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2-05 00:07
昌乐 刘文安

西周毛公鼎和潍县陈介祺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2 16:09
鄌郚总编
  西周毛公鼎和潍县陈介祺
  陈正宽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有位农民汲水溉田。其间,水开一壑,激流下注,若有无底之洞。止水观之,乃为古坟,不挖则已,一挖竟挖出青铜器一宗,中有巨鼎,三足两耳,铜花斑斓。老农意外,水之流泻,竟使长埋地下三千载的西周青铜——毛公鼎,重见天日,岂非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业农老汉,与西周青铜,何其风马牛。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名静,前827——前782)时,其叔父毛公“厂+音”(读因)所铸的青铜器。世称毛公鼎,也叫毛公“厂+音”鼎,还叫“厂+音”鼎。
  在我国业已出土的殷周三大重器(毛公鼎、散氏盘、齐侯钟)之中,毛公鼎为龙头老大。此鼎通高53点 8厘米,口径47点9厘米,腹圆145厘米,重34点7公斤。制式为立耳,深腹,圆底,三蹄足,口沿下周饰重环纹,下加周弦文。造型深沉,庄重大方。腹内壁有铭文两段,凡32行,中空两格,每字界以阳文方格,连重文11字在内,共497字。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以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故而铸造此鼎,以为记念。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多,艺术价值也极高的稀世国宝。
  苏氏得鼎  亮相京华
  在中国近代史上,毛公鼎出土,与甲骨文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发掘,并称三大奇迹。毛公鼎于道光末年在岐山出土后,初归于西安“永和斋”古董店苏兆年(苏六儿)与苏亿年(苏七儿)兄弟之手。苏氏昆仲,以奇货可居,携鼎进京晃市。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陈介祺,是名贯京华的金石学家。出土了西周毛公鼎,这是轰动全国的大新闻,陈府那金石学家的少爷焉能不动心。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其父陈官俊,字伟堂,曾任道光朝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正部级),累官至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为咸丰王储的太子太傅。陈介祺自幼随父读书于京城,敏闻强记,博览群书,年方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他1845年中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因陈任捐白银四万两,蒙受皇恩,御赐花翎(清代官阶,以顶戴与谱子区别。顶即所戴官帽顶子,戴是压在顶子下垂于官帽之后的翎子。顶子以石质分别,翎子以羽毛分别)。由此陈在京任官十载,俗称其为“大花翎”。陈与全国金石书法大家的吴式芬、潘祖荫、何绍基、吴大澂、王懿荣等过从甚密。金石大家阮元赏识陈介祺,称他为“天资清妙”。
  毛公鼎出土于1843年,陈介祺时年三十。苏氏昆仲携毛公鼎到陈府之初,陈刚购得古器“聃殷”,一时拿不出更多钱买毛公鼎。再说,当时其父陈官俊尚在,以为陈家为当朝元老,做事理应“有所忌讳,不可多事”。所以陈介祺对币购毛公鼎一事,不得不持搁置态度。俟陈官俊过世,次年又逢祖母夏太夫人之丧,介祺扶柩还乡,无暇他顾。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陈介祺得了闲,重行赴京,决计购到毛公鼎。先写信给西安“永和斋”老板苏亿年苏兆年哥儿俩,示购鼎意。咸丰二年(1852年),苏氏昆仲,二次携鼎入京,陈介祺出白银一千两购下。从此,在陈介祺十钟山房中,有了镇宅之宝——毛公鼎。
  宝鼎珍藏  秘不示人
  陈介祺之得了毛公鼎,犹伯牙之遇钟子期,般友易得,知音难求。这也便是“宝剑赠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的意思了。只缘,清朝政府有规定,凡秦汉以上出土文物古董,只能归皇家收储,私藏不得。陈介祺收藏了毛公鼎,生“怀璧之惧”,藏之洞室,密不示人,深怕招祸。咸丰四年(1854年),陈介祺母亲在潍县过世,他借丁母忧,携眷并所藏金石悉数归潍,从此潜心于研究金石于白狼河畔,不复出仕。
  从1851年得到毛公鼎,到陈介祺1884年过世,他珍藏精研毛公鼎者达33年。于此期间,经过他反复研究考证,他写出了《周毛公厂+音鼎考释》文,此文写过五稿方成。第五稿的定稿完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这年他五十九岁,从而确定了毛公鼎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我国近三百年集大成的伟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毛公鼎考释·序》中,高度评价陈介祺对毛公鼎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说:“三代重器,存于今日者,器——以盂鼎、克鼎为最;文——以毛公鼎为最美。此三器皆出于道光、咸丰间,而毛公鼎首归潍县陈氏。其打本摹本,亦最先出。一时学者,竞相考订。嘉兴徐寿臧明经同柏;海丰(按即山东无棣)吴子苾阁学式芬;瑞安孙仲颂比部诒让;吴县吴清卿中丞大澂,先后有作。明经首释此器,有凿孔之功。”(《观堂集林》)
  毛公鼎之所以称为国宝,不仅止于它是青铜器的代表之作,更其要义的是其内壁间铸具的497字的金文,其在中国书法中属于正统的大篆书体。结字以坚长立行,行气以纵向贯连为韵,章法取横则有列、纵则为行的“乱石铺阶”式的两种行式,交汇杂陈。或曰:“毛公鼎,其文庄而不拘,贞而能变,盖周书之极也。”
  传拓普益   宝鼎流落
  传拓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一种复制工艺,就是用特制宣纸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纹、画饰复制下来的一种方法。陈介祺为大收藏家,所藏金石器物,博而且精,为与同好交流切磋,他创造出多种传拓方法,复制金石。王国维说陈得了毛公鼎“其打本摹本,亦最先出”,即是说传拓印片,是从他那儿先开头的。陈介祺的传拓,因物制宜,不一而概。一种是画拓,即依据拓片,用笔描绘。一种是形拓,即把拓片,浸木制版,尔后垂拓。在传世毛公鼎拓片中,还有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蝉翼拓”,其墨色淡如罗纱,其纸薄透如蝉翼,拓片立体感极强,字口纹饰清爽。还有擦拓法,禹为金石学家普遍推崇。陈氏有《传古别录》一书,是专门绍介金石传拓经验的。
  大收藏家陈介祺,乃中国晚清金石巨擘。他的重要遗言,是对家藏金石——“子子孙孙,其永葆之”。可惜,世间真能“其永葆之”的子孙,能有几人?所以,陈介祺过世后,家景日渐其败落,毛公鼎也就难得安生了。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子孙折腾祖业,先拣值钱的卖,毛公鼎最早易主,卖给了湖广总督端方。第二年,端方在四川资州兵变中被杀,端方之妾将毛公鼎抵押给了北京大陆银行,多年无力赎出。后由学者叶恭绰出资赎走,藏于上海。抗战后期,此鼎由叶家散出。1945年,日寇投降,此鼎由徐伯璞发现,移交于当时国民政府。1948年,毛公鼎归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镇院之宝。
  (《昨非斋散文》,2007年9月30日作,2013年7月26日发,昨非斋记)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