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20 22:01
鄌郚总编

张咏梅丨渐行渐远的灯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寿光会员作品选登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渐行渐远的灯
    张咏梅
    说起煤油灯,它曾经丰富了几代人的记忆。相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我来说,记忆更为深刻。煤油灯在那时是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洋油)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上调下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上面还有个透明玻璃灯罩,以来防风和往上吸火,可防止油烟乱窜,也就相当于生炉子的烟筒一样。
    每到夜晚的降临,奶奶就把煤油灯燃起,放在做饭屋和睡觉屋中间隔断的墙壁灯龛上,放在那里,它可以照亮两间屋,目的就是为了省油。我想之所以在墙壁挖个龛,他就是为了放灯之用吧!母亲在这间屋里做饭,洗衣服,干杂活。我们在那边屋里看书,玩耍,两不误。冬天的晚上母亲在热乎乎的炕上放置一个小桌子,然后把煤油灯放在一边,我在灯下写作业,母亲和奶奶纳鞋底。
    我用空墨水瓶,叫堂哥帮着自制一盏小煤油灯,中间钻个空,放置个小铁皮卷,然后把面纱穿进去,再栓个铁丝或者麻绳,提着它去上早、晚自习。教室里学生多,一人一盏煤油灯,每次晚自习下来,个个呛得和小鬼似地,鼻子眼里全是黑烟油。我五年级毕业的那一年,是在临村学校上的,有三、四里的路程,提着煤油灯,很早就去上早自习,把手都冻烂了,留下了一生无法抹去的疤痕。
    我少年时是比较爱看书的,虽然学习一般,但对书尤为痴迷,记得十一、二岁时就点着煤油灯,偷着在蚊帐里看书至下半夜两三点,那书里的故事吸引着我,总是舍不得把书合上,奶奶在床的那头一遍一遍的催,我怕被睡在另一房间的母亲看到,灯头调到很小,那时年少不知道爱护眼睛,硬是把眼睛熬成近视。如果现在再叫我去看,看不了几行,眼睛还在书上,但心早飞到其它琐事上去了。
    马灯也是煤油灯的一种,也有一个玻璃灯罩,四周密不透风,只有上面是可以透气的。如果说煤油灯主内的话,马灯就是主外。马灯是可以提着走四方的,是农村生活最常见的必需品。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什么是马灯?它可以拴在马上为夜行照亮前方,我想它也许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马灯不光是农村的必需品,它也是行军打仗不可或缺的用具,很多船舶,铁路也是用它来发布信号。船舶信号灯,一来提醒前方其他船只,有船在此经过,再则也提醒航船注意宽度安全。红灯记里李玉和就是铁路工人,那红马灯就是铁路的一盏信号灯,他走到哪里都提着一盏红马灯。李玉和被日军杀害以后,李铁梅接过了那盏红马灯,继承了父业。历尽艰险把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手中,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
    记得有一个故事看后一下子让我泪目:  1935年,有一位丈夫报名参加了红军,妻子执意要送丈夫一程,当晚妻子提着马灯,跟着部队送出十多里。丈夫叮嘱妻子,不要担心他,在家好好照顾孩子,把他们抚养长大,打完仗他就回来。可是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和丈夫一起去的很多都回来了,就是没有了丈夫的音信。妻子在苦苦等待了丈夫六十多年后,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交待子孙:“把马灯找出来,点亮放在床头,当年马灯陪我送丈夫当红军,今天就让我提着马灯去找丈夫”。
    在农村马灯最大的用处莫过于,深秋的夜晚一家人刚要睡觉或者是半夜三更睡意朦胧中,突然听到外面“啪嗒,啪嗒”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那时人人睡觉都不安稳,鬼精灵似地,都牵挂着田里还在晾晒的地瓜干,最怕的就是下雨,这时就听到家家户户,“哐当,哐当”开关门声,狗叫声,满村的人都起来了,家家户户提着马灯,身上披着塑料油纸或者披个编织袋子,急匆匆往田里赶来,去抢拾地瓜干。那情景就像满田野散落了星星一般,忽明忽暗,忽前忽后,在寂静的黑夜里闪耀着。马灯不怕风吹,不怕雨淋,可随处安放,在当时是野外最好的作业用具。
    前时看到邱老师在朋友圈里晒他的马灯,我特别羡慕,就想起我家的马灯,不知去向了何方?少年时我可是经常提着它和弟弟去找知了龟,也曾使用它在院子里扒玉米皮,它可是为我家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如果现在还保存着,说不定它就成了我家的古董,传家宝被收藏了。
    等我上初中时,早就有了汽灯,教室的中间挂着一盏汽灯,亮如白昼,彷如一下子从黑夜走到了黎明。汽灯的外形和马灯差不多,但比马灯要大的多。它的发光源是一个纱罩,应该只能使用一次。一旦点燃就不能触碰,一触即碎。点燃汽灯也是一门技术活,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每个班都有同学专门负责,也就他们几个会使用。
    使用汽灯,在农村一般都是队里场院里干农活,或者是来了戏班子唱戏。最热闹的还是村里有人家盖屋,到晚上点起一盏汽灯,召集起帮忙的来打夯。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我打远听见谁家在盖屋,唱打夯歌,一定会跑去看。听着打夯歌,再去看那汽灯,有好多飞虫儿在围着它转,翩翩起舞。打夯歌词随心而起,曲调婉转有力,配合着浓重的乡土味儿,别有一番风情。
    我们村是从1985年家家户户通上电有了电灯的,当年我家又买了青岛牌彩色电视机,感觉生活突然五彩缤纷起来,丰富了许多。记得曾听父亲讲过这么一个笑话,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村庄,贫穷而又落后,有一天村里突然按上了电灯,因为刚开始通电,电压不稳,灯泡忽而暗忽而明。这时有一村民说:“这乡里的当官的真不是东西,电都贪污,把好电都用了,刚给老百姓剩下些电渣子用,一会亮一会不亮。”
    随着社会的发展,灯也五花八门起来,先前的白炽灯,荧光灯早已弃之不用,随之兴起的已经是LED灯了,LED灯不光节省电,使用寿命长,它还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五颜六色非常漂亮。现在不管城市,农村,大街小巷,每到傍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只觉灯火阑珊处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有一天,你一个人走在没有灯光的街道上,四周漆黑一片,你会不会害怕?我是会害怕的。但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独自一人晚归时,远远看见自家的窗口透着一盏灯光,有人在等你回家,多幸福的感觉,连眼泪都流出来了,脚步也轻松了许多。所以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也忘不了亲人为你留着的一盏灯,温暖而又珍贵。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