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19:10
鄌郚总编

一代山水画宗师李成的故事

  一代山水画宗师李成的故事
  张素兰
  李成字咸熙,生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唐宗室后裔。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为五代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代表,史称“古今第一”。李成继承家学,喜赋诗,鼓琴,更以山水画名震画坛。但他性情孤僻,酷好饮酒,终因酒醉死于客舍。在绘画上,他在吸收王维、荆浩、关仝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从荆、关豪放雄奇的画风转变为清旷、温秀的格调。他和范宽,都师法荆、关,但二人风格迥然不同。一生创作颇丰,他把北方山水画技艺提高到了一个顶峰,在众家之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是我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据《昌乐县志·方技传》记载:“唐李成营邱人,工山水,一号营邱。近代作画多效董源、李成笔意。《辍耕録》云:李成惜墨如金。按李成唐之宗室,避地营邱因家焉。业儒,工文章,时令不偶,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初师关仝,颖悟融变,精思格老,有以过之,议都谓得山之体貌,为古今第一。子觉,职登馆阁,赠光禄大夫”。
  李成的祖父李鼎在唐末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但到了唐朝政权被节度使朱温篡夺以后,李鼎也成了被诛杀的对象而避难到益都营邱(今山东昌乐境内)。李成的父亲李瑜曾做过青州的推官,李瑜和李鼎都以儒学和治史名扬四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成虽然家道中衰,但受前辈的影响亦才华出众,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文章无一不能,且“气调不凡”,李成为人磊落,心中有大志,有出仕为官做大事的志向。但是当时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外族入侵,内乱迭起,统治者重武轻文,像李成这样的文人墨客,自然空有大志而“才命不遇”。因生不逢时而无法一展宏图,既然做官不成,其才能也无用武之处,就逐渐把精力投入到诗酒,“又寓兴于画”。元汤垕评:“营邱李成,世业儒,胸次磊落,有大志。寓意于山水,凡烟云变灭,水石幽门,平远险易之形,风雨晦明之态,莫不曲尽其妙,议者以为古今第一。”(《画鉴》)虽然李成作画精妙,堪称“古今第一”,但他只自娱自乐,游戏于山水,所作之画概不求售。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性格孤傲,一生不但大志不遇,而且十分坎坷,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动乱中度过的,入北宋仅仅生活了七年。到李成的晚年司农卿卫融出知陈、舒、黄三州。由于仰慕李成大名便特意聘请他,于是李成全家迁居河南淮阳。“日肆觞咏”醉酣为事,最终于公元967年醉死在河南淮阳,年仅四十九岁。李成一生不忘故乡,每每作画常署名营邱,“尊之者至不名而曰李营邱焉。”李成的儿子李觉,字仲明,善经术,官至司门员外郎,仕至国子博士,命值史馆,也因为李觉校订《五经画义》一书对朝廷有功,加之皇帝赏识李成之画所以追赠李成为光禄寺丞。李成的孙子李宥,字仲严,宋真宗时举进士,蕲州知州,官至判团司御史台。他任天章阁待制开封府尹时,重金回收祖父之画,藏于家中,因此李成的画很少在民间。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打算重用一批文官。枢密使王朴重视李成的才华,准备推荐李成出来干一番事业。李成也到了京都王朴就死了,他便流落于江湖。引荐人死了,他的前途渺茫,就借酒浇愁,借诗言志并寓兴于画。仕途虽不得志,书画技艺却炉火纯青。安蒖有诗赞曰:“营邱称酒客,实是谪仙人。小道示狡狯,游戏遂绝伦。流传世已少,实若璠玙珍。忆曾览妙墨,渲染真通神。迷蒙淡泊中,万仞苍嶙峋。想见醉乘兴,落笔云烟邻。”(《昌乐县志·艺文考》)酒是李成时令不偶的协调剂,又是作画的兴奋剂。如果有人请他作画必先设酒,“酒酣纵笔,烟景万状,世人多珍之。”(《嘉靖青州府志》)
  李成性格孤傲不趋炎附势,但却能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北宋开宝年间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叫孙四皓,知道李成的名气,派人送信给李成希望李成到他的府上给他作画,李成收到信很气愤地说:“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不相杂处,我本一介书生,虽然喜欢画画,这是我乐意的事情,怎么能让我去富贵宅第供人作画呢?仅仅与那些画史上的工匠列在一起呢?”孙四皓被拒绝后,依然不死心,暗中重金贿赂营邱的官员及李成的同乡弄到几幅画。后来李成到京有事。孙四皓很恭谦地请人送去厚礼再次请他,李成不好推辞,就到了孙家。李成看到自己的画挂在孙家的客房中,不禁大怒,拂袖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宣和画谱》)但是他与汴京相国寺东宋家药铺却十分要好,经常在一起喝酒,每次喝酒必醉,醉后必作画,不但在纸上尽情泼墨,而且在铺面门旁的白垩墙上也挥洒泼染。《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家药铺两壁皆有所绘山水图。识者说壁画最为精妙。
  李成死后,他的名气更大了,画也更难得了。因为他的画升值,伪造李成画的就相当多了。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在他的《画史》中记述,他见到李成真品只有两件,而赝品却见三百本。宋神宗皇帝每次看到李成亲笔,“心嗟赏之”。还请丞相吴冲卿的夫人(李成的孙女)辨真伪,“故声益显”。
  宋代及以后对李成的画技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中称:画山水只有营邱的李成、长安的关仝、华原的范宽可以说出类拔萃,而在这“三家山水”中,唯李成成就最高,以前的著名画师王维、李思训、荆浩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后来的翟院深、刘永、纪真也落后尘。又有一些模仿李成画的如:王士元、王端、燕贵、许道宁、高克明、李宗成、丘讷等都临摹学习的极象,但都学得一体,或得成之气或得成之形,或得成之风。只有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能学得将丹青水墨合成一体,因而为众所师法,与李成并称“李郭”。宋朝刘道醇在他的《圣朝名画评》中评李成的画:观李成的画,就知道咫尺之间却夺人千里之趣,“非神而何?故列神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李成“画山水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元朝黄公望在《辍耕录》中说:“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明朝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予尝见一双幅每对之不知身在千岩万壑中”。清朝华翼纶在《画说》中评李成之画“潇洒天成,令人有观止之叹”。
  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北宋画家王诜继承了李成的山水画艺术,他对照李、范两人的作品评论:“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而范宽画“如面对真山,峰峦浑壮雄逸,笔力老健”。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关。荆、关、范多写秦陇山水,而李成生活在齐鲁一带,所以描绘烟林清旷之境,能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
  李成虽“初师关仝”(《昌乐县志》),又学荆浩,李成画派的传人王诜(字晋卿),一日,于赐堂东挂李成,西挂范宽。先观李公之迹云:“李公家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次观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深厚,气势雄壮,笔力老健。”此二画之迹,真一文一武也。李成“文”的风格,表现了齐鲁一带的造化,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颖脱,墨粉精微”(郭若虚《图画见闻录》卷一)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李成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技巧推向了纵深发展。“他写平远寒林,常用直擦的皴法,画树木节处,不用墨圈,只点下大点,通体以淡墨涂抹,雪景之峰峦林层,亦用淡墨,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浅,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精通造化绝人远甚”。
  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明末著名收藏家王时敏在《烟客题跋》中有《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中对袁枢赞赏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袁可立子袁枢)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宣和画谱》记宋代御府所藏,题李成画的共计一五九幅,但流传至今很少。有《寒林图》《瑶峰琪树图》《寒林平野图》《读碑图》《茂林远岫图》《晴峦萧寺图》等。
  《读碑窠石图》轴,绢本墨色。纵126.3cm,横104.9cm,现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现代学者认为李成的画已久绝于世了,现存的许多作品,其实多为后人仿作。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从画面碑侧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以看出,《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此图描绘荒寒旷野上,有骑骡老人看古碑(或为此画描绘的是蔡邕观曹娥碑,因而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占据画面大半的老树,光秃的树枝状若“蟹爪”,树下是嶙峋怪石(窠石,指凹凸不平有孔洞的石头)。这个特殊的环境把观者引入荒寒苍茫的意境之中,形制古老的巨碑矗立其间,十分协调、自然。读碑人戴竹笠,有髯须,神态凝重。从者持杖而立。笼罩他们的是无尽的寂寥。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