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9-20 20:32
鄌郚总编

姜祖幼先生与五部《高密史话》

  
  曾有关于姜祖幼先生的一则佳话。说的是,有人羡慕姜老大名,很想见他一面,及至见了,心里嘀咕:“不过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
  待咨询姜老某某历史掌故,问其某家族渊源,但听姜老声洪若钟,见其手挥如舞,人名、地名、年月等如数家珍,不禁大为叹服。我把这则佳话讲给姜老,他听了,哈哈大笑,未置可否。
  时令已是中秋。这天中午,我开车,自高密县城的假日绿洲小区,赶到湖光金色小区西门,见姜祖幼先生已在路边等候。
  这位今年86岁的老人,个子不高,头颅硕大,头发花白且稀疏,穿一件对襟的浅白色短袖小褂,手拎一小袋包装好了的葵花瓜子。我们中午要参加一个小范围的文友聚会,邀约人是高密市文化部门一位多才多艺、曾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歌曲创作类)的退休干部。这位老同志说,好长时间没见姜老了,想一起吃个饭,主要是为了坐坐,聊聊,遂打电话给我,让我开车拉上姜老;——然后,他给姜老打了电话。
  姜祖幼先生有“姜博士”之绰号,也被誉为高密历史的“活字典”。对高密的地方志、历史人物、家谱、碑拓等有兴趣的人士,每每乐于请教姜老,且以能邀到姜老一起品茗、饮酒为荣。我之于姜老,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两位文友共拜姜老为师,行了跪拜礼,遂成了姜老的入室弟子。此后,逢年过节,与姜老同住一城、业余有志于研究高密文史的我都要去拜访姜老,与姜老畅谈,在如坐春风中总能有所收获。有时写到高密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村庄遇到了疑难问题,打电话请教于姜老,姜老也从不卖关子、拿架子,每每使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开了车门,姜老坐到了副驾驶座上。我边开车,边与姜老闲聊,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写《高密史话四补》,已基本上写完了,正在修改完善。我知道姜老虽已入耄耋之年,但迄今仍每日坚持读书,写日记,且一有所触所思所悟,每每设为题目,挖掘征引,调查访问,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纳入其“高密史话”大厦的宏伟建筑中。
  2003年,姜祖幼先生在默默搜集资料、酝酿了20年后,著成《高密史话》(此为《高密史话》第一部),经潍坊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予以印发,填补了高密地方史学的空白,引起了当地文化界的轰动。2011年9月,所著《高密史话》(增补本)(包括《高密史话》和《高密史话补》,为《高密史话》第一部和第二部合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17年6月写完了30万字的《高密史话再补》(即《高密史话》第三部)。2019年9月写完了20余万字的《高密史话三补》(即《高密史话》第四部)。两年过去,他又写出了《高密史话四补》(即《高密史话》第五部)。
  在《高密史话再补》自序中,姜老说:“多年来,觉得搞点地方史怪有意思——查查老文献里写了些什么,已写的是否要补充,未写的应否新写出,与同好们相互探讨与考证,纠正一些传说的错讹,到一些历史发轫的地方去走走,观察一下尚存的老遗迹——这一切活动,感到如临清风,如对朗月,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姜老不顾年老体衰,经常下乡寻访,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老伴蹬的三轮车,或搭文友的私家车,并自费购买了3000多册工具书、史书、论文集等,广泛查阅,深入考证,其老当益壮,勤于笔耕,不求闻达,坚持不懈,终以一己之力,积40余年之功,写出了140万字的皇皇巨著——五部《高密史话》。对这位矢志于高密地方史学、呕心沥血、兀兀穷年、成果卓然的老先生,我不禁增添了更多的敬意和感动。
  山东高密,秦时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禹封国”之称,先贤名流,历代皆有,而以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父子宰相”刘统勋和刘墉、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为著名。姜祖幼先生生于1935年冬,为高密市迟家村人。他对高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怀有深厚的感情。与姜老相识50多年的老友、曾任高密三中副校长的退休高级语文教师孟凡润先生称赞姜老,“热爱高密的一草一木,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熟读经史子集”,“为人谦恭,以盈为虚,以泰为约”,“以弘扬高密传统文化为己任”。姜老著述和编纂的笔触,从未离开过高密。其专著先有《高密明清进士传略》,后有《高密史话》,主编有《高密历史名人》(书中所载24位历史名人的传记多为其亲撰),参编有《高密县志》《高密市志》,点校有《新版民国高密县志》,注释有《东冈小稿》等书。姜老所撰、所编之书,有的作为高密市的文化典籍赠阅八方来宾,有的作为政府、大学的图书馆、档案馆和个人博物馆的珍藏;当地的文史爱好者们也每每以先睹为快。
  研究高密历史,尤其是古代史,离不开深厚的古文和国学功底。我问姜老是否上过私塾。他说,自己所学是家传;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老学包子”,把学问传给了祖父,祖父又传给了堂伯父和堂叔父。他在堂叔父的门下上私塾,坚持向学、习字。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后学《四书》《五经》,因为战争形势紧张,私塾、学堂停办,《五经》他只读到《诗经》。后来,又自学了《五经》的其他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公开考选,进入县政府机关,成了办公室的一名干部,专门从事文印及起草公文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经领导批准,他到高密一中教务处工作,边做教学辅助工作,边读书。同时,他考取了烟台教师进修学院中文函授专业,坚持了业余学习,后因形势动荡,学校停办,得到了一张大专肄业证。
  姜祖幼先生参加工作早,文字功底厚,但因性格耿直,不乐曲从,所以官运不佳,退休前,连个副科级职务也未干上。他对此看得很淡,不放在心上。愈至老年,他愈心无旁骛,愈埋头于学问一途,愈绽放其生命之灿烂,终成胶潍大地的史学俊峰。他的五部《高密史话》,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旁征博引,言之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以其第四部为例,该书分姓氏、粮菜、瓜果、匠具、花树、药草、农事、鱼鸟、兽虫、节俗、人物、杂事共12章,蕴忧国忧民之情,忆故土家园之状,不乏独家发现,且若干篇章带有著者亲历印记。若把姜老所著五部《高密史话》作为一个系列,可称之为“高密小百科全书”,也有文史爱好者誉为文字版的高密“清明上河图”。
  下了车,我要搀着姜老上二楼的雅间,姜老不让,自己拾阶而上。席间,姜老把捎来的葵花瓜子分给每个文友品尝,大家纷纷嗑而食之。在座众文友,数姜老年岁长、德望高,大家纷纷向他敬酒,他小酌白酒回敬。饮了一两稍多,他便不再让我们给他斟酒。宴罢,一位文友将夷安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涛主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题字的《桑梓遗韵——高密百年老照片选辑》赠送给姜老,他如获至宝。我开车送他回家,到了湖光金色小区西门,他要下车,我看到他紧紧攥着这本带有文字介绍的精美的地方史画册不放,好像生怕遗忘了,让我留下——其实,半个月前,我已从孙涛先生那里得到了一本。
  -
  作者邱昭山:
  山东高密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高级教师。诗文刊发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作品与争鸣》《时代文学》《山东文学》《红豆》《齐鲁师范学院学报》《青海湖》《当代小说》《杂文选刊》等30多家报刊,出版《昭山诗选》《雪泥鸿爪》《微光集》和《刘墉》(合著)等书,有诗作入选一些年度选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