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05
鄌郚总编

红河丨务家楼三慧庵的传说

三慧庵的传说

  三慧庵位于昌乐县东南部,红河镇务家楼村正南一公里。该村距昌乐县城55公里,北距镇驻地红河10公里,东南与安丘市凌河镇王家赤埠村隔汶河相望。
  位于该县东南部,汶河岸边的务家楼村正南,有个地方叫茶庵子,这里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由宰相刘墉赐名,清朝进士马步元题写匾额的三慧庵的传说最具代表性。
  据该村老人讲:留山以西,沂山东麓,有一个叫惠家砚峪的小村,村里住着一户姓惠的人家,祖辈以采药给人治病为业,由于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三个女孩,一对双胞胎和她们同岁的姑表妹,他们相依为命勉强度日,时年一十五岁,然而命运不断折磨着她们,由于还不起财主的粮款,每天都有财主的家人勾结当地官吏前来摧粮逼款,如再还不上欠财主家的钱款,就将三姐妹拉去顶账,三人每天以泪洗面,这天三人终于下决心夜间逃跑。深夜三人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翻过大山向北走去,刚走出十几里路,财主家的人追了上来,前面又有一条大汶河挡住了去路,无奈之下三人跳到了河里,河水不深,可水流很急,三人被冲到岸边,上岸后天已亮,三人发现北边有一处有旧庙,于是就住了下来。三人的到来给旧庙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天庙内外干干净净,水满缸、柴满院、菜青青。前来游览的人日渐增多,香火日盛,人们心存感激,便把那座旧庙称之为三慧庵。
  从那以后,关于三姐妹的传奇故事越来越多。如:明朝洪武年间赤地大旱,庄稼不收,苛捐杂税繁多,于是姐妹三人带头组织相邻好几个村的人聚于汶河岸边求菩萨降雨。说来也灵,第二天果然下了大雨;几年后,汶河发大水,洪水泛滥,大水退后又发生了瘟疫,两岸人民倍受水灾和疾病的折磨。三姐妹夜间翻来覆去睡不着,梦中又受菩萨点化。于是根据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医术,天天不辞劳苦上留山采药为百姓治病,解救两岸百姓的疾苦。而且从不看人下菜碟,不管谁家大人孩子有点小病小灾,她们都有求必用、分文不收。后来济南来了两位尼姑,赐三姐妹法号为慧桃、慧李、慧梅,从此成为庙内正式尼姑。
  三姐妹相继去世后,后人为了怀念她们的功德,在她们原先居住的地方新盖了一座菩萨庙,庙内塑有三尊菩萨像,庙前植有桃、李、梅三棵树,庙东墙绘有三姐妹上山采药济贫的壁画。此后,庵内尼姑换了几代,然而她们都像三姐妹一样,一心向佛,善心待人。此处是安丘、诸城、日照等地通往济南、青州府的必经之路,过往行人赶考举子都在此喝茶、休息、进香、许愿,所以当地人又称为茶庵子(有碑文记载)。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清朝初年, 西北方距此八里地有个梁家官庄,一姓刘财主盖了九间二层小楼,数犯九五之忌,有犯上的嫌疑,被人告到京里。皇上派宰相刘墉调查处理此事,因为都姓刘,大事化小,只象征性的拆了半间。编出顺口溜因此村里人:"刘财主,真不善,楼房盖了八间半"。刘墉去梁家官庄途经茶庵子时在此喝茶休息,听了三姐妹的动人故事,特别是对三姐妹的法号更是赞许。于是赐该庙名为"三慧庵"。后来,安丘最有名气的进士马步元老先生亲自到此,为"三慧庵"题匾额。三个镏金大字似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有碑文记载),一秀才路经此地题诗一首:宰相赐名三慧庵,三慧功德世代传,青山绿水作见证,风调雨顺人和安。
  从此,三慧庵名声大振,每年农历六月十九香火会,人山人海,潍县来的大戏班子唱好几天大戏,卖什么的都有,清朝道光年间,到了最兴旺时期。于是,由当时店子村崔希贤、务家楼村马贞元、林家庄村林思明、马家庄子村马存智,四邻八乡纷纷捐款重建庙宇。
  新建的庙分为前后两大殿,建筑面积二百四十平方米,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后殿三尊菩萨,还有壁画人物十八罗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前大殿为关公祠堂,关老爷正在挑灯夜读,两边是关平、周仓。门上对联:"南对留山迎赤面,西来汶水照丹心。"整座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夕阳西下晚霞映在琉璃瓦上,更显出一片灵气。到解放前期,已是古树参天、石碑林立,远远望去好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同时,又修建了汶河木板大桥,为两岸人民带来了交通便利。
  解放初期,三慧庵被人拆去了前大殿柱子,又经"文化大革命"破拆,这座建筑便仅存残砖碎瓦,现在仍有四座石碑直立。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和六月二十四香火期间,仍是人山人海。富裕起来的人民载歌载舞、踩高跷、扭秧歌、唱小戏,彰显着社会的和谐。
  三慧庵以及传说,几百年来久传不衰,影响了几代人,宣扬和保护这一传说,对于弘扬趋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一定的舆论和文化导向作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