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3 09:37
鄌郚总编

潍坊人经典的中式早餐——《烧饼餜子咸粘粥》


  潍坊美食诗话
  三更灶起卯辰收,
  生意当街揽市楼。
  一碗活香濡豆细,
  两根油脆糨青柔。
  家常不逊珍馐美,
  早点偏开诗话头。
  侃罢欣题老口味,
  烧饼餜子咸粘粥。
  ------郭顺敏诗
  《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漫谈潍县传统食品》中载:“潍县人的早点一般是吃烧饼、餜子喝粘粥”。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物资匮乏时期,人们不得已的选择。但是,经过笔者近期的调查认为,很大一部分市民包括老年人、中青年人也都喜欢这种吃法,不是价格贵贱的原因,这纯属一种难以捉摸的传统习俗在起作用。很多老人说:“只要能买到,天天吃也不絮烦!”这三种食品各自是独立的,但又可以相互匹配成一种最佳的早点组合。在北方的若干城市中有着同样的习俗。潍坊学院有位教授说得好:“这是最传统、最经典的中式早餐!”
  烧饼来自遥远的西域
  烧饼,又称胡饼。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着上也”。胡麻即芝麻,“丝绸之路”把芝麻传到了潍邑,文献多处有“骆驼莅潍水”的记载,昌邑的丝绸、潍县的手工业制品运往西域,西域人路途上所食胡饼技术也落户潍城。这也算是较早的中西交流吧。北魏潍坊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烧饼的多种做法。应该认为,潍坊是中国烧饼最早的产地之一。
  据文献记载,潍县烧饼的品种多达六种,这在其他地区是无法比拟的。(一)鼓烧饼,背面隆起有芝麻,底面是平的,便于卷油条,多在早上加工。做法:面中加盐发酵;将发面剂子压扁,中间包上蘸油的面芯,锁口,压平,醒一会,然后用手掌摊平,抹水,蘸上芝麻,用笤帚将饼贴入炉顶,熟后,用摤(qiang)子摤下来即可。(二)酥烧饼,形状如片,每天下午生产,用作点心、礼品;小孩过“满月”、“百日”、“生日”都必须送烧饼,因为这种烧饼上有很多芝麻,寓意小孩数着芝麻粒活,祝其长命百岁。(三)小片烧饼,片小边厚,酥软兼备,这是为卷驴肉吃而做的烧饼。潍县人有吃烧饼卷驴肉的嗜好。(四)羊肉烧饼,这是秋冬季节吃的一种烧饼,猪肉加羊尾巴肉为馅。(五)花椒肉烧饼,春天用鲜嫩花椒芽炒肉丁为馅。(六)脂烙酥烧饼,炼大油剩下的渣滓剁细,加面粉、大油拌馅。后四种多为酒席宴上的饭食。只有鼓烧饼为早点所用。
  潍县烧饼都是发面的,一面带有芝麻,芝麻要经过伐制、炒熟后再用。其过程如下:将芝麻下水浸泡,湿透后捞出,称为“捞芝麻”;沥水后用卡臼(即石臼)伐制去皮;然后上锅炒熟,用簸萁将芝麻皮等杂物分离。此时,胖胖的芝麻粒儿白皙中透着亮光,这是一套传统的伐制芝麻的工艺。据说,很多人把这道工序省略,改为直接用生芝麻了。一些健在的老烧饼匠感到很伤心,建议笔者将老工艺公布于众,让世人知晓。
  油条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酥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唐朝诗人刘禹锡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具体!潍县人称其为“油炸餜子”,也叫“翻餜子”,是用两个环状的剂子绞在一起炸制而成。不过现在炸“翻餜子”的人很少了。餜子这个叫法很准确,《新华词典》释:“餜子,一种油炸食品。”
  有一个民间故事讲:宋朝奸臣秦桧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人们痛恨之余,将秦桧夫妇做成两个面人,相互绞在一起,放油锅内煎炸,然后把它吃掉,以解心头之恨。从此,油条迅速成为国人喜欢的一种食品,遍及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有看“月子”送油条的习俗。
  由于传统油条需用矾的成分,含有一定数量的铝元素。铝是一种低毒、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另外,油条属于高温油炸食品,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专家提议油条不可多吃。近年来无铝油条的问世,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已有8家快餐店供应无铝油条,生意红火。
  咸粘粥是源于本土的名吃
  由于北方天气干旱,自古就有喝粥的习惯。山东的粥分纯米粥与调味的粥,纯米粥称“米汤”,也称“淡粘粥”,调味的粥称为“咸粘粥”,济南称“甜沫”,鲁西北称“咸沫”。山东各地的粥味不尽相同。1925年康有为来潍曾品尝过,他高兴地称潍县咸粘粥为“仙人喝得粥!”(咸的谐音)
  据《潍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刊载于沅伯先生遗稿《老潍县的几家小吃》中载:“老潍县木桥东一家粘粥铺,是用小米、绿豆经水捞后,用小磨磨成糊状下锅,开锅后加煮熟的豇豆、粉条、葱姜、香油、菠菜、豆腐条,喝起来不但香味扑鼻,而且松爽适口。每早人们买上刚出炉的热烧饼、热油条,或瓤子火烧夹驴肉来这里喝粘粥,座无虚席。”
  解放前着名的咸粘粥铺有多家,大石桥头的王仁言,东关土岭子的韩瘸子,南门的郭氏、宋氏等等,卖粘粥只卖一头午,但能养活五六口人,可见生意之兴隆。
  潍县的咸粘粥有三绝。一是热,盛粥的大缸有保温层,保证热度。喝粥者要转着碗、从周边喝一口换一个地方,要不,第二口就烫得慌;二是糨,潍县特有的歇后语“卖粘粥的折了本,被了糨的害!”但必须要糨,不糨不出味,你看那喝粥的,一边转着碗,一边要用劲往里咂,还要咂出声来。头上那汗,是烫得、还是喝粥累得,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喝完粥,头上冒汗,心里舒坦!三是香,咸粘粥是小米、绿豆面水磨而成,粥内有豇豆、粉条、豆腐干、菠菜;最主要的是“倒熟锅”,葱末、姜丝,注意,不是姜末,是姜丝,冬天姜丝的角色很重要,两样用花生油炸出香味,加盐,在粘粥煮好后加入调均,称为“倒熟锅”。
  刚出锅的咸粘粥,热气滚滚,粥面铮亮,点缀着绿菠菜、白粉条、红豇豆……浓浓的乡情尽在不言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