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8 12:43
鄌郚总编

灶王爷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神祗中的基层干部--灶王爷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传统神祗体系里面,有一位传说中等级最低,但也是民间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的地仙——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爷,灶君,又叫做灶君司命,灶神星君,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在中国传统民间神话中,每年腊月二十三晚(或者说二十四)灶神会上天汇报工作,并且于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中国民间对于崇拜和祭祀灶神的历史由来已久,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十二月二十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论语》里,就有关于祭灶的事情——“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犯了错误,拜大神,不如拜灶王这种小神)。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酐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
  灶神形象溯源
  民间之所以祭灶,是火的自然崇拜(原始人从发现自然火,到学会保留自然火,到学会取火的过程中,火自然是神圣而令人敬仰的),所以最早炎帝,黄帝,祝融,都是灶神的对象。
  宋代王茂《野客丛书》卷二十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日:“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东汉应劲着《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当然这种说法,真的很难流行开。(难以流行的程度,大概类似于有的学者说灶王的崇拜来自灶台上的蜚蠊——也就是蟑螂)。灶王毕竟是个日常跟大家打交道的神仙,日常打交道,自然就缺乏神秘感,说他们是上古大神炎黄与祝融,显然老百姓从情理上难以接受。
  其次,关于灶神的性别问题。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在唐代李贤注引《杂五行书》中则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清代《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因此,中国传统神祗中灶神还应当是男性形象。
  至于灶神女性形象的说法,大概在秦汉时期,由于灶的真正作用——做饭,开始被造神的人注意,当然女性更适合这类角色。因此,就出现了灶王奶奶一类的角色。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很多多民族的灶王都是女性,所以,在秦汉时期,灶神的形象多为“老妇”。
  在发展下来,道教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神仙——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法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种火老母的介绍,显然是将火神和灶神捏在了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灶王最为老百姓熟悉的工作——督察人间,已经成为她正式的工作范围,灶王可称仙界锦衣卫了。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
  灶神的职责功能
  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是有口皆碑的,司马迁花了很大力气,在史记上吐槽这个事。就因为汉武帝的努力和司马迁的吐槽,祭灶这个事,在正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时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李少君是一个非常会自我营销的人,吃饭的时候,跟人说:“我和你爷爷是朋友,那时候你还小”,大伙都以为他一百多岁。他跟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于是汉武帝就亲自祭灶。但是具体灶神是谁,职能如何,并没啥明确的记载。
  到了东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更有甚者“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更是被写入《后汉书》。大概讲的就是腊八节这天,阴子方在熬腊八粥的时候,看见灶台上灶王显圣,于是“黄羊祭灶”,此后一路发财。虽然这个说法可能就是阴子方不想喝粥,想吃羊肉又怕被媳妇打的一个说辞,但是此后,家家户户“事灶益谨”。——而且,自此,腊月祭灶就成了祭灶的主流。再早先似乎没有非要腊月祭灶,夏天也不是不可以。
  东晋时,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之夜(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就是说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错,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这下灶王爷可就获得了类似御史一样的权力——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可以直达天听。而且,就算犯个小错,也让你少活一百天。
  当然,老百姓还很为灶王爷操心,担心他记不全,给他配了一些法宝: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个捧着恶罐,一个捧着善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在罐子里,年终总结之后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想要祈福免灾,自然必须多做善事,而且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敲击炉灶,不能把刀斧之类锐利器物放在炉灶上;更不可以在炉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也不能把脏东西放进炉灶里面焚毁等,名目繁多。当时着名炼丹家葛洪对此还将信将疑,他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
  如何祭祀灶神
  在祭灶神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箴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大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把神接回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像即可。那什么时候接就是个问题了!灶王爷上天呆多长时间呢? 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一种说法是正月初四灶神回到人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民间则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日挂袍,燃灯默拜。这些记载表明,在清代以后的祭灶礼仪中,祭品全都为素食,同时以糖黏灶神之口。
  综上所述,其实对于灶神这一形象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灶神作为和民间百姓“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的一位神祗,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和作用。在众多神仙当中,灶神应该是和民间百姓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位了,对于灶神的祭祀,其中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