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11:30
鄌郚总编

《潍坊鲁风弥水》微刊创刊号(总第15期)

    《潍坊鲁风弥水》微刊创刊号(总第15期)
    -
    ——【鲁风弥水十年·影像】——
    2012年9月10日鲁风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大会
    视频丨2015年4月18日鲁风弥水读书会
    -
    目    录丨 Contens
    【弥水美文】
    青州·庄兰香丨只许文字作红颜
    【诗词频道】
    青州·王新民丨游锯齿崖景区(新韵)
    青州·殷广华丨咏太阳
    青州·陈万坤丨赞奥运健儿谷爱凌
    青州·赵传欣丨新春咏怀
    青州·刘正齐丨踏雪寻梅
    青州·田    源丨人生如戏
    青州·孙世才丨咏杏花村
    青州·黄敬春丨心语
    青州·蒋文治丨观锯齿崖红叶(通韵)
    青州·张允宾丨一丛花·清月风寒
    【诗歌频道】
    青州·房永江丨我爱你,弥河
    滨海·袁荣爱丨等一朵花
    青州·孙    波丨又见情人节
    【小说故事】
    昌乐·肖金光丨凌霄花儿开
    昌乐·王效民丨方山八景传奇
    【文史频道】
    寿光·林长青丨寿光北关立村的考证
    青州·曹光炬丨百家姓氏之郑姓渊源
    【散文频道】
    青州·高树贞丨一碗豆角面条
    【弥水特稿】
    《弥水情深》发行会及作品研讨会举行
    青州冀恒春六年完成百万巨著《郑母村志》
    【人物传记】
    傅荣常 肖希华丨让石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书画园地】
    青州孙祥亭丨山水画卷
    昌乐刘太胜丨毛体书法
    临朐杜崇友丨雅趣图
    昌乐孙桂玉丨雅趣图
    青州冀秀芬丨富贵吉祥
    -
    弥水美文
    -
    只许文字作红颜
    青州·庄兰香
    本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转瞬即逝,不曾被流年所青睐,从未被生活所善待。从不奢望,从不幻想,已经被生活的利刃磨平了棱角。红尘中时常冒雨前行,习惯了在风雨中起舞的日子。这些年,走过许多的路,踏过许多的桥,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看过风雨变幻中的火烧云。岁月匆匆中,感觉还没有成熟就已经老去,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四季的繁花,就已经落红满地。余生只许,孤单的时候,守得住寂寞,相信有阴影的地方就会有光。给日子一个唯美的航标,让每一天都过的充实。
    落寞的时光里,文字是我的情人,日思夜想的,我把心事写在了花笺上,激扬的日子里为他谱情歌,低迷的日子里忍写无聊句。时间不紧不慢的收集着每一天的踪迹,织成一串串的回忆藏在光阴里。
    简单的心被复杂的雨一次次的冲洗,从不在意,相信风雨过后,天会更蓝,花儿更艳,彩虹桥上白云翩。一个通透而善意的人生,相信的是深情不被辜负,真假不会混浊。流水不是无情,是懂得退让;鱼儿不是无心,是懂得遗忘。露珠是天使的泪,冬是春的梦。我也有梦,风知道。
    站在暮冬里,所有的薄凉不过如此。就如这萧索的冬天,青帝怜悯,让天地间开满了雪花,虽然寒凉,却是世界上最圣洁的花。这份赏赐恒古不变,只属于冬。相信每个人的初心将会被生活所善待。
    重叠的日子在缱绻,春已经登程,惟愿有缘人在花海的世界里,站成永恒,在红桥的烟火羞月中,觅得天香。余生不将就,任凭花事张扬,我只需要一抹阳光,寻着光,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作者系青州诗词学会会长)
    -
    诗词频道
    -
    游锯齿崖景区(新韵)
    青州·王新民
    风光锯齿崖,枫叶胜红花。
    高峻几人晓,巍峨众口夸。
    登峰接玉阙,尝酒近农家。
    寞寞深藏久,只期早识她。
    -
    咏太阳
    青州·殷广华
    赫赫飞仙境,迢迢无际涯。
    焰烧千里锦,光照九重霞。
    上界封神力,人间泽物华。
    丹心天可鉴,何惧黑云遮。
    -
    赞奥运健儿谷爱凌
    青州·陈万坤
    飒飒英姿跨岭川,纵身一溜势悠然。
    归来霸气豪雄在,跃出神功少女专。
    九曲玲珑鹏越野,数峰婉转凤飞天。
    红旗冉冉金牌定,礼赞声中好梦圆。
    -
    新春咏怀
    赵传欣 青州
    辞旧迎新吉庆延,城乡灯火映长天。
    襟怀有梦心从笔,翰墨生涛苦作船。
    腊去阳春期暖日,由来瑞雪兆丰年。
    光阴飞逝如流水,珍爱余晖尚比肩。
    -
    踏雪寻梅
    青州·刘正齐
    一线斜阳飞古寺,千山银粟裹幽林。
    红梅点破胭脂雪,青笛召回兰梦心。
    隐隐香中寻路到,依依影里绕枝临。
    莫言冷朔寒人意,须信真情暖客深。
    -
    人生如戏
    青州·田源
    如戏人生暗自伤,经年滋味意悠长。
    昨儿幽梦三千雨,何处黄泉万里岗。
    半盏清茶然冷却,两行涕泪不思量。
    从今俗事凭谁诉,怎叫深情痛断肠。
    -
    咏杏花村
    青州·孙世才
    二龙山外杏花村,禹域逢春到我屯。
    阁照莲池斜雨疾,桥连竹径紫烟吞。
    幽幽古道铭灵韵,滟滟清波出大鲲。
    王府威仪今尚在,悠悠齐鲁盛名存。
    -
    心语
    青州·黄敬春
    时光恰似箭离弦,秋月春花实可怜。
    两鬓添霜徒恨镜,三更秉烛枉忧天。
    嫩寒锁梦心中冷,微苦成文酒后眩。
    老去方知诗路仄,无能贾勇敢争先。
    -
    观锯齿崖红叶(通韵)
    青州·蒋文治
    谁持彩笔绘丹霞,谢幕秋风锯齿崖。
    莫羡竹篱陶令酒,偏燃石径杜公茶。
    微醺不必迷欢饮,清冷直须乱画鸦。
    赤卷天成云上岫,拈来一韵入琵琶。
    -
    一丛花·清月风寒
    青州·张允宾
    深秋凋叶百花残,清月晚风寒。千丝万缕心愁起,几如是、长夜难眠。声瑟梢枝,寂寥星汉,灯火已阑珊。 迷蒙凭倚遍栏杆,无语念从前。 薄衣弱骨孑身冷,又轻叹、往事成烟。凝眉伤怀,红尘漫漫,得舍古难全。
    -
    诗歌频道
    -
    我爱你,弥河
    青州·房永江
    -
    携一份执着
    与你相约
    相约在金色的九月
    邀秋风与共
    把梦里的情话诉说——
    我幻想变成一只小鸟
    在你的密林筑窝
    我幻想变成一条小鱼儿
    在你的碧浪穿梭
    我幻想变成一棵芦苇
    蓬勃在你的二百里水泊
    -
    我爱你哟——
    弥河
    我爱你多彩的湿地
    我爱你中流的碧波
    我爱你瀑布如练
    我爱你波涛激越
    我爱你的涓涓细流
    我爱你的大气磅礴
    我爱你风光无限
    我爱你古老的传说……
    -
    东夷文化从这里起航
    青齐古韵是你不朽的杰作
    你就是——
    “南征北战”中的大沙河哟
    ——家喻户晓、享誉全国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多少名人的成长在这里浓缩
    你浇灌花都文明美丽绽放
    你滋润生活哟——
    如流水欢歌
    难忘曾在你的浅滩戏水
    难忘曾在你的彼岸钓月
    难忘赤脚走过的滚水桥哟
    细流从脚趾轻轻淌过
    -
    啊——
    亲爱的母亲河
    我要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你
    祝愿你永远年轻
    永远欢乐
    -
    等一朵花
    滨海·袁荣爱
    -
    冬去春来
    思念随风起
    雪将下未下
    像极了离别时的心情
    多少次
    我轻轻地踏上那座相思的桥
    期盼你在水一方走来
    携着清风和明月
    相聚在微风抚柳的傍晚
    我把承诺洒在你必经的路口
    当你路过我的心
    我会铭刻你的微笑
    在一朵花里看见春天
    -
    又见情人节
    青州·孙波
    -
    今年的情人节
    和去年不太一样
    那漫天情人的泪水
    都化作雪花翩翩飘荡
    -
    有情人的世界
    不止是装满了鲜花和蜜糖
    那里还有别离和愁绪
    那里还藏着太多的心酸感伤
    -
    我就站在这石桥之上
    想着那些旧日的时光
    过去的那些蜜意柔情
    又在心底汩汩流淌
    -
    梦中的石桥
    心里的桥边姑娘
    在这个有情人的节日里
    你是否也会记得把我来想
    -
    春风挑逗着岸柳的心房
    河水诉说着石桥的今天过往
    桥边的姑娘你可知道
    沉甸甸的石桥又加重了多少那爱的份量
    -
    小说频道
    -
    凌霄花儿开
    昌乐·肖金光
    (本文荣获《山东文学》专题征文优秀奖)
    一
    这几天,德顺老汉有点儿出俗。每天日头快要落山的时候,他总会按时出现在大街上,迈着那条瘸腿儿,从北头蹓跶到南头,再从南头蹓跶到北头,扬着那张绽放成一朵凌霄花似的核桃脸,逢人就笑,像是遇上了什么大喜事。
    “德顺大爷,家里又割了猪肉包水饺了?”有人打趣地问。
    “呀,呸!你小子咋刚会知道吃呢”老汉有点儿揾怒,呲了呲那满嘴的大黄牙,大喊一声,随后却又“噗嗤”地笑起来。
    于是,众人齐笑,“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便在暮色渐合的大街上顺淌着荡漾开来。
    一条小河亮晶晶地从南而来,在一堵高耸的土崖前跌了个漩涡,掉头斜向东北潺缓而去。丹水村就在河西岸的土崖上。村子不大,一条并不宽敞的大街顺河岸的走势把村子一劈二半。
    德顺老汉的家就在大街北首路东一片临崖的平地上。一片茂盛的白杨林围落着二间低矮的土坯房。土房破旧,像是一个得了哮喘病的矬帐老人,喘息在那片散落着斑驳阳光的林荫里。一道篱笆墙围起的院子里,堆放着不少捡拾来的废品破烂。篱笆墙根下,一条半大黄狗无精打采地趴卧着,时不时地抬起那只毛绒绒的脑袋儿,懒懒地望一眼篱笆门外那条被踩的溜光发明的林荫小道。似是在期盼着主人早些归来。
    二
    德顺老汉的瘸腿病是从娘肚子里带下来的。娘在世时常常跟他提起这件事情。怀他的那年娘犯了感冒,请郎中开方子时写错了一味药。为此娘内疚了一辈子。
    平常走路时一米五,一米六地晃荡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只不过,因为腿瘸,不但学校没上几天,就是媳妇儿也只是巴望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落了个光棍一条。寻常日里,每当有人取笑他时,他总会满不乎地回应说,光棍好,光棍妙,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话虽如此说,可独自一人寻思起来时,心里还是涩涩的不是个滋味。
    其实这德顺老汉也曾相过亲,只不过那次相亲的事儿,至今在老汉的心里还有点耿耿于怀。
    那年过麦收,队里照顾他的那条瘸腿儿,派他到南河滩上的果园里看园子。果园里有一棵大花红果子村,据说栽有一百多年的光景了。那树长得茂盛,扑拉开的树头子遮下的阴凉足有半亩地。芒种一过,压弯枝头的果子儿开始泛起了红,吐起了香。南风一吹,香气四溢,扑棱棱地漫上了两岸上的麦田里。
    这天,队里的一伙男女劳力正在麦田里收割小麦。随风吹来的花红果子的清香馋的人们直流口水。田间小憩时,有人就喊:“谁能去果园里摘些花红果子吃?”话音刚落,旁边的巧二婶张口应承了下来。这巧二婶长着一张伶俐的嘴巴,能说会道,平常日子里在村里喜欢做些说亲拉媒的活儿。这会儿她去,准保能行。大家伙儿眼巴巴地望着她走进了河滩上的果园里。可不大一会儿,那巧二婶便空着二手低头耷拉角地回来了,边走嘴里边嘟囔着:“这没长屁股腚眼子的傻德顺,简直就是个犟煞孙!”众人齐刷刷地嘻笑起来。把巧二婶羞得满脸臊红。
    傍晚散坡时,巧二婶又钻进了果园里。瞅见德顺老远就喊:“德顺大侄子,俺最近给你提了门亲事,人家答应今晚上在场院屋里跟你见见面。”德顺听了半信半疑,使劲儿地摇了摇头。可架不住二婶的再三撺掇,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吃过晚饭,德顺特意穿了件大半新的的确良衬衫,又按照二婶的嘱咐去树上偷偷摘了一大提兜熟透了的花红果子,就朝队里的麦场奔去。
    走近场院时,德顺见场院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巧二婶一个人站在场院屋门口外,正笑迷迷地望着自己。他急忙靠上前去,把手里的那提兜花红果子递给二婶。二婶抻长脖子,把嘴巴附在德顺的耳朵上:“快去吧!那闺女正在屋里等着你呢。”说着顺手接过花红果子,脸上偷偷浮起一丝皮笑。
    德顺走进门口,见昏黄的灯光下,果然有一个女孩的身影正扭扭捏捏地坐在床沿上。没等德顺靠近,那女孩竟然憋不住“噗嗤”一声笑起来。德顺闻听就是一愣,这女孩怎么笑的是男人声,上前凑近了一看,认出那人是穿了一身女人衣裳的二柱子。这下他心里气就不打一处来,回过身到门外去找巧二婶时,早已不见了她的身影。
    打那以后,这德顺再也没相过一次亲。
    三
    德顺的娘是在村子里分地承包刚开始的那年去世的。
    娘在咽气前,紧紧地拉住德顺的手,上气不接下气地絮叨说:“顺啊!恁爷死的早,撇下咱娘俩好歹的过日子。如今娘也要走了,恁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德顺守在娘身边,听着娘的话心里也难受!
    娘又说:“唉!也不知道娘上辈子做了什么孽,死后连个给俺哭坟坑的人都没敖上。”德顺听了心里更难受。心里话:娘啊!恁死了还有俺守着恁,等俺老了的时候,身边连个人也没有陪着的。想着想着,眼睛一湿,泪水就像是断了线的珍珠,“叭嗒,叭嗒”落下来。
    送走了娘,德顺便过起了单身一人的光棍生活。因为自己的腿脚不利索,分到的承包地干脆转让给别人家给耕种着,自己专门做起了拾破烂废品的行当。
    那年初夏的一天,德顺起了个大早,骑着那辆脚蹬三轮车,到附近不远处的镇子里去逛荡。当转悠到镇中心十字路口时,在不大亮堂的晨曦里,他影影绰绰看到路旁的石基上,放着一只四四方方的纸箱子。等来到纸箱前,下了车,弯腰伸手拾起来纸箱时,他就觉得那纸箱稍微有点沉,还没有调过神来,纸箱里忽然传出了一阵小孩的呻吟声,这让德顺直愣愣地打了个颤。急忙揭开纸箱盖往里细瞧时,看到里面一床小碎花被子里包裹着一个月窝里的小女孩。他连忙四下里张望了好大一会儿,一直连个人影也没看到。心里便恨恨地骂:这孩子的父母真不是东西,把自己养活了的孩子就这么狠心丢掉了,简直是伤天害理啊!正生着气,忽然他想起自己来,嗨,我何不把孩子抱回家养活着,给自己当闺女吧!等自己年纪大了也好有个依靠。
    德顺老汉既当爹又当娘,好不容易把闺女喂养大,可一个难题又来了,孩子上学没有户口。为了此事,他不只一次跑到村支书家,还跑到镇上的派出所,民政办,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好办。
    德顺老汉心里急啊!
    四
    德顺老汉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位仙女翩翩降落在自己的家中。他醒来后就把梦里的事情说给女儿听。女儿嗤嗤地笑他得了“老年妄想症”。
    女儿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只是没有户口,至今在学校里还没有建起正式学籍。
    清晨,红彤彤的太阳爬上了东山顶。吃过早饭,他送女儿去了学校。归来后,便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规整起自己捡拾来的“宝贝”来。隔着篱笆墙,他看到一位披肩发、圆脸蛋、樱桃小嘴、丹凤大眼,穿一袭青色长裙子的女孩踏着林荫小道朝自家走来。
    “你是刘德顺大爷吗?”声音甜甜的,隔着篱笆墙喊了过来。
    德顺老汉直起身来,望了一眼墙外的那位漂亮姑娘。点了点头,“嗯,俺就是刘德顺。姑娘,你是……?”
    “俺是县里派来包靠咱村子的扶贫工作队的,也姓刘,咱们是一家子,以后你就叫俺小刘吧!”说话间,那姑娘已是绕过篱笆墙,轻盈地走进了院子里。
    德顺老汉急忙迎了过来。他往衣襟上使劲儿地搓了搓那双脏兮兮的大手,扬起脸,昏花着老眼问:“姑娘,你来俺家有事吧?”
    “是的,大爷。俺听你们村支书说,你家是镇上挂了号的贫困户,所以今天特地过来了解一下情况。”
    “哦,是这样。”老人听完倒有些漫不经心起来。“以往也常有来俺家扶贫的干部们,他们来只是在俺天井里站站,送下一桶油,撂一袋子面,然后就像是猫咬了腚似的,连进屋里坐坐都不坐。” 老人说着这些话儿,拿眼也斜着瞅了一眼对面的小刘姑娘。
    小刘姑娘抿嘴微微一笑,“大爷,那就让俺进屋里坐坐吧!”
    德顺老汉听了就是一愣,心里话:自己那二间脏兮兮的破屋里,哪有块干净地给这姑娘坐啊!正想着呢,那小刘姑娘早已迈步朝屋里走去。
    德顺老汉瞪直了眼,眼瞅着小刘姑娘就要迈进了自己的屋门,急忙踮着腿,一瘸一拐地撵了上去。
    进的屋门来,老人连忙寻了个马扎让姑娘坐下来。他满脸不安地望着自己屋里那糊黑一片的墙皮和吊顶,还有那盘老土炕上零乱摆放着的被褥衣裳,由不得使劲儿地揉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嘿嘿”地干笑着。
    小刘姑娘满脸凝重地目视着屋里的一切,沉默了许久,这才回过身来,满含深情地对着老人道:“大爷,你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于你家的困难,我们党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你解决。这样吧,明天我们就联系施工队,先帮你把房屋修缮拾掇好,再给你添置一些被褥和家具。不过我想问一下大爷,你还有别的困难吗?”
    听到这里,老人挠着头,嗫嚅着开口说道:“小刘姑娘,你们能不能帮我把俺闺女的户口给落上呢?”
    “行!”没成想小刘姑娘竟然回答的干净利落,德顺老汉心里霎时敞亮了许多。
    布谷鸟儿叫了,那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悠扬地回荡在那片麦浪荡漾着的田野上。南风微醺,爬满篱笆墙上的那棵凌霄花儿开了。那一朵朵绽放着的橘红色喇叭型的花朵儿,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一抹金灿灿的靓丽和惬意。
    当德顺老汉颤抖着接过小刘姑娘手里的那本崭新的橘红色的户口簿时,已是感动的泣不成声了。他紧紧地拉住小刘姑娘的手,说出了那句憋在心里好久就想说出来的心里话:“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让俺脱了贫,还帮着给闺女落上了户口,这可是俺多年来期盼已久的大心愿啊!”
    一阵风儿吹过,篱笆墙上朵朵盛开着凌霄花儿随风摇曳,那一个个左右晃动的花影儿,像极了夕阳中,大街上德顺老汉的那醉酒般的身姿,又像是在为老人吟唱起一首欢快优美的幸福歌谣!
    -
    方山八景传奇
    昌乐·王效民
    在昌乐县乔官镇镇邵家庄东北方半里地远,有一座海拔338米,山顶云雾缭绕,山坡松柏缠腰,千年古刹龙神祠深藏密林深处的仙山,据元朝著名学者于钦《齐乘》载:此山远望正方,故名方山。方山之上有八大景,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那么方山上的八景,到底是哪八景呢,且听俺慢慢道来。
    方山八景之一:八仙东游歇脚处。在方山东南山顶处,刺槐和松柏掩映下,有一块方圆三米的厚一米的顶面光滑的大石板,石板四周则有八个不太规则的石凳。相传当年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等八仙东游时在此山歇过脚,并在此巨石上饮过酒,他们酒足饭饱后,便踏上了东去东瀛三岛的跨海之行。
    八景之二:狐仙洞。在方山中部西侧的半山腰,有一处深几十米,高两米多的山洞。洞里常年住着十几只得道成仙的狐狸,它们从不伤害人畜,和人们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相传,当时周围村庄的人们,谁家家里遇到红白公事,家里的杯盘碗筷不够用了,只要头天晚上到狐仙洞前,焚香烧纸祷告,第二天早上,狐仙们就将用户所需用的杯盘碗筷放在洞口,等用户来取。用户办完公事后,将所借的器具洗刷干净后再送到狐仙洞口。后来有的用户不讲信用,要么多借少还,要么以次充好,惹恼了洞中的狐仙,乡民们再去祷告则不灵了。再后来乡民们和狐仙洞里的狐狸关系,也渐渐疏远了。
    八景之三:仙人路。在方山的半山腰,有一条两米宽,南北走向的山路。周围距此山七八里路的唐家店子、下庄、东西河下等村的人们,远远地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但等人们到了山上,再找这条路时,却咋也找不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故此当地人称此路为神仙路。
    八景之四:南天门。在方山东南端的山顶上,在众多或卧或立的乱石阵中,立着两块巨大的山石,远远望去恰似两扇巨大的山门。据传是古人在此打仗布阵时留的南门,故当地人称此山门为南天门。
    八景之五:凤凰嘴。在方山西坡偏南有一座小山,山的两条山腿,恰似凤凰的两个翅膀,翘首南望的山尖,好似凤凰的头部和嘴。相传是上古时代,一只凤凰在此坐化而形成的山势。故此当地人称此山为小凤凰山,山尖则称为凤凰嘴。
    八景之六:拴马桩。在方山南端的半山坡上,立着数十根高低粗细不一的石柱子,远远望去像几十名站岗的哨兵。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曾在此山涧歇过脚,军中将士们在此石柱上拴过战马。后来当地人便将此处的石柱群,称为拴马桩。
    八景之七、八:钓鱼台,腌鱼瓮。在方山西北角的半山腰,有一处宽三米长十几米的石台,台下不远处有一汪五米见方,深不见底的水潭。潭水碧绿,鱼虾荡悠。据村里老人们讲,当年在方山西山坡下,住着一位姓于的大财主,财主家拥有四十多顷土地,几百亩山林,另外还在乔官街、北岩街和县城里,开着十几家铺子,真称得上是家大业大,财源广进。但于姓财主为富不仁,经常无故克扣长工短工们的工钱,对周围的佃户也是斤斤计较。周围人们都暗暗骂他咒他。于是就将方山半山腰上的大石台,叫做钓鱼台,鱼与于谐音。将台下不远处的深潭叫腌鱼瓮。意思是将鱼从水里钓上来,放进腌鱼瓮里腌着,那鱼还有好。也不知是乡民们的诅咒管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于家财主兴腾了十几年后,便渐渐败落了。
    讲述:邵立清 邵立恩
    整理:王效民 滕延清
    文史频道
    -
    寿光北关立村的考证
    寿光·林长青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属青州,县二十六。”寿光是26县之一。以此推之,置寿光县应该早于汉景帝中元二年,这也是史书寿光县最早的记载。原寿光县故城在今洛城街中心牟城村东,史称西寿光。东汉寿光城在今洛城街道斟灌村,史称东寿光。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废寿光县,在寿光侨立了冀州河间郡,领县六:乐城县(在今洛城村)、南皮县(在今侯镇五台村)、城平县(可能是在今纪台城平村)、武垣、章武、阜城。与此同时,在博昌故城(今博兴县)侨立了乐陵郡,把博昌县迁至今圣城街道于家庄附近。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6年)齐文宣帝下诏省去了3个州、153个郡、589个县。北齐天保七年,迁益都县于东阳城(今益都北关),废博昌县,诸侨县均并省。《续山东考古录》载:“高齐之时,博昌废,益都移,寿光未复,诸侨均并省。今县城齐、周之时,未详何县地。”
    《山东通志》载:“隋开皇六年于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即今旧城。”实际上寿光县城南迁今址,自隋建县迄今,一千四百多年无变更。北关建村详细年代史书未载,但寿光北南西东四关当属古村之列。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建城可分两大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人口相对集中。决策者不会在荒凉、人际稀少、没有交通军事用途的地区建置城池的。古代寿光县城地处中原到山东半岛要塞,莱州湾畔;县境内“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古有“粮仓”之誉,兼有“鱼盐”之利;人口相对密集。寿光建城之后,四关建置,人口聚集必然迅速。由此推测,由博昌故城南迁至今址,标明今址必然有大村落,置县城后民众聚集也可能再成村落。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北关立村就在南北朝至隋代初年。
    县城东,紧靠小东关村东,古有宁国寺(即今槐香园,是宁国寺故址)。寺中有唐代陀罗尼经幢,证实唐代已经建寺院。小东关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虽相依为邻,但宁国寺庙产却历属东关村,由此推测东关建村早于宁国寺。从前北关村西有铁佛寺。民国《寿光县志》载:“宁仪寺,一名铁佛寺,在北郭之西北隅,中有元魏及隋开皇间佛座石刻。唐垂拱三年经藏碑(见《金石志》)。”北关村志碑记云:“大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造佛像在北关宁仪寺。证实隋代北关建村无疑。”似乎北关隋代建村已成定论。翻阅史书,原造像记载为:“大隋开皇十四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修治故像一躯,愿福。”村志碑记载虽与史实不符,但是北关在隋代已经置村,却是不容置疑。
    元朝末年,山东战乱频繁,疾病蔓延,十室九空。明代初期国家明令移民山东,北关村多数姓氏此时迁来。北关张姓家族由河北沧州迁来;林姓家族由福建莆田迁来,辗转落户北关……北关为寿光大村之一,夏秋之季,北关村居民经常被西来之水淹没街道房屋,故在明代时村民用佛经幢八棱碑做成了水闸。八棱碑上镌刻有字云:“明穆宗隆庆六年闰二月六日,徒弟道身建立。”清乾隆雹泉碑记云:“乡人卜地于寿邑北关大雄殿之东南创建一祠……”
    追根溯源,北关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百家姓氏之郑姓渊源
    青州·曹光炬
    郑姓是中国第21姓,总人口约为11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
    图腾简介
    图腾乃上古先人之崇拜物,后被帝王、酋长等上等人赐为姓,也是历代人遇事求佑的保护神。富贵人家均供之。(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意思是最亲近的人)。
    郑姓图腾是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一种观测仪器。“酉”字本意指酒器,引申为与酒有关的官职,如大酋、酋长。在古代执掌酒业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为酋氏族,建立了酋邑,后演化为“郑”。
    郑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其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将姬友封在郑地,称郑桓公。郑桓公于公元前七六七年和公元前七六九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三五七年为韩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桓公友的十五世孙鲁迁居陈、宋之间,以国为氏,称郑氏。
    二、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
    郑姓历代名人
    战国水利专家郑国,西汉西域都护郑吉,北魏称“魏碑之宗”的书圣郑道昭,南宋史学家郑樵,明代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代杰出书、画、文学家郑板桥等。
    郑姓发源于陕西华县以及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郑亡国后,子孙散居河南东部及山东、山西、安徽、河北等地,并有入四川者。两汉时期,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采居”,有郑姓二十四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之时。唐时,郑姓有人进入福建,使得郑姓在东南沿海的中心逐渐形成。郑姓移居台湾,始于明代郑成功;迁播至海外,始于清朝。
    郑板桥轶事
    板桥系清官、穷官,一张“难得糊涂”板桥笔迹,使人心胸顿开,解除无端烦恼。其流传的轶事,亦能启迪后人。
    缺一(衣)少十(食)
    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逢旱,民不聊生。年关将近,他携书童察访民情,见一破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他沉吟良久,不忍离去。书童纳闷,不知此门联的奥妙。回到县衙后,板桥让书童给这户人家送去肉、面和衣服。大年初一,这家老小来给板桥拜年,感谢板桥的关怀照顾。板桥对书童说:“你记得那副对联吗?缺一(衣)少十(食),怎么过年!”
    板桥与小偷
    板桥因为民请命被罢官。一天夜里,天黑风急,他躺在床上,思念穷苦百姓,辗转难眠。此时,小偷启门入屋。他想,如高声呼喊,惊动小偷,如何对付得了,便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前,听见吟诗,暗吃一惊。继而又听吟道:“屋内诗书存千卷,床前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到此处,刚欲出门,又听见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想,既有恶犬,不如翻墙而过,又听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小心避开,翻墙过去,屋内又传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
    (作者系中华姓氏图腾研究院院长)
    -
    散文频道
    一碗豆角面条
    青州·高树贞
    现在的生活普遍提高了,要说吃一碗面条那是最普通也是最平常的事。然而,一九七六年正月十六,我吃得那一碗豆角面条,却总是让我回味无穷,让我难以释怀,更让我难以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
    我的家乡就在风景秀丽的临朐县石门坊山脚下,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片少而贫瘠的土地加上落后的生产力,致使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尤其是在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六年,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大集体年代,像我们这个缺少劳动力又遇不幸的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一九七五年,对我们家来说是极为不平常的一年。我们姊妹六人,大姐已结婚,到上半年家里还有五个上学的。母亲曾含着泪说“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我是一九七三年恢复考试制度初中考进了高中;二姐上学晚,可她聪明好学,每上一年或两年就跳一级,连跳三级还是班里的优秀生;三个弟弟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家里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只有父母二人。我们姊妹五人一年分的粮食只能是基本口粮,平均每人小麦七十余斤,玉米百余斤,因而一年的口粮缺口在一半以上。为了保证过年吃上一顿饺子,分了小麦,母亲便用袋子单独留下几十斤放在缸里,直到快过小年时再去磨成面粉准备过年。时间一晃到了这年的夏天,二姐也准备考高中了,可这年初中考高中改成了群众推荐,无论初中的校长还是高中的校长怎样做工作,村里就是不答应二姐上高中,理由是家里上学的太多。夏天我高中毕业,而那年村里却推荐了一名老党员的孩子,满怀的大学梦也破灭了。
    一九七五年,又是家庭最为不幸的一年。就在我和二姐挣工分家庭负担减轻,生活有所好转的时候,母亲积劳成疾去世了,父亲也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家庭生活就如屋漏偏遭连阴雨,更加举步维艰。没进腊月,家里早就开始一日三粥的生活。春节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饺子后,姊妹几个谁都不愿多说一句话,也不愿意出去拜年,只是闷闷地听着村里接二连三的鞭炮声响成一片,这响声似乎在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感觉是那样的嘈杂、凌乱和厌烦。
    时间很快到了一九七六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村里的人家大都在闹元宵,烟花夹杂着鞭炮不时划过上空,闪电般的烟花反复地照耀着我家那静寂的院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家六口人正商量着如何度过下一步的饥荒问题。因为一日三粥也要断顿了。在我的请求下,父亲拿出仅有的十三元八角钱交给了我,这是三个月来靠卖鸡蛋和养兔子积攒的钱,我决定拿着这些钱到广饶县去买胡萝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晚上十点多,拿上早打好的行李,推上小轮车趁着夜色独自向广饶县进发。天阴得通黑,只能见到路边的积雪在黑暗中泛着一片白光,呼啸的北风刺得全身由疼逐渐变为麻木。好歹走得是大公路,顺着向北的方向一股脑地赶路。
    正月十六上午的九点多,走了九十余华里,来到了益都县高柳公社公路一旁的高柳饭店。我停下车提着包袱走进饭店问服务员要点水喝,顺便吃点饭歇歇脚。服务员看到我先是一愣,然后上下反复打量了片刻后才说:“开水现在没有,要吃饭只有面条。”我也觉着奇怪,不自觉地对着饭店大门上的玻璃一照,自己也笑了。只见两道眉毛就像横上了两根白蜡,眼睫毛也是白的,一条薄单裤下裸露出的脚踝冻得发红发紫。我却顾不了这些,直觉肚子饿得咕咕叫,还是先解决吃饭问题。拿出包袱里的地瓜面窝窝头就吃。经过一夜零下十多度的冷冻,窝窝头变得比石头还硬,根本啃不动。没办法我又走到台前问服务员有没有开水,回答的结果还是没有。无奈的我硬着头皮问服务员一碗面条多少钱?服务员回答:“二两粮票两角钱。”我不舍得花两角钱转身要走,但麻木的两腿却不听使唤,刚迈出大门就跌了一跤,刺骨的寒风一吹,全身就像掉进了冰窖似的冷。我挣扎着站起来,心里有点慌头也有些晕,自己心想这是饿的,到目的地还有三十多华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买碗面条吃吧。
    当我坐在饭店里等面条时,被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所吸引,是那样得诱人。面条端来后,我上前对着碗深深地吸了一口后,接着偿了一口豆角。豆角虽是夏秋晒干的储藏品,但经饭店的锅炒,清爽至极,浓香四溢。再挑起一筷子热腾腾的面条一口吞下,那香气和热气直冲五脏六腑,像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一碗面条吃下后总觉着不过瘾,只好问服务员要了一碗面条汤来弥补遗憾,随后拿上行李恋恋不舍地赶往广饶县的旅途中。
    当天买上四百八十斤胡萝卜往回赶。记得很清楚,晚上是住在益都县最北部一个村的牛棚边,饲养员很热情帮我用玉米秸铺好床,睡了半夜就起来赶路,恰巧第二天上午九点多又赶到了高柳饭店。此时是多么想再吃上一碗清香的面条,可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只好再去问服务员要了碗面条汤,泡上窝窝头吃了一顿饱饭。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到正月十六,早上都坚持做面条吃,虽然每次总觉着都不如那一碗豆角面条香,但它却总会把我带回深深地回忆中,它让我懂得不忘过去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也在心灵深处真正理解习主席提倡节约每一粒粮食的意义所在。
    -
    -
    左三为《弥水情深》作者房永江
    《弥水情深》发行会及作品研讨会举行
    近日,青州市作家、山东作协会员房永江的散文集《弥水情深》由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著名作家、散文家,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蓬桦为文集作序。文集收入散文50篇,是作者从百余篇作品中精选而成。作品笔法质朴,语言精练,乡情浓郁,情真意切,不失为一部人文情怀、生活气息、文学水准俱佳的力作。该集16开本,全彩印刷,青州市摄影家协会闫星年主席、李纪芬女士、青州市作家协会张雯主席等为本书提供了精美的摄影图片。
    10月6日,房永江散文集《弥水情深》出版发行暨作品研讨会在文联微课堂举行。青州市文联、作协部分领导及来自全市的十几位作家参加会议。青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委委员徐学静,中国作协会员、青州市作协名誉主席孙瑞,中国作协会员、青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冯伟山等参加会议并发言。与会人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大家从不同侧面对文集中的作品进行了积极评价。中国作协会员、《青州文学》主编张雯主持会议。
    房永江发言时表示,今后将以个人作品集的出版为动力,登高望远,努力创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广大读者奉献出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杨忠明)
    -
    青州冀恒春完成百万巨著《郑母村志》
    乡愁是袅袅升起炊烟,乡愁是与生俱来的乡音不改,乡愁是悠悠岁月里割不断的羁绊。在青州市谭坊镇西郑母村,今年76岁的冀恒春老人,尽管身体不便,却坚持用六年时间,编写了100万字的《郑母村志》,记录青州乡愁。
    郑母村位于青州城东,自古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北有香山,山色如黛、蓊蔚葱茏;山阴藏汉墓,青山绿树相映,苍松翠柏点缀;村左山下,状元书院遗址尚存,至今流传着明朝青州府状元赵秉忠的故事。
    近日,笔者在冀恒春家中,见到了这本《郑母村志》。柳叶绿的封面上,四个黄色的大字“郑母村志”格外显眼,翻开扉页,书中内容涵盖了郑母村历史、历史名人、村容村貌、农业种植以及文娱发展等多个方面。全书约100万字,历时六年编成,本书的主编就是已经76岁的冀恒春。
    冀恒春告诉笔者,他之所以编写《郑母村志》,是受到周边村庄村志的影响。冀恒春说:“2010年6月份,龙塘村高传广赠送给我一本村志,那边村志写得非常好,我受此启发,想写一写《郑母村志》。郑母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写出来也是给后人留一个纪念。”
    然而,冀恒春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直到2014年,写村志的想法在冀恒春的心中再次萌芽。
    “2014年的时候,我考虑到我的电脑内存有不少资料,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八大寺庙、五大祠堂、八大景观、两状元、五进士、九举人等等,如果不写的话,很多东西就要湮没在历史尘埃里了。”
    就这样,冀恒春又重新拾起了编写村志的决心,并找来了西郑母村冀世强、中郑母村赵其敏、东郑母村孙世山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村志编写小组。
    在这个村志编写小组里,以冀恒春为主编,其余三人一起分工合作。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听到谈论村内大小事情,总要弄个清清楚楚,再用文字记录在册。
    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到家后至少要工作两三个小时,“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好在没忘了拼音,每天晚上用拼音打字,一晚上大概能打2000个字。”冀恒春如是说。
    同在村志编写小组的赵其敏,在这六年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采访。赵其敏说:“有一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我们去到他家中为他拍照,并从那他的讲述里了解了一些详细资料,为他整理了一份简历。等我们走的时候,老人家非常激动拉着我们的手,感谢还有人记得他们。”
    在编写村志的过程中,冀恒春的子女也曾劝他放弃,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冀恒春笑着说:“老年人动动脑子是好事,省得患上老年痴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郑母村志》初稿完成了。冀恒春说:“只靠我们编写小组这几个人不够,我们又找其他老师帮着审查、修改,哪个地方还有错别字,哪个地方句子不通顺,前前后后一共改了八遍。”
    不久前,这本百万字的《郑母村志》定稿并成功出版。周边村庄的乡亲们,对冀恒春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感敬佩,东郑母村的一位村民说:“冀老师76岁高龄,用六年时间完成村志编写,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琼琳)
    -
    人物传记
    让石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访昌乐民间石雕艺人于先生
    傅荣常 肖希华
    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我们访问了昌乐县民间石雕艺人于昭祥先生。
    快到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高档建筑映入眼帘——万山小学,它的西侧是万山体育馆,本想进去看看,因为急着采访于先生,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车继续行驶,不一会儿就来到于先生村。这个村背靠寿阳山(又名孤山),于先生的家在这个村的西南角,一到于先生家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北侧的小菜园,菜畦里绿油油的菠菜、芹菜、香菜长势旺盛,菜叶上晶莹的露珠闪闪发亮,更加让人喜爱。南侧是一条小河,河水缓缓的向西流去。河边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丛。这样优美的环境能不孕育出艺术家吗?在我的遐想中,于先生已出门迎接我们的到来。
    一进大门口,一座二层小楼呈现在我们面前,院子里,到处摆满了石雕艺术品,楼房、偏房内也是石雕艺术品,茶几、石桌、石凳、书橱、角橱、衣柜,就连灶台、饭橱也是用石头雕刻成的。他雕刻的龙活灵活现,小狮子、牛、马等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里简直成了一个石雕艺术博物馆。无论什么样的石材,玄武岩、花岗岩、石灰岩、红丝石……他都能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他家楼房门口东侧有一个石头狮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用一根六棱石柱雕刻成的。
    通过与于先生交谈,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且书法技艺超群,受父亲的熏陶,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那时习字没有字帖,他就把父亲用毛笔开的药方当字帖临习毛笔字。绘画没有教材,他就拿小学生课本上的插图练习绘画。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刻苦,无论书法和绘画,他进步非常快,得到了父亲的赞赏。
    于先生干过10余年教师,当过会计,无论工作多忙,他始终不忘临习毛笔字,不忘坚持绘画。他给我们拿出近几年他使用过的一大摞绘画教材,由此可见他的勤奋和刻苦。近几年,他又爱上了石头雕刻工艺,刻过石碑,刻过各种工艺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聘为石雕厂的业务厂长。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昌乐周边各县市区,有找他刻石碑的,有找他刻工艺品的,有找他写书法作品的,有找他绘画的。无论干什么,他都能得心应手。这得益于他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
    他在业余时间还坚持钻研中医,他的书橱内摆满了古今的中医学专著,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宝贵遗产。
    这几年,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精神,走上了富裕路,但是,他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不忘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他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中医知识,无偿为无数病痛患者解除了病痛。有一位濒临死亡的肝癌患者家属找到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给患者治疗。他立即开了药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奇迹出现了,肝癌患者竟然一天天好起来。去大医院都无法医治的病,用中医治疗竟然出现了奇迹,患者家属感恩不尽,多次登门道谢。
    谈起今后的打算,他说,我正在思考石雕艺术的传承问题,手工石雕这活是个技术活,年轻人干不了,也没人愿意干,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我还打算将手工石雕艺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业余时间我还要继续钻研中医,为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
    我们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民间石雕艺人的胆略和气魄,佩服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佩服他无私奉献精神。
    -
    主办
    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
    -
    顾问
    葛怀圣 李龙岗 曹光炬 樊光湘
    高树贞 闫玉新 风信子 郭笃学
    -
    名誉主编
    冯伟山 高传广 房永江
    -
    统筹策划
    肖希华
    -
    主 编
    刘文安
    -
    副主编
    庄兰香    郭麟书    时会来    李瑞成
    燕汝泮    杨    杰    吕绳端    孙祥亭
    -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洪明 王晓庆 王效民 刘    芳 刘丙学
    刘洪森 刘福秋 孙桂玉 杜崇友 李守忠
    李焕来 肖金光 吴洪斌 邹国庆 张世义
    张永贵 张全胜 张秀英 张素臻 范冬云
    林长青 居思兴 赵    云 田    源 赵传法
    侯伟烈 袁荣爱 柴翠香 高传岗 高梓洲
    傅荣常 曾庆波 冀秀芬 冀恒春 冀惠林
    -
    地址: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
    编辑:《鲁风弥水》杂志编辑部
    邮箱:sdwfms@126。com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