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4 18:45
鄌郚总编

刘立云丨踏进这方沃土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寿光会员作品选登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踏进这方沃土
    娴雅原创
    在这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在这一方神圣与活力的沃土上,一个具有“中国蓝宝石之都”美称的县级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人络绎不绝前来探索、考究、旅游、观光。这就是文明遐迩的“宝石之都”——昌乐。
    2016年11月13日清晨,我们有幸参加了《弥水》学会组织的到昌乐乔官采风活动。火红的太阳刚从东方冉冉升起,我们寿光一行人,便踏上了征途,向着昌乐乔官出发。一路颠簸,来到早约定好的火山口公园集合。此时,虽已进入冬季,也是黄叶满地,满目萧条的季节,但今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风也祥和,来自弥河一带各县市区的采风会员,早已陆续到此,人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寒暄、握手,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地微笑。
    冬天里,辽阔、清瘦了很多的火山口公园,一下子沸腾了,公园内高高的火山爆发时的图标志,似乎又熊熊燃烧了起来。高会长招呼集体合影后,当地会长刘文安安排了今天的采风路线,我们便跟随当地向导,开始了对这方神奇土地的探访、观光。

    第一站:神奇的远古火山口群
    昌乐县北岩远古火山口群,位于乔官镇郝家沟西北的山坡上。远远望去,不过就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山上黑魆魆、光秃秃的,没有一点杂生植物,影影绰绰只见一座供人歇息、观光的小亭子,孤零零地峭立在山顶上。
    我们经过火山口公园,顺着平坦的水泥路,来到了山的东侧,沿着山的缺口走进去,环视四周,仿佛进入了一个直筒露天大洞,洞底面积不大,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但底面很平坦。在洞底的西北脚,还有一个不大的水池,由于干旱,水虽然不多,但清可见底。我想,如果是夏天,一定会有很多小鱼在水里游动。仰望周围,四面都是拔地而起的黑褐色石棱柱,除了缺口,再没有出路。我们似被这些棱柱包围了起来。看气势,不觉为之大震,走近细看,全是一愣愣黑褐色、青釉釉、很规则的六棱柱岩石,匀称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悄然矗立,像万根利剑,齐刷刷地由山底直插云霄,那气势,盛气凌人,一副不可侵犯样子。这形状、充分展示了当时火山喷发时那磅礴的气势;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与神功。人们望之,不觉惊得张大了嘴巴,为之赞叹不已。
    虽然我这是第二次来到远古火山口群,仍然被这威力极大形成的自然景观所震撼。那密不可数的岩石六棱柱,在阳光的照耀下,似夜晚的星星,从石柱内闪烁出星星点点蓝幽幽的光芒。走到山的一侧,抚摸着那坚硬的岩石,和那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仍显锋利的棱角,不觉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思绪与想象不得不穿越到了1800万年前,那气势磅礴的火山大喷发,那惊天动地的声声巨响,那呼呼燃烧的火焰,那汩汩流淌的岩浆,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乔官远古火山群。伴随着炽热的岩浆,瑰丽、璀璨的稀世珍宝蓝宝石,来到了这方土地上,将全球的目光聚集到这里。
    山的脚下还有不少前来淘宝的人,他们弓着腰在寻找着自己满意的宝物。有的还在半山腰,脚踩在六棱柱岩石的截面上,手里拿着铁锤、錾子,那叮叮当当敲击岩石发出的清脆声音,在山谷内回荡,他们努力寻找着里边的宝石。我捡起一块山脚下的石块,往旁边的六棱柱上一敲,竟不掉一点碎渣,那坚硬程度无法想象。每根六棱柱的横截面不大但很匀称,面积大小一致,只能站上人的一只脚。你看,我们一起来的一名会员,不知什么时候,已爬上了半山腰,他一脚踩在一只断裂的棱柱上,直直地站立着,向下呼喊,人们的目光一起向他望去,他就像一只壁虎,紧紧地贴在岩石上,人们不觉为他捏一把汗。当大家都在担心他的时候,他敏捷地从上边慢慢下来,我们才看清他是一位五十多的老人。人们在心里都非常佩服他的胆量,但不提倡他的做法,毕竟不是年轻人,要为安全负责。
    我们一行走出这个火山口,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到相连的另一个火山口去,准备到另一个采访地点去。我望着前边的火山口,望着山上那座孤零零的小亭子,望着人们用开采下来的六棱柱岩石砌成的一级级攀山的台阶,回想着上次到来时,在山顶上往下俯视时,那惊人的感觉,不觉为这次没能上去再体验一把而感到遗憾。由于时间关系人们纷纷上车,向着第二个采访地点乔官响水崖村驶去。

    第二站:最美古村响水崖
    称响水涯是最美古村是有根据的。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路段,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子,便在路旁停下了车。走下车来,跟随向导沿着不宽的路段向着村子走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形状似火山喷发式样的巨石立在路旁,上边猩红大字刻有:响水崖,旁边绿色小字标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山东省传统村落”字样。我们知道前面这村子,就是被人们称之谓:“最美古村响水崖”了。
    早就听说,响水崖村是昌乐县乔官镇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唐代的古井,元代的石碾,清代的石桥,声传数里的火山泉,火山石垒起的古屋,等等,都让响水崖充满了历史和古老的韵味。于是,我打起十足的精神,在行走中特别留意这些充满历史古韵的遗产。
    古井,三面用水泥墙磊起保护着,留一观看口,这井据说是唐代时期的一口共响水崖村民吃水的古井,开凿于唐代开元盛世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这口井无论天有多么干旱,从来没有干旱过。我走进围拢在围墙里的古井边,朝井里望了望,那清幽幽泛着亮光的,可能就是井里返射出的水韵吧!在这样干旱的年月,井里仍有水,不得不使人们感到惊奇。再仔细看井口四周的青石台上,那33道打水时留下的印记,清晰可见,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当时,村民们担着水桶纷纷来到此井排队打水时的热闹场景。透过青石板上留有的印迹,见证了它的历史沧桑。
    告别古井,来到了石碾旁,据说这盘石碾是元代留下来的,保存完好。石碾对于我们这些知天命的年龄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之辈是经常起早贪黑的推碾推磨来糊口的。上去推一把石碾,感受一下童年时代的欢乐。几个文友举起照相机,把这一时刻拍了下来。
    环视响水崖四周,到处呈现出古朴的韵味,岩石磊起的一道道弯弯曲曲的石墙,一级级用岩石砌成的石阶,高高低低彰显出响水崖依山为邻的美丽风韵。人们在一幢古屋前停了下来,驻足观看,我也快步走上去。这是一幢三间用青砖砌成的古屋,从横批上看,才知道这是“巢氏古屋”密集的四棱木窗棂,古老的木门,青一色的屋瓦,青一色的砖墙,足以说明它的年限。一幅绿色苍劲有力的对联挂在木门两遍:“便宜多从吃亏来,幸福每自辛苦得”它吸引来访的人诵读起来。慢慢琢磨,这幅对联,充分反映了巢氏家族的品质和为人之道、持家之道。也教给后人做人处事的道理,从中受益匪浅。
    触摸着古老的岩石墙,踩着一级级岩石砌成的石阶而下,拐过几个弯便是著名的双龙桥,据导游说,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32年,桥东西长16米,南北宽5。5米,桥体用玄武岩石条砌成。因了每逢雨季,自响水崖村外东虎头山和西虎头山上,留下来的两股洪水,似两股从天而降的巨龙,咆哮着汇集在这里,穿过桥洞,奔腾而去。因此,此桥取名为“双龙桥”,有双龙集汇之意。我在双龙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几遭,不仅感想万千:在那个年代,建这座桥算得上伟大的工程了,看到充满岁月沧桑,细密建筑工程,不仅被那个时代,人的睿智所折服,对古代那些睿有智慧的人充满敬佩!
    站在双龙桥上四周张望,依山为邻的响水崖村,除了古朴还不缺乏现代气息,你看双龙桥一侧的双龙桥公园,公园内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分布在路旁的一块块立着的岩石上,红字分别雕刻着:淳朴、厚德、明理等,从这些岩石上雕刻的红字中,不难看出,响水崖村民的村风朴实、严谨,也不难看出响水崖村民的文化底蕴是丰厚的。大家来到美丽的四角亭内,来到民族风情的柴门外,纷纷拍照作为纪念。
    走进了响水崖,绕村一周,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树,一墙一屋,一井一碾等,都包含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元、清朝时代转了一圈儿。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和带有唐元清历史故事的最美乡村,说声再见了。

    第三站:化石之乡 姬家庄子
    来到姬家庄子时已近中午,我们跟随向导,沿着岩石铺的石路前行。
    迎面来了村支部徐书记,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寒暄后,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民居,我们四处张望,村中一律的蓝砖墙壁,古香古色,很有特色。徐书记风度翩翩,侃侃而谈,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了本村的民风民俗,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围拢着他认真地听取了他的讲解。进一步了解了乔官的四大文化底蕴,还知道了姬家庄子是古生物化石之乡,早有村民在挖掘时,无意发现土层中夹着许多树叶、花草、鸟、虫等古生物化石,后来又连续出土了一些古生物化石,方才知道姬家庄子以西地下埋藏着诸多类似的古生物化石。
    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考证,姬家庄子西山上的古生物化石,约在180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沼泽地,由于火山爆发才形成了土层中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
    徐书记讲得生动,我们听得认真。并说还出土了一些骨刻文,它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徐书记讲完,带领我们参观了新开发刚建成的民俗屋,一色的石头盘根蓝砖墙壁,屋顶也是蓝色瓦房,东、西、南厢房再加门楼,整套的四合院。既古色又美观。
    我们来到西边,看得出,这里还整在开发扩建当中。村委徐书记,给我们讲解了姬家庄子旅游胜地今后的开发。我相信姬家庄子在徐书记的带领下,一定会发扬光大,成为闻名的旅游胜地。
    我们听了徐书记的讲解,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们带着徐书记的委托,离开了姬家庄子。
    2016年11月20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