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7-25 14:08
鄌郚总编

临朐林绍志丨“朱虚”——一把打开远古历史的“钥匙”

  “朱虚”——一把打开远古历史的“钥匙”
  林绍志
  如果不是电视剧《美人心计》的热播,不是剧中对朱虚侯刘章的精心刻画,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还有朱虚这个地方。当然,就更不了解朱虚之名从何而来了。这是史学界的一个重大遗漏,因为朱虚可能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迷宫的一把钥匙。
  朱虚侯刘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因敢于抵制吕氏集团,吟诵影射吕后的《耕田歌》、剑杀吕氏族人,成为著名历史人物。有朱虚侯,就必然有朱虚这个地方。但朱虚何在,鲜有人知。
  从汉到隋,近八百多年的时间里,现潍坊市临朐境内长期并存临朐、朱虚两县。前者在现临朐境内的西北一带,后者在东南一带,沂山当时就属于朱虚县。朱虚县治初在今临朐县辛寨镇的古城村,汉末黄巾军侵扰,北海太守孔融将其搬迁至柳山镇的城头村。至今县城遗迹仍存,秦砖汉瓦成堆连片。原来,朱虚在临朐境内。
  朱虚之名因何而来,历代均无记载。我们先考“虚”字。“虚”是“墟”的古字。段玉裁注《说文》曰:“按虚者,今之墟字”。 而“墟”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毁坏,二是废址、故城,而且限于帝都的古城、旧址。《吕氏春秋·贵直》:“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作为故城的“墟”,河南安阳的殷墟知名度最高。近几年,有人将偃师二里头遗址称为夏墟。知道了“虚”的含义,再看“虚”的主人“朱”是何人?
  让人惊奇的是,临朐境内存在大量带“朱”的村名,如朱封、朱位、朱堡、朱音(阴)、朱阳等等,且均为大村,村中未有朱姓留存记载。结合县内有尧山、尧水(尧沟)和丹山、丹水等地名,这个“朱”是尧帝之子丹朱,应无异议。这样就清楚了,朱虚即丹朱之故城。是先于夏墟、殷墟的重要帝都遗址。
  尧帝的长子为什么起丹朱这个名字呢?有两种说法,一是丹朱出生时全身耀着红光,因此而得名。这只能是传说,不可当真。另一种源于《尚书》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这种说法不合逻辑和情理,难道尧帝的长子连名字也没有,只能由流放之地得名?那么,帝尧为什么把第一个宝贝儿子取名丹朱呢?
  尧帝为陶唐氏。分析“陶”与制陶业有关,“唐”源于其政治活动地唐国。定陶古称陶、陶丘,多数学者认为陶指山东定陶。《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水经注》:“今成阳(现鄄城地)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尧帝生于定陶、葬于鄄城,两地紧邻,均在鲁西南,进一步证实了尧帝是华族。
  大家都知道,尧帝的政治舞台在唐国。唐国又在哪里呢?许多人认为在山西临汾,并把陶寺遗址作为尧的都城。事实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尚书.禹贡》中对大禹的评价:“淮沂其义,蒙羽其艺”。也就是说,大禹在淮河、沂河展现了他的治水理念,在蒙山、羽山实践了他的治水技术。沂山、蒙山、羽山均在山东中东部,沂水、淮水就更不用说了。这里的“淮”非现在之淮河,而是发源于莒县箕屋山的潍河。“潍”字由“淮”字演变而来,潍河古称淮水。至今,潍河上游百姓仍称其为“淮河”或“小淮河”。在五莲县墙夼水库两岸还保留南淮河、北淮河两个村庄。顺便说明,大禹会诸侯的会稽山也在山东。许多专家翔实考证就是蒙山。这说明,在大禹之时,活动范围仍然局限在山东,尧帝怎么可能走得更远呢?“商人屡迁”,权力中心都没有离开山东、河南,距此千百年前的尧帝不可能来到山西。
  那唐国在什么地方呢?具体方位就在今临朐境内靠近昌乐的山旺镇(原尧山公社)一带。《正字通》云:“鄌,国名。本作唐。”鄌国和其东南部的郚国(治所在安丘郚山镇一带)是同宗国,后均因战败除国,这才有了二者合称的“鄌郚”。鄌郚在今潍坊市昌乐县,是省级中心镇。临朐境内的尧山就在唐国的中心地带,山名自然是因尧帝而来。由此向东北约40公里有尧王山。《水经注》载,此山因尧帝狩猎得名。
  尧帝的活动中心为什么在这里呢?因为此地乃火山岩地带,局部高出,周围平坦,是靠近沂山和弥河最大且成片的高地。在这个狭小区域内,南有沂山、丸山,东北有釜山,西北有尧王山,中心是尧山。此地本就是东夷族核心居住区,尧帝定都于此,便于掌控夷夏两族。(堯)是一个会意字。从垚,从兀。“垚”是土高,“兀”高耸突出,都是“高”的意思。故《说文》释:“尧,高也。”,人名和地势可互相印证。
  尧山北侧分开,尧水由此发出,经尧沟进入昌乐。昌乐骨刻文就是在尧沟附近发现的。尧山有天然石块一方,形似棺材。后人为了寄托对尧帝的思念,传说尧帝归天后,肉体藏于棺材内。由此,石棺材成了尧山一景。
  尧山东南二十里地,有“神山”一座,古代传说此山出凤凰,这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黄帝所禅的凡山,也称丸山,现名吉山或纪山。
  唐人《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清人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山考》中,把丹山到纪山的来历说得明明白白:“今昌乐县南、临朐东北,大抵皆古丹山。。。。。。丹山或讹凡,又讹丸、讹几,纪音同几,故又作纪山。”《史记正义》又谓:“《汉书?郊祀志》云‘禅丸山’,颜师古云‘在朱虚’,亦与括地志相合,明丸山是也。”由此可知,黄帝封沂山、禅丸山,所禅为今临朐柳山镇内的纪山,历代并无争议。但是,此山为何称丹山,却未见解释。
  有些事情的发现,像是冥冥之中有神助。笔者2016年夏,为探山名来历,再往丹山。因屡次探寻,包括到发源于丹山的丹河水库,皆无功而返,此次亦未抱太大希望。不想,行至山东侧,恰巧有村民挖掉一块约百平米的山皮。草皮一去,显露出鲜红的土壤,令人惊艳,不禁欣喜若狂——原来丹山源于丹红的土壤!
  东方部落崇尚太阳、喜爱红色。尧山和丹山相距不过十余公里,尧帝于是为长子取名丹朱,并将弥河旁边最肥沃的平原土地赐封给他。这就是“朱封”村名的由来。也就是说,丹朱之名是源自丹山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丹山因丹朱而得名。
  对于朱虚乃丹朱之墟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质疑: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不可用之。”被尧帝弃用,被舜帝流放。这样一个人的城池怎么能称“墟”呢?
  事实究竟如何呢?《左传》记载:“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说明舜流放四凶确有其事,但其中并无丹朱。由此看来,丹朱被流放一说并不可靠。成书更久远,可信度更高的《山海经》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此书记载古代首领众多,但有帝号者极少,丹朱是其中之一。《大荒南经》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能称“帝”者必然是品德正、威信高的人。由此可见,尧、舜、帝喾、丹朱都是圣贤之人。丹朱并非不肖,反而是有道德、有威望、有成就的帝王。丹山在尧山之南,朱虚在丹山之南,这些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所谓向南放逐丹朱,应是后人根据方位臆造的。
  说到帝台,一定会有人质疑:根据《山海经》记载,尧帝、帝喾、丹朱、舜帝的帝台在昆仑之处。昆仑是“万祖之山”,在大西北。这不是可以否定朱虚的解释吗?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因为“三皇五帝”的中华文明的传承就是滥觞于昆仑神话。但是,夷夏的人们知道远在天边的那个大山吗?他们有必要、有能力到那里去修筑帝台吗?不用想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华夏西来”错误观念的体现而已。
  《淮南子·地形训》说:“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旋树、不死树在其西......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所以说它是中国第一神山。世上有这样的地方吗?没有!蓬莱仙山等神话故事一样,把它按在哪里,哪里就“虚实结合”了。
  有现代学者认为昆仑山就是泰山。泰山作为夷夏土地上最大的山,应该最有资格担当这一圣山名称,但这也只是推测,没有实据。现实中在淄博市淄川区的昆仑镇内有昆仑山一座山头。山上古松茂密,有“昆山叠翠”的美誉。山中有清泉一眼,终年水源不绝。这里是泰沂山脉的中段,夷夏两族的结合部,把帝台修在这里实在合适。不过,2002年湘西里耶镇出土的秦代简牍研究发现,昆仑山在当时的琅琊郡。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向全国下达了任务。简牍中有“都乡黔首毋良药芳草”、“琅邪献昆陯五杏药”等内容。就是说都乡黔首没有芳草良药,琅琊郡献上了採自昆仑山的五杏药。以往认为泰山和淄川的昆仑山都属齐郡,现通过出土简牍证实秦时置泰山郡,这样,进一步证实了泰山不在琅琊郡。琅琊郡最著名的圣山唯有沂山。沂山是五镇之首,是东夷族的圣山,是远古圣贤与海侵、洪水、高温斗争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当时一定有众多原始的设施和机构,后人根据传说,神化了它的建筑,名为昆仑之山,这是合理的解释。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华夏文明中心在东土的观点。
  尧帝是华夏族人,为了避免东夷和华夏两族的争斗,建立了夷、夏轮流坐庄的制度,把共主地位传给了东夷族的虞舜,这才是丹朱未能接班的原因。丹朱虽未成为夷夏共主,但仍然受到华夏族民众的爱戴。华族人在承认虞舜是夷夏共主的同时,仍然拜丹朱为华夏族首领。就像东夷族推皋陶为自己族群的首领一样。
  既然丹朱是帝,他所建立的帝都废弃后自然有资格称“墟”。所以说,朱虚乃丹朱之墟,顺理成章。朱虚县存在千百年,证明当时朱虚的名气很大,朝廷才把刘章这位风云人物的封地置于此。
  单说尧山、尧水和唐国,不足以证明尧帝的政治中心就在沂山、弥河一带,因为这样的山水名称多地存在。可是,朱虚之地只有这一处,两者相互印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当然,这也只是从地名学得出的结论。有没有更有力的证据?有!那就是考古学的证据。
  在临朐境内的山旺一带,已发现北辛文化遗迹4处,大汶口遗迹10处,龙山遗迹31处。其中不乏多种文化遗迹的叠层。如董家沟文化堆积层从下往上分别是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穆家庄遗址分别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西朱阳遗址分别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西朱封遗址分别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秦汉文化等等。特别是在山旺镇中心,也就是唐国腹地发掘出土的近十万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三皇”时期人类活动大型聚集地的铁证。专家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北辛遗址是极为罕见的。
  上述考古证据揭示了四点:一是此处的文化自成体系,非移植而来,包括龙山文化在内,都是居住此处的先民所创造;二是没有仰韶文化的痕迹,从而否定了仰韶文化为华夏族文明的定论,否则有悖于“三皇五帝”在山东的史实;三是如此密集的远古遗存,证明此处是远古人类活动中心之一;四是与地名学互为佐证,高度提示此处为尧帝的活动中心。结合黄帝在此封禅,夏都阳城、斟鄩在此区域等事实,一个华夏文明起源中心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
  作者简介
  林绍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政协委员,临朐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潍坊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院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