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04 07:32
鄌郚总编

王效民丨疗疮名医黄培宗

  疗疮名医黄培宗
  黄培宗(l882——1951年),祖籍湖北省武昌府大冶县大黄庄。祖上一直在清廷皇宫里当御医。到了清朝乾隆六年,因皇宫里出现了“假公主”事件受到牵连,兄弟八个被充军发配到八个省。其中黄培宗这一支为兄长,祖上叫黄大俊,他被发配到了山东昌乐。先是在庙子官庄落户,几年后,又迁到了黄家洼,最后才到乔官镇高家庄子村扎下根。黄培宗1882年出生,自幼跟其父黄永熙学医。家传至他已有六世之久。以中医外科为主,擅长治疗疮、疔、疥、痈、瘤,能引毒去险(将长在凶险部位的痈疮引  到易治部位治之),享誉县内外,与城北马家河子医生马湘并称 “南黄北马”。其叔祖父排行老四,性情倔强,寡言少语,人送绰号“黄四肉头”,黄培宗与其叔祖父性情相似,所以他虽排行属三,但也被袭称为“黄四肉头”。
  下面介绍他的几个故事:
  故事之一:曾有个右手食指长疗的患者来求医,进村正碰上了他,就上前问他:
  “黄四肉头在哪里住?”
  “早死了!”他看也不看那患者一眼,转身就走。
  患者很失望,悻悻地往回走,不几步又碰到一位老大爷,就随口问道:“这村‘黄四肉头'什么时候死的?”
  “谁说死了?你刚才不是还在和他说话吗?”
  “那他怎么说‘早死啦'呢?”
  “你和他说了什么话?”
  我问他:“黄四肉头在哪里住?”
  “嗨,怪不得呢!那‘黄四肉头'是他的绰号,你当面叫他,他还会不生气?”
  患者知道自己问鲁莽了,后悔不迭,请教老大爷道:“我得请他给我治疮呢,您说我该怎么办?”
  “他脾气倔,可心地善良,你只要锯上他,紧锯着不离开,他就终究给你治。”说罢给指点了家门。
  那患者找到了黄培宗家里,紧眼上了他,连他上厕所也跟在厕所门口。大半天黄培宗竟没跟患者说一句话,直到傍黑天,他才吩咐说:“到外间里,洗干净那个长疮的指头!”患者照他的吩咐洗干净后,他招呼说:“伸过来我看看。”他用左手捏着那长疮的指头说:“不熟,还不熟呢!”趁患者不注意,用早已握在右手里的手术刀猛地一戳,两手狠劲一挤,“吱”地挤出一股脓来,患者疼得“哎哟”一声,他却平静地说.“好啦!拿着桌上的药包,回去一天三回,一回一包浸水洗!”
  患者回家遵嘱而行,很快就好了。痊愈后,背着筐子牵着羊来答谢他,进门后,把羊橛子住院当中一插,筐子里的馍馍往桌上一倒,回头就走。这次黄培宗少有地着急了,追出屋门口去:“你来屋里坐坐嘛!”那患者直走出大门口才回转身来,作了个揖,说:“不啦!”径直走了。黄培宗颇有感触地说:“还叫我‘黄四肉头'呢,你也够‘肉'的。”
  故事之二:黄培宗勤于学习,苦于钻研,早年承袭祖业,在北展街开中药铺,坐堂行医。昌乐解放后,1948年11月,率子黄金铄、孙黄际开诊所,承遵"治病乃仁术,以济世为本,不以钱财而为"的祖训,对求医者不分高低贵贱、有钱没钱,全都精心治疗。他治病不需患者陈述病情,单凭观察面色、神态、切脉,便能准确判明患者病之所在,轻重程度,能否治愈。曾有个病人自己步行来求医,他一看脸色就先问其离家多远,当患者回答离家30里时,他就催促说:
  “快往回走,走慢了在路上就有生命危险!”
  那患者扑通跪到地上,哀求说:“先生救我!还能有办法治吗?”
  “快吃生蛤蟆!”
  “吃几个?”
  “大的-个,小的仨!”
  那患者一边往家走,一边低头寻找蛤蟆。起初还像来时一样步履轻捷,不觉吃力,几里路后就觉得步履沉重,浑身发软,眼里开始冒金星。恰在这里,他看到地瓜地里有只大蛤蟆,就急忙上去扑住了它,拼命忍着苦涩,咯吱咯吱一口口地把生蛤蟆嚼碎吞咽下去,果然身上逐渐轻松起来,安全回到了家里。后又经黄培宗治疗,慢慢痊愈了。
  故事之三:黄培宗一生以《医宗金鉴》《外科大成》为准绳,注重察病情,究病理,常言:治病贵在认证明确,明其理才知病之轻重缓急,治之难易。他认定疮痛之症火毒生,气滞血痕病则生,风火之症疏解治,气滞血痕当宣通。他以"四诊"(望、闻、问、切)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症,以脏腑辨症为依据,观察病人形色及疮疡部位、深浅、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方药。有一日是北展集,他早饭后上集逛了一趟,回来时院里屋里已挤满了等候看病的人。他进门后先把病人都察看了一遍,就进屋坐在炕沿上抽起烟来。多数人早闻他的"肉头"脾气,在耐心地等待着,只有一个从沂山脚下来的壮年,用筐篓挑来个五六岁的男孩看病,见黄培宗抽烟喝茶,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就等不及了。他用筐篓端着孩子挤上前去说:“先生,先给俺这孩子看看吧.......”
  “急啥?"”黄培宗擎着烟锅说:“你那个孩子又没有什么大病,只是个蛋子(辜丸)肿,又不疼、不哭,你急啥。”
  那壮年顿时被惊呆了,刚才孩子放在院里,坐在筐篓里先生只是从外边回来走一趟,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是长的什么病,病情怎么样呢?真是神医!就放心地退到一旁说:“不急,不急了。”轮到给他的小孩看时,黄培宗给他包了三包药,说:“温水冲开,睡觉前洗,三天就好。”回去后果然洗了三天就好了。第四天上,那壮年特意赶来致谢“三天,就是三天好的!”
  抗日战争期间,他的诊所虽经多次搬迁,受尽险阻,但凡登门求医者,他都不分昼夜,立即诊治。有需出诊的,他也都不避阴雨风雪,随叫随去。1942年,耿安村有一产妇生疽,病情十分严重。他随来人去诊,正逢天降大雨。他诊定病人生命危急,就不顾大雨,毅然骑上毛驴返回家给病人配药。走到下坡庄前有一大水沟,毛驴失蹄跌到,他被摔进水沟里,冲出几十米远才挣扎着爬上岸来,险些丧了性命。但他回到家后马上动手配药,配好药后马上送回去给病人服用,挽救了产妇的垂危生命,众人都夸他医德高尚。
  黄培宗炮制药物质高量准,绝不省工减料,以劣充优。他常说:"药物炮制不当,则性能皆非,难以奏效,甚至作用相反。"他一生注重处方不简,用药量准,力求病人花钱少,病早好,能去根。他治愈过许多患锁口疔、大背、鹤膝风等病的危重痛人。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但在县内及邻县享有盛誉,连外省也多有慕名来求者。
  讲述者:黄世传、1954年1月出生、乔官医院退休职工,黄培宗第四代重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