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01 14:55
鄌郚总编

风清月明,昌乐延平

  风清月明,昌乐延平
  前天,刘文安老师的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刘延平先生竟于10月15日(农历九月初十)过世了。我反复读了几遍,才确认这是真的。
  刘延平先生,昌乐县朱刘街道万庄村人,微信名“北海延平”“佛座莲花”“汉韵轩主”,是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东夷诗坛昌乐分社副秘书长。我们两个因昌乐文化结缘,互加微信,组建昌潍金石微信群。他常常外出收购碑、拓片、收古书,保护家乡传统文化,允文允武,念兹在兹。他每每收到古碑古书,不研究透彻是不肯罢休的。偶尔遇到难以解读的文字,他就拍照后用微信发给我,言语非常地真诚,态度非常地谦虚。还记得,我们一起研究过昌乐的双羊汉墓碑额、昌乐张仙庙碑,昌乐县凤山乡立模范小学的建校碑,赵礼亭先生墓碑(赵老先生是《昌乐县续志》总纂官赵文琴的父亲),鄌郚石家庄买地券碑,毕都王家槐林县长功德碑(即《云南省新平县长仰之王公言行略》)等等。
  众所周知,营丘是姜太公初封之地。昌乐地灵人杰,文化源远流长。自有史以来,文化绵延灿烂。远的不论,单说抗战时期,我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经历过无数困境险境,岂是一些鬼蜮伎俩所能截断的?在敌占区,在昌乐根据地,昌乐的教育者们发动了静默而又猛烈的反击。日本人禁止进行反日教育,昌乐的师生们就用游击战的方式教学。省立昌乐中学在霍树楠校长的领导下,化整为零,分散在马宋乡的几十个村子里办学。校本部就设在西丛村,对外称“集贤斋”。各教学点均设主任负责,校长安排教师轮流调换上课。霍校长本人也常冒险往来奔波于各教学点间,他曾一度被日寇拘押,经多方营救方得脱身。在边区,游击教学、化装教学、洞口教学等方式遍地开花。
  昌乐的古碑古建筑,无疑,记录的都是昌乐厚重的历史。有司专门保护,可谓是职责本分所系。民间搜集保护,完全是爱好责任使然。昌乐的官方和民间,拥有一大批像刘延平先生的人,他们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怀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高度自觉,怀着振兴家乡文化的强烈使命。他们纯粹是利用闲暇时间,孜孜矻矻,不争名不图利,有修孤山残山栈道为市民健步者,有从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尘封偏隅之处搜集古碑者,有骑自行车往返学校间培育文学新苗者,有行走城村的昌乐“徐霞客”,有拍视频留下昌乐古城墙记忆者,有潜心十余年用文章留存乡村记忆者,有礼赞《首阳山的后代》者,有修撰家谱弘扬家族文化者,有为鄌郚乐器赋《琴弦上的歌》者,有墓主精神足为后人示范而碑者,有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者……他们自带干粮,为家乡历史文化摇旗呐喊,赋能助威,“出谋出力”。
  昌乐历史古矣,久矣。然不知昌乐历史者多矣,众矣。为了激活沉睡的历史,唤起广大民众参与热情,昌乐文史爱好者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延平先生正是怀着乡土文化的无比热爱的情愫,一发而不可收拾。蚊叮虫咬,不减鹏天之志;暑往寒来,更呼嘤友之声。他从事汉砖传拓工艺传承,多次参展获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对古碑情有独钟,他的足迹也从村落巷口转上了辽阔的山野。他搜集遗落的残碑,只要听说哪里有古碑,他就拓印到哪里,留下了珍贵的古碑资料。春天时候,他曾邀请我参与策划《昌乐古碑刻石拓片选》,我也给他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他欣然接受。奈何春秋匆匆,事未成,人已逝。我们直到今日才知道,这是他在与病魔搏斗的日夜里,把生命与整个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开始的一条新的学艺之路。这是用生命谱写的乐章!
  昌乐者,我们的昌乐。厚重的昌乐文化,需要昌乐人共同传承。依稀记得,当年课堂上,我的历史老师讲解昌乐抗战事,昌乐抗战遂与全国抗战建立联系。依稀记得,当年郭建华先生举办“小荷文学社”,用文学的方式传承文化精神。刘延平先生,用古碑中见证历史人文。10月14日12时17分,刘延平发布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我们死后就能抵达星辰之上,而离开人间,不过就是踏上了走向星辰的路。感谢各位数十年精诚合作,我们再会无期……”我不由想到,陈蔡绝粮,从者皆病,孔子信道不疑,弦歌不辍;鸩酒已至,人生将终,苏格拉底论道如常,坦然受之。面对阴谋、强权、暴力与死亡,唯有理想、人格、勇气与信念,能捍卫生命与自由的尊严。丹河红叶,叶经霜而愈赤;孤山铭志,志砥砺而弥坚。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即令是萤火,也能发出一星光芒。正因为有了一大批这样的昌乐“微芒”,昌乐文化传承才大有希望。然而,他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的坚信,他的笑容,他的善良,他的快乐,他的才华,闪烁在他一生独特的人生智慧里。
  秉厚弘文,挺家国之脊梁;尚行崇德,敲时代之钟声。风清月明,昌乐延平,不死的永远是精神……(撰稿 侯月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