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6-04 21:30
鄌郚总编

你可能并不了解鲁迅!



  你可能并不了解鲁迅!
  李新宇(1955年2月- ),男,山东青州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愧对鲁迅》《大梦谁先觉》《帝国黄昏》,与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全33卷)。
  目录:
  开场白
  家庭出生——现实版的“贾宝玉”
  家庭文化——终生未脱僧籍的“长庚”
  鲁迅的学历——既无学历也无学位
  鲁迅的官职——民国的“中宣部副部长”
  鲁迅的国籍——大清or民国or党国
  回答提问
  还原大先生——说说鲁迅的本来面目
  一
  共识沙龙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群主和群委们好!我要特别问候君主和群委们,因为看到他们很辛苦;还有制作音频的朋友们,辛苦了!很荣幸与大家在这里交流。不过我想说明一下,我很保守,而且胆小,本来就不大善于讲,又加上不大愿意讲,所以请朋友们对我的讲座别抱多大希望。因为只有不抱希望,最后才不至于太失望。
  20年前,南京大学一个青年跑到各大学去听课,在南京听过高华的课,听过董健先生的课,到上海听了姜义华先生的课,又听了王晓明、许纪霖的课,到北京听了钱理群的课,好像还听了张维迎的课。然后跑到吉林大学,到中文系听了我的课,回去后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节拿我与钱理群做了比较,他说:钱先生讲课开拳就打,一开始就充满激情;而李新宇则是走上讲台先叹气,似乎一切都无从说起。他说得很对。到如今20年过去了,我的状态没有变好,反而更糟。因为能说的话似乎越来越少,寻找语言的难度越来越大。当代中国的学者与世界上那些现代国家的学者不同,人家只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够了;而我们却要花很长的精力去寻找语言,寻找表达方式,研究庖丁之术。有人说带着镣铐跳舞更见水平,我承认。但如果把一个高个子舞者关进一个矮笼子,那舞姿会是什么样呢?奇迹或许会有的,但他的艺术才华更可能表现在跪着舞或者坐着舞。很多朋友像我一样,是不愿跪着舞的,但天长日久,却也习惯了坐着舞,或者躺着舞。我是很喜欢坐着的,而且是双手合十的那种姿态。大家想,双手合十盘腿坐在笼子里,那舞姿能好看吗?这是我首先要请大家谅解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没有这样对着手机讲过课,看不到听众,没有表情和目光的鼓励,大概很难找到感觉。所以,如果讲得像面无表情的新闻联播播音员,或者像乡村大喇叭里的村支书,也请大家原谅!同时我还担心,讲着讲着也许会忘了60秒内要动一下手指,又担心老是盯着手指头,也许就忘了要讲什么。没办法,试试吧!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说说鲁迅的本来面目》,但就在刚才,我忽然觉得这个题目不是太好。虽然“本来面目”是中性的,不含褒贬,但在这里,却似乎是我有点不怀好意,要揭穿什么,其实我没有那个意思。所以,我想改一改,给它加上一个正标题“还原大先生”;原来的题目改为副标题,也就是《还原大先生——说说鲁迅的本来面目》。
  说到鲁迅的本来面目,需要澄清的问题很多。原因大家都清楚,因为鲁迅曾经被捧上神坛,脸上被贴过金,被刷过漆,也被抹过污泥。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那就是贴金者以为是在贴金,看的人却可能觉得是在泼粪。这是不是另一种“低级红”和“高级黑”?全面清理鲁迅形象,不是一次讲座能够完成的,所以今天只是从头说起,略谈几点。
  二
  我想讲的第一点,是鲁迅的家庭出身。
  朋友们大概都会承认,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出身和教养是有关的。尽管人们常说“英雄不问来路”,或者是“英雄不问出处”。但在事实上,英雄、俊杰,都有出处。流氓、恶棍,也有出处。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而这个环境首先就是家庭。
  鲁迅出身于怎样的家庭呢?过去的教科书,因为要打造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旗手的伟大形象,又因为狭隘的阶级论观点,所以对鲁迅的出身往往是遮遮掩掩,轻描淡写。即使说到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强调的也是“败落”:比如常年跑当铺,上不起交学费的学校,去南京求学时只带了8块大洋,等等,然后是强调他因家境败落而接触了底层社会,与劳动人民建立了联系,于是才对社会有了深刻认识。
  按照过去那种思路,似乎鲁迅不穷就无法成就他的伟大。因此,人们对周家未败落之前,也就是鲁迅13岁之前的情况,进行的是淡化和模糊处理。那么,鲁迅到底出身于怎样的家庭?按照1949年前后,划分阶级成分的标准,鲁迅家应该属于官僚地主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是最反动的一个阶级,是应该被消灭的。然而,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旗手,却偏偏来自这个阶级。
  需要说明的是,官僚地主家庭有两种不同情况:
  一种是有权有势的土豪。中国历史上那些新兴的王朝在初建时都会带来一批这样的新贵。他们因为参与打江山,胜利后自然要参与分红,于是就拥有了权力,占有了土地,成了官僚地主。不过,这种家庭,往往是有权、有钱、没文化,所以最容易无法无天,无恶不作。加上朝代更替,所以这样的家族一般都不能长久。
  另一种官僚地主家庭却不是这样。同样是有权、有势、有地位,但他们的权势和地位不是来自打天下,而是来自“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温饱的家庭,有能力供孩子读书,于是他们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甚至中状元,攀宫折桂,一路进入上层。做官之后,经济情况自然更好,就更有条件让儿孙读书,几代下来,就成了官僚地主,同时又是书香世家。鲁迅就出生在这样的书香世家。
  从他的六世祖中举人到鲁迅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鲁迅出生时,他家里有秀才举人一大帮,有的还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也就是抵达了国家文化宝塔的最高峰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就是翰林。鲁迅形容人喜欢用“阔”这个词。他不说人家怎么富裕,也不说人家官多么大,地位多么高。他就喜欢说这人很“阔”,是“阔人”。其实,他家就很阔,而且不是一般的阔。根据他祖父周福清的记述,周家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很富。最富的时候,曾经拥有土地一万多亩,光是当铺就开了十多家,还有许多店铺和珠宝行。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经没有那么阔。但我们仅从他家的住宅看,就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比的。去过绍兴的朋友肯定记得新台门和老台门,也就是鲁迅故居和鲁迅祖居,那是两所大宅院。其实还有一个过桥台门,现在没有了,也是鲁迅家的。鲁迅出生在新台门,那是一种五进院落。宅院的所谓一“进”,简单的说就是一道门加上一个院子。现在的人们大多住在共有的楼房,没有自己的宅院,所以没有“进”这个概念,但实物仍然能够看到:乡间的农家院,进门后四面是房屋,中间是院子,那就是一进。皇家的宅院,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北京的故宫,是九进。曲阜的孔家也是九进。除了这两家,没有哪一家敢把宅院修成九进。有个说法大家都知道,“深宅大院”,“深”,说的就是进数多。纵向的进数多,横向的宽度也就大。五进的院子是什么样子呢?北京的一些王府就是五进的院落。大家读过《红楼梦》,荣国府也是五进院落。鲁迅家的院子跟荣国府一样的,是五进院落。
  我喜欢看名人故居,走到一个地方,喜欢看那里的名人故居和墓地。中国近代以来的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一直到陈独秀、胡适、鲁迅,甚至包括徐志摩的,都去过了。经过比较,我的结论是:论家庭的阔气程度,还是鲁迅第一。除了他之外,没有哪一家有五进院落和一个那么大的后花园。新台门在1919年卖给朱家之后就被拆掉了,现在看不到了,现在的鲁迅故居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不仅小,而且看不出原来的格局。但根据一百年前周家卖房的时候画的那个图纸,我们可以看到,他家坐北朝南,临街是大门,大门里面是仪门,仪门里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是大堂,大堂后面是后堂,后堂后面是后楼,后楼后面是杂屋……再往后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那是他们家的后花园,占地2000多平米。
  周家有1万多亩土地的鼎盛时期鲁迅没赶上,到鲁迅出生时,因为经历了太平军之乱,周家已经衰弱了。太平军到过鲁迅家,杀过人,烧过房屋,也拿他家当过指挥部。这一折腾,家就败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家最穷的时候也没有跌落到劳苦大众的行列。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家最贫困时的情况:
  鲁迅和周作人到南京和东京求学的时候,家里只有祖母、母亲和周建人三口,却仍然有男女佣人好几个。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那时候在杭州坐牢。他坐的那个牢哇!坐牢,还带着一个小妾,带着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仆,租了一套楼上楼下的房子住着。大家知道,佣人要付工资,租房要交房租,那么一群人都要吃饭,那时候周家没有一个挣钱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迅从日本回家结婚,家中竟然把太平军时期毁掉了的房子重修了起来。
  鲁迅从来不夸富,1949年之后的回忆材料,都在拼命说周家穷。不过,我曾根据鲁迅签字画押的一张分单算过一笔账,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在鲁迅名下的土地是105亩还多一点。江南,是寸土寸金的地方,绍兴的人均土地只有几分,鲁迅有100多亩土地,如果到1949年,改划成什么成分?
  鲁迅一辈子没有受过穷,他是地地道道的阔公子,尤其是童年,简直是王子。他自己说过,他的童年像王子。在家里被佣人保姆簇拥着,走在街上被邻里另眼相看,即使到外婆家,也得高接远送。朋友们可能记得《社戏》里面鲁迅和那群孩子一起,划着船,去看戏,偷豆子,那种情景是写实的。那是周家少爷来了,村里的孩子不用去上学,不用去放牛,被安排来陪周家少爷玩。考察鲁迅的家庭出身,可以发现过去对鲁迅的一些解释很勉强。
  鲁迅对劳苦大众和弱小者的同情,并不源于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一般人也许会“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但伟大的头脑能够超越阶级地位。对于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都有大悲悯,才是真正的伟大。同时,鲁迅又是真正的贵族,有贵族精神,所以才能看到阿Q们的可笑、可憎与可怜。
  三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周家的家庭文化。
  周家的文化怎么说呢?简单地为其命名的话,是一种复合文化。周家的男性家长都是读书人。那个时代,以科举为目标的读书人,应该都是儒家信徒,而且多有理学色彩。不过周家的男人理学气不重,女人就更加复杂。鲁迅儿时面对的三代女人,也就是他的曾祖母,他的祖母和他的母亲,都信佛。但是她们又都算不上佛教徒。因为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一点儿排他性也没有,能够接纳民间文化当中各种复杂的成分,包括各种神灵和鬼怪。读过《朝花夕拾》的朋友们一定记得,鲁迅的祖母和他的保姆阿长讲的那些故事,美女蛇,等等。
  在这里,我只讲几件朋友们不一定关注的事儿。
  第一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是个和尚。他一岁多就做了和尚,终生未脱僧籍。原因是他出生的那一天,正是某位菩萨生日。出生时又是蓑衣包,大概就是把脐带、胎盘披在身上那样出生了。按传统的说法,这样的孩子是被鬼神锁着的,很难养活。有什么办法呢?办法就是让鬼神找不到他,或者是不屑于理睬他。比如,明明是个男孩子,偏给他取个女孩名,甚至给他扎上耳朵眼儿,这都是过去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再就是给他取个贱名,比如叫猪叫狗。在我的家乡,有的孩子甚至叫狗剩——狗吃剩下的,狗都不吃了,神鬼自然不屑于去理他。
  进一步的办法,就是让他出家当和尚。周家为鲁迅做的安排,就是让他当和尚。长房长孙当然不能真出家,可是形式是必需的。找一个庙,拜一个师傅,把名字写进和尚名单,就算是出家了。所以,鲁迅就有了一个法名“长庚”,有了一个师傅——龙师傅。鲁迅临死的时候还写过一篇很动情的文章,题目就是《我的第一个师父》。
  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家很迷信,周家很迷信。
  周家那样的大家族,规矩多、禁忌多、仪式多,一年到头说不清有多少祭祀活动。这种文化,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懂了,尤其是城市人,甚至真的是连“年”也不会过。鲁迅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因为他是长房长孙,因为在他十几岁就失去了父亲,爷爷又在狱中,过年过节,上坟祭祖,许多场合都需要他来主持,怎么摆供、怎么烧香、怎么跪拜、怎么祝祷,这一切鲁迅都是内行。而且,鲁迅是读书人,所以过年的时候不但要与全家人一起祭拜天地,祭拜祖宗,自己还要祭书神。就像做生意的人必须敬财神一样,读书人当然要敬书神。我和周海婴、还有全国四十多位专家教授编的那套《鲁迅大全集》,就收了鲁迅在大年夜祭书神时写的祭文。我说这些,想说明的意思是,鲁迅是真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泡透了的。同时想说明,他所受的教育,他所受的文化熏陶,不是唯物的。
  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以鬼神为怪的,所以,周家就常常出现一些怪事儿。比如,周作人出生时就出了一件怪事儿,一个老和尚进了周家,长驱直入到了少奶奶房前,转眼不见了,然后,周作人就出生了。晚年的周作人曾经在文章中纠正那些传说,说是他的那个叔叔看花了眼,然后以讹传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是周作人在经历了种种破除迷信的运动之后写的,年轻时却从来没说过他叔叔眼花,而是多次写诗说自己就是那个老和尚。二是周作人在回忆录当中所说的,他和他的妹妹一起生天花,本来妹妹已经好了,而他奄奄一息,全家人都无能为力。但是,静静的房间里突然大叫一声,全家人都知道那不是周作人的妹妹在叫,也不是周作人在叫。人们闻声跑来,却发现事情完全变了,奄奄一息的周作人好了,而已经好了的妹妹死掉了。
  还有一件事,是鲁迅的父亲临死的时候,朦胧中看到一个女人来到他的床头,在他喝水的碗里倒了一点什么。他以为是妻子鲁瑞,就没睁眼,也没出声。可是那女人刚转身出去,鲁瑞就进来了,往他的碗里倒藕汁。鲁迅的父亲觉得奇怪:你不是刚刚才倒过吗?鲁瑞说她没来过。那么刚才进来的女人是谁?最后阿长讲道,那是鲁迅的父亲曾经订婚的一个姑娘,但是他们没等结婚,那姑娘就去世了,所以才另聘的鲁瑞。那姑娘现在来,就是他们情缘未了,找他来了。于是,家里人也就知道,少爷的病好不了了。老和尚的身影也罢,天花鬼的叫声也罢,鲁迅的父亲是被早已死去的未婚妻领走了也罢,是否可信并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是周家人相信的一种文化,周家人曾侵润其中的一种文化。鲁迅是在这种文化当中长大的。过去的教科书和主流著作,都在努力把鲁迅打造成共产主义者的同时,总是在努力把他打造成唯物主义者。大家想,这种家庭文化,能培养出唯物主义者吗?
  那么,周家的这种文化奇怪吗?应该说不奇怪。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感觉到奇怪,但在那个时代它是某种普遍现象。大家知道,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大师,但他一辈子信鬼神。遇到事儿,必去占卜。梁启超也是现代思想家,传播过一系列的科学思想。但是他自己说从十几岁就与鬼神打交道,而且他的妻子李蕙仙死后三年,竟然一直没有离开梁家。三年当中,梁思成生了病,都不是先上医院,而是先去找他妈,而他妈是已经死了的。三年之后,李蕙仙的灵魂才离开梁家。这话听起来很玄,但这不是别人说的,是梁启超自己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的。他没理由欺骗他的女儿。
  还有章太炎到阴间去做判官的事,可能好多朋友都知道。在我们当下的文化当中,这一切都感到很离奇,不可思议,但在当时人们并不觉得奇怪。
  接下来的问题是,周家的这种文化,包括梁启超和严复家的那种文化,好还是不好,很难简单回答。但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对儿童来说,是给他一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切都清清楚楚“的世界好呢?还是让他面对一个有点神秘的世界好?这同样不能简单回答,但我想,后者大概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一切都清清楚楚,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人的思考能力肯定是会退化的。
  四
  我想讲的第三点是鲁迅的学历。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鲁迅是自然长成的。用今天的话说是绿色的,他们家没给他施过化肥,也没给他施过农药,更没有用过激素或者助长剂。他上学是玩着上的,读书是玩着读的,完全凭兴趣。这甚至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鲁迅饱读诗书,却有学历而没学位。说到学历和学位,新学的学历和学位,大家都知道,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是学历。学位呢,有学士、硕士、博士。那么旧学呢?旧学的学位倒是有自己的体系,那就是秀才、举人、进士等,所以容易说清,比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不少人都有旧学的学位,蔡元培是翰林,吴稚晖是举人,陈独秀、蒋梦麟等都是秀才,而鲁迅、胡适、钱玄同等,连最低的学位也没有。
  但要说他们的旧学学历,却有点困难。因为旧学没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也没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种区别。怎么说呢?只能说我读过《孟子》,你读过《四书》,他读过《九经》,旧学的学历只能这么去说。鲁迅读到哪里呢?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几乎读过十三经”。朋友们大概知道,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需要读“十三经”。而是只要读过《四书》,再读过《五经》,有这“九经”就够了。而且《四书》《五经》加起来的,虽然俗称“九经”,但这“九经”在“十三经”当中并不是九经,而是七经。因为《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
  也就是说,鲁迅多读了好多书。需要说明的还有一点,那就是鲁迅所说的“读过”。不是我们现在说“我读过《红楼梦》”“我读过《鲁迅全集》”这个意思,它不是浏览,说“读过”,就是能句读、能理解、能记住。那时候人们说读过《论语》,就是能把《论语》一字不错的背下来,说读过《四书》,就是能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都背下来。
  鲁迅几乎读过十三经,却连秀才也不是。但是读书多少、根底怎么样,是骗不了人的。内行一接触就知道。鲁迅的顶头上司蔡元培、夏曾佑都是进士,翰林。他们都不曾低估过鲁迅,认定他有学问。但考察鲁迅读书的情况,却很有意思,也很怪,从中也许能够得到某种启发。
  从一八八七年到一八九二年,这五年,鲁迅先后在三个书房就读,
  却没有走出他自家的大门。三位先生都是他本家的爷爷。不过用今天的目光看,那三位先生都不称职。第一位是朋友们大都熟知的蓝爷爷,他培养了鲁迅对花花草草以及各种奇怪事物的兴趣,却没有教鲁迅多少“正业”。后面两个,一个是鸦片鬼,一个是精神病。教书,完全是瞎对付,读错字,写错字,讲解更是信口开河。奇怪的是,鲁迅的父亲和祖父,竟然让鲁迅跟着他们过了五年。书香世家,对孩子的学业能这样不关心吗?应该是不会的。但是周家对孩子的管法真的很特别。鲁迅的祖父对孩子的学习很关心,亲自选课本,可是这本身也有点怪,他不用全国的“通用教材”。那时候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先读“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开始读“四书”,读完“四书”读“五经”。周家的开蒙第一书却是《鉴略》,一种简明历史读本。
  从七岁到十二岁,五年,鲁迅读了什么书?除了那本《鉴略》,就是读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读了一半,没读完。也就是说,用了五年的时间,鲁迅没有读完“四书”,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大家知道,“四书”虽然是四本书,但量很小:《大学》只有一千七百来字;《中庸》只有三千五百来字;《论语》也只有一万三千七百字;《孟子》最长也不过三万五千字。“四书”加起来,总共是五万三千字。五万三千字,读了五年只读了三万六千字!
  那时候没有数理化,除了拿出少量的时间,写字,对对子,别的时间都是读书。鲁迅竟然就读了这么一点书,这速度也的确是太慢了。
  从七岁开蒙到十二岁,如果读得快,能够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例子:梁启超是十二岁就中了秀才。蔡锷,也就是蔡锷将军,也是十二岁中了秀才。当时不少人,都是十二岁就能中秀才。能中秀才,意味着读完了“四书”,又读完了“五经”,而且学会了做八股文和试帖诗。鲁迅比人家慢了多少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四书五经”的具体情况。我是给他算过帐的。前面说过了,“学庸孟论”“四书”加起来是五万三千字。而“诗书易礼”和《左传》,加起来是三十八万五千字。“四书”和“五经”加在一起是四十三万八千字。
  梁启超、蔡锷等都是十二岁就把四十三万八千字全都读过了,而且学会了做八股文,学会了做试帖诗。而鲁迅到十二岁的时候,却只读了三万八千字,也就是一个零头,学业只完成了人家的十分之一。是鲁迅太笨吗?显然不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家长和老师对他没有要求。鲁迅上学上得太自在了,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以在百草园里尽情的玩儿,玩植物、玩昆虫、捉蟋蟀、养老鼠、描图画画、学捉鸟。他当然也读书,不过读的主要是闲书,与功课无关。这又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家长竟然是不管他。
  书香世家,翰林门弟,对孩子的学业怎么会放任不管?鲁迅的祖父整天盼着能在门上挂一块匾,上面写上“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门第”。他是希望他的儿子、孙子都进翰林的,尤其是对长孙,寄予厚望,当然不会不管。但是,周家的教育真的是自有一套,看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等小的时候,家里就是放飞,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不急于套上笼头,更不急于把功名这样的目标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
  说到这里,我想到今天的许多的家长,都那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种种办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看看当年周家,完全没有这样的焦灼感。别人家的孩子早就“入场”跑了好几圈,已经中了秀才,他们家却还在让孩子尽情玩儿,不让他们进入跑道。怎么会这样呢?从另一方面想,敢于这么做,基础显然是一种文化自信,是一种家族的文化自信。因为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因为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愚,就敢于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是像一般人家那样随大流、抢时间、赶速度,你们报什么班,我就给孩子报什么班,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鲁迅的童年读书是玩儿着读的。这应该是一个关于教育的特别个案,我觉得很值得研究。孩子主要是玩儿。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都没有苦读的经历,都不曾为学习而受折磨。但结果呢?周氏兄弟个个成才,取得的成就远非那些苦读者能够相比。这其中的奥妙是不是很值得研究?
  五
  我想讲的第四点,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官职。
  简单地说,鲁迅是民国时期的高干,按照那时的称谓是高等文官。他很有权力,是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和宣传教育、新闻出版、图书市场等等这些事业的掌控者。这是教科书和研究鲁迅的著作一般都不讲的,但我们只要回到历史现场,就会看到,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六年的夏天,十四年的时间,鲁迅在中华民国教育部工作。过去的教科书和主流著作说到这一节,都是说鲁迅在教育部做过下层小官吏,这个小官吏是什么呢?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长。现在的人们一看是科长,觉得这官职真的微不足道。其实,那时候的科长和现在的科长不一样。现在的科长当然是最小的官,那时候却不是这样。部下面是司,那时候和现在一样,但那时候司下面就是科,没有处。所以,那时候的科长与县长同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正处级。同时,鲁迅又不只是科长,他是佥事兼科长。大家知道,兼职都是高兼低,而没有低兼高的,部长可以兼司长、司长可以兼处长,而没听说哪个县长可以去兼省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科长职务,是由教育总长委任的。他的佥事职务是由大总统袁世凯亲自任命的。按照当时的规定,科长是中等文官,佥事是高等文官。也就是说,鲁迅是那个时候的高干。
  根据当时的《中央行政官官等法》,中央行政官员除特任官之外分为九等。第一二是兼任官,三四五是荐任官,六七八九是委任官。科长是委任官,佥事是荐任官。在荐任官当中,鲁迅的情况又有些特别,他一开始是五等,但是在很短的一年多就晋升为四等,又过了不到两年,到一九一六年的二月就晋升为三等。他就抵达了荐任官的最高等——月工资三百大洋。
  在九等官制当中位居三等,这个官位还能说是下层小官吏吗?可是我们一直就说他是教育部的一个下层小官吏,好像微不足道。既然谈到了工资,我们就看看他的工资,当时是高还是低。从1916年二月开始,鲁迅每月拿300大洋。300大洋,是高还是低呢?当然不能与总长相比,更不能与总统、总理相比,我们也不去把他和下层工人相比,因为那时候的保姆月薪才两元(鲁迅的日记里,他雇的女工就是两元)。我们把他跟北京大学的那些教授们比一比,应该更有可比性。按照当时的规定,教授工资是280元至180元。教授当中最低的拿180元,最高的拿280元。预科教授工资是240元至140元。胡适回国到北大去做教授,蔡元培给他的是教授的最高工资月薪280元。而当时的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都比鲁迅低得多,李大钊的月薪是180元。
  这是鲁迅的工资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地位是不低的,官不算大,但是也不算小,工资至少比胡适等这些北大的最高级的教授还要高一级。更重要的是鲁迅所处的岗位非常重要。那时候没有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等等,这些部门的事谁来管呢?主要由教育部来管,教育部又由社会司来管。因为教育部一共就三个司,那两个司一个管大学教育,一个管中小学教育,第三司是社会教育司。
  社会教育司有司长一人,没有副司长,下面就是两个科,鲁迅是第一科的科长。因为他分管的事情多,同时他又为司长所倚重,所以他就成为了社会教育司地地道道的二把手。也就是说,他是当时中央管理思想文化和新闻出版事业的二把手,这个地位不重要吗?因为重要,所以才出现了好像是不好理解的一些事儿,为什么那么重要的一些事儿,都是鲁迅干的,比如,中华民国的国徽应该由谁来设计?是鲁迅领着两个人设计的;再比如,中华民国的国歌由谁来选定?还是在鲁迅的领导下选定的。什么样的小说应该被查禁?什么样的戏剧应该被提倡?标准由谁来定?仍然是鲁迅领着人去做决定。所以,《新青年》是不会被查禁的,因为权力就在鲁迅手里。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来到北京,一些学校就请他演讲。他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在当时被看作危险思想,所以被人举报了,警察局要来管,怎么办?鲁迅陪着去,鲁迅往那里一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因为他正是管这方面事务的最高官员。
  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很卖力。后来人们总是要让他跟“北洋军阀政府”对立,甚至连周作人在后来的文章当中都说鲁迅去上班不过是去点个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鲁迅很卖力,每次考核成绩都很好。所以教育部一次次大裁员,从来也裁不到鲁迅。他不但不会被裁,而且屡次受奖,而且得过袁世凯授予的勋章。顺便说一下,鲁迅对袁世凯、徐世昌等那些总统,都很有感情。袁世凯因为称帝失败,在去世的时候,虽然是国葬,但名声已经不好,所以,政府要求文武官员去祭奠,不少人就以种种理由拒绝,但是鲁迅不但不拒绝,而且很主动。他没有大礼服,从朋友那里借来了大礼服,穿戴整齐,到总统府去,鞠躬上香,祭奠了袁世凯。
  六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鲁迅的政治选择与国家归属问题。这可以算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吧!
  我想请大家想一想:鲁迅属于哪一个国家?他应该归属哪个国家?有朋友可能会说,他没有加入过外国籍,当然属于中国。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从政治学意义上使用国家这个概念,却不得不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存在吗?在历史上,有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大宋,直到大清国。在现实中,所谓中国人,有人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有人持中华民国的护照。国名,一个是七个字,一个是四个字,谁的护照上是两个字的“中国”?
  同时,人的国家归属感,常常不是现实的,而是想象的。大家知道,明遗民生活在大清国却不承认大清,清遗民生活在民国却不承认民国。郑孝胥曾经说过,他与民国乃敌国也。严复逝世于一九二一年,自己拟好的墓碑却是“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志上写的,不是中华民国北京大学校长,也不是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而是“清资政大夫”和“清海军协统”。也就是说,严复死后又回到大清帝国去了。他虽然做过民国的官,但最终归属于大清国。
  他曾经置身于三个不同的国家。首先是大清国,他曾是大清国的子民,但从他加入光复会开始,他就已经背叛了大清。辛亥革命之后,他属于中华民国,从1912年到1926年十四年的时间,他一直是中华民国的官,直到1926年带着失望离京南下。
  他曾经对南方抱有希望,但到广州亲历过国民革命之后就失望了。所以当国民党人北伐成功建立党国之后,他没有到政府做官,而是选择了不合作。甚至因为不合作而被通缉。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晚年有一种悲凉的意味,他失掉了自己的国家,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国家。他无国可归,只好在租界度过晚年。他之所以成为左翼,与反抗政府的力量走在一起,成为同路人,与这种处境和心态有关。
  换句话说,鲁迅一生经历的这三个国家:一个是帝国,一个是民国,一个是党国。他背叛了爱新觉罗家的帝国,拒绝了国民党的党国,唯一亲近的并且为之服务长达14年的是摇篮里的那个共和国,也就是五色旗下的那个民国,也就是被我们的教科书涂抹的一片昏暗的所谓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那个民国。
  今天我们就讲这些吧,时间也差不多了。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若有疑问也请提出来,我们继续讨论。谢谢大家!
  七
  回答提问:
  这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鲁迅是权力的敌人还是庸众的敌人?
  我想,他既是权力的敌人,又是庸众的敌人,但首先是权力的敌人,然后才是庸众的敌人。因为在强者与弱者、阔人与不阔的人之间,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鲁迅总是选择站在后者一边,站在弱者一边,站在被压迫、被欺凌的一边。关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这个人怎么样,我觉得应该说那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聪明人。能够中进士,点翰林,的确不是吃白饭的。不过,他的确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儿,当然,放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话,已经很普遍,也就不算多么不光彩了,
  自己的儿子,已经中了秀才好多年,却就是考不上举人。正好,同年做主考了,于是就想走走后门,结果事情没办好,败露了,然后被判刑。周福清这个人,有一点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他和鲁迅的感情关系,他很爱鲁迅,很关心鲁迅,但是鲁迅对他的感情很复杂,因为祖父的案件使鲁迅心理上受过伤害,所以对父没感情。真的是没感情,但受祖父的影响却很大。鲁迅性格当中好多方面很像他的祖父,包括我刚才说到的那种对权势者的态度。根据周作人等人的回忆,周福清是很喜欢骂人的,但是他可以骂太后,骂皇上,骂他的上司;却从来不骂下层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鲁迅对他祖父的感情,其实也很矛盾,他在好多方面应该说对不起他的祖父,这是我的看法。尤其是在他从绍兴往北京搬家的时候,把他祖父的日记给烧了。他祖父写了一辈子的日记,他给烧了。但在另一方面,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周福清的诗集,周福清写的家训,都是鲁迅亲手抄的。图书馆存的也是鲁迅的抄本。从他对鲁迅的教育,对周作人的教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确很了不起。所以,鲁迅把他的日记烧了,是很遗憾的事,如果不烧的话,那是研究那个年代的官场、那个年代的文人、以及周家文化的很好的材料。
  有朋友提出:鲁迅生活那么富贵,如何变得那样不宽容?点我想与他的祖父真的有关,与他的祖母也有关,那的确是他们家人的一种性格,包括鲁迅的父亲也是那样。鲁迅和周作人在外面跟人打了架回家去,父亲首先要问是谁先欺负的谁?周家从来就不会无原则的宽容,先问是谁欺负的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负了人家,那是绝对不行的。可是如果人家先欺负了自己的孩子,那是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这也是一种家风。
  关于鲁迅的文学地位?好像没必要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的那些作家,没人可以与他相比。虽然是鲁郭茅巴老曹,但后面五位是没法跟鲁迅相比的。当然,这看上去有点怪,鲁迅总共就写了那么点点东西,《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小说集编成一本也不厚,可是他的地位,却没人能比。这里的关键,一是思想的深度,一是艺术的才华。一些人虽然是作家,其实并不适宜当作家,或者不配当作家。
  关于鲁迅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2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说鲁迅对朱安太无情的,是我的一个学生。用我们今天的目光去看,一个女人被悬置在那里,那样过了一辈子,鲁迅对朱安太无情了。但是,如果回到那个年代去看,可能我们能够理解鲁迅。这个前提就是,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地地道道的包办婚姻,新婚第一夜,两人就分开了,真的是没有爱情。那么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去看,你不爱人家,跟人家结婚干什么?你结了婚发现没有爱情,你可以离婚呵!这种看法,只能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看法,放在100多年前,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女人无法接受的。重要的还是女人无法接受。因为朱安从嫁到周家的那一天开始,就打定了主意,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而我对此不大理解的倒是鲁迅为什么那么坚决地不喜欢。因为按照正常的情况,考察当时那种包办婚姻,好多人都是在结婚的时候还没见过,但后来也过得很好。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时间长了,慢慢的可能会产生感情,照样会有正常的夫妻生活,朱安当年所抱的希望就是这样,但是鲁迅却让她失望了。到底为什么鲁迅那么不喜欢朱安,这是一个迷,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解决。
  不过,鲁迅研究界关于鲁迅和朱安关系的一些说法,我认为是不可靠的。因为他们两口子从来没吵过架,朱安总是很好地伺候鲁迅,而鲁迅对朱安也并非漠不关心。在这里,我只讲一个很小的例子,大家看一看:鲁迅很喜欢吃甜食,所以在上班、下班的时候顺便到甜食店买一些甜食,比如什么江米条啊,蜜三刀啊,等等,买一大包捧着回去。回到家,鲁迅总是先捧着到母亲那里,让母亲挑一些留下,然后又捧着到朱安那里,让朱安挑,然后他才把点心拿回自己的房间。就从这样的一种关系看,鲁迅和朱安的这种两口子的关系,是能够和平共处的。
  如果我们把鲁迅跟朱安的这种关系放在那个时代去看的话,大家可能很容易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咱们可以拿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作为代表,他们就是借着那种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时代潮流,喜欢谁就去追谁。有了新的爱情,就为这新的爱情去结婚,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对不爱了的妻子不负责任。这是社会最时髦最新潮的一种表现。第二种是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以胡适为代表的那种情况。包办婚姻,妻子识不了多少字、小脚,但是照样生活下去,维持着那种旧的婚姻。可是,大家可能知道,那种维持有时候也是很难的。胡适事实上也有过若干次的婚外情,只是维持了那个婚姻。第三种就是鲁迅这样的,他对朱安的确缺少爱情。可是又离不开,他要是把朱安给休了,朱安就没法活下去。那个年代,女孩子嫁出去了,如果她被休掉,是没办法回到娘家去的。如果朱安是一个职业女性,有自己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那一切都好办。可是朱安能干什么呢?他毕竟是阔小姐,让他去给人当佣人当保姆,一切都不大可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鲁迅是想就这样跟朱安过一辈子的。他四十多岁了,写下的文章还是决心就这样过一辈子。因为他不想害另一个人,因为他知道另一个人是无罪的,不应该承担那种悲剧性的后果。但是,人有时候又管不住自己。所以后来遇到许广平,在强大攻势之下,这个中年男人,终于坚持不住了!
  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爱情。他有了与许广平的这种关系,家里却有一个朱安,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北京。这是一个转型时期很特殊的情况。鲁迅已经无力抗拒与许广平的爱,但他又不能不要朱安。所以一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都一直承担着朱安的生活费。
  事实上,鲁迅对这两个女人都有着对不起。对朱安,他不能给感情,而只是提供生存保障。对许广平,他有感情,却又不能给名分。他与许广平的关系,一直是同居的关系,没有像别人那样正式结婚。这是鲁迅当时的一种尴尬境地。
  关于鲁迅与周作人的这种分裂,好多人都很关心,关心的是兄弟失和的原因。兄弟为什么失和?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推测。因为这里面有很神秘的一点,就是鲁迅从来不说,周作人也从来不说。而且,这种失和,就是周作人从此不想见鲁迅了,却对鲁迅没有怨恨,就是不见他了。鲁迅想约他谈一谈,他也不谈。有一次在后院两个动手打过一架,那是因为鲁迅回去拿书,进了后院。那么亲密的两兄弟,从此成为路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站在鲁迅一边的人,总喜欢拿周作人的妻子说事。我觉得这样做也不大公道。还有种种说法,尤其是现在网上,常常很不负责任地那样炒作各种说法,比如说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或者听房,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因为对于日本女人来说,偷看洗澡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那个年代的日本,还存在着男女同浴,洗澡被人看,算什么呢!对于鲁迅听房,有人说过,那个窗子外面是没法站人的。所以,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排除。但是,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值得考虑。当然,我们没法做结论,只是值得考虑。那就是:是鲁迅先熟悉羽太信子的,周作人晚,周作人到日本留学,很快就喜欢上了羽太信子,两人开始恋爱,然后结婚。所以有人做出这样的推测,认为鲁迅在周作人到日本之前,就和羽太信子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如果真是那样,鲁迅本来就和羽太信子关系暧昧,那么到了北京之后,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两人就比较难处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谈到的一个情况。鲁迅研究界对周丰一的说法几乎是群起而攻之,但我觉得或许存在着某种可能。周丰一说,他的舅舅,也就是羽太信子的弟弟,曾经看到鲁迅与羽太信子有亲密接触。如果真是那样,兄弟两个的确不好再在一起生活了。作为弟弟,当他知道哥哥与妻子的关系,当然会非常尴尬,恨却没有足够的理由。与此同时,羽太信子倒是真的对鲁迅充满怨恨。从她的那种怨恨,倒是可以体会到点儿什么。羽太信子竟然不让她的孩子到前院去,要让鲁迅和朱安孤独,以此惩罚鲁迅,报复鲁迅。这样的一些表现,体现着一种被抛弃者的怨恨,让人觉得他们两个好像真的曾经有什么关系。
  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很多,原谅我不能一一的回答。我只能是看到哪一个,就先回答哪一个。书虫在这里提到一个问题:他看到了一本《鲁迅传》,里面说鲁迅是个悲观主义者,问是否属实。我想,这种说法应该基本是对的。鲁迅的确很悲观,别看他在批判国民性,在揭露社会问题,等等,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抱多大希望。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呐喊》自序就可以看到,关于铁屋子的那种议论,可以看到他的悲观。
  有朋友问:鲁迅是否真的爱钱?鲁迅爱钱,这是一个事实。咱们看他的日记,别的事可以不记,哪一个月拿了多少工资,却是都要记的。对稿费等等,他都很在乎,还为此打过官司。我想,这与他从非常阔到后来没钱花,大有关系。我刚才说他即使最穷的时候仍然比别人富,但是这里有一个落差,他原先太阔,一下子跌落下来,心理感受就特别的强烈。没钱了,才知道钱很重要,才特别重视钱。这个问题提得正好,可以跟前面接上。鲁迅在十三岁之前,是地地道道的阔公子,什么都不缺。后来从小康到困顿,只能说困顿。其实,鲁迅说小康是谦词,他本来那么阔,何止是小康?后来的困顿,主要也是一种感觉。阔公子一下子跌落下来,有一个心理承受的问题。
  鲁迅的心理上的确受了一些委屈。但是如果用咱们一般人的情况来看,那种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你再穷也没有穷到社会底层。你最穷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地,还是年年秋天去收租。但是,因为他小时候生活太优越,所以家庭突然出现变故,真是一点委屈也受不了。比方说,他在舅舅家,那个妗子说话伤害了他。如果放到咱们一般人身上,那种伤害算什么?她是对邻居们悄悄说的,把他称作“要饭的”。家里出了事,到舅舅家去住,当然像“要饭的”一样。如果真是一个要饭的,你说他是要饭的,他肯定不敏感。可是一个阔公子突然被人看作“要饭的”,这刺激就非常大。如果当年鲁迅年长一些,就应该明白妗子与外甥的关系。舅舅、姥姥跟外甥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而妗子,也就是舅母,本来就比较远。你住在舅舅家里,舅母要安排你的生活,给你做饭,大概还要好好招待,等等,这个舅母有点抱怨,不是很正常的嘛?可是因为鲁迅当年太小,十二三岁,听到了就再也忘不掉,记了一辈子。鲁迅真的很敏感啊,对他好或对他不好,他都能记一辈子。
  关于鲁迅的人格是否有缺陷?关于这一点,我想这么说——人格上没有缺陷的人不是太多。鲁迅那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计较的做法,如果说他是一种缺陷,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如果明白一点的话,对这些就不会大惊小怪。因为凡是大艺术家,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性格上、心理上没有点问题的不多。
  关于鲁迅与胡适等一些知识界人的关系,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我想,您关心的大概主要是鲁迅与胡适的关系。我想说明的是,在“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等关系非常好,是后来变得不好了。关于这种不好了,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个人心理上讲,两人后来的疏远有某种必然性。从一九一八年开始,尤其是在一九二二年、二三年、二四年,鲁迅和胡适非常密切。但是,他们的密切存在障碍,所以好不到什么时候。原因是这里有个问题:鲁迅比胡适年龄大,大九岁。“五四”时期,鲁迅写出什么作品,胡适就说好。胡适关心什么问题,鲁迅也马上去关心什么问题。他们二人配合得很好。但是这种配合注定长不了。如果翻过来,胡适比鲁迅大十岁,那就没问题了;可是恰恰是鲁迅比胡适大了近十岁,这就决定了鲁迅不可能长久地追随胡适。
  人就是这样啊,包括我们。让一个比你年龄小的,很年轻的,资历很浅的人,排在你前面,做领袖,而你是一个追随者,这种情况长得了吗?一般长不了。而鲁迅的情况恰恰是这样。胡适二十七岁从美国回来就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学的倡导者。而鲁迅尽管作品写得好,但只能是新文学界的主将之一,不是领袖。这种秩序随着鲁迅影响的增大,必然要重新调整。
  关于鲁迅与胡适的分歧,关心这个问题朋友都能够注意到,胡适从来不攻击鲁迅,而鲁迅屡屡攻击胡适。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治原因。这个政治原因还不在于鲁迅与胡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左,一个右,而在于他们对当权者的一种不同态度。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赞赏胡适,包括我也比较赞赏胡适。因为那是一种比较实际的,比较重视效果的做法。对于一九二八年之后出现在中国的那个党国,那个政权,鲁迅根本不承认,所以不合作,宁愿被通缉也不合作。那么胡适是不是就能接受呢?胡适也不能接受。如果他完成能接受,他就不会要在一九二九年发起一场人权运动。他要反抗,他要向那个新生的国家要人权。只是这里两人在认识上和态度上有所不同。胡适是明明知道民国已经变成了党国,但是有一点希望也要去争取,去努力。一旦跟蒋介石这样的高层统治者能说上话了,他就会很温和地走上去,试图挎着人家的膀子,拍着人家的肩膀,一块往前走,试图把人家拉向民主宪政这条路。鲁迅却不是这种性格。鲁迅更像他的老师章太炎。民国易帜后,章太炎就不承认这个国家了,自称“中华民国遗民”,不与党国合作。鲁迅没有自称民国遗民,但也拒绝与党国合作。当他看到胡适等人那样去跟新政权套近乎的时候,心里真的有一种看不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鲁迅的傲骨,是骨子里的一种贵族气。胡适对他的态度,不还击,原因也在这里。他把胡适等人看作焦大,觉得胡适你怎么这个样子,国家已经变了,民国变成了党国,你还那样不把自己当外人?鲁迅的意思是,我们已经成为奴隶,而一些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偏偏要管主子的事,替主子操心。鲁迅是不同情焦大的。焦大被塞一嘴马粪,在鲁迅看来,是活该。
  鲁迅的问题就在于,他太清楚自己的地位:我已经是奴隶,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我说话的地方,我只能在旁边冷嘲热讽,绝对不去找你们提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这是鲁迅对党国的态度。
  这种态度决定了他的后来。鲁迅的确是与所谓“北洋政府”更接近,今天我们说的那个北洋政府,应该说这称谓本身就是错的,不应该用“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因为那个政府是当时中华民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什么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呢?那是因为孙文到广州建立了另一个政府,要否定这个政府,是他们把北京的民国政府称为北洋军阀政府。
  今天回头看,如果说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得更舒适,言论更自由,文化发展更健康,还要数那个所谓“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因为那时候司法是独立的,新闻出版、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方方面面,都是自由的。你只要高兴,想组党就组党,想办报就办报,一切都是自由的。因为那是公民的权利,因为“约法”里头规定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这个规定到了1928年之后,就没有了,成为国民党代替公民行使国家主权。为什么由国民党代行主权?有一个理由,就是中国人民素质太低,所以还不能实行民主,所以,由国民党代行主权。要经过一段训政时期,人民有了行使民主的能力了,那时候再还政于民。最后这一点应该很重要,这意味着国民党人当时虽然剥夺了全体国民的主权,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永久合法的,所以还有一个还政于民的承诺。胡适之所以对那个政府寄予希望,原因大概也在这里。否则,他的态度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在“训政”结束之后就要实行“宪政”,所以还有希望。鲁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强烈地感觉到“中华民国已经不是中华民国了”这一点,而不相信那个遥远的希望。
  关于这些年鲁迅的作品不断地被从中学语文课本里删除,可以说这是必然的。原因即使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简单概括,可以称作维稳的时代。稳定高于一切。鲁迅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不利于稳定的。早在90年代中期,前文化部长王蒙就曾经说,我们的作家当中有一个鲁迅那太好了,可是如果有好多鲁迅,我的天啊,那会引发地震的。正因为这样的认识,鲁迅那些斗争性的文章,那些太尖锐的文章,在教材里基本上没法生存下了。前几天,我给一家出版社编了一个鲁迅作品散文集,编辑就特别说,李老师,能不能选一点柔软的、轻的作品。我说,好,专门选轻的。可是在序言里头,我说了,有一些作家,你从他最重的作品里选,也仍然是轻的;有一些作家,你选他最轻的作品,可能还是很重。中学语文课本里减少鲁迅作品,这是很正常的。过去鲁迅作品选得太多,应该说不正常。我觉得,即使中学语文课本里只留下几篇鲁迅的作品,也不影响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这种地位已经是没法撼动的。有些人想依靠捧起金庸来,或者捧起张爱玲来,等等,其实都没法取代鲁迅。
  好,我就说这些吧!往回翻了一下,看到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来得及回答。对不起!时间不早了,咱们今天就到这里,后面一些问题咱们可以放在别的时间再来继续讨论。谢谢大家!
  图片
  此讲座来源于共识沙龙,由理念社群整理,且已得到讲座老师授权,属首次发布,欢迎评论转发,或进理念QQ群(1051610960)支持文稿整理团队。
  文章已于2020-05-03修改
  阅读 10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程老三
  置顶
  我是一个与周家极其相似的大家族后裔,作者叙述与见解,我太能感同身受了。那个时代,那种家族生态,那种家族文化,满清与民国时期那种家族的著名人物与影响力,太值得研究!
  《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程氏家族后裔
  蓝色妖姬
  置顶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人之中,鲁迅和胡适是最高的代表人物,一个代表了批判的力量,一个代表建设的力量。二者都很伟大,尤其是鲁迅。因为没有批判,何来建设?!所以鲁迅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性最高的文人,他也许是唯一的,也是难以逾越的。虽然他们身上也有大锅文化的烙印,从他们的婚姻就可以看出,但是鲁迅比胡适更彻底和勇敢,毕竟,他最终选择跟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而胡适则选择了屈服。但无关对错,他们都做了最真实的自己。至于他俩的个性,一个刚烈,一个温和,皆为天性,与别的无关,家庭出身的影响与之相比,也不足以论。
  逍遥游子
  鲁迅对劳苦大众和弱小者的同情,并不源于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一般人也许会“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但伟大的头脑能够超越阶级地位。对于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都有大悲悯,才是真正的伟大。同时,鲁迅又是真正的贵族,有贵族精神,所以才能看到阿Q们的可笑、可憎与可怜。
  A21
  拨云见日
  ——推荐李新宇关于鲁迅的讲稿
  读过李新宇《还原大先生——说说鲁迅的本来面目》讲稿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鲁迅是我们熟悉的文化旗手,但是也有我们不熟悉种种事情。比如他的家世,他曾经担任的职务,他的高薪,他的兄弟之隙和夫妻感情等等。如同被缕缕晨雾遮掩的高山,时隐时现,让人欲罢不能,又无法一睹庐山真面。
  李文把这些讲的清清楚楚,如同拨云见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更加伟大的鲁迅!这让那些所谓为贤者讳之流,不能自圆其说。“伟大的头脑能够超越阶级地位,对于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都有大悲悯,才是真正的伟大。
  肖彬
  读完全文相信了历史是一个可以让人随便涂抹的小姑娘,深信!
  刘丹
  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硏究,最广泛详尽的占有资料,从细微处入手,站在人性高度,逻辑推理,以辩真伪,以求真谛。而不是概念先行,阶级定位。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值得传阅。
  A21
  李白、杜甫、白居易,四大名著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只限于本作品的艺术意境贡献。确达不到鲁迅先生将文学艺术的灵魂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历史,推动社会向前进的巨大贡献。
  周晓燕(笔名:周君芮)
  从小意识里,鲁迅先生就是独树一帜的思想,犀利又有回响的文字,每每让人回味无穷。。。
  曾经上课时画过鲁迅肖像,就像现在孩子们喜欢明星一样,欣赏而又陌生的感觉。
  看了本文,突然觉得自己很久没有读书了一样,即使读了,也好像是假读书,慨叹不已。。。
  通篇一字不落看完,脑海里百转千回,由不得心下感悟,还是过去文人执着,学究,或者说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让我们能从各方面再来回顾到我们曾经了解的文人世家,想到儿时的阅读量,如今的匮乏,惭愧使然,重拾阅读,迫在眉睫。。。
  楚小龙
  我也赞赏大先生,文章对了解鲁迅有点用。但你文中开篇暗讽自己在牢笼中,不知觉中充当了公知慕洋犬恨国党的角色,而在当今知识与信息大普及的时代,这些个角色已经臭大街了。在哪个国家,言论自由从来都不是胡说八道,你们欣赏的当今的美国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么?对于各种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利弊,作为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还是深思熟虑,以历史与哲学的深度,充分的占有数据与事实及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总结,才是负责任有担当之精英之应所为。不要再盲目的神化资本主义金主政治制度,神化资本家阶级了
  读书无禁区
  (作者)
  维护体制的言论其实不缺发声平台??
  Lucy
  如果把我们的这个时代,和唐朝来对比,我们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可以说是唐朝的盛世时代吗?每个朝代大概是几百年呢?我们现在是建国70年,不知道我们这个朝代以后会是怎样的。。。。
  读书无禁区
  (作者)
  走出帝制
  风尘
  长了不少知识。谢谢
  开拓者
  明明是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启蒙的价值。由于中国人亟待启蒙,这价值就不是一般启蒙读物的价值了。
  蓝建田
  好文章!有助于了解真实,立体的大先生。文中说鲁迅出生后的法名“长根"应是长庚之误。
  据鲁迅母亲鲁瑞曾经对许羡苏说:“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这两个法名正暗示了兄弟二人之后的失和。后来有人引用《诗经?小雅》中之句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
  读书无禁区
  (作者)
  有文献也用“根”字,不过鲁迅和他母亲都是写的“庚”,故更正为“庚”更为妥当,谢谢先生指出[抱拳][抱拳][抱拳]
  震观之志
  生于阔族,游学7年,做官14年,历经三朝,惯于翻译,常有杂感。
  大学小庸
  鲁迅对老舍也不感冒,可能也与民国、党国有关,老舍身为一个老北京人,却在《四世同堂》里讽刺冠晓荷在政府南迁后种种不堪,俨然奉南京国民政府为正朔,把北洋说的一无是处
  梁氏堂
  这种声音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感谢作者!
  邓.m.x
  我只想说一句。课本中鲁迅文章的多和少,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宽容度,也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从而也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否有大发展的能力。
  明
  认真拜读,本来就崇拜鲁迅,为鲁迅的文章从教课书中删除,愤愤不平!今天拜读了先生的文章才知原委,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当下太需要了解历史的真相,才能以史为鉴。
  怡之
  鲁迅,就是鲁迅。不可替代,不可复制。我们读鲁迅,不为搜奇,不为八卦。只是当做一味药,心灵鸡汤。
  治自己得病,汲取营养。
  西行
  这个世界应该崇尚真理。而不是封建思想的套路。
  徐淑萍
  认真读完了,提神醒脑,很过瘾!看到有人对鲁迅是否有人格缺陷一直耿耿于怀,感觉比较狭隘与好笑:自己是一块完美无瑕的天然美玉吗?世间有完美无缺的真人吗?普罗大众不是一直比这些文化精英的人格缺陷更大吗?学习精英们的优秀品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就好,何必非要挖空心思去寻找他们点不足,以缩短自己和他们的距离,从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慰呢???
  perfect
  我看了《故事新编》,喜欢鲁迅
  YSTX
  袁世凯的伟大,在于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审时度势,实现一个专制帝国向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和平”转型。国家转型,“和平”极其重要,它使无数天下人免遭生灵涂炭。
  融风入俗
  挺好,真实的历史,真实的鲁迅!
  候鸟
  当年革命之动力 ,而今左棍绊脚石 !
  建林
  多年没读过这样的好文章,好就好在真实,真实再现伟大的鲁迅!
  张君龙
  去教育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就像让光线去照射瞳孔——它会自动缩小。人们不会心甘情愿接受那些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信息,即便听到了也会拒绝、排斥、歪曲,置之不理。这种情形下,人们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就显得很重要了。
  青山云烟
  让更多人了解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故事……
  BCHEN
  中间有一段断了,讲严复和鲁迅的国籍时,突然就跳掉了。是怎么回事?
  读书无禁区
  (作者)
  属编辑出错[抱拳]
  BCHEN
  好的,我想这篇文章非常好啊,也不存在被和谐的内容??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见山不是山又还是山的过程!
  马国悌
  此文对鲁迅一生讲得很全面、鲁迅先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他是用笔作枪自始至终地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因为他过早的逝世而成就了他一辈子的英明!历史无法重写、未來也无法预计;很多曾经的同路人因为寿长往往一波三折无法说清自我、但他们却再次利用了手中的势力、粉饰了自我而改变了初衷……
  马忠玉
  学了那么多年历史,原来早已面目全非。
  周友斌
  有美化倾向。鲁迅能骂,却从来不骂政府,除了宽容的北洋政府。骂普通人总是安全得多。胡适正相反,知道骂百姓改变不了什么。关于兄弟反目你猜的也许不对,从孩子入手应该更接近
  读书无禁区
  (作者)
  您的角度很有代表性,欢迎入群讨论[抱拳]
  春风拂面
  对鲁迅先生客观的、主流的、权威的评价非常重要,尤其当今时代。那些小众媒体的不负责任,应该纠正。
  sixsuns
  太棒了!感谢李老师。
  于志强
  振聋发聩
  从江
  个人认为鲁迅真正厉害之处是真的勇士当救愚民于水火!所以弃医从文,用文化和教育开化天下,他有张载之大悲天悯人之心,医好肉身仅仅多了个焦大阿Q而已。<<呐喊>>是言志。
  小话大王
  掌声响起来了,持续很久很久。
  嘉
  一字不落的看完,才瞭解魯迅其家庭背景,以及他的一生是怎麼過的。
  裡面的一些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觸。
  要讀書,多讀書!
  還有个“闊人”一詞,第一次聼,其他內容比較多,有興趣可以點開流覽。
  當然,裡面作者也有可能會美化魯迅,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他是那麼的真實立體。
  大雨之人
  一谈到鲁迅,很多人就不会说话。这正是本文作者的心得,太多太多时代印痕成了我们思想的图藤。
  非要给鲁迅一个高度再说鲁迅是我们患有恐高症的症状,与感恩有点关联,不是很大。
  许广平写有一本《鲁迅回忆录》,若按权威肯定胜过本文笔者。但真的末必,读过这本书就能感觉到,许广平站在五星红旗下入党宣誓的样子,活在只讲政治生命的那个年代,对毛主席的忠诚与歌颂。
  陈独秀曾对《新青年报》上展露头脚的鲁迅做过评价,说鲁迅虽是沾了党派的光,也不是之前被人蔑称的一条狗,他首先是一个人。
  鲁迅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章太炎的弟子,不能说鲁迅沾没沾章太炎什么光,至少在国学上是少不了的。从民国看,国学讲先修、必修"小学"的只有章太炎一人了。这也许是鲁迅的文笔不仅锋厉还如刀枪的原故吧。
  到此不说了,我们今天在鲁迅身上应该消除的是崇拜,被置于神龛之上的光环。
  就像本文中看到的那个和尚直入鲁迅的家里,转眼无踪。
  東田
  受益匪淺,謝謝!
  铁民
  网络中有谈到鲁迅先生对日本的态度的问题,比如在抗战期间基本上没有批评日本的文章之类的问题。这些评论李老师是如何看的?
  读书无禁区
  (作者)
  期待李老师点评+1
  独立不迁
  你让现在农村的学生自由发展看看
  读书无禁区
  (作者)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微笑]
  空山雨后
  鲁迅无疑是一个无法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抹去的人。他的思想饱含着人类对文明、正义的不懈追求。他的文学及文字创新至今无人企及。他的作品任何时侯阅读,都能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无限深沉的思考。沉浸在那种莫名的悲观氛围中,有时倒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安慰。作者对鲁迅的研究源于对他的尊敬,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人性的光辉。在此,向作者致敬!
  YSTX
  曾经有一次我的小外甥问我,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是谁,我说是袁世凯。从这篇文章看,袁世凯在鲁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如果活到现在,他大概会跟我有同感。
  青山绿水~王纪平
  90年代中期,前文化部长王蒙就曾经说,我们的作家当中有一个鲁迅那太好了,可是如果有好多鲁迅,我的天啊,那会引发地震的。
  zeng
  好文章!有助于了解真实,立体的大先生。文中说鲁迅出生后的法名“长根"应是长庚之误。
  据鲁迅母亲鲁瑞曾经对许羡苏说:“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这两个法名正暗示了兄弟二人之后的失和。后来有人引用《诗经?小雅》中之句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
  作者
  有文献也用“根”字,不过鲁迅和他母亲都是写的“庚”,故更正为“庚”更为妥当,谢谢先生指出
  --
  长庚星就是启明星,只是因为见面的时间不同。[微笑][微笑]
  珍惜
  是个比较客观的好文,也是很客观并尽量以当时人的真实心态来理解分析,不同人的思维模式,这才是一个真正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科学态度,尽量还原一个当时历史环境现状,让后人真正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和接受教训,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做学问如果都这样,那这人民和社会还是有救的。鲁迅可以堪称是个思想家,虽然他没设想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够格,不管伟人名人有什么样的缺点,他对的就应该弘扬,错的照样批评,这样真实的人才能更能让人理解和学习,而这些缺点并不影响他的对和伟大,所以那些造神的虚假宣传 ,其效果和目的都不好,像这样客观有深度的文章多写些
  沉默者威廉
  他背叛了爱新觉罗家的帝国,拒绝了国民党的党国,唯一亲近的并且为之服务长达14年的是摇篮里的那个共和国,也就是五色旗下的那个民国,也就是被我们的教科书涂抹的一片昏暗的所谓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那个民国。
  京港周世华总干事科教文旅媒合作
  我去鲁迅故居,觉得鲁迅家是住在城里的农村里,作者觉得阔。中国现代史的悲哀,是出了鲁迅这个怪物。1926年南下,是拐了广州西关徐家女大学生吧。作者未提周树人在日本总总,解剖学不及格,无法毕业,却说医生救不了国人。他去日本,与陈寅格兄弟同船同房,人一辈子不言说他。秋瑾也通缉过他。绍兴府的刀笔吏,刻薄段政府,现在历史已经水落石出。他用刘和珍的尸首,搞臭段祺瑞。他攻击的北师大女校长,是不是抗日而死?鲁迅为何只信任内山完造转信?他一支笔,既毁民国,又毀党国,躲日租界,又不敢骂奉化老乡。阴暗歹毒的主将之一。他笔下中国没有一个好人,唯一的好人是藤野先生。这是不是属于狼奶,需要呕吐。
  早起的熊??
  如何与现实的政权进行合作,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胡适选择既合作又对抗,原因是政府还在给人民以希望,同时认为自己对引导政府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而鲁迅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选择了与之完全脱钩,分道扬镳。这的确是与他们性格有最大的关系。当然,正确的选择和取舍,一定要对政权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完全是反人民的独裁专制的政权,那就没有合作的空间,也没有了争取的希望。如果没有反抗的力量,也只能选择远离了。
  挪威森林
  走向神坛的鲁迅,还大家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鲁迅,这是对广大鲁迷负责任的李先生的辛苦所在。剥开迷雾见到一个活灵活现的鲁迅,一个活生生的真正的普通人,没有比以这更好的纪念了!感谢分享,感谢扫盲!
  读书无禁区
  (作者)
  欢迎关注公号添加联系微信进交流群[握手][握手]
  藏
  对于您所说的关于鲁迅的性格之说,我想您所解释的是不对的。人之和平与否,关乎本人个性(包括三观),但同时与人之体质是密切相关的,用中医的观点来说,是与肝脾两脏关系巨大的,肝主条达,曲则不顺而脾不受气,这也是当前所谓忧郁症的主因,辅助说明的一点是先生后来所得之病,我没有什么研究,想来应该和林徽因是同一个病一一肺结核,都是因为胃气不足引起的,肝脾为相胜之脏,脾弱者,肝必强,而脾愈弱,中土不足,这种情况下得肺病是因为母虚子愈虚,得肝脾(及胃)病都是本病,于肝而言,常见肝腹水类疾病,于胃(广义,含脾)而言,常见面黄及门静脉高压症等,人的身体与脾气互相影响,如您所说,其两弟亦应如是,事实上非如此,望指正。
  读书无禁区
  (作者)
  很独特的角度[抱拳][抱拳]
  清虚恨水 徐孟刚 古玩鉴定
  鲁迅是集古,古书古币。版画家!他的时代无人可比!
  南山
  醍醐灌顶!
  蓬莱人
  党国的国民党,鲁迅是反对的,清朝,是鲁迅要推翻的,而五色旗下的北洋政府,胜于清朝和党国,那时,共产党还没有成为执政党,鲁迅只能在五色旗下找到一个归宿。
  蓝色妖姬
  在影响世界的一百部小说里,竟然没有一本是中国的!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小说思想高度不够,中国小说基本都是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某个阶段,仅仅反映了残酷的现实,严重缺乏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读者阅读了只有沉重和绝望,看不到希望,对中国对人类发展并没有多大意义,即使在国内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四大名著(不知谁定义的)也是如此,既影响不了中国改变,更影响不了世界。以鲁迅作品的思想高度,他才是中国最有资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可惜他的一生太过于劳累和短暂,没有时间创作流芳百世的长篇小说。中国之有鲁迅,实在是民族之大幸也!
  蓝色妖姬
  鲁迅的深刻批判力和有趣,是需要点阅历和有正确三观才能理解的。不过,未来他会越来越少粉丝的,因为,懂他的人会越来越少,不允许他存在的人会越来越多,更因为,他批评国民性戳到了我们很多文化的痛处,实际也是戳到大多数人的痛处了,所以未来不受欢迎是必然的。他批判国民性,实际是批判国民身上的文化,比胡适批判体制深刻,而且需要更多的勇气。
  Fanggd??
  [强][强][强]鲁迅的伟大不但在文学上,更在他对中国社会、中国国民的奴性、愚昧、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党国清醒而透彻的认识,鲁迅是民族的脊梁!!!!
  观海听涛
  此文理性、客观,可读性强。让我们对过去印象中熟悉的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万水千山
  写得真好,透彻!喜欢这篇文章!!
  泥猴
  获益匪浅,万分感谢![抱拳][抱拳][抱拳]
  单于
  真正的好文章  真实的鲁迅
  廖行武
  涨知识了!
  大米
  还原大先生不可多得的好文,隔着一个多世纪,他依然是我们眼前的一座大山~仰止!
  YSTX
  一言以蔽之,鲁迅不是大清的鲁迅,也不是党(国民党)国的鲁迅,鲁迅是中华民国(袁世凯)的鲁迅。
  。
  快看!!深度好文!
  《你不得不知道的鲁迅》
  鲁迅原来是当代王思聪!
  鲁迅竟然不是中国人?
  鲁迅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两个女人!
  鲁迅被揍!居然是因被弟媳爱上?
  姜爱英
  这篇文章让人落泪……不仅仅有知识分子的清醒、理性,还有对大先生深深的敬仰!
  hjd
  烧日记也许有“为尊者讳”的意思呢。
  傅晓峰
  自以为是,歪瓜裂枣。
  续志能
  学了那么多年历史记,原来早己面目全非,鲁迅弃医从文文如匕首,他就是历史的一面旗帜。
  宽广
  看过先生您写的关于五四运动的真正发起人(我已经发到朋友圈里去了),所以我有耐心,或者说有一点耐心看您的本文。人无完人,写别人的准隐私总不是一个好的心态。寒凝大地发春华!这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
  工号091
  对于留言里说古早诗家贡献不如鲁迅云云,深不以为然。
  求知求是
  好文!望再剖析鲁的作品和他的意识。
  悟无误
  文化部长王蒙曾说,我们的作家当中有一个鲁迅那太好了!可是如果有好多鲁迅,我的天啊,那会引发地震的。
  开心汉
  文章虽长,我一口气读完了。文章虽长,但内容很充实,有一定的系统性。
  倪友葵
  只想说一点,就是关于鲁迅与朱安的关系,作者有点故作无知。
  旭
  谁也无法否认先生的伟大,但是如果以先生做标杆就如评论区某位老师一样否定曹雪芹们,就好比用大闸蟹的美味否定龙虾的美味
  多云多雨
  我想请教李老师:鲁迅对那个时代已经爆发的和即将爆发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什么态度?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他晚死几年,到抗战全面爆发,他会怎样?
  块石沉浮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磨戶家守望中流浪
  哈哈哈,好可笑的事兒,無論何種身份的人,也無論何種學歷知識的人,他的認知能力總是受製於某種東西,無法全面或者說,無法面對他的研究對象的,無法示人無法公開無法解讀的最為敏感最為重要最為致命的大是大非問題!!!你也一樣不敢觸及,或者說故意繞行!!!可笑又可悲的華人人群……
  愚石
  当你把鲁迅和周树人当作两个人,许多不解全都解了。
  James Guo
  生存决定一切。周先生也不例外。
  不管后人怎样待鲁迅,
  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迄今无人能超越。
  朝歌
  从抄诗可以看出,鲁迅对他爷爷应该是有很深感情的,这种感情超越道德评判,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则直在其中”,烧日记,可能是他发现里面记的有些事被人知道不好,出于爱护他的声名烧掉了。
  周宜严
  读一读鲁迅,故乡的景致又跃然纸上,儿时那些顽皮的小伙伴,真的是很幸福的童年,甜甜的!
  骆驼
  9篇原创内容仅剩一篇,8篇哪去了?从秦朝始皇开始读书就有禁区
  轻舟
  口气真大,能还原大先生。开头的批判造词,大先生也是造词。先生就先生。
  青莲果实
  感谢分享真实的鲁迅先生,看了客观事实,越是知道,鲁迅和伟大毫无关系,他生于官宦人家,却毫无贵族的气度精神。在体制内时高官厚禄,没有看到他心态失衡的乱骂。北洋金主没了,去南方先找仕途空手而归,感觉体制抛弃了自己,从富足到靠写字为生,鲁迅心理落差极大,看到胡适的青云直上,失落,嫉妒,愤怒,窘迫,鲁迅五味杂陈,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大举攻击胡适是条件反射。因为国民政府不用自己,怨恨,失望,愤怒,鲁迅骨子里恨死国民政府,有推翻国民政府的原动力冲动,他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这些。至于他的社会认知,不知道人性永远善恶相伴,不找制度的问题,整天说人性不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灵魂没有归宿,人生也没有方向,那些评判底层老百姓的文学并无社会价值,自己都不知道社会路在何方,困惑一辈子,何谈那么多所谓的家?他文学作品,如何能跟老舍张爱玲大作家相提并论?社会需要更多的胡适先生,有朴实佳智文明思想,知道制度革新才是文明大道,努力建设,不去胡乱破坏。鲁迅先生只是一位有文学天赋的作家,所有人为加持的光环都是牵强附会,对于民国,对于现代,鲁迅的认知主张都是负面的。中国人想早日步入发达社会,必须摆脱鲁的谬误羁绊。对于您一个鲁迅粉丝的有学问的研究者,我说以上话,您也许会愤怒。但我还是直言相告,异见是任何人进步的契机和发端。希望能够启发您的思考,看到局限之外的风光。
  托爱心理杨老师
  关于孩子的教育,可能性很多,不确定性也很多。其中”放养型”,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但就周家的方式,放在今天的环境,就不好比了。
  小年
  的确鲁迅的出身不应该修正,但是教科书里面删掉激进的文章就一定是不好吗?孩子们没踏入社会之前,有多少分辨能力,课本里面如果思想不统一,将会造成多大的恶果?难道依靠家庭来防止孩子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入歧途?以前我们国家的父母们普遍文化和思想层次是怎样的,心里很清楚吧?孩子完成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后,再去读鲁迅那些批判文章的时候,是不是更能理解,更能好好思考?国家没有明文禁止鲁迅的文章传播吧?
  已无更多数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