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8 09:26
鄌郚总编

唐树栋丨人生如苦茶加糖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弥水文苑 移动到本区(2022-02-19) —
    人生如苦茶加糖
    老师对我们谈人生,杨文祥是第一人。他是我在益都一中上学时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那是“文革”还没有结束的1974年,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来到了杨老师的宿舍,他拿出一本书,边翻书边对我们谈人生。他谈的大体意思是: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无法免除的。人生就像一杯苦茶,就是放进些糖去,基本的味道还是苦的。我们听了以后感到十分惊奇。别的老师都是和我们谈如何干革命,如何实现人生美好理想,杨老师为什么和我们谈这些呢?我心中充满好奇。我凝视着老师手中的书,那是一本白色封面上印着鲁迅头像的《两地书》。我心想,这一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一定要想办法弄一本来看看。
    看到杨老师对这本书十分珍惜,就没好意思开口借。我先到学校图书室去借,没有;再到新华书店去买,没买到;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到县图书馆去看看有没有,可我又没有图书馆的借书证,这可怎么办好呢?对了,想起来了,哥哥有县图书馆的借书证。我立刻到姥姥家去找哥哥。哥哥从小就喜欢看书,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到县图书馆的借书证的。见我心急火燎的样子,他把借书证和正在看的《林海雪原》递给我:“去吧,先把书还上,看看能不能借到你想看的书。”我满怀喜悦地接过来,欢快地朝图书馆奔去。
    从东关的姥姥家到城里图书馆要走四五里地,我行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心里依然想着那本《两地书》。我不太明白,被伟大领袖称为“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骨头最硬”的鲁迅,会有什么痛苦呢?我想着,只有借到这本书,赶快读一读,就会明白了。想到这里,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
    当时的益都县图书馆坐落在北门大街的北首一条小巷子里的几间平房里面。我走进这寂静、充满书香气息的房子里,立刻奔到那一盒盒图书目录卡旁边翻找起来,找啊找,终于我找到了《两地书》的登记卡,我高兴极了,立即把借书证递给图书管理员:“同志,我要借一本《两地书》。”接待我的是一位个子不高,30多岁,留着短发,圆脸大眼睛的女同志。她接过我的借书证,马上到书架上去找。我瞪大眼睛期待着,心想:这次总算把书借到了。可是那位女同志回来说:“对不起,这本书被别人借走了。”“啊,怎么这样?”我心里立刻凉了半截。那位女同志见我失望的样子说:“小同学,看你像个喜欢读书的孩子,这样吧,后天你再来,我帮你想想办法。”“谢谢阿姨。”我感激地回答。
    第三天早上,天气阴沉沉的,我吃完早饭立即朝图书馆走去。那位阿姨见到我说:“小同学,上次借《两地书》的,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你走后,我找到他,让他尽快看完把在书还回来了,拿着吧。”我接过《两地书》,再次感谢那位阿姨,便急匆匆出门去。这时天下起了雨,我把书揣进怀里准备要走,那位阿姨追了出来:“小同学,打着我的雨伞吧,我家离这儿不远。”那是一把米黄色油布做的雨伞。我执意不要,阿姨不容分说,把雨伞撑开,塞进我手里:“快走吧,一会下大了。”我打着这把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家里。第二天我去图书馆送伞并感谢阿姨的帮助,走到传达室顺便问了一下,知道那位阿姨姓曹。
    借到《两地书》后,我便认真读了起来。这是一本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1925~1929年的通信集。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许广平对现实有许多困惑,时时感到苦闷,便写信向鲁迅先生讨教。鲁迅先生回答说:“苦痛总是与人生联带的”,就像是茶叶,苦味是主要的,“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并告诉许广平对于痛苦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两地书》中的这些精辟语言,我画出来,抄下来,时常体味,奉为座右铭。别说,这些话在我后来的人生中,还真起过很大的作用。当我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快要击倒的时候;当我准备复习高考遇到有些人误解、攻击、冷嘲热讽的时候;当我经历失恋痛不欲生的时候;当我下海经商遭遇血与火的洗礼的时候,我就会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激励自己,咬咬牙,坚持下去,总算挺了过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苦痛总是与人生联带的”话是多么样的精到与正确;“苦茶加糖”、苦中作乐的人生智慧对青年人的成长成熟,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养料。
    我马上就要步入老年行列,衣食无忧,四处游玩,健健身,打打球,写点小文章,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功名利禄已成为过眼云烟,该奋斗的奋斗了,改经历的经历了,该痛苦的痛苦了,只剩下在“天凉好个秋”里自寻其乐了。人生总有许多巧合,有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遇到了当年那位借给我书和伞的曹女士,他雪白的头发,精神矍铄。我迎上去:“曹老师,认识我吗,还记得40年前借给我伞的事吗?”曹老师慈祥地摇摇头:“不记得了。”是啊,许多帮助过别人的人,并没有想要别人记住他。
    如今,饱经人生磨难的杨文祥老师已经作古,可他留给我的谆谆教诲和人生信条却始终在鼓励着我;曹老师曾为我撑起一把伞,给了我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条件和毅力,使我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童腊五,原名唐树栋,1957年生于山东青州。从事过农、工、商、学、政等行业。天命之年笔耕为乐。用文字书写自我,安顿灵魂,感悟人生,回归精神家园。曾任《弥水》杂志常务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等数十篇,出版长篇儿童文学《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著有散文集《院子里的海》《老照片的故事》等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