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1 12:01
鄌郚总编

何为结婚下檐房

  何为结婚下檐房

  下檐房正为陪奁房
  妆奁,俗称嫁妆,是娘家陪送自己出嫁于他姓的女儿的故谓之陪奁。此举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礼仪性的。
  陪奁包括添箱、送妆两个内容。此为女家聘姑娘办喜事的开始。按礼仪程序,有条件的都要治筵招待亲友一天至五天不等。讲究的富户往往做前三后二五的安排:第一天为添箱;第二天为送妆;第三天为聘女(即男家迎娶);第四、五两天为庆祝。等而下之的安排三天:即添箱、送妆、聘女。一般仅安排聘女正日子一天。贫户只有聘女之事实,而无治筵庆贺的各种举动。
  旧时,嫁女普遍重视陪奁,满、汉皆然,满、蒙旗人尤甚。满族旗人家庭,多钟爱女孩,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较轻。例如:平时女孩与父母同桌吃饭,排列坐次总是先女后男,妹居兄上,弟弟更须让姐姐占先。父、母亡故后,女孩虽不能像男孩一样地分一份家中的不动产,但在她未出嫁时,动产中的家具、摆设、衣物等项,在使用上多是女孩优先,故谚语有云男有家当女有份。一旦出嫁,父、母必须为她精心办上一份体面的嫁妆,使她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走向新的生活。北平俗曲《鸳鸯扣》所反映出的妆奁已很丰富,阿妈还说委屈了姑娘,日后阿妈再补等语。足见做父、母的对女儿的关怀心情。另一方面,妆奁如果体面、阔绰,也能让婆家人和婆家的亲友高看一眼,在某种程度上能高抬姑娘的身价。有利于婚后妯娌之间的地位平等、和睦。故富户办嫁妆往往不惜代价,要求好上加好,多多益善。就是贫苦人家也要想方设法尽到自家经济上的力所能及,给出嫁的女儿办些嫁妆,哪怕是象征性办一些,也得盖盖大面,否则就会被对方亲友指责为不尽情理。
  第一节 添箱与攒妆
  旧时,嫁女的妆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聘女者自家采办,谓之攒妆;二是近亲至友赠送,谓之添箱。后者,需要结合没酒筵邀请等礼仪进行。
  通常女方在收到男家的定礼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或喜字馒头、茶食点心、干鲜果品等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然后,家人分头捧盒给至近亲戚送去,告知陪送妆奁和聘女的具体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友则只送去一张请帖,谓谨詹于某月某日为×女××于归之期,假(某处)敬治喜筵,恭请阖第光临。本族中长辈、平辈,还有姥姥、舅母、姑母、姨母届时必要根据姑娘生活上的需要送些实物性的礼品,如衣服、鞋袜、首饰、化妆品之类的东西。这样,自然就使妆奁丰富起来了。
  汉、满两族嫁女,虽然都要陪送妆奁,但具体要求却不尽一样。近人侍余生《燕市积弊》谓凡聘姑娘的主儿,不论大小户,贫富,但有一线之路,都得陪送点嫁妆。满礼是男家糊好了屋子就得,一切陈设,桌椅板凳,直到炕蔗毡条,都归娘家这头陪送。汉人净管桌面上的摆设,不管桌椅木器。所以,汉人的嫁妆比满洲的省俩钱儿。过去,汉人婚前置备屋内家具摆设是有分工的。习惯上,男置木器家具;女置陈设摆设。故女方陪奁只顾桌面上的东西和手使的用具。
  嫁妆有固定的套路,套路之内的东西,除极贫寒之家外是非有不可的,只能多,不能少。如果缺其主要的一两件,必被他人讥为外行。故此,当年市面上有种嫁妆铺,懂得满、汉两族人的风俗习惯,专门为人设计、掂配嫁妆。用主只要说出打算花费的数目,店主马上会拿出一套至数套丰俭不同的嫁妆清单来,让用主蚪酌。保证合乎传统习惯,能盖过大面。这样,事主就不必再分心劳神,省去了很多麻烦。所以有的家主办嫁妆都乐于与这种店铺酌商办理。最后由嫁妆铺满包满了,事主只听店方的一H价就算了。
  嫁妆往往成为门第的标志。嫁妆的优劣、多寡是根据女方经济状况决定的。按贫富大抵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王府、宅门、冠冕仕家、巨商富户的豪华型嫁妆:
  甲、房产。以瓦作为象征。每陪送一所瓦房,即在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摆一块新瓦。瓦有染红者;包彩纸者;绘花纹者。均贴上剪纸形式的红双喜字。
  乙、地亩。以土坯为象征。每陪送一顷地即在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放一块土坯(包上彩纸作一套古书状)。
  丙、商号。以所陪送的商号匾额或蓝皮红签的帐册为标志。每陪送一商号,即抬一块扎着红绸的黑地金字大匾,或在栏杆桌上放一本写着××宝号日进斗金的大帐簿。
  丁、木器家具,多为花梨、紫檀、红木等高档木料做成的。此系根据新房内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例如:
  1.地面上摆的木器家具有:大、小架几案、八仙桌、圆桌、琴桌、书桌、茶几、顶箱(内放几串铜钱或几锭银子。忌空)、立柜(内塞满棉花。因棉花即绒花,与荣华谐音;柜与贵谐音。以取荣华富贵之义)、书柜(内放儒家《论语》一册;佛教《金刚经》一册;道教《道德经》一册;皇历一册)、硬木雕花多宝格一对(内放金、银元宝各一对),取意多宝多财。豇豆红瓶一对,上贴新婚多吉的红条,取平安之义)、连三(横柜,上带三个抽屉)取连升三级之意、樟木箱子两对至四对(内装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花梨或楠木匣子若干对、梳妆台一座、衣架、铜盒架(上挂布掸子、铜鞋拔子、鞋刷子、蝇甩子等物)、立地大穿衣镜一架、太师椅、花篮椅(均带坐日建垫)各四张,兀凳、磁绣墩各四只。
  2.炕上的木器家具有:中间镶大理石心,四帮镶蛤蜊蚌子的螺甸硬木炕桌一张;镶蛤蜊蚌子螺甸金钱柜(指金钱形装饰)一对(内装铜钱或金锭、银锭。忌空)。
  戊、桌面上的摆设。此系根据木器家具而设计的。主要有:
  1.带硬木框玻璃罩的如意一柄。最好的是整身白玉、珊瑚、翡翠如意;其次是红玉三镶玉片、玛瑙片、松石、青金石等如意。这是满人在嫁妆里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汉人也有用如意的,但也有用其它吉祥物的,如立体五彩福、禄、寿三星瓷像等。
  2.锡质或铜质蜡扦一对,上插方形雕有龙凤和喜字花纹的藏蜡(样蜡)。
  3.锡质油灯一架,内盛香油和蜜(取蜜里调油之意,象征新婚夫妇亲密和美)。灯油内以红头绳为芯。花烛之夜在洞房燃点。
  4.进口的金轮钟或大型广钟(带一米以上的玻璃罩)一座;不同形式的座钟、挂表。
  5.带玻璃罩的盆景一对。即磁质小水仙花盆内有料做的花卉,如碧桃、菊花、干枝梅等。
  6.大瓷掸瓶一对,内插红、绿鸡毛掸。
  7.玻璃砖的大帽镜一座;磁质帽筒一对。
  8.粉彩或闲彩的茶叶罐一对。
  9.全套茶具:茶壶、套壶、盖碗、茶船、茶盅、茶碟一套。
  10.各样磁器:花瓶、茶瓶、油盒、吐沫盒。
  11.带硬木架的磁果盘一至二架。内须装满具有喜庆意义的鲜果。如苹果(象征平平安安)或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子嗣兴旺)。
  12.高脚果盘两对。亦装鲜果。
  13.闵漆、景泰蓝或瓷质果盒,内分九格、十一格、十三格不等。应装满喜果。如用胭脂染红的桂圆、荔枝、生栗子、生花生、红枣之类的干果。也有装其它蜜饯干果的,如桃脯、杏脯、苹果脯、糖藕、瓜条、金丝枣等。
  14.陈女贞酒(绍兴黄酒的一种)一坛拄。
  15.铜盆内扣皂鞋一双(因鞋与谐同音,取夫妇合谐之义)。
  16.挂镜、挂屏,有祝词和吉祥画面的字画。如绘有梧桐树上落喜鹊的,谓之同喜图。绘有竹、梅、喜鹊的谓之竹梅双喜。绘有芙蓉、牡丹的谓之荣华富贵,山上有玉兰花的谓之玉树临风。
  己、化妆品及日用品。王府宅门除不陪送刀、剪等带刃的锐器(此物触之见血,主凶。刀、剪均有一刀两断之嫌,为新婚之大忌。民间不忌剪子,为的是好让姑娘做活。俗云上炕一把剪子,下地一把铲子才是好媳妇),余者必须周全。主要应有:
  1.梳理用具:黄杨木梳大小各若干把;湘、蜀竹篦子若干把。
  2.洗漱用具:漱口盂、银质刮舌子、牙刷、牙粉;彩色毛巾、檀香皂、桂花碱等。
  3.化妆用品:胭脂缸、胭脂垫、棉花胭脂若干打、画眉膏、画眉笔、白兰头水、桂花头油、扑粉。
  4.床上用品:绣着满床笏缎子床帘、幔帐。
  5.红、绿缎子被褥(男家送来的被里、被面及棉花)配上鸳鸯绣枕。过去在妆奁上,人们尽量赋予被褥以吉祥意义。被褥用四铺四盖的谓之四平;六铺六盖的谓之六六顺;八铺八盖的谓之八稳。
  6.各式不同的门帘(如桃红缎子的门帘,绿走水,五彩流苏)、窗帘、椅披、凳套。
  7.烟具:锡质或铜质的烟缸、烟筒、烟盒。庚、四季衣服、鞋袜及其它穿戴物。
  1.皮、棉:大毛皮旗袍,除按例紫貂、猞猁、玄狐毛皮制品不能随便陪送外,其它狐皮均可陪送。初春穿小毛皮袍,如灰鼠羊皮、珍珠毛、骨中羊皮。各种棉旗袍等。
  2.夹衣:纱夹、绸夹、缎夹、布夹旗袍。
  3.单、纱:单衫、纺绸、湖绸、茧绸、薄纱花布大褂。盛暑季用的实地纱、麻纱、亮纱大褂。还须有白细布或夏布衬衣配套,以防露体。
  4.外罩儿,即敞衣,时称褂镧。如大红宁绸的面子,周围沿上几道绣花绦子。配上绣花的白缎袖子。讲究的要在全身绣上五福捧寿、百蝶飞翔、凤垂牡丹、万字长春等吉祥图案。
  5.尺头(即衣料)各种质地不同的袍料、褂料等。
  6.鞋:满人旗装妇女穿的花盆底鞋;汉人妇女穿的平底绣花鞋(有天足、缠足之分),多半是家做的鞋。有多至几十双者(有的是老母亲辛苦大半生做下的;有的是出嫁女自己的针线活计)。旧京,嫁妆中的鞋袜不厌其多。童谣有谓虎皮椅子象牙床,大红绣鞋堆满箱之句。
  7.其它零星小件,包括绣有不同吉祥图案的汗巾、丝线腿带、不同形状的荷包等等。这些零星小件大部分是为婚后赠给家人(如姑嫂)和亲友们的。
  辛、金银首饰
  1.满人在几支头面匣里分别装上金项圈、银项圈、大扁方、小扁方、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耳坠子、压鬓花、头正儿(两把头头座正中所戴金银所制花头或大绢花)、关头丁(插在两把头头座上,起巩固作用)。
  2.镯子、戒指:一般多是用金、银制成,有纯金,或银胎包金、镀金,讲究的要选用珍珠(珠串镯子谓之钥)、红蓝宝石、翡翠、碧玺、紫晶、蓝晶、松石、青金石等镶嵌而成。
  王府豪门还有陪送丫环、妈妈(女仆)的。有两名、四名不等。一般都是出嫁女原用的仆人。对于跟过去的丫环、妈妈还有陪送物品。亦尾随出嫁的主人的妆奁之后。大抵每人四抬至八台不等。一般不外乎是榆木擦漆的木器:箱、柜、桌、椅、梳妆台等五大件。还有些日常穿用的衣服、鞋袜和手使的东西。、环、妈妈跟过去之后,其工钱仍在少奶奶娘家领取。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古已有之的从婢之风。近人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谓汉代豪家有媵以侍婢者。并转引《华阳国志》卷十下云礼琏,成固陈省妻也,生二男,长娶张度邃女惠英,少娶苟氏,皆贵家豪富,从婢七八,资财自富。
  (二)普通平民小康之家聘女用的嫁妆,一般的套路是:甲、樟木箱子一至两对,内装四季衣服、鞋袜等穿戴物。乙、匣子一对。也叫子孙箱。内放出嫁女平日珍爱之物和储蓄钱。
  丙、红漆连三一座。与其配套的有:帽镜一座;带罩的盆景一对;掸瓶(内插红、绿鸡毛掸)、花瓶(内插绢花)、茶叶罐。各一对。
  丁、八仙桌一张,太师椅一对。与其配套的有:带座磁果盘一个,内放苹果(取平安之义);玻璃鱼缸一个,内有金鱼绿藻(取富贵有余、鱼水同欢之义)。
  戊、镜支一个:属梳妆用具,收叠起来像一只小手提箱,掀开盖子,便是一面镜子支起来的角度,正好对镜梳妆。如将前面两个小柜子向左右打开,即露出小抽屉,里面是梳头用具和化妆品。内有大小木梳、篦子、抿子、红骨头针、宫粉、胭脂、画眉膏、笔等一应俱全。
  庚、锡拉油灯一盏,谓之长命灯。花烛之夜燃点。
  辛、锡茶壶、锡酒壶各一对;茶碗四个;茶盘一个;筷子一箍。
  壬、脸盆、脚盆、尿盆(汉人俗呼夜净儿)、子孙盆(木制大洗澡盆、洗衣盆、尿盆,三者为一套,通谓之子孙盆)。其中,夜净儿、子孙盆、长命灯是必须要有的。旧谓之女人出嫁的三宗宝。
  (三)贫户嫁女的妆奁只有很简单的木器和衣物。例如:
  甲、箱子一对,装四季衣服、鞋袜。另有一小箱子(即子孙箱)装银钱及珍爱之物。
  乙、匣子一对,装首饰、珠花、绢花、绒花、荷包、汗巾之类的小件物品。
  丙、镜支,附梳洗、化妆用品。丁、盒子一对,内装应时糕点或喜果。
  十分贫苦的人家嫁女时,不过仅有一大一小的木箱(内装衣物),脸盆、油灯等物而已。
  第二节 送妆--发 奁
  清代,往男家送妆奁的时日,有成例可循。据《舆地记》载:娶前一日,女方去妆。《啸亭杂录》亦载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妆奁嫁资。清末民初,大多按此办理。民间俗云早礼晚嫁妆,故娶前一日的下午送妆。(清代,多于夜间迎娶,妆奁只要在迎娶前送到男方即可,故有谓于当日送妆的)送妆的头天,照例由女方雇喜轿铺的抬侠到女家按妆奁清单盘点,按类分出若干抬。最多的是王府嫁女陪奁,一般不少于一百二十抬。清《京兆地理志》载:旧俗都市夸数百抬,充溢街巷。平民当然没有这个势派。按民间习惯,够三十二抬的为半份;六十四抬的为一整份。(如长子分得祖产五间瓦房,至少得四十八抬注:陈女贞酒,据1940年3月30日北京《展报》载文:《京市之黄酒业》谓绍兴黄酒,以陈女贞最为珍贵,且富有神秘意味。相传黄兴陈酒者,如诞生女孩,即于诞生之日起,酿{酉一坛,密封深藏于闺中,不准启视。届此女出嫁日,即用此坛洒为妆奁之一。洞房花烛夜后,此一随嫁黄酒,即圆满成功,可以启封而饮矣。惟最要之条件,此女必须玉洁冰清,贞璧无瑕,酒之色味,始能晶黄莹澈,香味芬芳,为女贞上品。否则馥腐色变如浊汤矣。就北京实际情况看,大户人家陪送陈女贞酒,多系购于市肆,并非自家酿造。且多是客居北京的南方人嫁妆才能摆满)不过,一般平民大多少于半份,有二十四抬、十六抬、八抬,贫者甚至六抬、四抬。再少的不上抬,只通过喜辅铺雇几个扛肩的(老北京人俗叫窝脖儿的)搬运工人给扛去。另外,按惯例,凡二十四抬以上者,始有木器家具;二十四抬以下者,仅是箱匣和桌面上的摆设、用具。
  嫁妆的箱、柜、匣、盒有加封条的,有不加封条的。凡加封条的,本家都以三尺长,二寸宽的顺红纸条,于紧上端书喜字,紧底下写一封字,贴成×字形,务将铜锁盖住。说是怕外祟妖邪侵掠,实际上是一种在送妆道途中的防盗措施。小件嫁妆,如桌面上的摆设和用具,一律放在栏杆桌上,由抬佚在头天用红绳袢牢,使之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走起来,不致晃动错位,以防坠落摔毁。所谓栏杆桌是喜轿铺特制的送妆工具,颇有特色。长方形,金漆雕花,四周有荷花栏杆,下面是圆腿,围以红布,两侧穿上抬杆。行进时,抬侠们用双肩或双手抬行,有如小轿。
  木器家具,如顶箱立柜之类的大件,则用一种红漆金头的所谓寿杠袢在嫁妆上,八个人一抬;八仙桌、琴桌、圆桌之类的小件木器则为四人或二人抬。
  为渲染喜庆气氛,无论大小件,一律贴上红色剪纸的喜字。临出发之前,在每一抬的栏杆桌上的空隙处,均洒上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红枣等喜果。
  往男家送嫁妆,谓之送妆,也叫发奁,俗叫过嫁妆。有其固定的仪式和程序。有的男方有催妆仪式。催妆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催新人上妆,准备登轿。二是催嫁妆出发,别误吉时。后来,人们均把它单独理解成催嫁妆出发了。
  习惯上,女方必须等到男方催妆的礼物到了才能送妆。所谓催妆,就是男方雇人抬来催妆盒子,里面配置几样食品,大抵是些猪肉、羊肉、干面、切面、年糕、糕点之类。肉是所谓离娘肉,年糕则被附会成年年登高。实际上是谢妆的一种形式。
  凡是有催妆仪式的,嫁妆送到了男方之后,男方即不再回到女方举行谢妆仪式。两者不能并行。
  催妆的盒子到了,女方也就该打点送妆了。一般并无鼓手吹、奏。盛大的送妆仪式,有唢呐、海笛、笙、横笛、水镲各一对,大铜鼓(大疙瘩锣)、跟锣各一面。这与迎娶时所用的鼓乐不一样,没有八面大鼓和号筒之类的重型打击乐。因之,吹奏起来,清雅可听。
  前一日,女方请男家四人、六人或八人送妆。(民社《北平指南》)。最为理想的是有官爵的,以便走起来,官服补褂,翎顶辉煌,壮大势派。《百本张抄本》民间俗曲《鸳鸯扣》的唱词里,叙述送妆的行列说:好些个顶子、翎子骑着马走,黑鞭子八把为的是挡狂徒。众家丁新衣新帽来回的照应。车儿上搽胭脂抹粉抱着包袱,勾画出了当年送妆队伍里的人物形象。
  王府送妆奁的队伍,前面要由两人执吉庆有余的征兆标志为前导。满人第一抬必是如意,以象征吉祥如意。汉人第一抬有用如意的注,也有用福、禄、寿三星瓷像或其他吉祥物的。
  女方发奁后,男方马上派出近亲四人至八人到路口去迎接,势派大的也要有鼓乐吹奏,谓之迎妆。
  事先,男家已将新房墙壁糊成四白落地,打扫干净,单等妆奁一到,即刻可以安妆。送妆人必须是近亲,以便按新郎、新娘的生活习惯去指挥摆列。有的安妆完毕,要由一位送妆的近亲手执奁目(即妆奁清单,大抵都写的是礼单上特用的雅称--见本书《喜庆礼品》一节后边的附件),一一唱呛,谓之报帖、请新郎接奁,再向主婚人道喜。实际上,这乃是妆奁的交接仪式。男家如果没有举行催妆仪式,此时应即刻乘车与媒人和送妆的近亲们一同到女家,进至上房中间,向上三叩首,不发一言,随即走出返回。女家妻父或尊长再旁立候,但并不接送,也无烟茶招待。此举即谓之谢妆。
  妆奁到了男家,安妆之后,就意味着第一天的礼仪和庆祝活动结束。如果是明天白天迎娶,前来祝贺的亲友就可以告辞了。但是,本家照例都要摆晚席进行招待,即便对一些执意要走挽留不住的亲友,也要把他们的家奴随从人员留下,请这些人坐席吃酒。最后,还要进行放赏,拿出事前包好的银封和若干串青蚨(铜钱),分给住新房里搬运妆奁出力的底下人(包括男、女两家)。如果是夜间迎娶新人,那末,亲友们就一定要坐晚席,等候迎娶吉时的到来,同观嘉礼。
  注:儒家在嫁妆里也讲究用如意。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著《孔府内宅轶事》,记叙其出嫁发奁的具本情况小弟十五岁那年,我结婚了,结婚前三天,小弟给我过礼(送嫁妆),在数百抬嫁妆中,头一抬就是大楷木如意,孔府有两件祖传的无价之宝--两个像写字台那样大的楷木如意,楷木如意是孔府赠送贵宾的一种特有的礼物。(楷诲木,即黄连木。可制器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