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26 18:53
鄌郚总编

张永贵丨种小麦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临朐会员作品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种小麦
    作者 | 张永贵
    1957年8月,我被分配到日照县三庄区中心完小,第二年就迎来了狂热的大跃进运动。
    国庆节前夕,学校领导对我说:“你年轻,学校决定让你去参加‘亩产万斤’试验田的工作。”并说:“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抱着一个好奇心,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领导我们搞亩产万斤试验的是莒县某单位下派的干部,姓赵,人们称他赵主任。他人高马大,很有力气,从他那黝黑的脸上,就知道他是一个种地的行家,一个标准的工农干部。平日里他经常卷着裤腿走在田间地头,很有农民风度。
    为了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我们一同参加人民公社召开的“放卫星誓师大会”。会上领导宣读了《人民日报》(1958年8月27日)报导的山东省寿张县放高产卫星的经验文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文章介绍了寿张县如何在全县范围内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两万斤玉米、谷子。。。。。听了这些狂热浮夸的言辞,在座的人还真的骚动起来。台上一个干部举着拳头高呼:一亩地产10万斤!20万斤我们能不能做到?!参会的人员也挥舞起拳头高喊:“能,能!一定能!”呼喊声震耳欲聋,到会者激动,兴奋的心情达到了高峰。紧接着一个个争相发言、表决心、讲目标、谈措施,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来放自己的卫星。我记得有个尹某某他的发言最吸引人,他措施周全,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讲的头头是道,要创花生亩产一万斤的新记录。有人问他:“一个花生有多大?”他理直气壮信口答道:“一个花生剥开,他的壳可以做小孩的摇篮……”。这句话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带领大家热烈地鼓掌……
    我们的卫星试验田选在了土质好,水浇方便的一亩地里,有人说:麦扎(根)黄泉谷露糠,意思是说小麦扎根深,需要深翻。赵主任要求深翻一米(实际只有六七十公分),施三层肥料。整平地后,调成畦田。赵主任种过地,头脑有些保守,不敢想亩产小麦五万斤、十万斤。他偷偷对我们说,国家农业发展纲要,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长江以南亩产800斤,黄河以南亩产500斤。我们能亩产一万斤,就超过国家规定的产量20倍了。
    我们选用了“碧玛一号”优良品种,要下多少种子才能产万斤粮呢?赵主任和我们真费了不少工夫。最后决定用100斤麦种,行距4公分。如何播种呢?又是一番讨论、试验。结果不管用双腿耩还是单腿耩都不成功。双腿耩的两条腿怎么也缩不到4公分。用单腿耩,扶耧手又没有那个技术,耩子下地,不是两垄合一垄,就是宽了。最后决定用镢头犁沟用手播种。赵主任教我用手播种的方法:右手抓一把麦种,食指上下活动,麦种就从虎口处均匀地播下。一把麦种播几步,也是计算好了的。从此我成了用手播种的高手。播完种后,地面上再撒上一层由草木灰合成的土肥。靠路的地埂上插下长方形木牌,上书:“亩产万斤小麦试验田”几个大字,下面注明小麦的品种、措施等。公社领导下来视察,又在地中间插上一面红旗(不合格的插白旗)。
    十多天后,麦苗齐刷刷、绿油油地长出来,早上像锥尖一样的麦苗顶尖上,戴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寒露已过,天气还比较暖和,小麦开始疯长起来,整个麦田一片碧绿,这时已分不清哪是畦垄,哪是畦埂。一眼望去,大地上像铺了一块厚厚的绿色地毯,风一吹,红旗飘飘,冽冽作响,碧绿的麦浪翻滚起来,煞是好看,引来不少人驻足观望。
    霜降过后,小麦长到20多公分高,麦秸像根麻绳,完全倒伏在地里,下面麦叶有的变黄,有的烂掉。老农告诉我们:苗子疯长过了头,来年就不打粮了。有的说,麦杈九头,用镰割了,来年还会长出新的来;还有的说,用踏压的办法可以抑制它的疯长。在这个节骨眼上,赵主任也没了招。权衡再三,最后决定:一半麦田用镰割,一半麦田用踏压。割下来的麦苗,像六月里的烂韭菜,一头黄,一头绿,学生们把它抱到生产队里,让牛饱餐了一顿。被踏压的麦苗,像一团乱麻。社员们编了个顺口溜:“试验田,科学大,当年种麦当年割,社员种麦收粮食,试验种麦喂牛马。”
    勤劳了一秋,等待了一春,亩产万斤小麦化为了泡影,那位要用剥开的花生壳当做小孩摇篮的尹XX,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尹大吹”。
    ——此文刊登在2009年《临朐文史资料》第26集(文章略有改动)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