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9 20:45
鄌郚总编

山东潍坊窝铺张氏研究

    山东潍坊窝铺张氏研究
    山东潍坊窝铺张氏,简称“窝铺张氏“,历史上有428年称其为“朐邑庙山张氏”。他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在中国潍坊有650年的发展历史。窝铺张氏在全国尤其在山东潍坊,是个被人们敬重、仰望的大家族。因此说,研究窝铺张氏对研究家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探讨长寿秘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始祖信息
    (一)、姓名     始祖来临朐县忠善乡双山社大高家庄村东以后,为隐藏才能,不使暴露,一直没公开自己的名字,只是后人因其姓张,排行为二,尊称他为“张二公”。 所以《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无名字,但称二公,二者排行,公者追尊之词”。
    (二)、性别     男。
    (三)、年龄   尚不清楚。
    (四)、职业  为元朝末年的一名武官。所以《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相传(始祖)为元朝勋臣”。所谓“勋臣”,就是对国家对入民有贡献的有功之臣。
    (五)、民族     始祖初来临朐县忠善乡双山社大高家庄村东时,身穿蒙古族军装,似蒙古族风俗实非蒙古族人,而是汉族。《朐邑庙山张氏族谱》家传篇记载的“张文礼生平好施乐善,年至95岁,英宗天顺元年亲赐冠服见五世孙”的“冠服”就是汉族人服装,由此进一步证明始祖是汉族而不是蒙古族。
    (六)、婚姻    已婚。所以《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母季氏来时耳垂双环,髻发不簪,犹蒙古俗也”。
    (七)、籍贯   始祖原籍是北直隶河间府所辖的东光县斑鸠店村(即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所以《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始祖二公原籍北直河间府东光县人”。所谓“北直”,也称“北直隶”,就是指直接隶属于京师(即今北京)的地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河南、山东少部分地区;所谓“河间府“,元朝称“河间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改为河间府,属新设之河南分省。明朝末年,河间府辖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献县(今河北省献县)、阜城县(今河北省阜城县)、肃宁县(今河北省肃宁县)、任丘县(今河南省任丘县)、交河县(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青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清县)、兴济县(今沧山市沧县兴济镇)、静海县(今天津市静海区)、宁津县(今山东省宁津县)和景、沧二州。明朝末年的景州辖吴桥县(今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故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古城镇)三县。《窝铺张氏族谱》中记载的”斑鸠店”村,在今天的河北省东光县境内已查不到。
    (八)、来临朐的原因与时间
    元朝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玉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到洪武元(1368)年二月,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山东,使山东由元朝的统治成为朱元璋的统治。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兵分两路进攻河南。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集结,各卫粮草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洪武元(1368)年闰七月,明军主力自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今卫河经山东临清向河北挺近。明军所到之处,元朝官吏与守城将领或降或逃,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见周启元《朱元璋正传》)。此时的大元统治区内,无论是官吏、军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一个个吓的像野兽、像飞鸟似得四奔八逃。始祖原籍河间府东光县离元朝大都(今北京)很近,始祖在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和”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之檄文号召下,产生了“背元归明”思想,乘乱携始祖母季氏、二世祖大川、三世祖张文昭、文祥等来到朱元璋统治的临朐县忠善乡双山社大高家庄村东。正如《朐邑庙山张氏族谱》家传篇记载,”始祖二公原籍北直河间府东光县人,元末(1368)避乱而来“。据《朐邑庙山张氏族谱》中“三世祖文礼在明朝英宗天顺年间亲赐寿官的记载,和明朝英宗天顺年间亲赐寿官的年龄条件分析,此时的张文礼还有没出生。
    (九)、坟墓     始祖逝世以后,先葬于双山,后由三世祖张文礼迁到白塔北原。所以《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卒后,初葬于双山,后迁白塔北原马头山北麓。”

    二、窝铺张氏来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家族名称都有一定的来历,窝铺张氏亦是如此。窝铺张氏第三世祖张文昭在明朝洪武初年到了征兵年龄,他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后分到辽东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其二弟张文祥、三弟张文礼在朱元璋“鼓励垦荒、减免税赋“政策的鼓励下,到白塔北原汶河以西的荒芜处揪土除茅,垦荒耕种,以解决家人的吃饭问题。文祥、文礼初到汶河以西,见这里并无躲风避雨的地方,于是便急急忙忙地用木头搭建了个“窝棚”聊避风雨。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进入古稀之年的张文祥、张文礼兄弟二人,逐渐感到从大高家庄村东到白塔北原耕种既远且累,于是便产生了在白塔北原汶河以西处盖房久居的念头,经风水大师占卜后,开始在此建筑房屋。后来家庭渐富, 人口逐渐增多,所建建房越来越多,使本支逐渐形成一村落。(见《临朐县地名志》与《临朐县氏族考》)      因此,人们便把三世祖张文祥、张文礼创建的这个村称为“窝棚村”,后来演称为“窝铺村”,把居住在窝铺村的张姓称为“窝 铺张氏”。再后来,居住在窝铺村的张姓越来越多的迁到外地,人们又把祖籍是窝铺村的张姓也称为“窝铺张氏“。

    三、家族名称演变
    在姓氏文化的古籍中,有“郡望”一词。所谓“郡望”,一是指某一行政区划内的名门望族;二是指某一家族的发源地;三是指显赫先祖的居住地。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迁居庙山村的窝铺张氏第七世祖张柱乡试中举,初任北直庆都县县长,后升任河南南阳府副职,又升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明朝万历三年(1575),张柱胞弟张橓被荐举为恩拔贡生,任南直江都县县长助理职务,后升任直接隶属于京师(今北京)地区的赵州州判。因此,皇帝下令授予张柱、张橓的父亲张选 为“文林郎“爵位,一次次封给张选为“奉政大夫”荣誉称号,并赠给窝铺张氏家族首立石谱的待遇。(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自此,窝铺张氏名声大振,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明朝万历六年(1578),窝铺张氏第六世祖张选在撰写碑谱时根据七世祖张柱、张橓的居住地将窝铺张氏家族名称定为“朐邑庙山张氏”,将窝铺张氏族谱的名称定为“朐邑庙山张氏族谱“。朐邑庙山张氏名称的出现,体现了窝铺张氏是临朐县忠善乡庙山社行政区域内的名门望族。
    2006年8月9日,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杜家庄村,临朐县临朐镇北五里庄村、冶源镇张家李召村,昌乐县高涯镇小窝铺村等族人代表,不约而同的来到了昌乐县白塔镇窝铺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国家里,闲谈中就本族在新形势下重建祠堂和续写宗谱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中部分族人建议:为适应当前世界各地窝铺张氏前来到窝铺村寻根问祖的新形势,建议将本族沿用428年的“朐邑庙山张氏”家族名称加上发源地“窝铺”二字,即“朐邑庙山窝铺张氏”。 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名称,即显示出窝铺张氏是临朐县 庙山社行政区域内的名门望族,又体现出窝铺村是窝铺张氏的发源地。
    2017年4月2日,窝铺张氏张守城、张少敏、张春晓、张继国、张德勋、张汝云等在本族祠堂举行了升旗仪式,结束后大家就本族目前沿用的“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名称,进行了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讨论中族人提出,作为窝铺张氏发源地的窝铺村,在1996年6月28日已由临朐县白塔乡化为昌乐县白塔镇。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继续沿用“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名称,既不切合当前实际,又会使现代族人对家族名称产生费解。为此,族人将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名称改为“山东潍坊窝铺张氏”家族名称。这一建议一提出,立即得到广大族众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
    2017年清明节,本族在祠堂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时,开始启用“山东潍坊窝铺张氏”家族名称。山东潍坊窝铺张氏家族名称,既体现了窝铺张氏是现在山东省潍坊市行政区域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又体现了窝铺村是窝铺张氏的发源地。

    四、迁徙分布概况
    目前,窝铺张氏分布于世界各地。这里仅就16世之前的迁徙分布情况介绍如下:
    三世祖张文昭,于洪武初年以例戌辽东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定居辽宁;张文祥、张文礼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由大高家庄村东迁今窝铺村东1。5公里处揪土诛茅,先搭窝棚暂居,后建房屋久居。 (见《临朐县地名志》和《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四世祖张璘迁入莒州;张恒始住窝铺后迁庙山。
    五世祖张岱分居于双山移居于寺后;张鹏迁居庙山村。见《北五里庄张氏宗谱》和《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六世祖张魁于明朝弘治年间迁居临朐城北五里庄村;张宿迁居柳山镇城头后庄(杜家庄);张噀、张坚迁今昌乐高漄库区白塔村。(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七世祖张英始迁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九世祖张茂华迁居北关;张茂盛迁居今冶源镇穆家石河村;张初明迁居榆林店;张赐龙迁居柳山寨;张守迁居史家沟;张池迁居闫家河;张福迁居贺家洼;张江迁居沂水;张汉迁居章龙。(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世祖张明远住荷花池;张明逯入番;张永戴入高密;张秉彝入儒林社;张允流寓亳州;张耀龙其后迁居孙家沟、西寺后;张自诚流寓莒州城西小湖;张迪流寓府东。 (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一世张澄住临朐龙岗董家沟;张相流寓沂水。(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二世祖张印迁居沂水;张万美迁居栗行;张文志流寓禹城城南赵家集;张采康流寓利津;张来修迁居孟家庄;张生太、张恬太流禹沂州;张余修迁居寿光;张涵流寓河南考城县石家楼。(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三世祖张为山迁居沂州;张大山迁居上庄;张克智迁居丁家沟;张光先迁居黄莘店;张光形迁居月庄;张维迁居史家沟;张尚仁迁居北关;张尚忠迁居山坡;张仁迁居石门庄;张晋仁迁居高家庄;张挺赞迁居石羊;张廷琬、廷瑢、廷玺、廷琳迁居北京;张廷信迁居西山张家庄;张梦冀迁居安上;张德教迁居榆林店;张廷官迁居常住店;張廷松迁居坨峪;张玉先迁居高家沟;张体先迁居王庄;张著先迁居西黑洼;张庆先迁居双山;张连清迁居阜西;张晋迁居石河;张澄迁居董家沟;张印迁居沂水坡里;张福迁居黄塚坡;张素行迁居龙王庙;张同流移雹泉;张盛迁居董家沟;张卓流移沂水;张勤迁居临邑;张宣迁居起村;张玉玺迁居亓村;张祚迁居史家沟;张玉先迁居乐村;张秉迁居石批;张昞其后流禹码头;张廷琳流禹顺天;张梯、张勇迁居周家沟;张梯若迁居待泉官庄;张知谨、张知让迁居沂水,张知仁迁居唐家河;张德纯迁居五井;张德心迁居寿光;张慈迁居博山门头庄;张守业迁居雹泉东;张业迁居山坡庄;张伸迁居张家庄;张坪迁居月庄;张城流移府比贾同;张勤迁居蒋峪。(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四世祖张卓之后、张惟健迁居沂水;张弘业迁居曹家庄;张百辰迁居高家沟;张旺泉流禹关东;张日省迁居关爷庙;张昞其后流寓马头。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五世贵周其子流移官庄;张福宁以下迁居沂水。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十六世张则经、则纶流移府东。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五、长寿基因
    《朐邑庙山张氏族谱》记载,三世祖张文礼享年95岁,四世祖张鋻享年108岁,五世祖张岱享年91岁;张昪为明朝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寿官,享年80岁或以上;六世祖张亮为嘉靖朝寿官,享年在80岁或以上;张选享年84岁;八世祖张教传寿官,享年70岁或以上;九世祖张茂南寿官,享年70岁或以上。(见《朐邑庙山张氏族谱》)
    窝铺张氏何以代代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除了与他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家族美德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与遗传基因有关。所谓“遗传基因”,就是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内在因素。

    六、传统美德
    所谓“传统美德”,就是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美好品德。窝铺张氏家族传统美德很多,这里仅就族谱中记载的传统美德总结介绍如下:
    (一)、艰苦创业、勤劳节约
    始祖张二公,刚从北直河间府东光县迁来临朐时”释甲胄,勤农桑,尚纯朴以立基业“(见《朐邑庙山窝铺张氏族谱》家传篇)。
    五世祖张鹏“虽家境富裕,但立志朴实,不追求繁华、富丽,有三世祖张文礼遗留下来的家风”。(见《朐邑庙山窝铺张氏族谱》)
    (二)、爱国爱乡
    明朝洪武初年,三世祖张文昭为保卫祖国,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分配到辽宁省北镇市保卫国家领土。自此,窝铺张氏历代有为保卫国家领土参军者。(见《朐邑庙山窝铺张氏族谱》)
    (三)、助人为乐
    三世祖张文礼,喜欢拿财物帮助别人。(见《朐邑庙山窝铺张氏族谱》)
    七世祖张英对家乡有贫病者赠以医药,遇到荒灾拿出粮食救济。(见《临朐旧志》)
    九世祖张初旭,乙卯(1369)年家乡发生水灾时,他竭力赈济,救活很多人。(见《临朐旧志》)
    (四)、孝敬父母
    九世祖张初旭因侍奉、孝敬父母出名。十世祖张嘉宾侍奉父母孝道,白天黑夜不离父亲身旁。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墓前吃粗糙饭食守护3年,因父亲患病时想吃桔子没得到,于是他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向父亲祭献桔子。(见《临朐旧志》)
    十六世祖张孝女者父亲去世后母亲经常生病,下有弟弟张作楷、作擀都很幼小,张孝女者为奉养母亲以尽孝道,立誓不嫁,对母亲十分孝敬。张孝女者家中生活困难,全靠10个手指谋生,她晚上点灯搓麻线到天亮。她把张作楷和张作幹二个弟弟用钱供养到成年,稍有余钱又为父亲购置祭田。乡里族内听到她的名字,没有一个不对她产生敬佩心情的,张孝女者因孝敬母亲而出名。(见《临朐旧志》)
    (五)、团结兄弟
    七世祖张英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资质。(见《临朐旧志》)
    八世祖张五美在家闲居时家族中有兄弟相互憎恨、相互争夺引起争端,势均力敌的,张五美千方百计的对他们开说劝告,用友好亲爱表示,相互憎恨的兄弟们突然大受感动,自此团结和谐,人们都说这是张五美的言传身教所化。(见《临朐旧志》)
    (六)、为官清廉,处事公平
    七世祖张柱在明朝嘉靖年间考为举人,朝廷授予他庆都县县长职务,他为官清廉处事公平。(见《临朐旧志》)
    八世祖张橓朝廷授予他江都县辅佐县长职务,后又升任赵州州判,他约束自身有耿直的节操,做官因廉洁被赞扬为有能力。(见《临朐旧志》)
    九世祖张初旭为湖南辰州府推官,丝毫没有沾染上贪占坏习惯。(见《临朐旧志》)
    (七)、拾金不昧
    八世祖张五美曾经在路上拾得遗失金子,寻求金子的主人,是个收债的商人。张五美把拾得的金子全部归还给金子的失主,并且没有表现出对别人有恩德的神色。(见《临朐旧志》)
    (八)、谦虚礼让
    九世祖张秋试,遇到选拔贡生考试,已被中选,但他总是推脱某种原因,让给比自己差的考生。(见《临朐旧志》)

    七、历史名人
    所谓“历史名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人,就是能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或者道德高尚,名垂千古,或者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窝铺张氏家族历史名人很多,这里仅就《临朐县志》记载的12位名人简介如下:
    1、 张  柱
    窝铺张氏第七世人,世世代代住在庙山村。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考为举人,朝廷给予他直接隶属于京师(即今北京)地区的庆都县县长职务,他为官清廉,处事公平。当时宰相张居正掌握国家政权,在迎接赡养他母亲时,路过郡、县的夫人要求偏爱捎带,供给张居正的络绎不绝,张居正只怕不合适。张居正说出庆都县,张柱一人按照惯例亲切优厚地招待他。张柱治理庆都县很简单,庆都县境内无人搔扰。张居正相当佩服他。到了新年的正月初一,张柱以给张居正祝贺为由进入朝庭,张居正礼貌的让他进入,俩个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很久。不久,张柱被提升为户部(相当于今财政部)员外郎职务,就是张居正推荐引进的他。人们说张柱他不善于阿姨奉承,有使得因此敬畏他的说法。
    2、张   英
    窝铺张氏第七世人,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资质,有刚强正直的本性,他努力学习坚强记忆,通晓了解经书和正史。朝廷因为他是国家最高学府肆业的学生,给予他承直郎(七品三官)职务,让他担任陕西平凉县辅佐县长,他的名声功绩相当显名,在职二年。众人歌颂他说:“我有小人,张君征讨他;我有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张君阻止、断绝他。”张英因不能侍奉地位高的官吏,甩袖回家。辞去官职在家闲居,不求名利,不为个人营谋打算,待人接物一律采用礼节和仪式。家中有贫穷患病的,他给予医药治疗,遇到荒灾他拿出粮食救济,没有一点吝啬表现。家乡人想念他的恩惠,全代表给死者祭祀的活人向他祝愿。他的儿子叫张五美,自己有传记。
    3、张 橓?
    窝铺张氏第七世人,字云坡,庙山社庙山村人,是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20)推举选拔到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朝廷给予他直接隶属于南京地区的江都县辅佐县长职务,后又升任直接隶属于京师(今北京)地区的赵州州判职务。他约束自身有耿直的节操,做官因廉洁被赞扬为有能力,高级官吏把真相不明,证据不足,一时难以判决的案件交给他去办,他判决严明恰当。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歌颂他。安慰考察工作首先推荐他,有的说:“铲除坏人却使审讯案件的地方像下了霜似的寒冷,退还贿赂却让家境贫寒的人感到社会清平。进行提拔清简得要,聚集差役。
    4、张五美
    窝铺张氏第八世人,字尊所,是窝铺张氏第七世祖张英的第五个儿子,他从小用心学习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书,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因研究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他坚定不移的对利益和道义进行分析辨别。
    曾经在路上拾得遗失金子,寻求金子的主人,是个收债的商人。张五美把拾得的金子全部归还给金子的失主,并且没有表现出对别人有恩德的神色。
    张五美在家闲居的时候,家族中有兄弟相互憎恨,相互争夺引起争端,势均力敌。张五美千方百计的对他们开说劝告,用友好亲爱表示,相互憎恨的兄弟们突然大受感动,都还团结和谐。人们说这是张五美言传身教所感化。张五美的学文以谨慎作为修养方法,他认为学文一定要亲身实践,努力实行,主管一省教育科举的官员称他“具有孝敬父母团结兄弟的性格,学术上发挥程朱理学,”写对联赠给他,时事评论用为真实记录。乡下人私称说“先生贞操美好。”他的儿子是张初旭,兄长的儿子是张秋试,各有传记。
    5、张 居 珍
    窝铺张氏第八世人,字聘安,世世代代住在庙山村。是万历年(1573~1620)间推荐选拔到国家最高学府读书的学生。他在由皇帝亲发策问,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中成绩出众,朝廷给予他县长职务他不去就任,改为济宁州文官。张居珍一向品行端正大方,不随便和别人说笑。教书讲学一定尊照程朱理学,成文成字以前代贤人为标准,提倡引导主要思想,学生多尊从他。督学使者房某对他尤其加以赞赏称异,称张居珍是程朱理学的宗派风气。张居珍在一生的最后阶段辞官返乡居住,与后进的读书人讲谈议论不止,他关起门来很少参与社会上的事情,家族乡里人敬重取法他。
    6、?张 秋 试
    窝铺张氏第九世人,字南图,县秀才,学习以明白道理为先,文学艺术为后。辞官返乡居住以后传授知识,跟他交往的人他都指导用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书、前代贤人言论记录  。堂弟张初旭在这时很有声誉,考成进士,家乡推荐张初旭为理学名儒,都说张初旭是从张秋试那里得到世世代代相传的学说。张秋试为人诚信谦虚礼让,考试条例比较高深。张秋试是国家供养的学生,遇到选拔贡生考试,他已被中选,但他都是推托于某种原因让给比自己差的考生,推荐知识分子他不竟争。提督学政的官用旌旗给他祝贺。顾客中有寄存东西的,租赁张秋试的房屋,安排旅店用住旅客。有的旅客在旅馆丢失金子,负责寄存的人把遗金隐藏起来,失主到寄存处寻求金子时,负责寄存的人不承认。秋试便拿出自己金子还给他。负责寄放存的人感到惭愧,于是把所得金子归还给张秋试。别的行为事迹也有很多类似,已经完毕。县长助理任远表彰张秋试家族。
    7、张 初 旭
    窝铺张氏第九世人,字熹若,为窝铺张氏第八世祖张五美的次子,张初旭因侍奉、孝敬父母很有名望,有喜欢给予别人好处的性质、思想和情感表现。明朝崇祯十二(己卯)年张初旭的家乡发生水灾,他大力筹集财物救济,使很多人保全救活。清朝顺治三(1364)年张初旭考为进士,在探望父母回乡时遇到土匪大冲突,土匪攻打城池,掠夺土地,把城池推残破坏。张初旭协助守护城池,捐献财物资金犒劳军队,鼓励士兵战斗意志,因此把城里的诬赖赶没了。第二年朝廷给予张初旭湖南辰州府(今湖南省怀化市北部地区)推官职务,张初旭因为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沅陵县道路阻塞,留住武昌。戊子(1648)年秋天,分房审核应考读书人的试卷,所选拔的都是有才智卓越的人,张初旭寻找利用因超过期限被罢免的官员,掌管军政事务的洪承畴把他请到帳中。张初旭最早建议发动利用士兵垦种荒地满足军用粮饷。洪承畴采用他的言论,用来经营管理宁乡县,开垦土地7000余亩,接收发出粮食3000余石。掌握湖南省长沙府长江一带粮食好几万石,常规惯例的结余现金,但是张初旭丝毫没有沾染上贪占的坏习贯。洪承畴更加认为张初旭有道德有才能,补充利用张初旭为湖南省长沙市司理参军职务,不平常不亲密的推举他的才能,皇帝召张初旭来面试提升重用。张初旭推辞说:“读书人因名声而上进,必定因破坏损害而退却,我不这么做。”张初旭因长期过度劳累造成疾病坚定的辞去官职回故乡。张初旭一言不发的喜欢学习,广泛通晓经书正史,幼小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跟堂兄张秋试从师学习,专心研究濂、洛、关、闽等人文章,一定要设法得到实际。张初旭晚年生活在十分闲适的退隐之处,更加把精力用于宋儒性理学等各种书籍的研究。张初旭著有《大易心镜》、《四书宗旨》等书,并排版印刷“劝孝、寡过、崇俭、广济、感应”等文章。他的儿子张嘉宾,一辈一辈的用文学在他家相传,张嘉宾自有传记。
    8、张嘉宾
    窝铺张氏第十世人,字龙辅,号念劬,是窝铺张氏第九世祖张初旭的次子。张嘉宾是在清朝顺治年(1644~1661)间推荐到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
    他侍奉父母孝道,白天黑夜不离父亲身旁。夜久,长辈指示他离开睡觉,他就在门外趴着睡,而且总是整夜不睡觉。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墓前吃粗糙饭食守护3年,因父亲患病时想吃桔子没得到,于是他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向父亲祭献桔子,而且总是凄凉悲伤怀念,他决心自这开始一辈子不吃桔子。
    到张嘉宾逝世时,同乡人不公开的把他叫做“宪成先生”。寿光县安致远称张嘉宾为独行君子,在为张嘉宾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哪个某人排斥张嘉宾,就不能做高管。哪个某人不顺从张嘉宾,就不能年高望重。只有孝敬父母与友爱兄弟,才能够使子孙昌大,的确是有仁德的人寿命长。”?
    9、张 敦 仁
    窝铺张氏第十一世人 字道普,是窝铺张氏第十世祖张嘉宾的次子,张敦仁喜欢古文字词,是经考试录取的生员,与王日升、王绍先名望相等,同样为县长助理何如苓所赏识。清朝康熙四十四(1705)年他在乡里考为举人,补充为中央政务机构文官,以后改为德州文官官职。到逝世时,乡里人不公开的称他为“文恪先生”。他著写《周易口义》、《白鹿洞规义疏》、《谨言训》和《朐阳耆旧传》、《临朐编年录》等书。其中《耆旧传》已经散失,他在《编年录》自序简略的说:临朐古称为骈邑,有沂山和弥河水。山冠四镇,川走齐鲁,是青州以南似衣襟腰带的地方,有明朝以前的记载空缺。进入当前朝代又很少记录,文献资料没有证明,人格高尚的爱惜它。张敦仁慎重的按照旧志和《昌国艅艎》再旁加搜索广大研究为《临朐编年录》,《临朐编年录》简略的记载古今、因袭变革、减少增加的大概情况。他的书以年为纵,以事为横,起自黄帝到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为止全书八卷,学习仿照《左氏春秋》中为依据的文章,比旧志标准而比《昌国艅艎》翔实,比县里人所编著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遗闻轶事等书,所持论点最为公平适当有见识,唯独他的书为编年体,同一类人物不能一律写他们的事实,所以前代贤臣的许多传记就不值得用资金鉴别采用。但对一方停止、盛行因袭变革多种国家政务,逐渐联辍一一列举,每当遥远困难停留的时候,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它对志书的研究有好处。
    10、张 新 修
    窝铺张氏第十二世人,字子勉,另一字叫亦庵,晚号叫晴岩。张新修是清朝康熙(1662~1722)年间由国家供养在最高学府读书的学生,他知识渊博文化多种,认识文言文和罕见字,凡是各方面的很需要学文,9个学术流派和道教翻译等方面的书,他无不暗中研究,遇到前人所说的法物、古代钟鼎等器物以及多种珍贵奇异的东西他都能辨别分析出它们的名字和真伪优次等,原因和结果,考察验证精辟翔实,当时把他看成是因有才德值得学习的前辈。张新修做人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洒脱不拘束,凡是在人多的地方他都能接待应对,和他辩论向他发难的人像蜂飞一样成群的起来,张新修随着各人的才能高低,应答如流,向他发难辩论的人无不真诚佩服,坐上的客人不能插进一句话,各自快乐满意离去。张新修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他讲解传授知识、技能用于修养,早晚左右从未有时离开,他年龄60余岁,父亲仍然健在。张新修虽然靠近衰老,却每天侍候奉养父母,为让父母愉快在他们身旁说笑玩耍,儿童表现出对他向往敬仰的面色,张新修常常用追随老莱子孝敬父母的故事来换取父亲欢乐。晚年的张新修对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的理论有相当的研究。有个叫张光宗的族侄,字是裕后,是由国家供养在县校读书的学生,曾经编著《省身辑要》一书,张新修为他的书作序,张新修在序言中简略的说:“自然界生长万物,只有人是可贵的,嗟呼他世间人,甘愿扔掉人的生命,分散仁、义、礼、智、信,装作野兽装作飞禽。我侄张光宗著书,书名叫作辑要,指点使不迷惑相见会面晤谈,做梦时呼喊使人觉醒,只有我和儿子,只愿使人了解写书辛苦耗费精力。”它的基本含意这样。朝廷已经给予张新修某县训导职务,但他没有赴任,逝世。死后才公开张新修的书信有《齐雅》《筒丸录》、《会心编》、《鹤寿赋》及《制艺》等百余篇。
    11、张孝女者
    北五里庄村窝铺张氏第十七世人,父亲张则孟逝世,母亲患有多种疾病,下有两个弟弟都很幼小,张孝女者立誓不嫁,在家奉养母亲以尽孝道,她对父母十分孝敬,出于她最真诚的敬爱。张孝女者家境贫困,靠用10个指头谋生,夜间点灯搓麻线一直到天亮,他帮助二个弟弟创立家业,稍有余钱就为父亲张则孟购置祭田。张孝女者今年50岁。乡族朋友听到她的名字,没有不对她恭敬钦佩的,张孝女者孝敬母亲的事迹与齐国孝女婴儿子非常接近但她不是贵族门第,张孝女者因孝敬赡养母亲而名声显著,大概到现在还是美好的。
    12、张龙池
    窝铺张氏第十九世人,生于1886年,卒于1980年,临朐县辛山乡庙山村。自幼爱武,但因家境贫寒难以从师,所以经常到习武的地方偷着学武。在一次练武时被拳师发现,加以高度赞赏,免费收他为徒。经拳师指教,他很快掌握了单刀、双刀、长枪、菩萨仗、连环棍、连环长枪、十二路抵功拳、掌功、三角毛、跑功十二节等10个武术项目,以拳术最为得手。其拳术属“少林内家拳”。张龙池格守师训,从不轻易伤人。他常说:”能武而行不礼不义武,非正经武道”,得到乡民的高度崇敬。解放后,他大量的招收徒弟,热心的传授武术本领,先后跟他学习武术的达到五六百人。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张龙池经常率领徒弟在临朐县内及益都、潍坊、青岛等地巡回演出。他一生练武,从不间断,很少生病,终年94岁。

    八、家族祠堂
    窝铺张氏祠堂是窝铺张氏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窝铺张氏活动的中心,更是窝铺张氏研究、解决家族重大问题的地方。窝铺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今东窝铺村东南方向一点五华里处,在窝铺张氏大林东南角。窝铺张氏祠堂坐北向南,5间北屋,东西各有偏房2间,东偏方内盛有锣鼓等乐器,西偏房内住着窝铺张氏祠堂的管家王姓。大门口朝南,门口两侧各有一个大狮子,左侧立有万历皇帝在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赐给张柱的御碑,上写“文官落娇,武官下马”八个大字。
    20世纪80年代末,传统的家族活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得以恢复和发展。2005年12月,族人张元良、张汝云、张绍明等开始酝酿重建祠堂。2006年8月9日,族人张纪国、张京臣、张祥泽、张元良、张元福、张光兴、张世海、张永富、张光第、张同岗、张光进、张德勋、张思进等在窝铺村支部书记张继国家聚会,就重建窝铺张氏祠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
    2007年清明节,窝铺张氏祠堂举行奠基仪式并开始建设,历时八年,窝铺张氏祠堂于2015年重建工程基本竣工。新建窝铺张氏祠堂位于现在的东窝铺村西南2华里处,5间北屋,北屋的墙壁上挂着始祖张二公的画像,画像前有个香炉子,在院内立有3块大碑,一个用石头制作的大香炉子。

    九、族谱编写
    明朝万历六年(1578),窝铺张氏第六世祖张选在明朝万历皇帝的支持下,首立石谱。清顺治十八(1661)年,第十世祖张浚哲进行第2次续谱,与第1次写谱相隔93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第十二世祖张新修进行第3次续谱,与1750年的第2次续谱相隔95年。清嘉庆十五(1814)年,进行第4次续谱,与第3次续谱相隔64年。清宣统二年(1910),进行第5次续谱,与第4次续谱相隔96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九世祖张元成进行第6次续谱。另外,清朝同治九年(1870),北五里庄村窝铺张氏第十八世祖张庆云续写北五里庄《张氏宗谱》;1960年窝铺附近的一些村庄进行了一次续谱。21世纪以后,分布在神州大地的窝铺张氏掀起续谱热潮。2006年临朐县城关街道北五里庄村窝铺张氏、沂水县杨庄镇峨山村窝铺张氏续谱结束。2007年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窝铺张氏续谱结束。2008年临朐县冶源镇张家李召窝铺张氏续谱结束;临朐县城关街道北五里庄村和青州市王坟镇阿陀村窝铺张氏合修族谱。2009年沂水县沙沟镇刘家沙沟村窝铺张氏续谱结束、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窝铺张氏续谱结束。2012年沂源县韩王镇三村、四村续谱结束。2015年昌乐县高涯库区后韩庄村、赵庄村、安丘市绪泉村续谱结束。2008年部分村联合续写族谱。

    十、族徽族旗
    族徽是一个家族的徽号。窝铺张氏族徽是由蓝黑色“中华张”字和蓝黑色圆圈组成的图案。族旗是一个家族的旗帜。窝铺张氏族旗为旗面缀有窝铺张氏族徽和三面喷有红色的金黄色旗帜。窝铺张氏族徽和族旗是窝铺张氏家族的象征与标志,每位窝铺张氏族人都要维护本族族徽和族旗的尊严。族旗规格为2号红旗,长1。8米,宽1。2米。它是在专业制作旗帜的“潍坊长城旗帜”定做的,本族按规定使用族徽和族旗。

    作者简介
    张光第,字南阳,1948年生,山东临朐人。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撰写中医论文10余篇,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参编《中医杂症治要》和《北五里庄村志》;主编北五里庄《窝铺张氏族谱》和《食疗食物》;著写《我的从医之路》等书。本人业绩收入于《鸢读之光》和《中国人才辞典》等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