,当时庙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布局严谨。庙内的龙王爷蹲坐中央,四周壁画,梁上盘龙,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院东有一钟楼,两根立柱上刻有警世名言对联,上联:半夜三声点破今古大梦;下联:平明一击敲醒亿万人心。横批:虫二。“虫二”是风月无边的意思,说明此处风景优美,天下无比。清嘉庆年间,有祖辈乡间名人带头,本村与周围村庄道教信徒及义士慷慨解囊,捐资重修“七聖祠”(昌乐县志有记载,并有残碑记录),院内有金库、银库各一,有5吨重的天然巨石一块,传说是刘氏刘有邦家祖辈(巨石背面刻有“清乾隆21年正月二十九日”)用一头牛(名曰朱尔)从西南庄子北河滩拉回来的,这块巨石数代多年盘固在“七聖祠”中央,是刘氏祖先遗留下的遗产。祠东边有一清澈如镜的水池,过去叫“庙湾”,从古至今不管天有多旱,地有多干,池里的水从未干涸过,乡民又叫“金龙湾”。每逢年节,四里八乡的百姓前来供奉,香火缭绕,兴旺数代几百年,后毁于文革时期。“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 二00四年,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等思想的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刘氏族人刘法孝、刘良法的倡导下,成立筹建组,集资捐款,历时年余,不显山不露水,沉潜其间的“七聖祠”庙,焕然一新,气势恢宏,折射出非同凡响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立初心,存远志,立德树人,以德化人,代代传承“勤劳节俭,家和业兴”“友善宾朋,和睦邻里”“敬老怀幼,排难解纷”“忠孝并举,励志自强”等族规家训,遵循村规民约,村民们勤劳质朴,家族间和睦相处。
  村内早先还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关帝庙,坐落在刘清美老家南,清乾隆三年,时面积不足六平米。村人推崇关羽的浩然正气及忠勇大节,戮力同心,修建庙宇,以教化人心,日夕供奉,香火不绝。庙内供奉着关公像,端坐正中,两道卧蚕眉,三缕美髯须,头戴金盔,身穿绿锦战袍,策马横刀驰疆场,夜读春秋心如月,人称武圣关云长。两旁有关平、周仓像,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供桌石条长4米,宽80公分,庙门上方悬挂一横匾,上书“仪满乾坤”四个大字,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是马过五关恩汉主;下联是花开三月义桃园。后来在庙墙的两端又出现了一幅对联,上联:日日日晶;下联:月朋      。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忠、义、仁、勇、礼、智、信”。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惜文革时期,庙内神像被毁,庙堂被拆除,但是关公文化的传承,至今代代相传。在这种精神文化的感召下,村里百年来先后涌现出如忠于革命信仰的“小先生”刘继堂,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的刘冠俊,乡贤楷模刘文先,黄土地上献真情的刘守义,担当使命的民企歌者刘伟全等一大批立初心,存远志的杰出英才。他们只是万庄村所在的朱刘大地涌现出来的值得称颂的人物之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更多值得铭记的人物, 如刘大世、刘大乾、刘好德等烈士却倒在了缔造新中国的烽火连天的岁月中。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固企”一直是万山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2020年10月22日15:00,万山集团大学堂管理人员第三期学习班开课啦!集团邀请到刘长城老师对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企业内训,集团各分厂、部门管理人员及员工代表110余人参加培训。
  刘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儒家思想的德性考量等逐步推演到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教会我们用礼、义、廉、耻等来规范言行举止、平常习惯,受益匪浅。万山集团围绕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和推动文化宣贯工作,把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融入到工作实际中,科学、有效地运用和贯彻企业文化,释放巨大的能量,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企业构建强劲增长的能力。
  行初心·文化当先
  进村不久,就发现路南杨树林子里有一座墓碑,分外醒目,一条水泥路通向墓地。凝视着摆放在墓碑前左边的一张镶在铁皮镜框中的大幅人物简介,沾满了岁月的风尘,诠释出这座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发生过的一桩桩故事。陪同的刘法圣、刘保华两位退休教师打开了话匣子,介绍起这座墓碑主人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座墓碑的主人,名叫刘继堂,名道利,字继堂,号承先,1893 年出生在本村。他个子矮小,长相特殊,但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同情穷苦百姓,深得当地群众拥戴,被当地人誉为“小先生”。 1914年他从益都乙种蚕业学校毕业后,在昌乐县农民协会工作,主管植树造林和育苗等工作,长达七年之久。1926年受昌乐早期在济求学的共产党员孟繁锷、李华亭、张适等人的影响,创办了朱刘店劳动补习学校,引导启发教育搬运工带头罢工抗税抗捐,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工作。1931 年经营昌乐粮店,不久倒闭。1935年刘继堂在家自费盖了六间东屋,率先在村里设立初级小学一所,招收一至四年级学生,拉开了万庄村文化教育的序幕,后在当地从事教学生涯。 祸起卢沟,“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1938 年 3 月 23 日,张天佐出任昌乐县长不到 20 天,就掀起反共军事摩擦,制造“北展事件”,枪杀郑太平、李和功等抗日战士7名。随之采取高压恐怖手段,加害抗日战士及其亲属,迫使他们隐蔽或外逃。1938 年 8 月,时任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刘慈源、刘智堂到铁路沿线朱刘万庄一带开辟敌占区党的工作,发展万庄村进步青年刘荣杰、年已49 岁的刘继堂入党。不久,刘继堂又在本村先后发展刘冠俊、刘树义、刘保德、刘重印、刘宗禹、刘秀峰等十余人入党,建立了朱刘胶济铁路以北第一个中共万庄支部。1939 年1月,县委成立了四个区委。二区区委由刘荣杰、刘继堂负责。刘继堂以开“锦祥饭馆”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对敌斗争,积极筹集活动经费。后因饭馆里敌伪人员常来常往,出出进进,不好掩护,只好关闭饭馆,另寻出路。此时,张天佐统治更加严密,屠杀镇压革命者更加疯狂,群众情绪更加低落,大多数党员不敢活动了。经过一段工作,1940 年党的组织活动,又有了发展壮大,继万庄支部以后,朱刘店、东庄、南庄、大桥都建立了党支部,都昌村也有了党员。万庄九名党员(刘冠俊、刘安庆、刘国庆、刘大乾、刘道成、刘湘环、刘龙基、刘维基、刘仲文)带头和十几个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1940 年春,伪区长张墨仙派人到朱刘店抓捕刘继堂,在刘宗禹的通风报信和巧妙掩护下,刘继堂机智脱险,被派去二地委学校学习,后留二地委宣传部任科长。1941年4月,他清楚只耽于自己的安逸、满足于现状,唾手可得,但他心意坚决,要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民族的命运抗争,即使前途布满荆棘,甚至是死亡……必须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刘继堂不顾个人危险,经二地委批准,怀揣着为革命战斗到底的崇高理想,强烈要求回到昌乐继续坚持地下斗争。20 日,他去丹桂乡老官李村开展工作时,不料被国民党党员崔学亮、特务刘金环、伪小学校长王瑞林等人发现告密,当天被丹桂乡乡长秦光廷派乡丁抓捕,敌人将刘继堂押到潘家庄庙内囚禁。面对敌人的严刑审讯,刘继堂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未向敌人泄露半点党的机密。敌人无奈,当晚将刘继堂活埋于五图镇崔家埠村西北大沟。生灵涂炭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而国共两党之间的解放战争也卸下了帷幕。1948年全县解放后,村初级小学仲夏复课,借用民房,成立两个复式教学班的小学。1962年达到3个教学班,有3名教师,90名学生,时任负责人是大东庄村的刘长廉。1965年春,大队两委决定建新校,集体投资,群众捐工献料,扩建9间教室,并拉上电,成立一所供六年制完全小学教学适用的校舍。70年和71年又分别扩建教室9间,到78年时共有8个教学班,1个幼儿班,学生有350多人,教师16人(含2个幼师)。先后有张仁贵、张锡增、于仲书、刘保华、刘林、张华岗负责。据万庄小学“校志铭”记载,2001年8月,因生员增加,村两委决定搬迁学校,搞运输起步的乡贤楷模刘文先,有了一定资金积蓄,在他倡导下,村民积极响应,慷慨解囊,筹集资金五十余万元,在村东北角,历时一年建成一所面积一万五千余平米,校舍五十二间,办公教学设施齐全、活动场所配套的新型学校——万庄小学。历任校长有刘智兴、于均平、刘海波。学校于2017年9月再度搬迁到首阳山东麓,与朱刘店小学合并为朱刘街道小学,实现了万庄村教育跨越发展的“孟母三迁”。恢复高考以来,村里有大学生近百名。
  万庄人崇尚文化,人人望子成龙,对兴办教育向来热情很高。“文化当先,我们不上学,就永远庄户,土茬,缺少文化素质,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要想出人才,就要舍得投入,坚决打好小学教育这个基础。” 刘文先一直惦念着朱刘街道的教育发展,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小学建设的殷殷希望。刘保华老师介绍说,2015 年,街道要合并小学,村民听说小学要合并到村外,担心教学质量不好,打算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读书。谁说春色不忧伤?刘文先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才是厚植这方红色热土春光满园的根本,没有优秀的文化传承,村里的孩子就没有美好的前程。刘文先知道后,急忙找到街道和教育部门主要领导,提出在首阳山东麓建一所省级规范化小学,掷地有声,万山集团无偿捐资 5000多万元。小学开建后,刘文先高度关注工程质量和进度,白天忙完公司的工作,晚上不管下班多晚,他都要到工地施工现场转一转看一看,叮嘱监管人员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按照百年大计的标准抓好基础建设。2016年春天,校园建设竣工之初,县领导卞汉林书记到校视察调研,非常高兴地说:“文先啊,你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家乡人会记住你的,学校就叫万山小学吧!”时年9月学校开学,家长们被美丽的校园惊呆了:中西合璧的教学楼,高档先进的体育馆,鲜花盛开的校园,各种一流的教学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从此,学校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师资力量,为创建乡村名校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岁月沧桑,春华秋实。万庄教育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从史料记载里,我们能看到万庄教育展示出的文化魅力、思想动力、道德源泉。看到了万山集团守初心、存远志,关爱社会的情怀,以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襟怀。2017 年,万山小学在刘西海校长的带领下,先后荣获“昌乐县少先队示范校”“潍坊市五好四点半学校“昌乐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园林绿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几年在昌乐县 60 多所小学中脱颖而出,总评第八名,在乡镇小学中排名第一。2017 年 9 月份,“文先奖学金”正式启动,首次发放 200200 元教学奖励金,资助贫困生 7000 元,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每年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刘文先都会邀请回乡学子和万庄籍在县外、省外工作的父老乡亲,在万庄村委办公室和集团公司会议室,分别举办别开生面的春节茶话会和大拜年活动。活动中,刘文先对 200 多位学子和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寄予深厚的希望和祝福,对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一次性奖励 4000 元,鼓励大家拧成一股绳,发扬万山人睿智、豁达、自强的精神,为家乡的教育和发展献计献策。
  “文化成就辉煌,文明凝聚力量”。万庄文化教育育植了村办企业经济腾飞的翅膀,如今企业经济反哺万庄文化,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助力器。写过“鳖盖子湾传说”“辘轳把沟传说”的老教师刘法圣自豪地介绍,万庄村清朝末年开始有了民间杂耍,打花棍、扭秧歌,后来逐渐出现了跑高跷、打扬琴等文艺活动。1962年,村里五十多岁的刘法孔,和几个戏曲爱好者,硬把一出流传多年的地方小剧插拔起来,戏名叫《箍炉子匠》,曲调土得掉渣,白口是典型的昌乐土话,个别台词俗不可耐。如箍炉子匠和王大娘子斗嘴时的一句台词:“一捶捣在奶子上,捣得那奶子冒白浆。”别看戏“土”,还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昌乐县水泥厂礼堂参加公社民间文娱汇演时,受到了县长朱维福的好评:“我走南闯北看了些戏,还从来没听见过万庄这种腔调的,这叫什么剧种?”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说,干脆就叫“万庄调”吧!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拉开抗美援朝序幕,村里13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人人立功,全员荣退。这时以刘召泰为主,刘桂仙、许好善、刘国汉等10多位文艺爱好者,在朱刘店大集上演出了荷包剧“杜鲁门不是人,李承晚瞎了眼,志愿军英雄汉,美国鬼子吓破胆。”为之轰动一时。2004年万山集团成立后,刘文先投资 100 余万元,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配齐了各种棋牌室、图书室、运动器材、文化娱乐设备等;组建了 300 多人的秧歌队、舞蹈队、文艺演出队,每月为村里演出 2 场文艺节目,并向所有演出人员每人每月发放 100 至 400 元不等的补助。每天晚上,村民们聚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自2008年以来,万山集团每年都独家赞助昌乐县元宵文艺汇演,至今已10多年矣。
  践初心·转型创业
  历史上的万庄村有过辉煌,也有过喧嚣。村里82岁的老会计刘桂堂回忆,我是本村人,祖辈都生长生活在这里。我出生于1939年农历5月,1948年昌乐县城才解放,所以,我也算是出生在旧社会,经历过生活的苦难,深知农村的疾苦。解放前,我们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以祖辈流传下来的种植业为生。因土地瘠薄,又无水灌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产量很低,仅靠村西头的几亩果园勉强维持生计,大多数人家常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年,村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那时候全国搞土地改革运动,从地主手中把土地收回来,大家都去参加公社劳动,每天挣工分,村民主要种粮食、种蔬菜,人人都很积极,一心想着把生产抓起来、搞上去,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温饱问题。万庄村先后经历了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阶段,人们生活有了些转机。但由于土地贫瘠,一直摆脱不了贫困,年年靠国家统销粮、救济款度日,不少人家还要靠借粮渡难关。记得当时我家每天最多吃两餐,基本上都是菜泡饭,水多菜少饭更少,最穷苦的时候没有米,吃的是树皮、野菜。后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农村开始摊派各类粮食和物质的征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一年挣的工分最后剩不下几个钱,不够吃的了。 1979年,我村交公粮45万斤小麦,在大石桥村召开的全镇干部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实现了单产第一、总产第一、贡献第一。会后张克泰书记问道,你们村实现了三个第一,村民的生活怎样?口粮不是第一吧。所以,为什么在我心里,“毛泽东主席真是伟大”,至今对他崇敬和信仰,因为毛主席英明,他知道必须首先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让大家有饭吃、吃饱饭,这也是刘冠俊当村支部书记后为村民做事的“初心”。
  刘冠俊,1902年出生,是昌乐二区委负责人刘继堂烈士的叔父。在刘继堂的影响下,1939 年4月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中共党员。10 月,赵西林秘密来到刘冠俊家中主持召开了党的部分负责人会议,指导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刘冠俊家成为县委在铁路北侧的重要活动基地。1940 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参加了苏崮战斗,临沂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刘冠俊老母亲去世时,他都没有见上一面,邻居们用一张破草席将老母亲草草下葬。1948 年,昌潍地区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好转,昌潍地委在益都东门成立人民药社。刘冠俊则被分配到昌乐县委宣传部门工作,并兼任万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进行了土地改革和阶级成分划分,维护了穷苦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了让各村村民了解党,拥护党,他利用集市路口,自编自演了快板、戏曲节目来宣传。如“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灯头朝下”等脍炙人口佳句,也成了周边村民的笑谈。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与本村党员刘树义、刘重印利用与昌潍人民药社书记刘智堂熟悉的关系,在县药材公司驻村干部韩元林的帮助下,购买黄芪、白芷、丹参等草药种子,带领村民在白萝卜坡、直路子以西的集体土地上种植药材,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农业产值连年上升。1962 年 9 月 8 日深夜,正值草药收货季节,刘冠俊在药地带领村民收割药材三天三夜没有回家,在最后收工时突感身体不适,终因过度劳累,体力严重透支而病逝,享年 60 岁。
  穷则思变,工业起家。刘守义,一个从黄土地上走来的“败家子”, 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单上,三届省人大代表的行列里都有他。他用几十年的苦干、实干践行着“国家需要、党的号召,就是我生产的方向”的崇高使命,终于走出了这片被人们称为“神灵”的黄土地。
  “前些天,刘耀章来找我说,守义啊,我拉扯着九口人,这日子咋个过法?你们当干部的可不能不管俺啊!他前脚刚出,一根胳膊的刘安友又找上门来,都是缺钱啊!送走了他们,我一夜没合眼。解放三十多年了,老少爷们还到处抠钱花,咱没责任?”说着,他的眼圈湿润了,“咱要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摘工业!”“搞工业?”队委会上人们一阵骚动,“咱种地的手搞工业,能行吗?”“不行就学嘛,谁天生就会搞工业。”搞工业,难啊!刘守义总算尝到了这个滋味。但是,思路一变天地宽。那些日子,他成天价不到家,不是外出考察,就是到南山上转悠。老婆嘟囔:“搞工业,搞工业,你自个挣多少钱?这几年,人家的责任田都种的好不说,多少户搞起了副业?人家成把的票子往家拿,可咱……”他不在乎:“跟着俺就得多受点累,享福的事没有。大伙啥时富了,咱再富也不迟!”
  1984年4月,万庄村和朱刘店焦化厂合办成立万庄防水油膏厂,次年1月投产,利用煤焦油作原料生产防水油膏。产品经省化工研究所鉴定,为可代替2毡3油的新型防水材料。当年生产460吨,产值40万元。从此,万庄村人迈出了工业强村富民的第一步。记得 1985 年建水泥厂,他连轴几天转,一天吃不上三顿饭。得花 100 万元啊!村里家底空,哪来这么多钱?他只好求亲拜友,连借加贷,跑了多少腿,走了多少路,拜了多少门子,投产了,可质量卡了脖子。他又四下跑技术,蹲在厂里抓质量,水泥质量硬是让他给抓上去了,当年获得市乡镇企业局水泥质量合格证书,并通过了省级鉴定。1987 年,他上潍坊跑了个项目,和潍坊针织厂联营建一个针织分厂,究竟跑了多少次潍坊,谁也数不清,一台台机器运进来,很快安装试产。望着旋转的织机,他笑了,又流泪了。他说,笑是从心里笑出来的,泪是从心里流出来的。1991年以来,他带领万庄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村水泥厂与淄博华西经贸公司投资4000万元, 新上了五级预热旋窑项目,专门生产325#以上高标号水泥,年产水泥10万吨。万庄村通过对企业实行改制,采取村集体控股、股东经营、村民融资的经营策略,走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睿智的改革,为万庄工业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3年对全村企业全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万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有职工1368名,管理人员36名,净资产875.5万元。下辖水泥厂、油膏厂、防水材料厂、采石加工厂、农业综合公司等10个厂(公司)。到1994年,全村已建起水泥厂、防水材料厂、针织服装厂、运输公司、交通预制件厂、煤场、农场等16个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达1372万元,注册资金1080万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0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万庄村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文明村”、“山东省先进党支部”。 2016年 1月 25 日,长期积劳成疾的刘守义因病走了。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活到老,学到老,为党的事业干到老”的珍贵承诺,把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永远留在了黄土地上。
  2000年,村办企业的业务已扩展到运输、汽修、煤炭贸易等行业。这时,万庄村的运输公司开始入不敷出、举步维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任村书记的刘秀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几位老党员一盘算,必须请能人出山,方能改变不利局面。于是,他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亲自到刘文先家中去做工作,请他接管奄奄一息的运输公司。“文先啊,我知道你能胜任。”瘦削的刘秀德抽着刘文先递过来的烟卷劝说道:“你是能人,你不干不行啊,老少爷们儿都看着呢,村里的企业不能垮了啊!”“不干!”刘文先来了个嘎巴脆,“钱可不是那么好挣的,都是拿命换来的。很多苦吃了只有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也不一定会理解。玩个车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外出拉货的车辆有个三长两短,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吃了闭门羹,刘秀德心有不甘,几天后又去刘文先家,依然无果。刘秀德心想,看来要个三顾茅庐了,必须采用激将法,方能达到目的。一天晚饭前,刘秀德捎着一瓶小马车(古营春)来到了刘文先家:“文先,俺知道你不喝酒,但今天你必须喝上一小盅,咱俩好好唠唠。”刘文先不胜酒力,一小盅酒下肚,已是头晕脑胀,脸若关公。刘秀德趁机说:“文先啊,你是不是不爱咱们村啊!说个事你就推三阻四的,太不够意思了,你就眼睁睁地看着别的村都比咱过得好,脸上有光吗?”一听这话,刘文先剑眉倒竖,犟劲儿上来了,霍地站了起来,话音钢钢地:“谁说俺不爱万庄了,今天俺就把话撂这了,俺接!一切听俺的,俺要把企业做大,挣了钱让村里花,让国家花,让老少爷们儿出了村腰杆都能挺得直直的,说话硬气!”刘秀德喜不自胜,心想:终于成功了,企业有救了!刘文先咬牙接管了村运输公司后,对企业仔细评估了一下,发现早已资不抵债,心中不免暗暗叫苦。刘文先硬挺着,除了每天劳累奔波,时时想着怎么改变局面,心里的苦楚从不向人诉说。经过一番艰苦打拼,加上刘文先的精细管理,运输公司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开始有了稳定的盈利。这时,松了一口气的刘文先开始将企业的盈利拿出 60 万元资助万庄村,建了万庄小学并承担学生在校的所有费用,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爱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万庄人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富,仅仅靠运输,是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发展集团化规模企业。时光走到 2004年,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个别村民开始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这让刘文先有口难言,夜不成寐,思虑再三,他决定破釜沉舟,将手下的几家企业合并组建成山东万山集团有限公司,发挥资源带动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吸收更多的村民就业,再一次把万庄村人推上了第二次艰苦创业的跋涉之路。2004年,万山集团正式成立,开启了通往现代化强企的大门。刘文先抓住国家飞速发展的机遇期,运筹帷幄,殚精竭虑,用 10 多年的拼斗使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小企业变成了年产值达 70 多亿、员工 2000多人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减水剂、葡萄糖酸钠生产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 标准国际质量体系管理认证。万山集团也先后荣获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中国化工企业 500 强”“中国建材企业 50 强”“中国民营建材企业 20 强”“中国民营制造业 500 强”、山东省民企帮村“优秀企业”、潍坊市“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潍坊市“工业百强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行业一颗耀眼的巨星。
  百尺竿头,更尽一步。当秋日和煦的阳光照在美丽的厂区,恰是万山集团成立16周年纪念日,我们遇见了万山集团新的掌舵人,满脸笑容,精明干练的年轻总裁刘伟全。他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青年企业家理事我并没有满足,而是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在誓言中镌刻初心,在奋斗中坚定使命,带领生产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对公司生产工艺创新改造,大搞节能减排改革、安全环保设施改进,共计三百多项,获得专利 42 项,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是啊,作为一名从基层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管理者,刘伟全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无私奉献、廉洁高效的精神,为促进企业高效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凭借专业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工艺,迅速崛起的万山集团,在刘伟全的率领下,以党建为统领,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经过腾笼换鸟、新旧动能转换,现已发展为涉足建筑材料,煤化工,物流运输,制釉产业,化肥,柠檬酸产业、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现代化集团公司。下辖山东万山化工有限公司,巨野万山伟业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万山肥业有限公司,山东万山物流有限公司,山东万山制釉有限公司,山东金万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山东沂水七星柠檬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2018年,集团公司制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投资9亿元在沂水县新建七星柠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柠檬酸、柠檬酸钠食品添加剂,行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2018年11月集团党支部被评为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强企”始终是万山发展的强劲动力。2020年10月16日下午,万山集团与齐鲁工业大学技术合作交流座谈会成功召开,万山集团牵头承担的“工业互联网的高端化工智能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签署合作协议。这是集团创新驱动迈出新的一步,也是集团产学研合作新篇章的开始。在新的征途上,万山集团将持续推进“科技强企 人才强企 文化固企”发展战略不动摇,围绕“提升质量、效率、效益”中心,高扬创新发展主旋律,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实力万山”“百年万山”。
  铸初心·共同致富
  “走进万庄村文化广场,有一个硕大的影壁墙,上书着七个金色大字: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刘文先不断拼命发展企业的初衷和人生写照。”站在文化广场舞台上,原村委委员、民兵连长刘良文动情地说。
  干了多年村委副书记的刘安义对我说道:“董事长刘文先对万庄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热爱。挣了大钱后,他开始实施自己的梦想和承诺。每年都会从企业的赢利中拿出一部分,帮助万庄村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庄环境质量;他出资 100 多万元,对村里坑洼不平的道路进行硬化和绿化;铺设安装了自来水管道,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他出资为每户每月发放 50 元补助金购买液化气,解决了村民烧柴做饭影响村居环境问题。为村里考上大学的每位学生一次性补贴4000元;投资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举办文艺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在风景秀丽的首阳山南麓投资建设万山景城小区,帮助万庄整体搬迁,让村民住上了生态小区,成为幸福的居民。村里老人没有收入,靠子女赡养,有些家庭常常因经济拮据产生纠纷,造成不和睦的现象。通过入户调查后,他决心改变村里‘孝道’文化的不良风气,毅然为村里 500 多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补助金 500 元,过生日发放 100 元补贴,90 岁以上的老年人过生日补助 1000 元,逢年过节发放米、油等礼品。‘有困难,找文先!’成了村民的流行语口头禅。他先后出资 1 亿多元,将村里的荒滩、沟岭、牛山等处改造成了风景秀丽供村民养生、娱乐、游玩的桂河植物园、牛山公园和洪沟生态园。无偿投资5000万建设高标准的美仑美奂的新万庄小学……万山集团以公益的名义打造着一个村庄的福址,以一种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怀竭尽所能,令人拍手称道。”
  “俺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俺们万山集团的精神追求!”中午一起吃饭时,刘文先踌躇满志地表示 :“俺们要全力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搞好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路上,绝不让一个乡亲掉队,俺们要让万庄村的老少爷们都能过上更加快乐幸福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拓初心?建美丽家园
  正月十五,是刘文先确定的敬老节。这样的敬老活动已经延续了18 年。刘良文兴致勃勃地说,这一天,刘文先邀请村里的一些老人到企业厂区、牛山公园、万山小学、万山景城等处进行参观游览,然后到城里鸢飞大酒店共进午餐,征求老人们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畅谈村企共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话题。晚上,又把村里的老人们请到村文化广场主席台上,观看“万山红遍”村企大联欢节目。节目过后是令人惊喜的焰火晚会。夜幕下,只见广场上腾空而起的烟花在天空中一个一个怒放,不同的花型,不同的颜色,构成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图案,令老人们惊叹不已,连连叫好,脸上洋溢着幸福满满。在万山景城小区,村里的老人们对小区的建设质量和优美环境赞不绝口。老人们激动地说,现在生活太幸福了,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更好地养生,这么好的日子真是活也活不够啊!
  是啊!为了让万庄村老百姓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刘文先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啊!他先后出资 2 亿多元建成了万山景城,一期工程建成 14 座楼房,已经迁入村民 300 余户,成为万庄村民整体搬迁入住的新家园。山河相映,奇石兀立,日月同辉,尽显昌明、富饶、盛大、文明的丰厚底蕴,堪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万山景城旖旎的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惊叹于小区的一步一景。从波光粼粼的首阳湖到意气风发的文昌阁,从大气磅礴的 " 和”  山到顶天立地的九龙柱,从设施齐备的篮球公园到孔雀起舞的动物园。电梯洋房错落有致,各种花树次第开放,亭台若隐若现,竹木清新翠绿,孔雀迎艳开屏,百鸟翩翩朝凤,更有几只天鹅和鸳鸯悠闲地浮游在精致的石拱桥下,嬉戏着娴静的时光。“这样的农村小区,堪称潍坊第一 !”游人们发自肺腑地说。万山景城小区后花园矗立着一块刻着“万山红遍”字样的奇石,这是刘文先的终极追求和崇高境界。 2017年12 月初,他又追加 200 多万元,亲自带领 30 多名员工奋战了 20 多天,对万山景城后花园约 50 亩地再次绿化提升改造,栽植了上千棵黑松、白皮松、塔松、红叶李、冬青、美人梅等树木。待到秋高气爽,小区后面满山的黄栌,将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我想此时,赋闲在家的刘文先就会在晨曦中,久久地坐在文昌亭内,面对首阳湖,听着百鸟欢唱,享受着野菊芬芳,吟诵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历经七百五十余载峥嵘岁月,今天的万庄,历尽沧桑,成绩辉煌,离不开历任领导班子的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尤其近十年来,集团公司和村两委领导班子,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实施企业帮村,走共同富裕之路,勠力同心战疫情,脱贫攻坚同小康,带领万庄这艘巨轮劈波斩浪,走进了打造百年名企的新时代!(文/徐一波)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