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0 23:18
鄌郚总编

郭建华丨播撒绿色的种子

  播撒绿色的种子
  郭建华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浩然携老伴定居河北省三河市,一边潜心写作,一边实施他的“文学绿化工程”——倡导成立三河文联,创办文学季刊《苍生文学》,走遍三河及京郊以至冀东各县,辅导业余作者,使“文学荒漠”变成“文学绿洲”。他的工程进行得艰难而卓有成效,如今,一大批新苗已在他播撒过种子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
  其实,浩然在昌乐实施“文学绿化工程”是先于三河的,只不过他当时尚未作为一面旗帜、一个宣言公诸社会。早在1960年,在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期间,身负村党支部书记重任的浩然,在紧张的体力劳动和组织社员生产自救的繁忙的工作之余,除了挤出点滴时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外,还与昌乐县的文学爱好者广泛接触。他先后到县文化馆和一中、二中多次举办文学讲座,对有潜力的业余作者进行重点指导。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一批文学爱好者拿起笔来,相继在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作者群体。浩然与这些作者结下了不解之缘,时时把他们挂在心上。每次来昌乐,他都要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能见到的,一定要见上一面,他才放心。他曾经驱车到离县城七八十里的高崖和包庄,去探访两位作者。一位女作者已远嫁他乡,且境遇出乎他的意外。他感慨地说,才女啊,才女啊,她已经在《山东文学》发表了不错的小说,她的日记比她的小说更有文学品位。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而那位男作者,更是让浩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几乎成为浩然的一块心病。
  对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文学新人,浩然同样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满腔热情。1990年10月,他在新落成的昌乐县文化中心大楼给30多位业余作者作辅导报告,推心置腹,深入浅出,从他自己的创作道路、创作经验,讲到当代文艺思潮、创作思想、创作方法,洋洋洒洒,讲了三个多小时。不在昌乐的日子,他也跟昌乐的业余作者保持着密切联系,时时给以关怀和帮助。为出版个人专集的作者撰写序言,题写书名,推荐作品,凡是他能够做到的,都不遗余力。我经常把自己发表过的作品寄给浩然,向他请教,他都一一回信,中肯地指出长处和不足。许多来信,是他在医院的病榻上写的,这使我倍受感动和鼓舞。我的许多文学朋友,都从浩然那里得到过类似的教益。也是1990年10月,浩然跟我谈起昌乐县和潍坊市文学作者队伍的状况。听了我
  的介绍,他当即让我陪他去临朐县,看望了与他同时代的作家郝湘榛。他感慨良多。他说,有许多身处基层的作者,写出了许多好作品,具备了出书的条件,但他们却没有能力出书,这不公平。此时,他已主编出版了一套《北京泥土文学丛书》,为京郊具备了出书条件而无力出书的作者出了书。他决定再主编一套《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包括四本个人专集,一本重点作者的合集。为了取得支持,他亲自去潍坊,拜会市文化局的领导,和市委分管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宣传自己的主张。回北京后,他又多方奔走,与作家出版社达成协议。他非常兴奋,给我发来一封长达7页的信函,详谈出版计划和运作方法。以后,又多次来信、来电话进行协调。1992年,《潍坊泥土文学丛书》一套四本问世。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终于了却浩然一桩心愿。浩然为丛书写了序言,并亲自来潍坊主持了首发式。
  浩然时刻关注着昌乐的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事业,希望它兴旺发达。县里决定兴建文化中心大楼,浩然得知后,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帮助筹措资金。大楼落成后,他特地携女儿从北京赶来,参加落成典礼,并发表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讲话,对昌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县文艺创作室创办文艺小报《春华》,后来又更名《蓝宝石》,都是浩然题写报名,他还欣然命笔,题词祝贺。
  1995年10月底至11月间,浩然携老伴来昌乐,正式谈及在昌乐实施“文学绿化工程”的设想。他说,他打算每年来昌乐住几个月,写他的回忆录,同时搞一下“文学绿化”。担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的浩然,推荐了十几位作者入会,使昌乐的文学作者队伍显示出它的规模和层次。这其实是浩然下一步在昌乐实施“文学绿化工程”的一个铺垫。由于身体状况等客观原因,浩然的愿望尚未实现。但他提出的这个计划本身,就是对全县业余作者的一个鼓舞,一个感召,一种无形的力量。
  (原载《浩然与昌乐》,长征出版社,1999年8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