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33
鄌郚总编

乔官丨方山和方山爷的传说

方山和方山爷的传说

  方山地处县境中北部,县城东南10公里,形成于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山体基岩为橄榄玄武岩,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昌乐境内名山之一。
  方山主体平地兀起,横亘东西,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桂河起源山左,丹水流经山右,山上植被丰茂,翠柏茂槐,钟灵毓秀。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华夏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全国唯一蓝宝石原生矿区。
  《二十五史·金史》记载,"北海县注之  方山是也  山半有神祠  神台座下有古洞  其深莫测  祠前石池深可六七尺  冬夏不溢不竭  内畜金鱼  池畔古槐绕藤  绿竹夹道  紫薇黄杨罗列左右    寺外翠竹苍然  称一邑之胜"。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载:"方山距城二十里,边下镇之正东。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方山上除有俗称方山庙的古建筑龙神祠外,还有民国时期建成的昌乐县第一个苹果园,至今仍盛产多个优良品种苹果。山上草木青葱,衍生近百种中草药。侧柏是方山主要的乔木树种,且有树龄达五百年以上的古柏多株,为受园林部门保护的古树名木。
  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载,方山原有松柏1500余株,其中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许多年前,民间传说认为,这1500余株松柏,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自方山西麓东向遥望,似隐约可见。人们因此把方山称为寿山,山上的柏树称为寿柏。
  建在方山西半坡的龙神祠。主体建筑自南而北,由山门、过厅、正殿组成。该庙具体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但从《二十五史·金史》以及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重修方山龙神祠记》记载,此前"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由"几经"二字可知,龙神祠初建至少不晚于宋代或更早。自元以降,历朝各代,几度重修,数易其名。先叫"龙神祠"、次叫"灵泉观"、又叫"西门大夫祠"。民间习惯则称为方山庙。
  方山庙内外有多通碑碣,记述庙宇修葺事宜。正殿前有一山泉,如《金史》中所述,依势凿池,深六、七尺,如圭,如盅,如仰盂。池上砌一小巧玲珑独拱小桥,名为步云桥,两侧石雕护栏,桥畔池边,数百年树龄的黄杨树枝繁叶茂。池水终年不竭,尤其冬季,池水不冻,每到清晨,雾气似淡淡朝烟,自池中蒸腾升起。昌乐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烟",即指此处。
  方山庙正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端坐着一尊身着朝服的金面塑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方山爷左右两侧有妻妾侍女,皆仪态端庄,东西两侧,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八尊神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提起方山爷,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相传,昌乐县城营建之初,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因西门外常年闹鬼,搅得百姓日夜不安。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百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直至明朝正德年间,有一湖广武冈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长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才华出众,秉性刚直不阿。十载寒窗,进京一举中了进士,放七品县令,知昌乐县。在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路过一个荒村,在村头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二人一见如故,言谈投机。老头对于子仁说:"昌乐县内极不太平。"子仁说:"下官亦有所闻,此去上任,有意力除恶鬼,为民造福。还请老人家多多指教……"老头欣然应允。叮嘱道:"贵县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这里有一拐杖,在紧要关头可助你一臂之力。"说罢将手中拐杖赠与于子仁。他连忙拜谢。抬头看时,白胡子老头已不知去向。
  于子仁到任后,就在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携了拐杖带领衙役绕城巡视。见南、东、北三座城门大开,人来车往有买有卖,惟独西门砖砌严堵,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子仁明知故问。衙役们说:"老爷有所不知,因西门外常年闹鬼,骚扰百姓。前几任老爷有的被恶鬼缠身丧命,有的怕鬼弃官而走,百姓为了提防恶鬼,才将西门堵了起来。"子仁听罢直摇头:"我却不信。"衙役们说:"老爷如不相信,登城可见。"于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但见白骨成堆,蒿草丛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语地说:"世间从来都是邪不压正,走得正踏得直,何惧恶鬼!"当即令手下人等拆砖开门。众人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城门一开,果然妖雾四起,顿时搅得满城天昏地暗。恶鬼们一个个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朝西门蜂涌而来。衙役们一见,抱头鼠窜。惟于子仁不惧,手执拐杖立于门前。恶鬼见县太爷头顶金光四射,又有无数神兵各执利器立于身后,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嚣张气焰已去了一半。于子仁高举拐杖大喝一声,声似霹雳,随手将拐杖抡起,手中拐杖立刻变成一条明晃晃的金鞭。一鞭打去,恶鬼死伤过半,余者见进城不得,入土不及,就拉帮结伙地夺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见半山腰有一个山洞,都狼狈潜入洞中。于子仁手执金鞭紧追不舍,赶到洞口。恶鬼见不能逃脱,就在洞内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去,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斩钉截铁地说:"尔等千年不出,老爷我就万年不动弹。看尔等还能糟蹋百姓否!"随即搬来一块大石头封住洞口,执鞭端坐石上。一天,两天,若干天过去了,恶鬼被死死地困在洞里,为民除害的县令于子仁也坐化在石上。
  后来,百姓念其恩德,聚资在于子仁的坐化处建了一座庙,塑了金身,尊于子仁为"方山爷"。建庙之初,正殿内有两尊塑像,其中一尊为木制的,体内设有机关,可以起坐。百姓遇到天旱祈雨等什么大事,就将木制的塑像抬到山下供奉。当地有一句歇后语,叫"方山爷赶边下——一溜大下碴"。可见方山爷真的能够下山。"文化大革命"前,部队在山上施工打坑道,战士们就住在正殿。那年夏天,一个战士掛蚊帐时,不小心碰到方山爷身上,结果方山爷呼地站了起来。在场的官兵不知内情,可把战士给吓坏了。有人赶来,按动机关,方山爷这才坐下。可惜这一文物,已毁于十年浩劫之中。
  时至今日,每逢古历四月初八(据说是方山爷的生日)和六月二十七日这两天传统的香火庙会,方圆几十里的香客游人还会带着香火供品,纷纷到方山来,虔诚地祭奠这位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方山爷。或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求人财两旺、福寿康宁,无不应验。尤其是祈雨,更是屡试不爽。据《重修方山出巡神像记》载:"侯主方山时 降妖伏魔 以除民害 而威灵之震叠 至今赫然 非为尤甚也……祷侯之雨者 或三日而应 或即日而应 或即刻而应……"神乎其神。
  方山爷的传说,为方山庙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方山庙为方山爷的传说提供了可资流传的物质依据。一个美丽的传说,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向往。是大自然成全了人,人塑造了神,神又昭示了人。那些历史上凡是为苍生百姓做过好事的人,受到后人的尊敬,尊他们为神,也在情理之中。
  方山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荡然无存。1983年,方山庙被列为昌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定为潍坊市旅游景点。1991年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又多方集资将方山庙修葺一新,规模再现,并成佳境。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