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2-03 00:24
昌乐 刘文安

紫砂知耻(陈正宽)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2 16:08
鄌郚总编
  紫砂知耻
  陈正宽
  最早知道江苏宜兴这个地方,全赖于那种名贵茶具——紫砂壶。小时家境贫寒,全家十几口人,指望爷爷倒腾古董糊口。有一次,古董贩子于斌来,夹了一个蓝布包袱,说请爷爷鉴定。原来包着紫砂壶,一把壶,四个碗,还镶金裹银的。爷爷戴上老花镜,横瞅瞅,竖瞧瞧,看看壶底,写有印记:大明宣德年制。他就自语:“和大明宣德香炉同年。不过紫砂出在宜兴,怕不会早到明朝。”于斌摇了脑袋像货郎鼓,“那也不一定。我在五年前,便捣腾过一把宣德壶的。”“是么?”爷爷说,“这壶,虽说不至于在宣德那么早,至迟也在康熙朝。结末,爷爷还是买了这把壶。由此,幼小人我,沾爷爷的光,也第一次喝上用古董紫砂,沏出的茉莉大方茶。也知道了江苏有个宜兴,是出紫砂壶的宝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作家艾芜深入云南边陲体验生活,写了短篇小说集子《南行记续篇》。用来接续他三十年代曾经写过的《南行记》。艾芜的用意很明白,迎合当局,取悦上司,做一点廉价的回忆对比,转移大饥馑的视线而已。《南行记续篇》中那些篇什,文字美,插画美,装而帧美。时值人祸天灾之年,作家却大唱赞歌,其实是上麻醉,瞒和骗。我欣赏那些插画,皆出自名家,有袁运甫的,柳成荫的,吴冠中的……特别是那位留法画家吴冠中,作画特别讲究色彩。而吴先生原籍,和紫砂壶是老乡,可谓幸会之至。
  宜兴,天生是出大画家的风水宝地。只缘,大画家徐悲鸿是宜兴人。徐悲鸿的父亲原是民间庙堂画师,专门为寺庙画壁画的。既至读了蒋碧薇女士回忆录《我与悲鸿》后,又知道了江苏宜兴,不光出紫砂壶,也出大画家,所谓锺灵毓秀、地灵人杰吧。在蒋碧薇女士女性细腻的笔触里,宜兴是一个山明水秀、楚楚动人的地方,而山明水秀出伟人。自打读了蒋女士的书,我则以为倘若宜兴,不出徐悲鸿,不出吴冠中,不出紫砂壶,那才是怪事。蒋碧薇又说,宜兴不光出画师,还出武人,像改恶从善的周处。这,不由人不对宜兴,生发若干的敬意。
  蒋碧薇回忆,她在小时候,见宜兴乡里城里,到处有周处庙,民众祀之甚于神。这证明周处真有其人。在京剧舞台上,《除三害》是一出花脸折子戏。人物只有两个:一个周处,一个县官。据说,周处幼而失怙,刚愎自用,欺压乡里,无恶不作,民厌其害,故以南山出猛虎,噬人;北海出鲛龙,吃人;地方出周处,伤人:三害不除,民无宁日。争讼之于县官,县官就穿微服,化作民间长者,与周邂逅。打比方闲话民间疾苦,拐弯抹角打动周为民除害。周主动除了猛虎和鲛龙,并励志自新,真真做到“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小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北京京剧团首演,由谭富英扮演县官,由裘盛戎扮演周处,轰动一时。其激动人心处,单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好像也是概括不了的。
  一出小戏,讲了一个大道理——改造罪人,攻心为上,以暴易暴,未必善计。西方法制国家所以废除死刑,也许正是为此。《除三害》的县官,不用镇压法而用归劝法,大奏其效,一是深知“以暴易暴”是帮倒忙;二是颇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么一个“树人”的至理。
  暴力再厉,莫如攻心。周处知耻,改恶从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古今佳话。这反过来证明,以柔易暴,合乎树人规律。江苏宜兴陶土烧出的紫砂壶,外呈紫红色,这让人想到京戏舞台上的脸谱——黑表清正,金表威猛,红表忠烈,而紫砂的“红”,表什么呢?曰:表知耻。所谓“面红耳耻”,色近紫砂,形象地道出“知耻逝于勇”的道理。紫砂尚且知耻,而况人乎!周处的浪子回头,和徐悲鸿、吴冠中一样,更富于人文教诲。明乎此,也就明乎京戏舞台上,《除三害》唱了若干年,迄今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