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7 16:54
鄌郚总编

田义生《瓜乡劳务》

  瓜乡劳务
  田义生

  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涤荡了落后的传统模式和陈规陋俗,崭新的高科技农业技术革命,取代了历史的传统种植。昌乐这个古老的农耕县迅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科技种植瓜菜的农业革命迅速推广普及。全县境内,先进、高效的塑料大棚种植很快取代了沿袭千年的古老、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几年光景,全县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种植粮食而转移到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西瓜、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上来。特别是尧沟、鄌郚等土地面积几乎全部被白色塑料大棚薄膜所覆盖。
  据说某外国友人访华,乘座的飞机途经尧沟上空时,忽然发现机翼下出现了一片银色的大湖,急忙翻阅地图查找,并未有湖泊标注,而后向翻译询问,才知晓这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塑料大棚而形成的“银色湖泊”,哑然而笑。交口称赞中国的农业技术革命“阳光工程”。
  西瓜蔬菜的种植的确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西瓜已成为昌乐县农业的支柱产业。“昌乐西瓜”已成为我县的农业品牌和对外宣传的名片。西瓜之乡的瓜农得到了种植西瓜的实惠,平均收入是原来粮食种植的几倍、几十倍,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富裕起来了。以尧沟为例,瓜农们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95%的瓜农户都购置了汽车、农用车、机动三轮车。宽敞明亮的水泥砖瓦房取代了低矮破旧的茅草土屋。很多富裕户建起了十分气派的二层小楼。
  高效高产值的西瓜大棚种植,在种植管理方面必然要投入人力、物力加倍的精耕细作。这与原来的粗放型传统种植方法相比,现在每亩瓜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之过去要增多几倍、几十倍。同时产出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西瓜,也需要对产品进一步的包装、运输、销售。这一块还得投入相当大的劳动力。这一系列的工作,仅靠承包土地的当地农民一家一户自己劳作是不可能完成的。西瓜生产的大量劳动力的需求,给西瓜之乡造成了很大的劳动缺口,必需雇佣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辅助工作,才能维持正常的西瓜生产。而一些远离瓜乡的地方,每年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资源需要对外输出。就这样,西瓜之乡昌乐,渐渐地自发形成了新时期的瓜乡劳务市场。
  随着瓜乡西瓜生产的飞速发展,瓜棚管理的用工量越来越大。劳务用工价格也随之越来越高。这就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农民工蜂拥而至。据不完全统计,本省务工者有来自鲁北、鲁南、鲁西南等地的农民,如德州、惠民、聊城、济宁、菏泽、临沂等地市。外省有山西、河南、江苏、安徽以及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务工者。昌乐劳务市场与青州的谭坊、寿光的纪台、田马等地劳务市场连成一体,每日上市劳工数量高达3000多人,日均人数也在1500人以上,而且工价也一升再升。在农忙季节和大棚西瓜移栽管理用工高峰时期,男工的日工价也不低于300元/天。女工工价也在260元/天。即便是用工淡季,工价也不低于200元/天。瓜乡昌乐劳务市场依它的上市劳工量大、工价高而成为我国江北最大最出名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
  为了彻底了解昌乐劳动市场,了解这些远离家乡,来瓜乡打工的农民工的真实情况。笔者选了务工者最集中的地方---尧沟作为重点采访地,并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工作状况
  务工者在瓜乡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西瓜大棚内的各种活路。同时也包括建西瓜大棚的前期和西瓜成熟后的采摘、搬运,帮助棚主销售等诸多事情。当然,在西瓜种植销售淡季时,瓜棚用工量很少了,打工族们也会承揽一些建筑类的工作干干,反正出门在外挣钱是目的,尽量每日不闲着。
  西瓜大棚里的工作是按季节顺序展开的,下种育苗这是西瓜的第一步,而且是在春节前就完成的。在营养钵体内种上南瓜种子,(过去曾用葫芦,现在一般用专用的南瓜作为基苗,目的是克服西瓜重茬死苗的枯萎病).营养盘上种上西瓜种,约七八天就出苗了。一般育苗用工较少,大多是西瓜棚主自家人就可以。当做砧木用的南瓜苗和砧穗的西瓜苗长出两片叶子时就需要嫁接了,约二亩面积的瓜棚大约需800棵瓜苗。有些西瓜种植户,一户就种着三、四个瓜棚。这瓜苗嫁接可是费时费力的活儿,就是熟练快手一天也就能嫁接2000棵左右。而且时节不等人,一批瓜苗必须在当天嫁接完毕,所以嫁接时也是用工旺季。下一步就是瓜苗移栽,也是用工量大的活计。以上两项工作大都在春节前完成。
  春节过后,天气迅速转暖,,大约到正月底前后西瓜秧即长到一米长了,这是需用大量劳动力把爬的得杂乱无章的瓜蔓一一理顺,同时把每株瓜蔓上除了主蔓以外的“杈子”统统掰掉,这叫“拿杈子”,免得争夺养分,影响主蔓结瓜。接下来就是给花蕾授粉点花。以上这几项工作都是紧紧连接在一起做的,而且这“拿杈子”的活也得连续拿几次方才完成。这一阶段是瓜棚用工量最大的时期,而且用工成分的比例大都雇佣手巧心细的女工为多。
  在“五一”前,大棚西瓜就成熟了。这摘瓜卖瓜过磅也得用人。因相邻瓜棚的西瓜大都在同一时间成熟,大家互相帮助就能摘完,所以这是并不是雇工的高峰。
  瓜棚内西瓜摘完后,除少数户留下瓜蔓准备结“二茬”西瓜外 ,(还有重新育苗,栽种晚季西瓜的) ,大多数西瓜户都选择在瓜棚内种一季蔬菜,如:辣椒、茄子、小油菜等。瓜棚内耕地、作畦、育苗等。大约让土地“歇棚”近20天,这时用工量不大,也正赶上麦收季节,瓜乡劳务市场上的农民家中大都种着小麦,所以很多人都回家“忙麦”去了。市场上的劳工上市量明显减少了很多,因而工价依然较高。
  秋季到了,瓜棚内的蔬菜也需要加强管理了,如:辣椒、茄子等,必须用麻绳把植株一一吊起来,以利透气结果多。这费时费力是劳作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到了蔬菜成熟采摘季节,用工量也很多,例如采摘辣椒,就是既麻烦又费时的活。大棚主人往往去雇佣很多女工来完成。

  人员结构、生活状况
  瓜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域来看以本省为主约占总人数的95%还多,外省务工者不足5%,不论省内省外的务工者,大都来自较贫困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他们那里多年就有对外劳务输出的习俗,而西瓜之乡拔高的用工价格成为他们的首选。
  就务工族的年龄段来看,男性一般在18~60岁之间,以28~55之间为主。女性以28~50岁之间,以30~45岁女性为多。
  男性18~25岁已婚者不到50%,其他年龄段基本都已经组成家庭。但其中还有一些成不了家的光棍汉。女性基本都已组成家庭,单身未婚妇女极少。夫妇俩同来瓜乡务工者也有不少人,他们在农闲时出来务工,农忙时就回家乡侍弄家中的承包地。
  据统计,整个瓜乡劳务市场务工者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具体到几个不同的小劳务市场也稍有不同,例如尧沟劳务市场,春夏秋三个季度的调查来看,男性占49.5%,女性占50.5%,女性略高于男性。而在昌乐县城的劳务市场,男性占51.5%,女性占48.5%.其中原因是尧沟市场雇主基本是雇佣在瓜棚内干活的人,女工干活灵巧细致,而且工价相对偏低。昌乐县城市场雇工者,除去瓜菜大棚用工,另外建筑工地也到这里争夺劳动力。而建筑业用工基本是男性劳动力。
  打工族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占80%,小学文化占13%,高中文化者占5%,文盲2%,大学文化几乎没有。就其专业特长来说多为男性、会木工、瓦工的共占总人数的7%。而女性务工者特殊技能很少。(以上百分比数据是经过在不同季节共30次在劳务市场上调查统计得出的)
  来瓜乡的务工者的居住条件一般都比较简陋,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就是为了多挣几个钱贴补家用,住的孬好他们根本不计较,一般住在价格很便宜的简易旅社里。,而大多是睡大通铺。好在行李不多,大都是一个挎包一个小铺盖卷,占不了多大的地方。出门在外有个遮风挡雨睡觉的地方就不错了,至于吃饭更是没有讲究。如果当日能找上活能“下市”,这中饭就算有着落了,一般中饭都是雇主管,早晚两餐都是自己解决。一般买点现成的火烧、包子、大饼就着白开水对付一下就过去了,更有甚者,早上不吃早餐,空着肚子上市,反正雇主雇了去,中午这顿饭人家管饱,就猛搓一顿,一顿顶两顿了。晚上吃自己的能省就省。时间久了馋坏了,或者是找了个不错的活儿,当日挣的工钱不少,也就豁出去了,买点猪头肉、炸鱼什么的,再买上瓶酒,约上几个伙伴们凑在一起撮上一顿,改善改善伙食也是有的。但是这种吃喝都是偶尔。

  劳务管理
  昌乐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发展西瓜产业的同时,对瓜乡劳务市场十分关心。就拿县城为例,原来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地处宝昌路北段小农贸市场内,每当劳动力上市时,就造成街道上交通堵塞,极容易发生车祸。再者和农贸市场混在一起,与农产品交易的商业活动互相影响。2014年,政府决定在县农贸城建起了劳动力市场管理中心,设立了劳务管理办公室和劳务中介公司,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设立了农民之家,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每人每天住宿仅4元,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县人力资源中心、市场监察大队不定期到劳务市场检查、监督、管理。对农民工进行了防火、防盗安全教育,并帮助农民工解决劳动纠纷和工资拖欠问题。对外来人员和当地人一视同仁,切实维护了瓜乡的良好形象。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劳动场所分散、工作时间短暂、服务对象又是一家一户的瓜菜农民。所以让他们签订劳动合同非常困难,很难纳入正规的社保和劳动管理程序。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壮大,县劳动主管部门正着手研究符合劳动力自身规律的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让昌乐瓜乡这个巨大的的劳动力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昌乐西瓜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外来劳务对我县西瓜生产的贡献
  外来劳务的大量输入,给我县支柱产业西瓜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解决了瓜乡高效益高附加值西瓜大棚种植亟需大量劳动力的严重缺口,从而使西瓜生产二十多年来在我县能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奠定下坚实的用工基础,可以说功不可没。
  外来务工者虽然来自外县、外市、外省,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他们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状况有异,但绝大多数人身上都保留着中国农民那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在他们付出辛劳的汗水努力争取自己多收入的同时,给西瓜之乡昌乐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付出,不辞辛苦的劳动,给瓜农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钱袋子鼓了起来,买上了汽车盖起了楼房。外来务工者来到瓜乡,也把他们成熟的经验、先进的农业技术传给了瓜乡,使当地生产更上一层楼。
  外来劳工的涌入,还带动了瓜乡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个餐馆,一间间旅社等服务行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空前的活跃、繁荣,给瓜乡带来了很大的收益。目前随着我县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来劳动力已成为西瓜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