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08 19:16
鄌郚总编

路来果丨我们的老龙湾

    我们的老龙湾
    作者 | 路来果

    老龙湾,古称“熏冶泉”,在临朐县冶源街道。老龙湾泉水常年温度在18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朝夕雾气蒸腾,云蒸霞蔚,郦道元在《水经注》称:“冶源烟霭三冬暖”。
    老龙湾,系地下泉水喷涌汇聚而成。因传说泉眼直通东海,又有神龙潜居在此而得名。
    老龙湾有着万泉喷涌的泉水,有着古代文人墨客的遗迹,有着众多龙的石刻,有着亭亭玉立的竹林,独有明代冯惟敏故居江南亭。

    万泉喷涌的老龙湾
    老龙湾分为大小两个湾,“铸剑池”所在的是小湾,泉水经“雪化桥”汇入老龙湾。
    来到老龙湾南岸,这里茂林修竹,岸柳依依。沿岸名泉荟萃,湾中锦鳞游泳。望远湾中,清风照拂着一泓清波,荡漾着圈圈涟漪,一派大湖气象。
    细看湾中无数小泉缤纷而出,清流潺潺,流水脉脉,清泉多多,数也数不过来。看,大如水缸的圆盘,小如面盆的圆盘,也有小如餐桌上的盘子,其间趵突出细流袅袅如青烟弥漫开来,弥漫开去,弥漫上来……这些盘子,是岩溶地形下,泉水趵突而出,久而久之,成就的一个个泥塑……游鱼嘻戏于其间,恰如在其中舞蹈,那纤细莹莹的水草荡漾,宛若临朐少女的秀发,随风摇曳动荡不一。
    多的是几十公分的小盘子,突突出溪流潺潺,正如傍晚冶源村妇野炊下的炊烟氤氲,又如张家界神堂湾飘荡的仙雾,一缕一缕一片一片一阵一阵……这些细小趵突的小泉子,突突上涌冒泡的,趵突滚涌而出的,间歇喷薄突发的……有的是一串串珍珠散串而撒,有的像烟花喷薄吐珠,有的水炮是怒放涟漪……就这样的在水下飘缈着、轻浮 着、缭绕着、蒸腾着……圈圈扩散,冒泡,趵突……就这样的满湾满湾地扩散开来,扩散开来,扩散开来……
    闭了眼睛的遐想,张开耳廓的谛听,扩开鼻孔的嗅闻……清新扑面而来,气息沁人心脾,清秀荡气回肠,扩开肺腑,三百六十个毛孔,无处不在吸收吸吮吸入……张开双臂……坐下来……趴下去……我亲吻着老龙湾的泉水我亲吻着老龙湾的气息我亲吻着老龙湾的大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老龙湾优美的自然环境,护佑着先民和后人。历代名人荟萃,他们或观景,或修学,或避难,或隐居……
    鲁人孔子、始皇蠃政、汉朱虚侯刘章、北魏地学家郦道元、北宋名相寇准、范仲淹、苏轼、明雪蓑道人、袁宏道、清代文人张潮、大学士于疏敏等都在老龙湾留下了深深的生命足迹。
    “铸剑池”三字其书字体遒劲,气势如虹。石碑是明雪蓑道人所题,题款:“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为海浮山人索,雪蓑渔者并题,戊申岁寿月日”。
    欧冶子,春秋时越人,是铸剑之父,天下名剑十把,其中八把出自欧冶子之手。他为躲避吴王阖闾的追杀避难到老龙湾竹林。得到“玉泉寺”接济帮助,在此鼓风生火开炉铸剑,得神人指点开辟出“龙泉”淬火,终于造出“龙泉宝剑”。其间淬火生烟,雾气腾腾,白茫茫一片……因此这里便叫“铸剑池”,又叫“熏冶泉”。这也是“冶源”“薰冶水”“熏冶湖”这些称谓的由来。
    在“铸剑池”南侧,立有一幢石碑,上有“铸剑池”三个草体大字,是武中奇于1991年来老龙湾时所书。
    欧阳中石也留有诗作:“上有双龙唾玉液,深潭自底涌甘泉。长桥引路沿边过,杨柳依依拂客船”。
    “秦池”,则出自秦皇嬴政来此品酒。宋朝贺元道人饮此酒后挥毫称赞:“一杯秦池长歌狂,三载东镇游梦乡。”
    镌刻“老龙湾”三字的石碑,是1988年高启云题写。观其书,古朴厚重,大气凛然,自成法度。他是临朐冶源人,曾任山东省委书记。
    沿岸漫步东来,是“珍珠泉”。“珍珠泉”也叫“善息泉”,来自郦道元的传说。郦道元常在泉边卧牛石上歇息,其字善长,故名“善息泉”。
    他与老龙湾的缘分,来自他的父亲郦范,484年任青州刺史,当时临朐为青州所辖。他年少好学,常跟随父亲多次游历老龙湾,他在《水经注》中记载北魏时“熏冶水已成名迹”,“老龙湾水色澄清而清冷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至若炎夏流火,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矜。”郦道元和伙伴盛夏来此避署,弹素琴,吟诗词,吃竹笋,采桑葚,或静思或追逐于林间,欢笑荡漾在老龙湾……
    “珍珠泉”,宋朝苏轼称之为“漱玉喷珠”。明朝袁宏道赞之为“珠泉跳玉”。清碧如玉,泡如珍珠。
    泉底有细流喷涌而出,如珠如玉,扶摇而上,连绵不断。如同珍珠乱撒,大小参差,一片闪烁。修德见景生情题“善息泉”为“珍珠泉”,并刻于石壁。
    “濯马潭”,在江南亭前,泉水清澈见底,细流脉脉,如丝如缕,与老龙湾交汇处,水层纤细如发,层分缕析,看出水流的不同,也是溪流温差不同,比重不同,流入大湾交汇处产生了片片缕缕的“水线”,静如纹痕,动若游丝,有人意会为千里姻缘一线牵。
    图片
    传说这里是齐宣王之妻无盐娘娘在此洗涤战马而得名“濯马潭”。无盐娘娘,本名钟离春,无盐人(今山东东平县境内),因相貌丑陋,又生长在无盐,又称她为钟无艳。她自幼不爱针线,却喜欢舞刀弄棒,并研究易经,志向远大,颇有军事才能。四十多岁仍择嫁在家,她毛遂自荐,入宫为妃。齐宣王为其武艺才德所打动,立为正后。无盐娘娘辅佐齐宣王招贤纳士,疏远奸臣,齐国逐步强盛起来。有俗语传言:“褒姒娘娘生得俊,惹得幽王送了命;无盐娘娘长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留下了汉家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也留下两句成语“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
    江南亭”前立有奇石一方,高过凡人,刻有一个龙飞凤舞的“龙”字,是1988年青岛书法家修德所书。石刻气势飞扬,如龙之舞,扶摇张狂,草圣逸风,称之“龙石”。
    顺着蜿蜒的竹林幽径,来到百龙园。这里是一个龙的世界。园内“龙”字石刻众多,为当代名人、书法家赵朴初、沈鹏、启功、刘炳森、佟伟、张海、范曾、武中奇、欧阳中石、刘艺、修德等在100多块太湖石上镌刻而成。一石一龙,其石玲珑多姿,其字千姿百态。还有镶嵌在墙面上的石刻“龙”字,作为完整保留百位中国著名书法家写“龙”荟萃的名迹,足够让我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这些龙的石刻,和老龙湾东海龙王的传说,白龙神祈雨除旱魔的现实习俗,构成了老龙湾龙的图腾和乡风民俗,也在延续着汉民族薪火相传的生命传奇。

    冯惟敏的老龙湾
    冯氏的渊源有迹可循,先祖可以追溯到元代,万户侯冯才兴是冯氏家族最早出现在临朐一带的代表人物。明朝之后,冯氏开始衰落,也就失去了冶源老龙湾这块封地。洪武年间初,诏令山东三户徙一人戍辽,冯才兴长子冯思忠应征赴辽东。冯思忠到东北,入军籍,戍守广宁后,到冯裕出生,繁衍四代,冯裕为官后专门规划还籍临朐。
    冯惟敏是冯裕的第三子,自辽东返籍后,他和冯惟健将此地买下,筑建民居“即江南”。自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冯氏还籍冶源,老龙湾再成为冯氏及其后裔的私家花园。直到1951年土改时才收归政府所有。
    明清以来,冯氏后人不断在此建亭筑庐,先后建成江南亭、清漪亭、云栖亭、裕晖亭、凭吟亭、君子堂、椿桂堂、戏楼、玉衡楼、飞云阁、观音阁、雪化桥、大桥、小桥、三星桥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留下了大量相关的传说。
    冯惟敏明嘉靖十六年27岁乡试中举,但此后九举进士不第,于是居家25年。在隐居冶源的日子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曲、杂剧。
    冯惟敏归乡后交游广泛,既与隐士雪蓑、郭第相交甚笃,又与王世贞、王家士、李开先等人联系密切。嘉靖三十六年,王世贞为山东按察司副使、青州兵备,与冯惟敏、惟讷相识,诗友唱和,交情深厚。王家士为临朐县令,敬重惟敏的才华,请他任总纂编写了第一部县志——嘉靖《临朐县志》。王家士称赞冯惟敏“先后实专其任,可谓有功于朐矣”。
    冯惟敏有散曲《冶源大十景》,描绘冶源老龙湾风景之美。其一曰:“冶官遗庙,千山环抱,铸剑池彻底澄清,飞云阁半空缥缈。柳阴中小桥,柳阴中小桥,渔樵径道,游人登眺,尽日逍遥。上到摩天岭,方知此处高。”
    啸遨风月,他并没有忘怀天下;遁迹山林,他亦难逃时政的辖制。“四进士”之一的毛鹏治山东,颇有政声。可是继任的段顾言反毛鹏之道,则大煽虐政。冯惟敏对段的酷虐、聚敛贪暴不仁在散曲中予以痛斥,不乏讽刺和揭露之作。如“有钱的快送来,无钱的且莫慌,寻条出路翻供状……”这样触怒了段顾言,使冯惟敏身陷囹圄,惨遭迫害。
    残酷的现实激发下,冯惟敏产生了做一任清官的想法和现实需求。52岁知命之年的冯惟敏进京谒选,终于以博学多才而得到朝廷赏鉴,离开了经营二十多年的老龙湾,上任涞水知县。由于他持正敢言,屡屡得罪权贵,因惩办“豪民”而为势族所不容,谪镇江府学教授,又迁保定府通判,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最终超越了他的底线,冯惟敏怒不赴任,退居老龙湾。
    冯惟敏虽然出仕十余年,但官小事杂,很不得志,在散曲中抒写了他的愤世乐闲的感情。
    自此,他才真正成为归来的隐士,临朐冶源大地的本土人士。
    冯惟敏号石门、海浮山人、冶泉。从这些名号,看出他栖身临朐冶源,成为真正临朐人冶源人。“石门”“海浮山人”“冶泉”,他把自己融入临朐大地,融入冶源山水,融入老龙湾的怀抱。
    他曾作《桂枝香》十首,盛赞这里“海上三山秀,人间万古奇,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的风光。
    他“课耕读教子侄,戒儿孙躲是非”。
    他弃官归隐筑造江南亭。就是草庐,就是白屋。地基是当地青石,墙壁是本土青砖,屋顶覆盖冶源烧制的青瓦。室内陈设简朴,就是读书人本色,隐士遗风。清乾隆年间,大学士于疏敏为老龙湾题书“碧波云潭”。他被誉为“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而进入中国文学史。“四面琅玕三面水,一亭风雨半亭山”便是当时江南亭的真实写照。
    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作家,使明代散曲达到了新的高峰。冯惟敏散曲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独特的取材视野,豪辣宏阔的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使冯惟敏成为明散曲豪放派集大成的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曲史上的历史地位。
    他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这些不朽之作。
    江南亭前,海浮山下,老龙湾南,这块风水宝地,不仅适合冯惟敏,更适合竹林生长。从他广植竹林,看出隐逸大意,看出文士风流,看出希冀后辈人才……也就成就了老龙湾南岸最早的茂林修竹,竹风摇曳中,一代大儒,一代文士,一代风流……
    冯惟敏的宦海沉浮,不独他一人的命运。少年及第,久举不成,沉心二十五年,大好青春,交付与年华和美好,交付与齐鲁大地,交付与临朐山水……一次命运的打击,激发起他内心潜在的一泓大潮,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做一任清官,证明自己……然而官场不是文坛,怀抱一腔希望而去,满身伤痕而归。总算不是白丁,不是平民,是终于辞官归隐……老龙湾的山水接纳了远来的归人。
    封建官场,不可否认,多数集中收纳了知识精英,自然也有世袭和买官进入其中的。人性本就有性善性恶,人本就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这样,官场聚集了这些聪明的人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别,就有圈子,就有争斗。何况官员管理着最大的利益,管理着权钱人物,辖治着地方的金钱人口土地房产矿物,其中存在大量利益在。每一方官员,就是一方土皇帝般的存在。读书人入其彀中,是保持初心,是随波逐流,是随了这个大染缸?是上报国家朝廷,下报黎民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结党营私只为升迁发财?范仲淹这些士大夫是“进亦忧退亦忧”,一腔忧国忧民的报国情怀。身在其中,保持正直清高的读书人本性,能不贬谪浮沉?冯惟敏也陷入这个怪圈。古代名臣,即使如范仲淹苏轼莫不如是……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大如孔子也没有摆脱,何况我辈冯惟敏者乎?
    好在官运不通文路畅,他们的诗文,光照千秋;他们的忧伤,感同身受……他们这些知识精英,传承着民族文化,鲜活着时代精神,流淌着生命渊源……
    春临老龙湾,柳丝鹅黄,春笋破土,水汽袅袅婷婷,泉水甘甜可口,生机勃勃,把酒临风,秀色可餐。那晶莹剔透的临朐大樱桃,直甜到你的心里……
    夏来老龙湾,岸柳飘飘,翠竹清碧欲滴,沙沙的临朐西瓜,清凉的泉水饮一口,荡气回肠,暑气顿消。荡舟老龙湾,心旷神怡。或者来一尾锦鲤或虹鳟鱼、鲟鱼,鲜美你的长夏……
    金秋来到老龙湾,天高云淡,青山碧水,渔歌唱晚,瓜果飘香,则有神清气爽。山区红红的柿子,带着清凉甘甜,令人难以忘怀……
    冬日莅临老龙湾,漫步无雪的雪化桥,雪雅竹翠,细雪如玉,不忍践踏,白雪一歌,清流脉脉,一片清幽淡雅……而或荡舟湾中,寒江垂钓,一蓑烟雨,隐士遗风……
    又或草庐火锅热酒,知己畅饮开怀,围炉夜话,一盆临朐全羊,温暖了你整个的寒冬。
    红丝砚,龙湾水,快雪好友,酒酣耳热,铺就宣纸,挥毫泼墨,几个大字,几行诗作,跃然纸上,成就人生风流……诗书画,雪剑酒,快马扁舟,一任平生……
    清人张潮说老龙湾"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冯惟敏,临朐,冶源,海浮山,铸剑池,老龙湾,竹林……黯淡了前尘往事,远去了战马宝剑,只余下史书卷卷修竹竿竿,泉水脉脉……“浮山不墨千秋画,冶水无弦万古琴”。
    冯惟敏,江南亭,该给我们几多启迪几多反思。时代不同,但是,孔孟大义,民族传承,世道人心是一致的。继承民族文化,吸收传统精髓,为官,为民,经商,读书提升心灵涵养境界。
    与老龙湾的每一次遇见,都能生长出一段思古幽情,生长出一段壮志豪情,生长出一段前世今生的风花雪月……红尘滚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一切皆是过眼云烟,唯有这潭泉水,逐波东流,陪伴着我们岁月留痕,抚慰了我们人世的忧伤,轻抚着我们人生的寂寞……在我们热血澎湃的内心荡漾着儒道佛,荡漾着真善美,荡漾着时代的潮水……
    ------
    路来果,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中学教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