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7-27 08:22
鄌郚总编

鲁清源丨消逝的真意亭

  消逝的真意亭
  文/鲁清源
  作者按
  真意亭是周亮工在青州仼海防道佥事期间,于衙署内修建的一处游宴唱和之所。“人间颇有清凉地,我真意为汗漫游。”(周亮工《真意亭》诗)三百多年前的真意亭上,周亮工曾于此鼓吹齐门风雅,四方才俊,纷至踏来。染云作句,镂水裁诗,文采风流,照映一时。更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印坛著名的《赖古堂印谱》初稿的诞生地,在这处才墨之薮的背后,不知深藏着多少名士贤达的过往与故事……
  -
  01
  周公初开真意亭
  古青州府治西侧的察院行台(即今青州市北门大街路西察院巷一带),是明代巡按御史的官署,明成化三年(1467)由青州知府李昂所建,整体建筑宏伟,富丽堂皇。大学士刘珝对此赞叹不已,他在《青州府察台记》中写道:“两堂之虚,植以松柏,行列如人,仪轮奂美,而栋宇飞节,华而金碧,交映巍巍乎,其台矣!”著名的古青州十景之“行台秋月”即指此处。每当清秋之夜,松风谡谡,明月皎皎,置身其际,思绪翩跹。清初,海防道改设于此。
  清康熙二年(1663)初春,寒风料峭,周亮工自金陵出发,一路上策马扬鞭,风尘仆仆,穿过穆陵关奔赴青州,就任海防道佥事。(1)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字伯安、百安,号減斋、栎园、栎园老人,别称“栎下先生”。原籍河南祥符,后移居金陵,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工诗文,精篆刻,通鉴赏,富收藏,擅分隶,书风直追汉魏,“古拙在隶籀之间,奇逸可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印学理伦家、书画鉴赏、收藏家。周亮工为官两朝,命运多舛,仕途蹭蹬,他与青州颇有渊源。其恩师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世隶籍顺天府上林苑(今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在周亮工的宦海生涯中,“初(崇祯十四年)亮工知潍县,值满洲兵南下,齐东诸城皆破,独潍以坚守获全,潍人德之,为建生祠。(清初诗人方文在《送周元亮使君之任青州》一诗中赞他是:“少年出宰古潍城,一剑曾当百万兵。”)及(康熙二年)再起青州道过潍县生祠,大哭而去,殆有痛于作两截人耶。”(2)
  周亮工在青州仼上有德政,遗爱于民。“刚方严肃,豪猾畏避,刊布条约,每作家常絮语,晓谕愚民。”(3)“岁大旱,无麦,公请巡抚奏报,可蠲全省赋税。洰定湖界,乐安、寿光产苇草,赋无常额,公特免连年逋欠。”(4)周亮工本人“心好异书,惟乐酒德”,他时时仰慕晋人陶渊明的道德文章,并向往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隐逸生活,更渴望摆脱宦海浮沉的羁绊。早年,他在任潍县令时就曾言:“予在潍县做‘无事堂’,常曰:‘有客时学北海(李邕),无客时学渊明。’”(5)为政之暇,这位栎园先生构亭于衙署之内,以为煮酒敲棋、瀹茗谈艺之所。李焕章在《真意亭雅集诗?序》中曾引述周亮工的话:“合陶彭泽、王右丞句而构此数楹也。”据此可知,真意亭是由周亮工创建,至于是原有建筑还是后经改建,因缺乏相关史料记载不得而知。从下文提到的杨涵所写《饮真意亭》诗:“幽亭如舫居”中可知,真意亭是一种类似舫形的景观建筑,并非是普通的有顶无墙,四面敞亮的亭子。这种外形模仿舟楫的舫类建筑,俗称旱舫、岸舫、舫屋,又称“不系舟”。其构造多为前亭后室,舱内置桌凳,两边设有美人靠,人坐靠上,似在船中。后为小室,可供休憩。由“数楹”推断,真意亭至少有三楹,这样群贤雅集才不至于拥挤。王士禛曾云:“南人习烟水,结屋如舫居。”周亮工久居江南泽国水乡,喜欢在“如舫居”般的“幽亭”中读书宴客,这也正符合他归隐学陶,老可卧游的心理需求。
  真意亭前小池清映,奇石环列,修篁凝翠,苍柏垂荫,林泉逸趣,宛然如画。亭以“真意”为名,典出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成为了周亮工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宦海沉浮,市朝倾轧,周亮工认为只有效仿陶渊明那样悠游岩谷,讬迹山林,才能达到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图片
  笔者据《赖古堂集》卷十九周亮工于康熙三年写给朋友汪楫(6)(字舟次)的一封尺牍中推断,真意亭匾额极有可能为书家汪濬(号秋涧)所题,原文如下:“秋涧(汪濬)所寄大幅字甚妙,已悬之真意亭中,更求其书‘浩然堂’、‘古超然台’四字。超然台在诸城城内,苏长公赋尖盐韵地也。杨椒山先生曾为诸城令,仆合长公、椒山祀于超然台上,浩然堂祀椒山者也,二扁若即得更妙。尺牍二钞已得八卷,再得二卷便可梓于青州,足下并野人肯搜罗两卷见寄,吾事济矣!不悉。”(《与汪舟次书》)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载:汪濬,字湛若,号秋涧,一名应星,安徽休宁人。工诗歌,善书画,少从董思白(董其昌)游,得钟王笔妙,倪黄诸家画意摹写,皆臻神品。所著有《山响斋诗》、《山响斋集》等著作。
  清初青州著名画家杨涵曾参加过真意亭雅集,躬逢胜饯,有感而发,写下了《饮真意亭》一诗:
  桐竹立萧森,环石亦奇诡。
  幽亭如舫居,灯花隔一纸。
  此夕果何夕,所来皆异趾。
  杯茗楚楚清,坐久真意起。
  公曰解繁苛,予为诸子始。
  或探所藏书,或溯所游履。
  或诵所得吟,或寂如秋水。
  公顾而乐之,风雅在于此。(7)
  从这首五言古风中不难想象出这座亭子昔日的风貌。
  安徽桐城诗人方育盛在康熙三年(1664)秋曾到青州拜访周亮工,他于《怀周栎园因汪尔纯以寄》这首长篇古风中,在称赞周亮工政绩与文章的同时,对真意亭前的清幽景致也有所描述:
  云门山前别泪倾,已经二载伤离情。
  客子歧路更多苦,使君官衙依旧清。
  真意亭外花满地,真意亭中人晝眠。
  花连棠芾作高阴,人以文章成政事。
  政著文传人更闲,春深诗酒只花间。
  亭横堂静階如水,画舫依稀繫晚山。
  別来地远梦常近,念君事事如高隐。
  石琴手制更安絃,土壁自书无用粉。
  我行天下山水多,不成幽赏耐愁何。
  即今太行汾河道,蒯缑只作无鱼歌。
  安得使君拥旌节,名山大川记车辙。
  我亦相从作快游,掣电呵云赓白雪。
  兹游何日恐徒然,只此思君年复年。
  幸有汪生能作画,新图几幅为我传。
  我观图画情难置,为属汪生远相寄。
  更画齐州海上峰,峰头我与君同醉。(8)
  然而,在周亮工最为倾心相知的同乡好友、山水画家胡玉昆的笔下,呈现出的真意亭又是另一番景象:“真意亭中,草深一丈,几如败寺退居。然,小池空碧,远岫间青,荆帘木榻,茗椀炉香,亦自消受不浅,此人之所弃,天之所留也。先生固安之,仆亦愿先生安之。”(9)由此可见,真意亭中陈设虽简,而不失文人的风雅之趣。
  周亮工身逢明清易祚之际,因在潍县抗清而成名,俗世牵绊使他迫不得已归顺清廷,成为一身仕两朝的“贰臣”。时代的巨变给这位孱弱的学者、名士、遗民留下了沉重的撞击,“两截人”式的坎坷遭遇,苟延性命于新朝,一种文人的失落与寄人篱下的辛酸以及对故国之恋、桑梓之念,令周亮工颇有“羁鸟恋旧林”的身世之感,欲哭无泪,欲辩无言,这种切肤之痛在当时黑暗政治背景下也不敢言明。周亮工在青州海防道衙署内修筑的这处“真意亭”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更是寄托高雅情怀的“精神驿站”,他于此标榜气节,遗世高蹈,通过举行诗词文会,书画雅集,从而达到渲泄自己内心痛苦,排解心中的无限凄凉,来得到精神上的些许解脱与安慰。或许这是周亮工创建真意亭的初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那些与周亮工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明末遗民,或是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便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彼此仰慕,惺惺相惜。
  -
  02
  群贤雅集真意亭
  “減斋先生甫至吾邑,即讯境内风雅。夜半敲门,僮婢错愕,启户而使者踵至,一见欢若生平,相知恨晚,赠书赠言,倾筐倒箧,雄辩高谈,夜分犹不忍散……”(10)从李澄中致刘子羽的这封书信中可以看出,周亮工是一位求才若渴,好士怜才之人。唐代的韩愈曾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亮工亦堪称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周侍郎来刺青,章避之,未随诸文人往谒也。公乃自法庆请入署,奉之客座,俾子弟从之游,四方多以文嘱公,公给笔札代稿,日坐真意亭,每成,公浮白大叫,声动四座。”(11)经他提携的文士“俱能以诗文自见于世,兢兢不忘栎园先生鼓吹风雅之言,卓然成家。”(12)其奖掖后进,陶冶煦育之功不可没!
  康熙三年四月十五日,天朗气清,日丽风和。周亮工在真意亭上雅集群贤,宴享嘉宾,故雨新知,济济一堂。与会者有寿光的李震,字亁一,康熙间拔贡。安致远,字静子,号拙石,顺治甲午拔贡,“文宗庐陵,诗喜摩诘。”潍县蔡宗襄,字漫夫,工诗善书,顺治十一年拔贡。淄川袁藩,字宣四,号松篱,康熙癸卯举人;工翰墨,善谈笑,游屣所至,著述满箧。安丘王翰臣,字国儒,国子监生。张贞,字起元,号杞园,康熙十一年拔贡,清初文学家,精金石篆刻,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益都稷下(今临淄金岭镇)薛凤祚,字仪甫,号寄斋,诸生,精通天文算学。房星显,字枢辅,如式曾孙,为文奇博典丽,不作肤浅之文。房尔祯,字又乔,房楠之孙,贡生,授文林郎。杨涵,字水心,又名辅峭,号笠云、笠道人,岁贡生,清初著名书画家。还有日照的李恵迪,字吉甫。乐安(古为乘州地,即今之广饶)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清初著名文学家;诸城的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著名诗人、文学家。再加上周亮工共计十四人,这十四位风雅之士或妙通诗文,或兼擅书画,代表了当时青州文化的最高峰,这是青州历史上的一次文人大聚会。
  在这些文士中,尤以李焕章、安致远、李澄中、张贞最受周亮工垂青,成为真意亭的座上客,时称“真意亭四君子”。是年,李焕章年龄最长为五十岁,其次是安致远三十六岁,次为李澄中三十五岁,张贞最小是二十八岁。这四人各有所擅,张贞善为古文,李澄中善作诗,李焕章致力于诗古文辞,安致远则兼而有之。
  此时此刻,真意亭上盛况非凡,管弦阵阵,丝竹悠扬,觥筹交错,逸兴遄飞。或赋诗联句,对酒畅怀;或笔走龙蛇,墨洒珠玑;或低吟浅唱,高歌入云,极尽朋簪之乐。真意亭俨然成为了他们徜徉心境,吟咏歌赋的留恋之所。李焕章篝灯染翰,振笔直书,作《真意亭雅集诗?序》:“康熙三年甲辰四月十五日,少司农公(周亮工)大会燕享,来集者十二人。(前文已述,略。)……酒酣乐作,丝竹竟奏,夜将半,渔阳挝忽掺掺,从座上起,笛幽渺转折赴之,诸子隽才郁郁不畅所怀,是夕闻兹音,益悲壮淋漓,声勃勃欲吐齿颊,少司农公察其意,促诸子诗,时众未应,少司农伸腕疾书,倏忽竟篇,诸子欢呼曰:‘豁落图夺古人三舍矣!诸子各工所赋,亦极致。如宋卫郑蔡具冠裳,执蒲璧,奉盟书,葵邱城濮下,即具体而微,皆有南面瞻视意,又如秦黄晁陈数公,操觚苏门,充然自驱,馀歌未歇,残月在梁。兕觥隃麋,杂焉错列。少司农公饜甚,长啸曰:‘兹宵尽齐门风雅矣!’及延入真意亭,焚香小坐,拣古搨,翻逸笈,少司农公谓:‘合陶彭泽、王右丞句而构此数楹也,诸君宜有句!’句未暨而东方曙矣!少司农曰:‘子序之。’余谓诸君子虽攻古骚赋,或间于道里,或隔于声气,求其握手言笑,意气伟然,又得一大君子为之依归。若今日者,宁不诧为异数叹为僅事哉!他时山川之遐阻,岁月之征迈,冀其人其遇不再得。花晨月夕,鸟啼虫吟,展其诗读之,亦足见交游聚散之难,而一觞一勺皆学问性情之助也。”(13)后来他们将这次雅集的诗篇汇成《真意亭雅集诗》一部,付梓成集,传播于世,可惜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散佚怠尽,不知所踪。之后,真意亭声名日隆,成为青齐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动场所。
  在这里还需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这次雅集过后不久,六月间“时青齐大旱,公(周亮工)具牍上之抚军(巡抚的称谓),抚军疏请,蠲租赈济,公驰骑随部臣行烈日中,遍历诸邑,民沾实惠。”(14)另由蒲松龄《聊斋志异?诗谳》记载,周亮工在审理范小山妻贺氏被杀一案中,神勇机智、英明决断,为吴蜚卿昭雪沉冤的故事可知,周亮工确实是一位心系黎民苍生,体恤百姓疾苦,秉公断案,刚正不阿的清官。
  第二年(乙巳),周亮工在真意亭继续举行雅集,他们同游云门山,登山归来,栎园先生问:“诸公有诗乎?”因各颂其作。安致远在《纪城文稿》卷三中曾满怀深情地写道:“昔周栎园先生观察吾青,予最蒙知爱。记雨夜集真意亭,南中诸子并青州人士二十余辈?集,先生司觞政曰:‘予以隐语映射而不应者,釂凡三举,予诗以相嘱座之人,咸耳目焉……’”
  在这次雅集中,王渔洋也位列其中,他同张贞在青州的旧书肆中得到了两部从明代高唐王府中流散出的珍稀古籍,宋人刘原父(15)所著《春秋权衡》和《意林》。王渔洋《带经堂集?蚕尾文》卷七《跋玉楮集》有文记载:“康熙乙巳,予归自扬州。一日,至青州与杞园(张贞)观书市中,得刘原父《春秋权衡》、《意林》二书,亦高唐府中物。杞园云:‘曾见岱翁篆书《入药镜》一篇,淳整茂密,亦稀有也!’”王渔洋还数次应周亮工之邀,到青州真意亭为其所藏法书名画作跋,可见二人意气相投,友情笃厚:“乙巳夏(实为丙午),禛在青州真意亭为先生题画册,因忆辛丑在扬州,壬寅在真州,前后为先生题画赋诗不下三四十篇,今再而三矣!将来与先生未知何地?先生方罹忧患,居白门,而禛年来衣败絮,行荆棘,泓颖久废,追理前路,倏忽又四五年,感时抚事,为之流涕。先生烟云供养,虽入坎窞,而天钧泰然,自当动免于险。第不知先生披览之下,忆青州曩昔之言,亦为忼慨破涕,如余否乎?五月朔日灯下,辕固里同学晚生王士禛顿首拜识。(16)”王士禄(17)在《周栎园司农画册歌》中亦赋诗以纪:“归辕却略云门边,司农把臂宵流连。醉出巨册邀题句,赤罽裒至狂夫前。”(18)
  栎下先生自云:“余平生无他好,惟喜藏古人法书名画、金石篆刻之属,朝夕爱玩,以为寝室性命者。”即便是生性孤傲的画僧髡残对周亮工也是推崇备至,称他是“文章诗画之宗匠”、“为当代第一流人物,乃鉴赏之大方家。”做为一代书画通才的周亮工以其尚文崇雅之好,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文人、印人、书画家频频来访,盘桓会友,踵接济济。尝游于周亮工门下的吴晋在为福建蒲田著名篆刻家林皋(字鹤田,又字鹤颠)所刊《宝砚斋印谱?序》中写道:“今天下藏印之多,无如栎园周司农矣!当司农盛时,四方操是艺来者履常满。予以游司农之门,首尾殆二十年,因尽得见天下印人。又有印癖,颇寻讨古今论印本原及欹正美恶。”他们以诗书画印为纽带的交流活动,“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他们亦师亦友,砥砺前行,彼此熏陶,颇得切磋之益。益都的杨涵、安丘的张在辛都曾向周亮工请益问学,得其指教,俱自成家数。安致远《青社遗闻》卷二曾记载杨涵在真意亭出示画作请周亮工指正的事迹:“杨水心涵,别号‘笠道人’,为益都名诸生,又好画竹石。忆雨夜集周栎园先生真意亭,水心以所画石箑求正。先生曰:‘此正如秦皇鞭驱乱窜入海时。’水心颇觉得意。”周亮工在青州的这段时间,对青州乃至山东的书画、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承前启后的作用。
  康熙三年,吴晋与安徽休宁学者吴宗信一同来青州造访周亮工切磋学问,栎园先生拈韵赋就《真意亭同冠五、介兹赋》,以记其事:
  两载云门卧,真看是故乡。
  忘形随草木,无计隐形藏。
  老识人情厚,秋催旅髩苍。
  故交书尽绝,应为热官忙。(19)
  诗中不免透露出几分调侃的语气,我在青州做官两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老朋友们还认为我是贪恋做官,和他们断绝了来往呢!
  周亮工在青州任上还从事了《赖古堂印谱》的编订工作,真意亭是《赖古堂印谱》初稿的诞生地。《赖古堂印谱》是中国印学史上著名的三堂印谱之一(另为《学山堂印谱》、《飞鸿堂印谱》),该印谱收印六百余方,名家汇集,奇彩纷呈,是一部研究篆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今其载之谱者,皆其氏号堂庵与其所取名言俊句,以见志适情者也。”“于半圭数字间,已可得周氏之一家之概矣!则谓是谱为栎园先生家乘可也。”《赖古堂印谱》版本有三,其中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钤印本为周亮工在青州由张贞等人协助辑录整理而成,尽管在该谱中虽未直言张贞曾参与过该项工作,但是从张贞《跋赖古堂印谱》一文中即可得到佐证,兹迻录如下:“栎下先生与印章一道,独有偏耆,不特于一时作者,如穆倩师、黄济叔、穆生诸子,求之曾不遗力。凡文士中有志斯道者,必令奏刀,得其一章半篆辄喜形于色。积久几至万颗,精遴之,尚存数千,奇丽怪伟,工妙绝世,所谓兰亭无下品也。先生官青州,宾友歙集,必出行笈所携,传观为乐。余每过从先生,以其有同好,命之审定甲乙,然后登谱。先生下世,渐就散弃,流布人间,唯印本数册而已。清远好古成癖,得一本珍同琛贝。一日举以示余且嘱题后,谛观卷中所载,皆经当日摩挲鑑赏,象犀金玉尚历历可指,慨念诸章不胜色飞,是后恐此印本亦不易得矣!清远其善韫之。”(20)印谱中所刊“前北海令”、“无事堂”、“陶庵”、“云门”、“云门客子”、“真意亭”、“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等篆刻作品,是其生平宦游足迹的记录。
  从李焕章为李澄中所写《卧象山人诗集序》中看出,参与真意亭雅集的人员和所涉及的地域,并不仅仅局限于山东本土境内:“癸卯岁,余以古文辞为前侍郎周公所知,延之真意亭,吴、楚、闽、越、东粤、西蜀诸文学君子,各携不聿至,拈韵徵近体。”难怪杨涵在《饮真意亭》一诗中发出“所来皆异趾”的感叹!笔者根据周亮工的《赖古堂文集》、《印人传》、《读画录》等书籍的记载,对当年来青州参与雅集的人员做一粗浅梳理,按时间为序简要介绍如下:
  康熙二年(癸卯):
  张怡(1607-1695):原名鹿征,一名遗,字瑶星,号薇庵、别号白云先生,江南上元人。善山水,工于诗,清初著名隐士、学者。曾隐居南京摄山白云庵,五十余年不入城市,著有《古镜庵诗集》、《玉光剑气集》。
  姚若翼(生卒年不详):字伯佑,一字寒玉,江宁人,为人疏宕豪爽,大有晋贤风致,擅画梅。
  黄传祖(生卒年不详):字心甫,号依麟草堂主人,诸生,词人,家无锡,嗜书好学,喜藏书刻书,是著名的图书选编刻书家,曾编写《扶轮集》等书。
  蒋玢(生卒年不详):字绚臣,一字用嶅,诸生,福建闽县人,清初著名藏书家,有藏书楼名“玉笋堂”,藏书数万卷,多有秘本,著有《玉笋堂集》、《纪游草》。
  康熙三年(甲辰):
  吴晋(生卒年不详):字介兹,江宁人,诸生,对篆刻艺术有独到见解。
  吴宗信(生卒年不详):字冠五,号螺隐,安徽休宁屯溪人。清初著名学者,工于诗,著有《履心集》四卷,曾为周亮工校订《因树屋书影》,在周亮工身陷囹圄之际,吴宗信常伴其左右。
  方育盛(1624-1689):字如三,号栲舟,顺治十一年举人,著有《晋楚游草》、《栲舟》、《天目》诸集,与方文同宗。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安徽桐城人,明末诸生,清初著名诗人,出生书香世家,能世家学。他同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康熙四年(乙巳):
  吴期远(生卒年不详):字子远,江南丹徒人,善画山水,仿黄公望,《读画录》卷四有传。
  吴麐(1638-1705):字仁趾,号樵谷,扬州江都人,清代初期活跃于扬州、北京等地的著名印人,周亮工《印人传》卷二为其作传。
  康熙五年(丙午):
  胡玉昆(1607-1687):字元润,号褐公,上元(今南京)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诗人,与周亮工有同乡之谊,其画作备受周亮公青睐,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为其写有小传。
  林熊(生卒年不详):字公兆,福建蒲田人,擅制印,以汉人为法,不妄奏一刀,诗画及分书皆楚楚可人。
  纵观历史上著名的金谷、兰亭、西园雅集,几乎都是官僚与士大夫的雅集,非贵即显,而真意亭雅集是真正的文人之会,参与者既有寒门布衣,也有达官显宦,他们以诗文酬唱,交流书画,研讨金石,陶冶性灵为宗旨,不抱有任何功利目的,是山左泱泱诗国的卓然趣事,更是传诵青齐的文坛佳话,为青州的历史文化平添了一笔异彩!
  -
  03
  灰飞烟灭真意亭
  康熙三年冬,周亮工代觐入京师,时任青州通判的叶先登(字岸伯,号昊庵,福建长泰人,顺治九年进士。)赋诗以赠,《恭送栎园先生大人入觐》:
  万国欣瞻玉帛同,东方爵秩冠群公。
  香烟旧满司农袖,宠赍新诏牧伯行。
  天上争哗归几舄,民间尚念觏遵鸿。
  独怜舔鼎余鸡犬,不共仙槎入斗宫。
  康熙四年(1665)四月,周亮工自京师还青州。康熙五年(1666)五月初,周亮工擢升江南江安督粮道,“但余愧悔心,壮志何常在。”(《留别青州》)他满怀着对青州的眷恋之情,依依惜别。据《皇朝通典》卷三十三载:“江南江安督粮道驻江宁”,周亮工又回到了自己日思夜念的故乡——南京,并在秦淮河畔筑造读画楼,山峦环翠,烟云缥缈,于楼内贮藏古今名画千余幅。
  真意亭雅集伴随着他的离去而结束,这正如与其同时的文人冒襄在《同人集》序中所言:“海内才人,善为诗古文辞者,必有数十才人与之交游,而数十才人之诗古文辞,皆因唱和往复聚于一才人之箧笥,以成奇丽之观。”自此,真意亭雅集繁华落幕,故友凋零。然而真意亭前觞咏唱和,谈艺论道的流风雅韵却在青齐文人的脑海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令那些硕贤耆儒津津乐道,心慕神往。
  康熙八年(1669)三月,据李焕章《己酉南游日记》所言,李焕章至南京为周亮工祝寿(四月初七),“演《艳云亭》剧,夫子意兴勃窣……快饮彻旦,酷似真意亭雅集时。”“朝夕必肃谢劳苦,待某如畏友。古人云:‘士伸于知己’,其侍郎公与某之谓乎!”(21)十月,周亮工被漕运总督帅颜保劾其侵扣粮款,遭革职,论绞。此时周亮工依然不忘司命风雅,于十一月下旬在城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雅集,参与者有二十多人。康熙九年,周亮工遇大赦,性命得以保全,遂辞官返乡,诗酒自娱。康熙十一年六月,周亮工阖目长眠,卒于江宁,享年六十一岁。
  康熙十六年(1677),李澄中收到了周亮工长子周在浚自金陵寄来的《赖古堂集》一书,时栎下先生已去世五载,手捧先生遗著,追昔抚今,感慨叹之:
  真意亭中酒气清,云门山外夕阳平。
  怜子赋继黎阳叟,愧说诗追历下生。
  万古精魂留海岳,一官险阻到公卿。
  虚劳相欢知名晚,自负深恩老未成。(22)
  在这首诗中,李澄中回忆起栎园先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同时也流露出功名未酬的惆怅之情。然而,否极泰至,两年以后,李澄中考取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捡讨,终于不负师恩,步入仕途。
  安致远亦含泪赋《哭周栎园先生》,形诸笔墨,诗以寄情:
  忆别青齐泪洒膺,东阳柳色繫行幐。
  苏公韵去留鸿迹,董相经传拜马陵。
  真意亭荒难再度,云门山好懒重登。
  江山千里空翘首,欲效侯芭愧不能。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真意亭前荒草萋萋,烟冷墙圮,寓目悲凉,云门山的秀丽风光依然如故,可是没有栎下先生的陪伴,独自登山又有何意义呢?我欲效法汉代的侯芭,为栎园先生起坟守丧,但是又无能为力!诗为心声,安致远的沉沉悲痛之情寄托其中。
  张贞在《跋安静子所藏栎下先生手简》中云:“康熙癸卯、甲辰间,司农周公建牙青社,凡士之怀一才抱一艺者,皆被物色。余与静子受知独深,公之书问,月必再至,静子暇日装缉成帙,出以示余。追忆真意亭雅集,俨然未散,而司农公下世已二十四稔。当时宾从亦晨星落落,不及观射矍圃存者之多矣!摩挲蠹简,可胜慨叹。乙亥夏至后三日,安丘张贞谨书。”(23)他在李澄中的《白云村文集?序》中也 曾回忆:“余年及昏耄,师友零谢,回思真意亭之集聚,相去几四十年,司农公宰木已拱,象先旋复物故,吾三人者,虽衰病时见而不改其旧,犹日以文字相周旋。康熙己卯二月二日同郡同年弟张贞造。”
  李焕章把周亮工视为知音钟子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他得知栎园先生魂归道山之际不禁感叹道:“呜呼!公死矣!世无子期,而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信陵去后,繁台寂寂,此某之不求见重于公卿贵人之在辇下者,不止一大司成也。”(24)
  人之于世,匆匆过客。物之于人,暂栖瞬间。真意亭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安致远在《青社遗闻》中曾言:“今先生宰木已拱,象先亦久归泉下,渭清方步石渠,为国家侍从,而予以老明经蜷伏田间,碌碌无所短长,闻真意亭已为后来者拆毁矣!予尝一再至青郡,所谓视此虽近,邈若山河,黄垆之叹,何能已已!”
  在周亮工去世的同年(康熙十一年)秋,李焕章参与了康熙《益都县志》的纂修工作,第二年付梓成书,在该志书卷三中对“海防道”一条的记载是:“海防道,在城北隅,有星石碑文,又有古雪宫额,旧为直指行台,分署在颜神镇。”志书中对于真意亭的信息没有丝毫记录,只有在这些前贤遗留的诗文集中,才能见到“真意亭”三字如浮光掠影般从眼前闪过。李焕章在《与陈星占孝廉书》中曾言及关于纂修县志的情况:“章前葺旧邑志,有权力者假尹嘉兴为序,诮章每忆尊翁夫子,真意亭上、赖古堂中,必执仆文,道仆姓字,意兴勃勃,恒至中夜,此际此情,宁复得乎?已矣!已矣!无烦言矣!”
  又据康熙十二年《益都县志》卷十载:“康熙七年,益都旱。正月白气亘天。四月冷雨,民多冻死者。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自西北起,地内如雷鸣,地上若万马奔腾声,树屋倒垂至地,坏官民房无算,地裂山崩,人畜死伤甚多,嗣后,曰微动,岁余方止……”“康熙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益都地震。”真意亭是毁于震中还是因周亮工被人弹劾入狱为防不测而故意拆除?或真意亭在当年修志时,属于新建,不能列入古迹的范畴之内?人亡事息,迹往名留。个中原因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这是笔者的愚见,有待于日后对此感兴趣的博雅君子留疑考证。
  青州自古山灵水秀,人文蔚兴,先人山高水长之风,海岱钟灵毓秀之境,吸引着历代贤哲、骚人逸士莫不联袂来游,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揆诸古籍文献,钩沉真意亭的尘封往事,让人忍不住唏嘘感叹,谁曾想到,在这座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的亭子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份独属青州的风雅!
  --
  注释:
  (1)据《赖古堂集?附录?周亮工年谱》载,周亮工于康熙元年十月授官,二年春赴任。
  (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
  (3)《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卷十八
  (4)李焕章:《前侍郎栎园周公传》
  (5)周亮工:《书影》卷三
  (6)汪楫: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载:字舟次,江都人,原籍休宁。性伉直,意气伟然。始以岁贡生署赣榆训导,应鸿博,授检讨,入史馆。工诗,著有《悔斋集》、《观海集》。
  (7)杨涵:《杨云笠先生诗稿》
  (8)方育盛:《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五
  (9)周亮工:《结邻集》卷三
  (10)周亮工:《藏弆集》卷十三
  (11)李焕章:《织斋文集》卷四《与陈孝廉友龙书》
  (12)李澄中:《纪城文稿?序》
  (13)李焕章:《织斋文集》卷一《真意亭雅集诗?序》
  (14)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周亮工年谱》
  (15)刘敞(1019—1068):字原父,江西新余人,北宋庆历六年进士,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16)故宫藏:《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
  (17)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号西樵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与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禛俱以文名传于京师,时称“三王”
  (18)王士禄:《十笏草堂上浮集》
  (19)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九《与汪舟次书》
  (20)张贞:《杞田集》卷八
  (21)李焕章:《织斋文集》卷四《与陈孝廉友龙书》
  (22)李澄中:《卧象山房诗正集》卷五《得周栎园先生感赋两首》其一
  (23)张贞:《渠亭山人三种》之《潜州集》
  (24)李焕章:《织斋文集》卷四《与陈孝廉友龙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