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0:53
鄌郚总编

昌乐丨孤山茶的传说

孤山茶的传说

  如今的孤山成了个大石矿,从前可不是这样,还产过茶呢!那时候孤山上石头并不裸露,地面上土层丰厚,绿草茂盛,灌木丛生。只不过因为地势高耸,所以山上未种庄稼,无缘农桑。
  当时的昌乐知县,手勤脚勤,经常到县内各处察看,了解民情,督导生产。一年麦前,他登上孤山四下瞭望,观周围庄稼长势,看麦田成熟程度,攀登大半上午,累了,就到孤山庙去歇脚。知县出访从不着官服,不带随从,也不表露身份。庙内方丈不认识他,自然也不知道他是知县,只是一如既往对待所有的来访者一样,热情礼貌地让坐敬茶,但并没有过分特殊的殷勤和钦敬。知县确实渴了,所以不像平常一样杯在唇边,轻喝细品,而是大口一喝。可茶一进口,他顿感惊讶,好清香的茶!这山庙之内,能有如此好茶?细想之后,知县不悦,且恼怒地问方丈:
  "你庙上有固定收入吗?"
  "庙产微薄。"方丈坦荡庄重地回答,"多靠慈善者施舍相助。"
  "你平常一直喝这种茶?"言外之意是你依靠社会施舍相助,还喝这么珍贵的好茶?
  "贫道只喝清水泉水,并不沾茶。这茶只供待客!"
  "从哪儿买的?"
  "贫道经济拮据,从不买茶。这茶是一位青年后生在这山上种茶,几年来常来庙里喝水、歇息,前些日子送给贫道一包茶,我便用它招待来客,自己并不沾唇品尝。想必是这茶土生土长,先生喝着生涩了,还请多多包涵。"
  "不是,不是。"知县心里话:我觉得你靠施舍竟能经常喝如此高贵茗茶,太奢侈了,看来是误解你了。但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改口为:"我是说你这茶清香异常,入口直渗心田,沁肺透腹,很想知道这茶之来处,好再采购一些。既是青年在这孤山辟种,你能引我见见这位后生吗?"
  "这个不难。你清早来我领你去,他定在那封顶侍弄茶树。"
  知县急不可待,第二天放亮他就起身,爬上孤山。真是急性人碰上了急性人,那方丈已早站在庙门前等候他了。两人一起沿丛间小路直到封顶,果然有一英俊的年轻后生正在专心侍弄茶树,连有人到来也未曾察觉。虽是清晨,十分清爽,可他已是额渗汗珠了。知县慢慢走上去搭话:
  "这茶树都是你种的?"
  小伙子如梦方醒,这才发现了来人,憨厚地笑笑:"嗯,不会种,现摸索着干。"
  "一共种了多少?"
  "三十六棵。"
  知县看看这些茶树,一棵棵形同纺锤,老叶深绿,嫩叶微黄,长势十分喜人。再看地上,一根草刺也没有,平整如砥,土像筛过一样,如同有经验的老农整理的菜园一般。这该花费多少心血?忍不住问他:"种了几年了?"
  "两年。"
  "开始你是怎么想到在这孤山顶上种茶的呢?"
  "我看到平常喝的茶都是从南方来的,就想,南方能种,咱们北方就不能种种试试吗?就试着种开了……"小伙子详细介绍了他种茶的经过,有困难、挫折、失败的苦恼,也有进展、收获、成功的喜悦,小伙子姿态端庄,不卑不亢,口齿清晰,表达明白。知县连连说:"好,好。"
  几天后,他把这小伙子召进县衙,让他用试种茶树的精神带领百姓种庄稼。时间一长,深受农人欢迎,庄稼也得到了好收成。
  再后来,县长调任别处,把小伙子也带走了,小伙子种庄稼的诀窍却留在了这里。可孤山的茶树却因无人看管不再发芽,直到今天,孤山顶上再也没生长过茶树。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