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2 16:50
鄌郚总编

赵守祥丨浅论寿光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上的地位

  浅论寿光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上的地位
  赵守祥

  【摘 要】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着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少昊姓己或说姓嬴”。1983年寿光市出土了一座中商时期的大型青铜礼器坑,一次出土铭有“己”文的青铜器64件,古“己(纪)”国的中心在今寿光市遂成定论。寿光今弥河中游一带为今山东境内已知的三大原始聚落群之一且是最居东的一部分。“己”是文字诞生而且成熟后寿光弥河中游一带先民的族群和国家符号,而在口传阶段这支先民的族群图腾是益(益的象形为燕),益族的头领后世为其加了诸侯称谓而称伯益,公元前148年汉武帝将淄川懿王子胡封在益族故地为益都侯。以“己”“益”作称的源于今寿光一带的先民,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上的一支劲族,在中华民族远古事迹记载中有很多记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和成果,给这些记述提供了有力佐证。以“己”“益”为名的源于今寿光一带的先民,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中一支有着高度智慧、高度创造力而且创造了高度文明的一支先民。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壮大,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创造,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如农牧渔业的发展以及在盐业、纺织、弓箭、铁铜、农具、凿井、蛋壳陶、酿酒等方面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属记事与文字的创制与发明。

  【关键词】历史;寿光;远古文明;记载;遗址;地位寿光市地处山东中部,泰沂山以北,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56公里,为发源于沂山北流入渤海的弥河冲积扇上,全境处在今青州市丘岭山地以北的平原地区,平均海拔14.5米,最高点为寿光市三元朱村东埠子顶,高程49.5米,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全市共有17处镇和街道,总人口108万。寿光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2005年居全国百强县41位。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12.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36元。寿光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贾思勰的故乡,公元6世纪他写出了不朽之作《齐民要术》,他在书中所表达“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思想成为当今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核心,成为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思想源头。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将寿光确定为他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联系点,并于7日至8日在寿光作了两天调查研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开放后,蕴藏在寿光人民中的创造力猛然喷发出来,闻名全国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拔地而起,由寿光人发明的代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太阳能温室大棚技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为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寿光蔬菜产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和思想上升为今天党和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政策。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我国五大农业会展之一,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寿光为县最早见于史载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关于北海郡的记载,是说北海郡中辖有寿光县,不是指寿光的立县时间。寿光地名起源有两说。一是“年长曰寿,地平为光”,说寿光建县于秦,因为“秦之郡县,汉初因之,寿光为县当在秦时”,清康熙《寿光县志》如是说。我国古代第一部地理着作《尚书禹贡》中关于青州的记载译之白话为:渤海沿岸直至泰山一带为青州地,这里的土地又白又肥,广大的沿海是一片盐碱地,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和各种海上产品。2003年至2005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支线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山东省文化厅组织考古队对寿光北部双王城水库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在对工程涉及的8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小规模发掘中,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盐业生产遗址39处和烧制盔形器的陶窖群,考古专家惊叹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存分布如此密集,制盐规模如此之大,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属于首次发现”。2007年6月11日《寿光日报》报道对双王城制盐遗址第5次 勘探发掘,北京大学考古学专家燕京生参加完本次发掘后指出:“寿光制盐遗址规模之大,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传处在商周制盐遗址中的古“盐城”遗址即秦寿光城旧址。可以说,寿光北部自夏商周时期即是《禹贡》中所记“青州”的盐产地,所生产的盐自夏时即是贡品,也因这里“海滨广泻,厥田斤卤”,有着广袤的盐碱之地而生寿光之名。二是与闾丘先生向齐宣王“乞寿”有关。史传齐宣王狩猎遇闾丘率众前来慰劳,宣王命免各老赋税,众谢丘不谢,宣王又命免各老夫役,丘亦不谢,齐宣王问闾丘王有错乎,丘曰,叟等来慰是欲求王于寿、富、贵,王曰,寿由天主,吾何增之,仓不能散,岂可富尔,官位充盈,难为其贵。丘曰,叟等愿王命正官平法可得寿,王使民安可得富,王诏孝顺可得贵,非乞王免赋役也,故不谢于王。王悦,拜为相。闾丘即闾丘邛,为秦大夫闾丘婴后裔,齐宣王时在齐为官。嘉靖《青州府志》载:“闾丘邛,年十八岁,向宣王求官,宣王曰,‘士以华发坠颠而后可用(即20岁落冠),子年稚,未可用也’。邛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华发坠颠,与臣何异’。宣王用为相”。当是齐宣王游寿光于县南古青丘台(台侧有尧帝子丹朱冢)遇闾丘邛。因于这段故事,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寿光县南置闾丘县。
  那么,寿光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位置呢?
  现代考古学表明,今山东境内最早的人类是生活于沂山上的原始人类,距今40万年。随着自然的变迁,沂山的原始人类开始沿着源于沂山的河流向山前平原迁徙。沂山上的原始人类迁徙到山前平原后,形成了今山东境内最早的三个原始部落群,由东而西依次为今寿光弥河中游(寿光及今青州市、昌乐县交界处)部落群、济南东章丘绣江河流域部落群、鲁西南滕县薛河流域部落群。这三个部落群即是当时今山东地区亦称海岱地区的原始人类即后来所称东夷人聚居区。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有着原始的太阳崇拜,居东部分后称少昊族,居西部分称太昊族。太昊族西迁后,少昊族曾长期统治东夷地区。历史学界普遍认为,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即少昊氏文化。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着作《中国通史》中记载:“少昊姓己或说姓嬴”,其他未详。1981年,在今山东莱阳前河前村征集到一件当地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陶盉,在其颈部有14个刻画文字,腹部3个,流部2个,专家译为“己国父乙作酉午未宅□□鱼噩、鹿、龟”,即己国名为父乙的首领的作器。据此曾有学者认为史载古己国在莱阳。1983年,于今寿光古城村发掘了一座商时大型礼器坑,一次出土铭有“己”文的青铜礼器64件,遂使古己地、己族、己国的中心居地在今寿光成为定论,1985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了发掘报告。太昊族西迁后,少昊族主体部分从今寿光一带西迁太昊族居地(今曲阜一带),为东夷族的统领和代表,少昊墓在曲阜。
  己地、己族、己国在中国远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嫘祖)”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引《国语》胥臣云十二姓:“姫、西、祈、己、媵、箴、任、菛、僖、姞、嬛、衣是也”。继黄帝之后为大联盟盟主的东夷颛顼部的火正是祝融部(祝融即重黎,即母系氏族社会时少昊集团图腾官的“五鸠”之祝鸠氏后裔),祝融部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曰:“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妭为妃,至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兴焉。其后有卅、甫、甘、许、戏、露、齐、纪(由己后又衍生出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以上所记,神农氏时代即有纪(己)姓诸侯,黄帝时己仍为诸侯国,至颛顼时己族仍为颛顼的火正,可见己族自神农、黄帝时即为一古老而又有相当经济文化实力的原始族群、原始部落、原始诸侯,一直在各个时期的大联盟中担负要职。
  发掘出商代大型铭“己” 青铜礼器坑的寿光古城村,恰是中国远古历史中着名的“益”地。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封于益之旧地,称之为益都侯城。益又作翳、鹥,均同音字而不离“燕”之本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益之名的古文为燕子象形,也说取义于燕之鸣声,即借用“嗌”字而来,以燕(即鸟即凤)图腾名族,以益族为最清楚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今山东及边缘地区)居民均以鸟为图腾,显示了他们是源于沂山原始人类的同族关系,人类的语言和人类的文字是语言在前,文字在后,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益”即燕之本音,所以“益”、“己”均不离“i”音,齐国的齐也不离“i”音,而符号记事以至文字产生是后来的事,口传之图腾(族的代称)与符号和文字示族在最初并不是一致的,以符号和文字作族的标记是后来的事。一个是口传阶段的事,一个是文字符号产生以后的事。所以“益”与“己”在寿光指的是一个对象,即在寿光(以及相边地区)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先民。
  益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大量记载。益在历史学中的含义是以燕为图腾的一支先民。在历史记载中益同时是这支先民的头领,后世给益加了诸侯称谓称之为伯益。着名学者王献堂着《山东古国考》载:伯益,东夷人,“寿光之益为是”。伯益族祖居地在今寿光弥河流域(即汉武帝封胡为益都侯之今古城村),后扩至潍河、白浪河流域。伯益族鼎盛时代是在“五帝”时代后期,这一时期伯益族成为少昊时代后统领东夷族的一支劲族,居统治地位达百年之久。传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号伯益。伯益主体部分在尧以前西迁至费县一带,蚩尤、颛顼时代它是从属部落。《尚书舜典》载:舜问四岳谁能任虞牧一职,众推伯益,伯益礼让他族,舜不许,认为他能把事情办好。史载伯益“佐舜调驯鸟兽”、“伯益知禽兽”、“伯益综声于鸟语”,都是有关原始牧业和渔猎经济起源的神话,以伯益为突出代表,并且伯益族在大联盟中世袭这一职责。《孟子滕文公下》记伯益事迹,伯益助舜“掌火”、“ 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透出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痕迹。孟子还把伯益的功劳与大禹治水并提,说伯益的功劳使水患息、山泽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还传伯益“初作井”,有功于水井技术。伯益部极重要的贡献是同化、收服、团聚、融合了一大批鸟、兽图腾族,伯益欲让虞牧职官于“朱、豹、熊、罴”即是北方兽图腾族后入东方鸟图腾部的“四鸟”(即高辛氏颛顼部“八才子”中的“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尧、舜、禹相继主盟阶段,伯益部发展为一个庞大的部落群体,几乎包括了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所有古夷人部落,控制范围自今山东半岛以至豫东,波及苏北及皖北,相当于原少昊集团的分布区。《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列举的嬴姓后裔,后来建立方国者,有徐氏(徐州)、郯氏(郯城)、莒氏(莒县)、终黎氏(凤阳)、运奄氏(曲阜)、江氏(正阳)、黄氏(潢州)、蜚廉氏(费县,含秦氏、赵氏)。伯益部强盛时,所属部落远不止这些,连原属皋陶部的东夷氏族也进入它的势力范围。
  禹在位时,夷夏关系日趋紧张,《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天子”10年,在继承人问题上与东夷部族发生冲突,“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箕山,俗名香山子,今寿光纪台(此之纪为周立朝后寿光境内“己”国表示臣服后的侯国之台)村南7公里,山下原有纪侯冢、纪侯庙,今属青州。众推皋陶部,因皋陶死(《国语鲁语》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戮之,其骨节专车”,皋陶死为防风氏被杀的讳词),众又推伯益,而禹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党羽和势力,最终启继承了联盟大酋长职位。东夷有扈氏(出于少昊集团的“九扈”,“五帝”时代前期西迁入夏,后随夏部落东移,近亲氏族多属伯益部)起而抗争,在甘(豫东北)之战中失败。启继位后骄奢淫逸,其后太康亦同致内乱,伯益部后裔有穷氏(少昊集团西迁后以曲阜即穷桑为活动中心,伯益部强盛时仍以此为根据地,有穷氏之号起源于此)后羿乘机夺取联盟大权。羿与益均为本族首领代称。羿亦“不修民事”,为宠臣寒浞杀,后夏相子少康召唤旧臣伯靡及斟灌(今寿光斟灌村即古斟灌国遗址)、斟鄩(今安丘杞城村)二氏余众灭寒浞,即史称之“少康中兴”。
  “五帝”时代末期,伯益部成为与夏人长期争衡的主要势力集团,如上所述,直到夏王朝建立前后激烈的夷夏交争仍持续了一个很长时间。夷夏交争是上古中国社会从原始走向文明的最后一次大事变。伯益族主体西迁居费县一带时,其中一支继续西迁,留下曹县犬丘、永城(河南)犬丘、兴平(陕西)犬丘、天水(甘肃)犬丘的族迁遗迹,西进至今陕西、甘肃一带,成为秦人先祖,在助周、助商中逐步发展为秦国,诞生了一代始皇嬴政。东夷族在民族大融合中的消失在夏后杼以后,传杼发明了甲和矛以对付夷人箭射,征服了东夷,夷夏融合而为华夏族(东夷族又称“巨人族”。华:大、巨)。
  中国的远古文明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种排法是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皋、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史载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伏羲、女娲传说来源于太昊、少昊西迁。如上所述,“己”为神农时之诸侯,为黄帝12姓之一,为颛顼火正祝融族的第一姓,是少昊的本姓,源于寿光之益族的头领伯益又为禹赐嬴姓。这一切均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源于寿光弥河中游的今山东最东部的原始部落群体,在口传阶段是以益(鸟)为图腾,在产生了记事符号和文字阶段后又以己名族。这是一支起源极早、连绵不断、蓬勃发展、支系繁多,而且在整个中国远古文明时代拥有高度智慧、高度文明的先民。“少昊姓己或说姓嬴”,己与嬴均源于寿光。在或多或少有文字叙事的“五帝”时代,少昊和伯益均曾长期控制整个东夷地区。寿光地处沂山以北的广阔冲积平原,南部为冲积台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极有利于农牧渔业生产,是极为富庶之地。颛顼之火正官(己)其职责即司土或司徒,为古时最高农事官(行政官)。与农事密切相关的“牛(后演为黎)”字即源于己所属的祝融部。弥河中游、寿光青州交界处的苏埠屯墓地,即是祝融部后裔遗存。伯益族在舜、禹时是世袭的农事官(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四大农书”,较早的三部均出在今山东地区,即寿光贾思勰着《齐民要术》、曹县汜胜之着《汜胜之书》、东平王祯着《农书》,应与此有密切关系)。寿光之“己”,《说文解字》释为丝绪之象形,“益”,《说文解字》释为水从器皿中漫溢出来,这都表明了富庶之意。由于农业经济的发达,寿光历史上酿酒业兴盛,仅《齐民要术》记载的酿酒法即达40种,制曲法9种。“己”作为丝绪又与“结绳记事”有关,当为最早的记事工具。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图像文字发掘于伯益后裔莒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历史上的仓颉鸟迹书于周初出土于寿光仓颉墓,迄今在今寿光城旧城墙外已发现从明至清的仓颉墓碑3块。寿光全境目前发现龙山文化遗址68处,其中有着名的边线王龙山文化城,为山东境内建国后发掘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总面积57000平方米,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底部印有清晰布文的陶碗,显示龙山文化时期寿光即有发达的纺织业。遗址中还发现大量酒器,在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酿酒遗迹。夷为“人”“弓”合字,古铁字又为“金”“夷”合字,显示了东夷人发明了弓箭和铁。因东夷人发明了弓箭,东夷人又被称为善射族,历史上记载的着名箭手均在寿光一带或与寿光有密切关系,如纪昌(纪国人)、逄蒙(墓在寿光相邻的昌乐境)、“后羿”射日之羿、公元1004年射杀萧达兰而成“澶渊之盟”的张环等。伯益“初作井”,证明伯益族发明了凿井技术。在寿光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至商周汉达3000年之久的火山埠遗址,出土了代表当时最高生产力水平的蛋壳黑陶罍和大型制骨器作坊遗址。2004年寿光城建设工地上出现重大考古发现,发掘出一座沉睡地下的“千年粮仓”(粟粒已全部炭化,确切年代待定),进一步发掘证实,整个工地54000平方米,发现有龙山文化陶器残片和兽骨加工作坊,是一处上迄龙山文化,下经春秋战国,后至唐宋元明清的大型古遗址(百米之外即是发掘出明嘉靖年间所立“仓颉碑”处),证实这是古伯益族的一支仓颉族的居地遗址。
  寿光地处沂山以北弥河冲积平原,为海岱地区(山东)东西通衢要道。秦始皇称帝5年后即始东巡,所修驰道即从今寿光北部平坦处向东,并在北境海边筑台观海。汉武帝亦沿此道东巡,并于春三月在今寿光北部巨淀湖畔试耕,清人有诗与谚曰:“汉武东巡日,秋野水塘坳,游子空回骑,渔翁牧坐茅,问身千古意,身世眼前抛”,“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帝试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嫔妃挑担在后头,王公大臣砸坷垃,国老丞相来牵头”。《汉书武帝记》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上耕于巨淀”(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用公孙弘为丞相,始设太学,公孙弘年高逝于任上。巨淀湖侧即公孙弘曾任狱吏之盐城。公孙弘,史载甾川国薛人,其时甾川国治在今寿光纪台镇)。
  综上所述,寿光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她是中华民族三大组成部分东夷族最东端且是主要代表部分的中心居地。是中华“五帝”之一少昊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五帝”时代末期东夷族主要代表伯益族的发源地。这支先民在“五帝”时代即创造了高度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远古农牧业文明,有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弓箭、纺织、酿酒、农耕、牧渔、制盐、蛋壳陶、铁铜等均与他们的创造有重大关系。以弥、淄流域为代表的鲁北地区是中国两大粟作农业中心之一。寿光以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盐产区和盐文化发祥地。以己为姓的少昊氏和以嬴为姓的伯益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多方面的。从这支先民中诞生了中华民族许多重要的支系。这支先民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创造力、高度的文明又表现在其文化特别是文字的创造上,中国历史上文字的产生与创制记录均与这支先民有密切关系。寿光这一块土地及其人民,如上所述,在今天仍然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当是远古时期既有传统与文明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学海.考古学反映的山东古史演进[M].济南:齐鲁文联出版社,2004年, 65页[2]贾效孔.寿光考古与文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53页[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人民出版社.1965年,91页

  作者简介:
  赵守祥,男,1958年生,山东寿光人。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潍坊市政协委员,潍坊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秘书长。2003年至今,先后六次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贾思勰与“齐民要术”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和提案,从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莱夷文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