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27 15:35
鄌郚总编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孙彩云

  四十余年保留历史温度,她用传拓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潍坊印象
  一张生宣,几经浸染;一抹淡色,数度拍打。这看似简单的工艺,却传递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传拓艺术。传拓又称椎拓、捶拓、拓印,是以纸和墨为材料,把刻、铸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图案、纹饰等拓印在纸上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也是中国古代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潍坊,有这样一位酷爱传拓艺术的民间艺人,为传拓艺术默默奉献了40多年,她就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拓技艺第三代传人孙彩云。近日,记者走进孙彩云工作室,了解她与传拓之间的动人故事。
  人物档案人物档案
  孙彩云 女,1956年生于潍坊,从事传拓工作40余年。1979年到山东省美术公司学习进修,学习汉砖、汉瓦及多种汉画的拓制工作,任职期间拓制大量郑板桥拓片,刘墉书法拓片、王羲之、颜真卿及历代书画名家的拓片,毛泽东诗词和语录的拓片,现有民国时期拓片版30余套,建国后拓片版200余副,目前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存。
  参与拓制的鲁砚谱出版发行,到北京等多地展览,并多次代表中国文化艺术到日本进行展出。2015年获评“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拓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因兴趣与传拓结缘如今成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
  一张不大的木质案台,几沓生宣纸,大小不一的拓包……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十笏园非遗空间的孙彩云工作室时,她正在赶制一套传拓作品,“做这活儿,心要沉下来,不能急。”
  孙彩云与传拓结缘是在40多年前。1956年,孙彩云出生在潍坊一个普通家庭,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对传统文化尤其感兴趣。1971年,15岁的孙彩云进入到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学徒,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技艺交流会上,她看到几位传拓师傅正在拓金石器物,拓片不仅将器物上的铭文和图案等按1:1的比例复制了下来,就连器物的凹凸变化和纹理质感也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这让她喜欢得不得了。
  凭借着对这些拓片产生的浓厚兴趣,同年12月,孙彩云开始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传拓技艺。“虽然有一点美术功底,但传拓学起来并不容易。”孙彩云告诉记者,这项传统技艺,老师能教的只是简单技法,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平时摸索和实践积累。“刚开始学那会儿,我几乎没有踏出过学徒的工艺作坊,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学习制作传拓。”有时候在案台前或者一些碑刻前,也会“坐不住”“站不住”,但每次想要放弃时都会想到自己当初学习传拓的初衷,这位倔强的潍坊姑娘又一次铆足了劲,“再坚持坚持”。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孙彩云的传拓技法愈发娴熟,能够独立完成并制作出精美的拓片,由她拓制的郑板桥拓片,以及历代书画名家的拓片也被国内外专业人士收藏,这让她在业内小有名气。孙彩云却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为了能学习不同门类的拓片制作工艺,1979年,孙彩云来到山东省美术公司深造学习。孙彩云说,学习的过程让她大开眼界,原来传拓不仅局限于古代碑文、石刻和青铜器,汉砖、汉瓦、茶壶、砚台等都可以清晰地被复制下来,这让她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传拓世界”。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孙彩云不仅没放下这门手艺,而且在传拓的钻研上更加努力。在省、市工艺美术协会的支持与鼓励下,孙彩云一步步走向了“大师”的殿堂:2015年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2019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
  制作传拓,功夫全在手上每一个步骤都要讲究一个“度”
  采访中,为了直观地向记者展示传拓这项技艺,孙彩云还现场制作了一幅郑板桥梨花木匾拓片。记者看到,她用喷壶在一张薄薄的生宣纸上喷洒均匀、适量的水,然后将浸湿好的生宣纸展开并紧紧地敷于梨花木匾之上,再用棕刷对有气泡的地方进行反复刷扫,并使用小木槌敲击封边;待宣纸干燥后,她又用着墨的拓包通过擦拓、扑拓等技法,使拓纸由浅入深地均匀着墨,伴随着拓包与纸接触的“扑扑”声中,木匾上的纹理和图案渐渐被复制到拓纸上。
  “一幅好的传拓作品需要达到图文清晰、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气韵生动的要求,同时还要在原物的基础上利用墨色的深浅层次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力度的控制、墨的调和、色的把握、纸的选择,道道工序都是技艺的融合。”谈到传拓的制作技艺,孙彩云告诉记者,制作拓片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轻巧,其实功夫全在手上。
  “就拿上墨这道工序来说,在拓片制作过程中就十分关键。”孙彩云介绍说,拓墨的力量要精确掌握,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而为了使拓片层次分明,传拓时通常还需要上三到四遍墨。一遍打底、两遍优化,第三遍查缺补漏、突出重点,如果不满意再上第四遍,第五遍……依次渐进,层层加深,直到拓纸呈现出黑白分明、字口清晰的效果。
  孙彩云说,和其他手工艺一样,传拓也是需要熟能生巧的,“传拓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讲究一个‘度’,墨汁的干湿程度和纸张的材质挂钩,怎样能清晰地拷贝出原件又不让墨透纸,需要精准拿捏,不同材质原件的操作方式又有不同,而这些‘度’很难量化,需要传拓者在操练和工作的过程中自己体悟。”
  如何定义传拓呢?孙彩云有着自己的想法。“传的是历史,拓的是情怀。说到底,传拓就是一门复制技艺,也是一门让传统文化与文物‘活’起来的技艺。从理论上说,只要清晰地将原物体现出来就算达成了目的,但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孙彩云看来,要想再复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必须提高传拓者个人的艺术修养,“不断积累知识,增加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对原物再现,才能把原物最原始、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反映出来,这样的拓片作品才有内涵和精气神儿。”
  创新求变中传承盼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传拓
  这些年,孙彩云的传拓作品屡次在省级大展中获奖,2016年《难得糊涂》获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人立陶疏”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7年系列作品《梅兰竹菊》在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8年《城隍庙碑》在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梁子黑陶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
  面对这些成绩,孙彩云说,“热爱一项技艺,最有成就感的事儿,不在于拿了多少奖,而是能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传拓技艺,近年来,孙彩云不断从老拓片上学手法,改变象意、形神、诗画情感等表现力上的变化效果,然后再融进自己的东西去创新。同时,为打破大众对传拓技艺的认识,她拓制了一些关于拓片的文创产品,并推出扇子、摆件等一些传拓衍生品。
  四十余年保留历史温度,她用传拓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再看孙彩云的传拓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颜色运用上,都与传统的拓片有所不同。她的传拓作品注重远近虚实的表现,颜色上有浓淡干湿的区别,题材上也更加广泛,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要想将这门老手艺永久保留下去,既要不断创新,还要传承后继有人。”为此,不爱外出的孙彩云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演,还将传拓技艺带进幼儿园、小学和高校,她不仅被聘为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特邀讲师,同时还担任着潍坊幼教特教幼儿园、潍坊商校、潍坊医学院等近十所学校的传拓指导老师,为传拓艺术走进校园不断努力着。
  “每次去学校,很多小孩子和高校的年轻人对传拓都非常感兴趣,不少年轻人能用心去创作,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孙彩云说,只要有人喜欢传拓,她就觉得特别开心,“说明传拓艺术有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