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3 09:57
鄌郚总编

潍坊篆刻书法艺术家孙国祯

  潍坊篆刻书法艺术家孙国祯
  孙国祯,字拜文,号阳台居士。笔名无为楼主,斋号耕石轩。男,1934年6月生于潍县城内老翰林院(即金石家陈介祺的老宅),自幼耳濡目染,喜爱金石古印。1948年潍县城解放后(改为潍坊市),参加工作从事政法、党政工作47年,公务之余,雅兴爱好篆刻、书法。花甲之年离休后历览前人之作,寻师访友畅谈心得,精心研究篆刻、书法、国画,受益颇深。在方寸之地尽写大千世界,籀篆隶楷尽皆涉猎,变化万端寓目赏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晚年浸淫其中,在篆刻方面虽治印数千然艺道无终,仍孜孜以求形成自己的面貌。现为郑板桥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齐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收藏家协会会员。
  书法、篆刻是古老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四千年的文化瑰宝,从龟甲卜辞、简策版牍、鼎彝铭识、摩崖石刻、历代碑碣,到雕版活字印刷,无一不是以书法和刻字(篆刻)为基础的中华文化艺术。只有这些才纪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以及他们创造的古代文明历史。从秦汉以来历代都沿袭了“印绶制度”以“印”来封官进爵,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篆刻艺术更加成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具有观赏性、工艺性、实用性的艺术,在方寸之地,变化万千,富于表现自我,诗情画意寓于其中。本站之目的是为了联络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来共同探讨、研究、继承,这一传统的古老艺术,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永放光采。
  艺术并不能超越人的心灵,但它能美化人的心灵。任何艺术都需要靠心灵去感受、去升华、去创造发展。篆刻艺术也是一样,有它赏心悦目之功能,这功能还要靠心灵去体验。篆刻艺术是中国文字精髓的升华,随着时间的绵延、中国文字从古至今不断变化,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感人的艺术美的多样线条表达风貌。中国古文字,给篆刻作者创造了无限生机,把方寸之地变为无限深邈的境界,变化万千,任其游离,通过凸凹短线作载体,表达作者的心灵美的感受,有的印面虚虚实实,跌宕生姿,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时代几经更迭,仍能以庄重典雅、寓意蕴藉的古雅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的灵感。
  篆刻艺术之美与书法美相同,亦分柔美、壮美、朴美、丑美之分。有的篆刻印面缺残、漫漶。适度缺残可以营造朦胧空灵之感,朦胧空灵可以给人更广袤的想象的回味空间。残缺原是入土年久的腐蚀铜印所致,现在出于作者之手,意蕴刀法所至,恰恰是造化之功,取其义、运其韵,与书法艺术之求<屋漏痕><股折钗>,乃至丹青之求虫蛀木蚀、雨点坠石同一道理。如近代印人吴缶庐,正是取自残缺驳蚀之义自造新貌,成为一代大师。由此可见,艺术有规律而无规矩。大聪明者,于规距之外求生存,往往别开一层新天地。印人不懂规律者为外行,而熟知规律,被规距所缚,亦为固步自封之病,至此境:出亦难,进亦难只有停滞不前。古人云:艺术门槛由生到熟如登山,由熟返生如登天。篆刻艺术初入门槛者,下功夫持之以恒,以求懂,以求熟。学有成就者,以求挣脱老一套、老概念,探索新门路,由熟变生,驾轻就熟,轻车熟路是艺术道路的死胡同,永远走不到新境界。
  篆刻艺术可以养性怡神,古人云:治印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刻出的作品亦缺乏天趣。诗不求工,字不求奇,天真烂漫,清雅平正,是我所追求。古人云: 治印有三品,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到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饰,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合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
  篆刻艺术之道,古泛称金石。因为那时雕刻材料,非铜即玉。今人治印、品印多艳称<金石味>,如同用咀嚼<小菜味>的酸碱一样。这是印人的刀法表现,以求表现<金石味>的浓淡,或者开劈新天地<别树滋味>。治印者,首先从仿古玺、汉印开始:古玺印,妙处在参差,变化。战国私玺使用的各诸侯国的文字,因而同一文字的写法各异,却刚劲有力,生动活泼。一些笔画悬殊的文字布局搭配巧夺天工,不平衡中取得整体和谐。汉印妙处在得规中距,横平竖直,方圆相补,法外生意,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虚实相生。治印的,奇趣诡变非怪诞率意,规矩非僵硬刻板,野而无味,板而失趣,皆法古之大忌。后人临印者有形、意两路。临形者以形似而近得其神。临意者以攫其形神而阐发已意。治印者精六书,识八体,懂篆隶之三昧,辩印之幽微,有卓然之见透彻之悟为得气。治印者精采如神自然十指如翼,一笔而生意,意则生神。治印者追求意趣,应当讲究适度,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平稳不呆板,古拙不陈腐,秀美不做作,雄迈不霸悍,朴厚不粗率,浪漫不颓废,潇洒不任性,奔放不自流,恰到好处的适度很难。往往旁观者清楚,当事者模糊。治印应当发挥个性,用已意刻之,用他人的眼力鉴之,。学名家当学其长,已知其短,始可完善自己,攀登超越他人的境界。
  对于篆刻艺术,我素以追求前人的“奇中见平,动中寓静”及“雄”“变”“韵”的两言三字为追求目标。强调“奇”“动”“残”“蚀”给人以不同凡响的印象,强调不雷同于人的清新面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情趣。但“奇”“动”必须以“工整”“平静”为基础。奇能见平不怪诞,动中寓静不轻浮。印作“雄”方能壮伟劲迈,有大气势、拒小派,自有时代气息:“变”,则力求篆法、章法、刀法、意趣上区别于他人和过去的我,常常变新,常变常新,使艺术生命不断常青。
  我不精六书,不懂八体,只识篆隶,也未入三昧。无权扯谈篆刻艺术,只不过把古人的、前人的一些成熟经验,掺杂一些个人意见,予以赘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大力指教。
  孙国祯 2006.3.18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