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13
鄌郚总编

营丘丨姜太公与马宋饼

姜太公与马宋饼

  马宋饼好吃,其兴起与姜太公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知这事情的根由。就得从姜太公钓鱼说起。
  姜太公好钓鱼,民间广为流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说的是纣王当政时,姜太公因怀才不遇,对当时社会不满,隐居于陕西渭水河畔,常常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以上钓鱼,并念叨着:"负命者上钩来。"常有过路的樵夫笑他,他却念念有词地说:"短杆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后来周文王派两个儿子去访他,他闭眼低语:"钓钓钓,钓钓钓。大鱼不到小鱼到!"不予理睬。周文王只得亲自来访,他才应邀出师。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王访贤"的佳话。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故城在今昌乐县马宋镇内。
  受封之后,姜太公仍喜欢钓鱼。繁忙的政务之余,常持钓竿到白浪河边钓鱼,一钓就是大半天。此时他已不再用直钩,而是用弯钩挂饵垂钓,但其意仍不在水中之鱼。而是借钓鱼的恬静谋划政务。治理齐国,因此一钓就是大半天。饿了就干嚼随身捎带的烙饼。有时偶尔钓到几条鱼,也不带回。而是临走时送给附近百姓吃。日久天长。附近百姓熟悉了太公钓鱼的情况,因此在他专心垂钓、思谋政事时,就远远避开,不去打扰。只在中午时分前去送汤送饭。因为烙饼便于捎带,多少凉一点吃也不要紧,所以姜太公带饭多是带烙饼。百姓有心早注意到了,就以为太公特好吃饼,就也烙饼去给他送。无奈太公吃得少,去送的人多,各人都希望太公能吃自家送去的饼。也就费尽心思把面和得尽量软,饼擀得尽量圆,适加油盐,把饼擀得别有风味,独具特色。这一来当地吃饼成俗,饼业大兴,奠定了后世马宋饼这一风味面食的厚实基础。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长搔小衰。直到民国前期,潍(县)徐(州)大道通经马宋,过往客商很多。马宋街常年车水马龙,各店多以烙饼为主食,并有专业从事烙饼者。
  当时马宋街120户人家。卖饼者竞有70多户。他们将饼部分供应本地店铺客商。多数则用毛驴驮往潍县城发卖,四季经营,常年不辍。马宋饼的制作工艺、风味特点也逐渐定型,即用淡盐水和面,水多面软,软得几乎能淌。面和好后先放起来"醒"一个时辰再擀。一般是斤面擀两张,每张直径近50厘米,分三层,层层施油,烙熟后放着是一张。抻起来一抖擞即成三页,各页都薄得近乎透明,却厚薄均匀而绝无窟窿。烙花细碎均匀,熟而不糊,吃起来柔有筋力,松软可口,油丰而不腻,微咸透清香,越嚼越香,开人胃口。
  常年卖饼。使一些农妇锻炼成了擀饼能手,她们一人承担擀、烧鏊、烙全部工艺,却干得从容自如,游刃有余。饼鏊低案高,每烙好一张。只用翻饼杖熟练一挑,那饼就飞到案上,准确上摞,且边沿整齐如刀切。给人以艺术享受。更有佼佼者,能隔梁飞饼,即夫在外间门面上放案称卖,女在里间擀烙,中间的夹壁墙只提到梁头,梁上空着。每烙好一张,即用饼杖一挑,让那饼飞越梁头,到外间门面上落案上摞。每逢集市山会,出摊现烙现卖,往往在饼鏊和卖案间栓一根绳。上搭一布单隔开,让饼飞越布单,落案上摞,吸引得众多顾客驻足观看。叹为观止。有不少人远道慕名而来,欣赏饼艺,品尝饼味。既享口福。又饱眼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和媒体宣传的通畅发达,马宋饼的声誉日高,辐射面日广,已相继被评为潍坊名吃、山东省名小吃、中华名小吃。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