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4:02
鄌郚总编

马宋饼制作技艺

  马宋饼制作技艺
  马宋饼为一张三层油饼,烙花均匀细密,晾透用手一抖即散开,中间一层薄如蝉翼,光滑透明,极具美感。吃起来不但松软可口,油而不腻,微咸清香,而且开人脾胃,营养丰富,是一独特的人间美食。
  相传马宋饼起源于西周时期,是人们上贡给齐国国君姜太公的一种面食,象征着团圆、和谐与美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原产于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而得名。
  周初,姜太公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得首封于齐,都营丘。营丘在今昌乐县城东南五十里,与马宋村隔白浪河相望,距仅八里许。
  姜太公受封齐国定都营丘之后,平易近人,很快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深入民间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和要求,顺民意,适民情,积极修政,建起了一整套利国利民的法规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当地的盐田卤地,教导民众在白浪河两岸种植小麦,并连年获得丰收,使齐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姜太公深知,民以食为天,民众要富裕,国家要强盛,土地是关键。于是他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井田制。他把土地分为一、二、三等,像“井”字一样,一块一块地划清界限,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和老百姓的家庭情况,均等分配。并依据这一状况照章纳粮。士工商愿意种田的,就按照五口人相当于一口农民的比例分配,并依此照章纳粮。为了不使土地荒芜,他还制定了相应措施:如果分配的土地年年用心耕种,就让这些耕种户耕种不变更的上等土地;如果荒废一年,就让这类农户换耕中等土地;如果荒废两年,就让这类农户换耕下等土地;如果三年不种,就将其土地全部没收。
  正因为有了这些措施,齐国人民日益富裕,齐国的国力也日益强盛。与此同时,为了使国家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姜太公还制定了完备的法律:用“三典”制约属国,不使作乱;用“五刑”规范百官和民众的行为。德、法、威并举,一时齐国大定,欣欣向荣。
  在国家安定和农业繁荣的 基础上,姜太公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和渔业、盐业的政策和措施。他首先在齐国建立了统一度量衡,并设立了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划定了专营的商业区。这样就保证了交易的公正性、便利性和市场秩序的稳定性。他强调,商品必须以质论价、公平交易、不准哄抬市价,不准欺骗和坑害老人、小孩,有些重要的商品要用人作质押,生活、生产必须品只能微利销售,货币和物品要价值相当等等。他鼓励齐国的商人走出去经商,更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的商人到齐国投资兴业。齐都营丘,一时商贾云集,繁华无比。
  在工业方面,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国家私人统筹经营,大力发展青铜铸造业、木业和多种手工业,给能人异士封地、封爵等。很快使齐国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和改善。齐国的兵器、兵车装备的先进性和整体实力更是远远地走在了其他诸侯国的前面。
  齐国北面临海,域内河流众多,盐资源和鱼资源十分丰富。姜太公就利用这些优势,给盐业和渔业生产者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的发展政策,使这些业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运到其他侯国,换取自己短缺的物资和产品。
  由于姜太公治国有方,措施得力,其他侯国人民纷纷投奔齐国,齐国人力、物力、财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大国。
  此时,周武王崩,周成王年幼,不能处理朝政,周公摄政。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以为周公要夺王位,就联络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等作乱叛国。淮夷、东夷众侯国看有机可乘,也纷纷起来造反闹独立。成王感到事态紧急,就急使召公传令姜太公,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这些造反的都由你去征服他们。”姜太公接旨,立即率领大军东征西伐,南战北讨。姜太公本就深通兵法,精于韬略,再加兵力强大,很快就平定了这些诸侯国的叛乱。从此齐国国内消灭割据,形成统一局面。境内太平,人民脱离了战乱之苦,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人们为了感谢姜太公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总想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报答他。有人独出心裁,创造制作了一种形圆而薄、内外三层、中间涂油的面食,称之为“饼”,上贡给姜太公。姜太公品尝后大加赞赏。自此,这种独特的面食就在当地百姓中广泛流传开来,纷纷仿效制作,以为吉祥的美食,并世代相传至今。
  这种美食的起源,一是源于人们对姜太公文治武功的颂扬,对姜太公智慧圣德的赞美;二是源于人们祈求团圆、美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理想。这种面食只所以称之为“饼”,其实是暗喻“并”的意思。就是合并、和平、安定,体现了齐人初期的大一统思想。饼是圆的,像日月一样,则象征着团圆、团结、美满和光明;饼分为三层,是天、地、人三才的定位与和谐相处的表征;加油,则代表着柔顺、祥和、富有的愿望和幸福理念。
  开始的时候,人们也许是用手压成饼,用石板或陶器加热,用手翻着烙熟的,已不可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人们便开始用木制的轴子擀成饼,用铁铸成的鏊子烙熟,用木制的翻饼杖子翻烙,逐步融进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元素,暗含了齐地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念,擀饼、烙饼技艺渐趋成熟和完善。所以当地人世代以此为主要面食之一,并且作为干重体力活和招待贵客的佳品,谓食之不但有力气,而且特充饥,抗消化,若是再卷上鸡蛋和芝麻盐,那更是人间美妙的美食享受。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过清明节吃饼卷鸡蛋的习俗。
  由于年代久远,创始人已不可考,据在世老人回忆及马宋唐氏家谱记载,马宋饼的传承从清乾隆年间马宋唐氏十三世开始较有名。至民国前期,潍(县)—徐(州)大道通经马宋,过往客商很多,马宋街常年车水马龙,路边店多以烙饼卖饼为业,当时马宋街120多户人家,卖饼者竟达70多户。有的烙饼户除供应本地店铺、客商外,还用毛驴驮往潍县城发卖,常年不辍,生意红火。
  由于世代相传常年烙饼,擀饼、烙饼的手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熟练的技艺,从办面—合面(见图二)—搋面—揉面—打油—醒面—做墼子(饼胎)—醮油—合墼子—擀饼(见图三)—挂轴—打鏊子到烧鏊子—烙饼(见图四)—翻饼—甩饼上绳(见图五)—晾饼—收饼入蒲囤子。整个工艺流程十分严密,缺一不可,技术要求全面、娴熟。
  有的烙饼高手,更是把甩饼上绳这一技艺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不但能飞饼上绳,而且能隔梁飞饼上绳,有的甚至练成了隔帘飞饼上绳的绝技。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宋曾有一烙饼高手吴俊三(唐氏家族的女婿),在潍县的大柳树集上表演,在烙饼者和晾绳间挂一布帘,烙饼者看不见晾绳,将烙好的饼用翻饼杖挑起,用力一抖圆饼即飞旋而起,越过布帘稳稳地挂在晾绳上,而且张张圆饼悬挂正中,相隔间隙均匀有致,令人惊叹不已。当时惹得观者如潮,几乎挤塌了饼棚,轰动一时。1997年湖南电视台曾专门来拍摄这一绝技,当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只作了飞饼上绳的表演。虽不如先人的技艺精彩,但也能略见一斑。至今可惜后继乏人,已无有再能者。
  马宋饼以其独特的技艺、样式、口味、色泽传承着齐国古都的钦食文化和风俗历史,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是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民间美食,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待客送礼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现已被评为“潍坊名吃”、“山东省名小吃”、“中华名小吃”,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都作过专题报道。目前,这一民间美食不但在潍坊市被普遍认同,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都有人开始学习制作和销售。但原始加工工艺丧失殆尽,伪劣马宋饼充斥市场。所以马宋饼极具开发前景,其传统技艺亟需保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