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3 17:05
鄌郚总编

漫话老潍县的城门

  漫话老潍县的城门
  王瑞甫

  众所周知,今天的潍坊市区是以老潍县城区为发源地逐步演化而来的。到清末,潍县城区形成两座城池并立的格局。两座城池的规模大致相当,且隔今天的白浪河正对;它们既各自具有独立的城墙、城门、街巷和里坊,彼此之间又联系紧密,构成一座城市,因而两座城池并称“双城”。一县有“双城”,城门自然也多,共有十一座。另外,还拥有八座围子门。
  由于城市的发展演变,老潍县原有的十一座城门目前仅存两座,即奎文门和通济门;八座围子门目前仅有一处原址尚存,即绿瓦阁。因为多数城门、围子门拆除的时间已久,不少见诸报端的文章,对老潍县城门和围子门名称、位置的表述时有张冠李戴之处。笔者试图为尽可能避免以讹传讹作些拾遗补缺的努力,不当之处盼聆方家不吝赐教。
  老潍县“双城”
  谈老潍县的城门,必先涉及老潍县“双城”。
  老潍县“双城”,按照它们所处的位置分别称为西城、东城。笔者见到的最早记载是1948年潍县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的标注。由于西城的别称是“龟城”,东城的别称是“蛇城”,隔白浪河相望的“双城”便呈现出“龟蛇相依”的祥瑞格局。
  西城位于潍坊白浪河西岸,大致在今潍城区胜利西街→月河路→东大街→和平路→胜利西街“ 方框”内,面积不算很大,不足1.3平方公里。
  西城的别称——“龟城”,通过民间采风了解到它的由来大致有两种传说:地势说。西城中间高四周低,制高点在大十字口,即今东风西街向阳路口,海拔31.7米。这里降雨时积水是向四处流淌的。整个“城里”的地势象龟背;形状说。至今在原西城外“方框”线上沿和平路→胜利西街→月河路→东大街→和平路转上一圈,会发现这些街道大都略呈弧状。它们分别位于西城城圈外围的东、南、西、北四面,与当年的城墙走向完全一致。这样,整个“城里”看上去就像一只龟。
  西城是隋末唐初(618年前后)以后的潍州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的潍县城,俗称“城里”,周边农民以前所说的“进城”一般就是指到“城里”来逛一逛。
  东城位于潍坊白浪河东岸,大致在今奎文区凤凰花园小区南沿→白浪河东岸沿岸→福音小区北沿→工福街南面→游麟路西侧→苇湾小区东沿→南巷子小区东沿→南苑小区东沿→友谊街两侧→凤凰花园小区南沿范围内,面积规模也在1.3平方公里左右,与西城不相上下。
  东城的别称——“蛇城”,它的由来也有两种传说:颜色说。东城城墙的外皮用土、石灰、沙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成,风化后城墙表面像蛇皮;形状说。东城形状不规则,东西最长处仅约0.9公里,南北最长处则约为1.5公里。东西短而南北长,像一条盘踞的蛇。
  东城的本地名称是东关,原为西城的关厢之一。
  东城一带有人定居和出现市井街道的确切年代未见记载。大约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东城一带才开始修筑围子墙,形成“东关围子”城圈。
  到清代末,潍县东关地区街巷、里坊的分布已突破“东关围子” 城圈的范围。于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潍县东关地区“另起炉灶”修筑城墙,清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新城”修建,形成东城。东城不但完全囊括“东关围子”城圈,而且面积比“东关围子”城圈扩大三分之一,与西城不分伯仲。
  西城的四座城门
  西城共设置四座城门。在城池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辟一处城门,名称分别是朝阳门、迎恩门、安定门、望海门,俗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位置分别在今亚星桥西头、东风西街月河路口东、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北、北马道北门大街口北。
  西城的四座城门均下为空心门洞上建高大敌楼,远远望去显得宏伟壮观。除北门外,其他三门都沿城门外两侧另筑一圈城墙,然后再在与主门方位不同处开上一道门与城外相通,是二重门。站在城楼上往下看,整个二道城门设施就象一口大缸,故称为“瓮城”。因此,西城东、西、南门的外层城门是分别朝着南、南、西方向的。1934年,潍县拆除东门谯楼和瓮城,改建标准钟,西城东门便朝东开了。
  连接四座城门的城墙为包裹上青石外皮的“石城”,平均高12米,厚8.6米,城池四面都由宽6.6米、深1.6米的护城河——月河环绕,显得严整壮观。
  西城的城门设置颇为讲究,用“中规中矩”来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西城东门和西门都在西城的的横向中轴线上;南门位于城池的纵向中轴线上,对着县衙,为城池的正门;北门则在城池的纵向中轴线偏西0.2公里左右,为的是避开位于正北上首、隋末唐初(618年前后)以后的潍州州府、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的潍县县衙所在地,它是城池的后门。
  西城四门的名称也很有讲究。笔者理解,东门是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名朝阳门;西门外是通往省城济南的古官道,古代朝廷的诏书、敕令及上级的公文多通过西门送达,故西门命名为迎恩门;南门是西城正门,便取国泰民安之意命名为安定门;北门正北陆地尽头是渤海莱州湾,便取遥望大海之意命名为望海门。
  东城的七楼八阁
  东城共设置七座城门。
  因为是西城的关厢,东城城门的设置就不那么讲究了。它的设置显然把方便与西城的联系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仅在城池西面,就一气开了四个城门,即东城西四门,这是因为这里正对西城。东城西四门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是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俗称东关西南门、东关西门、东关西偏门、东关西北门,位置分别在今友谊街西头、东风东街亚星桥东头、恒泰电子街西头以西、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南侧。
  东城的另外三座城门分别设置在城池的东、南、北偏东三个方位,名称分别是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俗称东关东门、东关南门、东关北门,位置分别在今东风东街潍州路口西、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福寿东街游麟路口附近。
  连接东城七座城门的城墙的外皮为三合土,高度在7米左右,与西城城墙相比就显得小气多了。
  东城七门的设置不那么讲究,它们的名称却很有讲究。笔者理解,其主要讲究是东与西、南与北的互相对应:东门是最早看到清晨阳光的地方,故名升曦门。西门是直接看到每一天天光收起的地方,便取“庆幸每天都有所成”之意称为庆成门。东门、西门的对应意义喻义“早起劳作,晚间收获”;因为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鸟,象征天下太平,南门便称鸣凤门。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北门便取名游麟门。南门、北门的对应意义是“南鸣北游” 、“南凤北麟”,祈愿太平、吉祥;西南门称奎文门,西北门称耀武门。西南门、西北门的对应意义是“西南文、西北武”,象征着文武兼备;只有西偏门落单,便取“往来通达”之意称通济门。
  另外,明代成化年间形成的“东关围子” ,起初设置六处围子门,都称“阁”,名称分别是三官阁、镇武阁、关帝阁、白衣阁、绿瓦阁、观音阁。清代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又增设玉皇、王母两阁,围子门发展为八处,当地人称为“八阁”。“八阁”砖砌石垒,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而且在顶部盖起庙宇,请来神灵看守门户,这从它们的名称上就可一目了然。清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东城修建后,“东关围子”的围子墙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逐渐废弃,八座围子门却都在原址保留,形成城内有门的格局和景观。
  “东关围子”的“八阁”中,三官阁是东围子门、玉皇阁是西围子门、白衣阁是南围子门、镇武阁是北围子门、关帝阁是东偏北围子门、王母阁是西偏南围子门、观音阁是西偏北围子门、绿瓦阁是西北围子门,大致位置分别在今东风东街北巷子口西、东风东街与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口东、友谊街中兴街口、福寿东街四平路口南50米处、东风东街四平路口北160米处路西、南下河街三联商厦南邻、东风东街北下河街口北80米的阳光外滩小区西沿处;绿瓦阁原址尚存,位于通济门东向北约150米处。
  东城七座城门和“东关围子”八座围子门的门楼合称七楼八阁,是老潍县东城的主要标志和象征之一。
  四桥连“双城”
  东城西四门外各有一座桥梁过白浪河与西城贯通。
  四座桥梁的名称按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为保安桥、朝阳桥、小石桥、大石桥。奎文门(东关西南门)过保安桥沿南北月河崖街(俗称“水大路”)通西城安定门(南门),庆成门(东关西门)过若飞桥直通西城朝阳门(西门),通济门(东关西偏门)过小石桥连西城东墙外杂货市场,耀武门(东关西北门)过大石桥沿北大路、北关大街通西城望海门(北门)。每座桥梁的平均间距仅400来米,四座桥梁便把“双城”连接为一个整体。
  保安桥,1923年潍县在东城奎文门外建造的青石墩板桥,取“确保安全”之意命名为保安桥。
  朝阳桥,俗称“天桥”,是潍县1934年建成的三孔钢筋混凝土高水位桥,并依西城朝阳门的名称命名,为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现代城市道路桥梁,此后一直到解放前夕,“天桥”是老潍县的标志性建筑物和主要象征物之一。
  朝阳桥原址附近建造的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桥梁是金大定六年(1166年)建造的石桥,称青龙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拆除青龙桥,拆下的桥石运往白浪河下游约1公里处新建一座桥梁万年桥。
  小石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潍县在东城通济门外建造的漫水石桥,因位于北沙滩市场,取“生意兴隆”之意命名为兴隆桥,俗称小石桥(区别于北面的大石桥)。1934年潍县将兴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中水位板桥,并改称通济桥,通济桥规模上高于、宽于附近的大石桥,但仍俗称小石桥,故当地有“大石桥不大,小石桥不小”的说法。
  大石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用拆下的青龙桥桥石建造的漫水石桥,当时系连接胶东通青齐地区和进京官道大路的重要桥梁,因敦实、牢固,看上去经久耐用,故命名为万年桥,俗称大石桥。
  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四座桥梁几经拆建,旧貌换新颜。保安桥、小石桥、大石桥名称一直没变。
  朝阳桥先后改称若飞桥(1948年)、东风桥(1965年)、亚星桥(1995年)。
  若飞桥系潍坊特别市以“四.八”烈士王若飞的名字更名。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及其他人士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 “四.八”空难。王若飞是遇难的“四.八”烈士之一。
  东风桥系潍坊市以“东风”的政治含义更名。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的一次演讲中说,目前世界上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我看现在的形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从此,“东风”被赋予无产阶级势力、社会主义势力和革命势力等政治含义。
  亚星桥系潍坊市以东风桥出资改建方潍坊亚星化工集团的名字更名。
  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在东城的七座城门中,奎文门名称的由来值得探讨。
  “ 奎文”的原意即“奎(星)主文章”。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称为奎宿,人们把它看作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奎主文章”之说最早见诸汉代的《孝经援神奥》一书。于是,我国古代的城市中大多建有奎星阁,人们借此祈求奎星保佑本地多出人才。奎星俗称魁星,以便把神灵形象化。我国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在着作《日知录·魁》中说,奎星之所以俗称魁星,是因为魁字便于取其字形塑造神像,因而奎星(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只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握笔。
  清代康熙年间,潍县城(后来的西城)东南角的城墙顶上建起一座庙宇,名叫文昌阁,旁边建有一座四角凉亭,名叫魁星阁(原址在今潍坊百货大楼处)。亭内的魁星神像与《日知录·魁》中的描述完全一致。此后,潍县城区连出两名状元。一位名叫曹鸿勋,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累官至陕西巡抚;另一位名叫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及第,清末任湖北代理巡抚,1926年担任首任山东大学校长。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在一条巷子里居住,巷名为新巷子,位于潍县西南关。清代近三百年间,山东仅产生六位状元。更巧的是,有心人发现:魁星阁内魁星手中的笔尖正对西南关新巷子东口。于是,“魁星点状元”的说法一直传为美谈。资料显示,潍坊一带在清代共涌现出296名举人、81名进士,其中20名翰林。当时,当地人对“魁星老爷”保佑本地文风昌盛、人杰地灵是笃信不疑的。
  清末,新建东城时设置的西南门与数百米外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的魁星阁隔白浪河相对,且可以遥遥相望。新兴的东城或许想沾魁星阁的一些灵气,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的本来职能“奎主文章”之意定名为奎文。这可能便是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